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书(感悟幸福的150个哲学段子)
内容
试读章节

啃书的生活的辛劳与其他生活一样,也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健康对我们而言应该放在首位。我们要留心别让某种事务单一的快乐搞得昏昏欲睡,那些经济家、贪婪者、色鬼和野心家之所以被拖累也就是因为这种快乐。诸多哲人已经一再地劝说我们要提防嗜欲的危险,还告诉我们要去辨别什么是纯粹的快乐,什么是夹杂着更多痛苦的,看起来五彩斑斓的快乐。他们说过,我们所获得的大部分快乐拖累我们的办法,就是紧紧地依偎和拥抱着我们,那样的做法同埃及人称之为菲力达的强盗无异。倘若我们在喝醉之前就头疼的话,我们或许就不会再贪杯。可是,那些企图去欺骗我们的快乐,总是走在前头把接下来会出现的不幸和痛苦一股脑地盖住了。请远离那些一接触就会让人丧失快乐和健康的书籍吧,即便它们是那么可爱的伴侣。不少人都觉得快乐和健康很难去弥补远离书籍的损失,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正如那久病的人身体日益衰弱,完全任医生摆布自己的生活,严格遵守生活起居规定。同样地,遗世的人既然已经对一般的世俗生活感到厌倦,就索性依据理性的法则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好好思考如何安排他的隐居生活,务必要辞掉各种工作,无论它们戴着何种伪装。选择一条路,一条适合他的脾性的路,并且去避开那妨碍他身心健康的情感。挑选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吧。我们读书、狩猎,从事各种活动,为的是换来最终的快乐,一旦不留神踏进雷池,那么从那时起快乐都将变成痛苦。我们务必要保持从事一定的工作和事业,不过要注意适度,免得让自己又堕入极端的懒惰和闲散的境地。

为公共服务而设的学问中有很大部分都是相当乏味的,这些学问研究我们要让给那些致力于公共服务的人去研究。至于我自己爱做的事情,不是那些容易引起我兴趣和幻想的,就是那些可以让我感到心灵慰藉或是指导我的生命的事情。这些都可以让我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树林里,去追思古人贤士。有智慧的人能够使自己的灵魂获得一种安祥,原因在于他们那强有力的灵魂。而我不过只有一个极其平凡的灵魂,因此我只能求助于肉体上的舒适。年岁的增长剥夺了适合我胃口的快乐,我不得不磨炼自己的胃口去适应那些本应该与晚景相符的事物。我们需要用爪牙去扒住那些时光从我们手中掠走的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到了明天,我们就将什么都不是。假设光荣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就如披里尼和西塞罗的建议,打算离开我的计划还很远。与隐逸相反的个性便是野心,而光荣和无为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我眼里,这两个人脱离群众的只有自己的手臂和大腿,而他们的意向和灵魂还是牢牢地贴在群众当中的。老态龙钟,难道你活着就是为了取悦别人的耳朵吗?他们往后退了一步,为了让自己跳得更远,可以有更强大的力量支撑自己跳到人群当中去。你们想弄明白他们是怎么差之毫厘的吗?你试着举另外两个与之观点截然相反的哲学家和他们对立。两个人的建议都是给自己的好朋友的,一个衣多明纳,另一个给的是路西里乌,目的也都相同,都是劝说他们放弃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去过隐居的生活。“他们说你一直都在漂浮着,现在死在这港口里了吧。前半生你给了光明,剩下的部分就留给阴影吧。放弃了事业却还死死地抓住事业的结果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就放下所有的功名利禄。只怕是你过分炫耀过去的成就,那些都会陪你一起进棺材。而放下他人的赞赏和其他的快乐,不去想自己有多少学问和才能,它们是不会被扔掉的,只要你觉得自己的价值比它们多。”别忘了那个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一门仅仅只有几个人了解的艺术上的人,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我要的不多,只要一个,甚至比一个更少也够了。’’他说的一点没错。你和朋友,或者是跟自己,只要能够扮演好相互的角色就好了。让你眼中那么庞大的人群就成为一个人就可以了。

