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主要着眼于绘画、书法、文学、诗此曲赋、音乐及《红楼梦》一书等,研究讨论了中华文化中所蕴涵的美学理论,并以此表达作者的心声:我们应当特别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特色,注意寻求我们传统上的无其名而有其实的“美学”遗产、异样的珍宝财富。
图书 | 神州自有连城璧--中华美学特色论丛八目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主要着眼于绘画、书法、文学、诗此曲赋、音乐及《红楼梦》一书等,研究讨论了中华文化中所蕴涵的美学理论,并以此表达作者的心声:我们应当特别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特色,注意寻求我们传统上的无其名而有其实的“美学”遗产、异样的珍宝财富。 目录 画 艺 1 石涛“一画”论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 8 石涛《画谱》 20 “红楼”画论耐人思 28 勾勒·描写·积墨 33 咬文嚼字说“灵”“象” 书 学 41 率学 60 “齐学”讨源 69 说“道媚” 84 论书新语 87 书法“久传之秘”:锥画沙 91 何以书法是“超象”之象 93 笔墨是宝 文 论 97 文之思 100 为文之道 103 读古典名著的意义何在 107 《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 114 《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 124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 137 “心”和“手” 140 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 155 “思无邪”辨义 158 《历代百字美文萃珍》序 画 艺 1 石涛“一画”论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 8 石涛《画谱》 20 “红楼”画论耐人思 28 勾勒·描写·积墨 33 咬文嚼字说“灵”“象” 书 学 41 聿学 60 “聿学”讨源 69 说“遒媚” 84 论书新语 87 书法“久传之秘”:锥画沙 91 何以书法是“超象”之象 93 笔墨是宝 文 论 97 文之思 100 为文之道 103 读古典名著的意义何在 107 《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几个问题 114 《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 124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 137 “心”和“手” 140 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 155 “思无邪”辨义 158 《历代百字美文萃珍》序 诗词曲赋 161 讲诗宜自根基起 165 《宋百家词选》序 170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序 189 诗的存在 194 诗文化 红楼艺术 197 脱胎·摄神·移生 205 “诗化”的要义 音韵美学 213 鼓音笛韵 218 汉字的声调美 221 京剧之思 中华文化 225 《红楼梦》与情文化 234 “红楼”文化有“三纲” 239 中华大文化寻脉 245 中华文化寻源 248 艺术古今杂谈 253