企图从隐逸的状态中获得功名利禄就真的是很可笑了。我们同野兽一般,把自己的爪印抹掉。真正要关心的是如何评价自己,而不是社会如何评价自己。隐逸是要归隐于自身,在那里做好准备去迎接自己。如果你自己无法治理自己,还因此信赖自己的话,那这么做就太不明智了。无论是独处还是群居都有失足的可能。“除非你已经是一个丧失了斗志和自信的人,除非自己已经是一个毫无自尊可言的人。”时时刻刻都要记住卡都、福史安和亚里士提,在他们的跟前哪怕是个疯子都不能有过错。他们会控制住你的思想,只要发现自己的思想违反常规,你就会迅速改变自己的思想,这一切都因为你对他们的崇拜而导致的,你总是希望通过改变来回到正轨上来。自我满足的路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你无需跟自己索取,也就无需使自己在有限的思想当中让自己心灵安定下来,让心灵在这些思想上自我愉悦了。此后,你不再需要去延长自己的生命,或是索要名誉及其他的一切,就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哲学是一个忠告,它从不炫耀自己,是那么的纯粹和自然。P16-P18

目录

第一章 蒙田——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

免不了的悲哀                

控制自己的哀伤          

给灵魂一个情感的支撑      

闲逸的自我              

抛开纷纷扰扰才是真隐逸    

隐逸的幸福在于与心相伴    

要懂得离开                

归去                          

隐逸要超然于世            

要享受纯粹的快乐          

人与人的友谊              

父子之间没有友谊          

兄弟之情                  

友谊与爱情                        

真正的友谊                

友谊的意义在于自我奉献

如何获得高贵的友谊          

理解失去朋友                    

误会                            

人的价值在于本质            

心灵是善的源泉                  

幸福是适度的                  

幸福需要自由                  

贪得无厌会断送快乐的根本    

虚伪的臣服                

死与生                    

所谓死的力量                      

羞怯                          

葬礼无须过分              

生命的神秘感                      

凭动机判定行为            

人生本无常                

死亡会褪去一切伪装        

盖棺定论                    

第二章 佛朗西斯培根——让人生幸福的经验

善与性善        

善是有选择的爱    

善的特质

哲学上的真理        

世间的真理          

财富要取之有道      

懂得慷慨            

虚荣心              

嫉妒之情            

什么人爱嫉妒        

易受嫉妒的人        

公妒                        

持久的嫉妒          

死亡的恐惧          

追求美              

合理节制的爱          

幸运女神       

厄运的福祉        

第三章 笛卡尔——永恒的幸福只能从对知识的渴求和掌握中获得

良知是辨清真伪的天性    

设法引导理智       

无益的学校教育          

辨清真伪                

自我研究

从怀疑到第一真理        

灵魂与肉体的区别            

我思故我在              

讴歌理智                    

我思与自明                  

“我思”的性质            

我思与灵魂                  

思想的属性与模式        

灵魂与真理                  

我思与身体            

灵魂的观念            

其他定义                  

第四章 斯宾诺莎——幸福是德性自身

构成人心灵的对象                

关于认识错误                    

我们的心灵有时主动  有时被动    

心灵的主动和被动                

快乐和痛苦的原因                

事物意象带来的情绪与时间无关  

感到快乐就必须存在              

快乐和痛苦与爱与恨的情绪成正比

迷信是这样产生的

克制情感的力量            

情绪是快乐和欲望的产物  

骄傲和骄傲的反面          

第五章 伏尔泰——是不幸造就了幸福

空想的至善                  

幸福随处可见又无处可寻        

谁苦谁乐  盖棺定论            

幸福是稀罕的                  

关于痛苦                      

莱布尼茨和柏拉图的“一切皆善”  

一切皆善的矛盾                

关于善恶的争论毫无意义      

第六章 亚当斯密——和幸福在一起

人的需求                  

为何谨小慎微              

谨慎之人                  

高级的谨慎                

谨慎+其他美德=至高的品质

论同情                    

同情的来源

同情是一种对情境的想象    

相互同情的愉快              

无动于衷才是真正的残忍      

乐善好施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

衡量美德的标准          

第七章 康德——道德与幸福的协调

善良的意志                        

纯粹的意志                        

理性是必须的                      

善与责任                          

责任与爱                          

道德的规律                        

一般人的理性对道德的认识          

以道德准则为依据以责任观念为基础

何为道德规律                      

理性的客观命令式                  

意图与命令式                      

如何实现命令式                    

责任的普遍命令                    

责任是对普遍规律的服从            

目的王国的普遍立法                

价值和尊严          

理性自然                            

作为道德最高原则的意志自律性   

意志的他律性                    

以他律基本概念为依据的道德原则分类

自由概念是阐明意志自律性的关键    

自由是理性事物意志固有的性质    

与道德观念相联系着的关切        

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              

定言命令怎么实现                

理性辩证法                          

意志自由是独立于感性之外的      

实践理性的界限                  

定言命令如何实现                    

哲学的最后界限                      

第八章 叔本华——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死亡的概念            

死亡的恐惧            

人类对生命的执著      

生命并非如此珍贵      

意志与死亡            

死亡和全体自然的关系

死亡战胜不了的种族  

“永远的现在”          

认同经验便是否定本质不灭  

物的自体                    

主观和客观组合的不灭本质  

无出生必然无终结            

轮回之说                    

幸福的分类                  

一种态度                    

相似的生命构成              

主体因素的幸福超越一切幸福

财富与人生                  

正确对待遗产                

注释

序言

关于幸福,人们都有很多种看法,有人认为幸福来得很容易,有的人则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自己的幸福。幸福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都在不断地询问这个问题,或许一辈子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幸福的定义实在很难把握,很难确定。它可以是一种个体的独特体验,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模板概念。那么到底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

哲学领域对于幸福的研究由来已久,毕竞这是一个跟所有人都有关联,但是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于是,哲学把自己的理论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幸福做一个详细地解剖,以便发现它的实质是什么。

物质的丰富,必然可以带来幸福吗?反观现实,就可以知道,真正的物质生活富足之人也不尽然都是自我感觉幸福的人,不少人也还在追赶幸福的道路上苦苦奔波,这样看的话,物质似乎和幸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呢?这就要从幸福感说起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无论是对物质还是对精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难满足,有了一千就想有一万,有了一万就想要有一百万。幸福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可能有了温馨的家庭,健康的体魄,还有优越的薪酬,但仍旧不满足,看到他人拥有的自己所没有的幸福时,他们仍然希望自己也可以和那些人一样,于是幸福的感觉就在欲望的指引下不断地膨胀,试问一下,所有的幸福是人人都需要的吗?冗余的幸福不但不会给人幸福的感受,还会给人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时候人需要的不那么多,不过是自己要求自己要那么多罢了。多,不一定是幸福,不论什么都是如此。幸福是自己感觉适当的美妙感受。

与物质相关的一切幸福,包括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所有有关幸福的观念都是生活当中的,都是具体到一个个生活细节的幸福,诸如享受美妙的食物。喝到味道醇厚的美酒,身体健康,或是获得心仪的礼物等。这些具体而微的幸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哲学上所说的幸福。哲学层面上的幸福是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来自心灵的,它是心灵通过众多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心灵上的快感。

如果说生活中具体的幸福和物质没有直接联系的话,那么哲学上说的幸福和物质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物质越富足,心灵所能感受到的幸福感就越强烈呢?先前有不少哲人在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也在幸福感方面有很多探讨。大致来看,幸福感作为一种恒定的,人们永恒的感受,和物质的富足与否的关系没有太多的关系。幸福感可以是来自宗教信仰的,可以是来自对生命的永恒的信仰的,可以是来自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可以是来自对生命的淡然,也可以是来自对世间万物的关切。一个身体健康,且心智成熟的人必然是幸福感十足的,这幸福感不是来自于具体的哪个事件,那是一种集体的概念,是一种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的总结。

关于哲学层面的幸福感,本书会具体就哲学家关于心灵的分析和指导,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幸福进行剖析,主要选取了八位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从他们的哲学论著中提炼出关于幸福的看法,不论是宗教,个人体验,知识的富足,个人德行,道德等方向去寻求幸福的答案,或许可以从先人的智慧当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是着眼于哲学家们的理论观点。有些先哲的观点读起来还有些艰涩,若水平有限在翻译当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还希望读者提出指正批评。

内容推荐

《幸福书(感悟幸福的150个哲学段子)》编著者蒙田等。

《幸福书(感悟幸福的150个哲学段子)》主要着眼于哲学家们的理论观点,从他们的相关论著中提炼出关于幸福的诸多看法,我们可以循着他们的指引之光去探索答案,从他们的智慧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幸福。

幸福感可以是来自宗教信仰,可以是来自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可以是来自对生命的淡然,也可以是来自对世间万物的关切。

一个身体健康且心智成熟的人必然是幸福感十足的,这幸福感不是来自于具体的哪个事件, 它是一种集体的概念,是一种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的总结。

编辑推荐

《幸福书(感悟幸福的150个哲学段子)》编著者蒙田等。

关于哲学层面的幸福感,本书会具体就哲学家关于心灵的分析和指导,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幸福进行剖析,主要选取了八位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从他们的哲学论著中提炼出关于幸福的看法,不论是宗教,个人体验,知识的富足,个人德行,道德等方向去寻求幸福的答案,或许可以从先人的智慧当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是着眼于哲学家们的理论观点。有些先哲的观点读起来还有些艰涩,若水平有限在翻译当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还希望读者提出指正批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书(感悟幸福的150个哲学段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蒙田//培根
译者 鲁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26713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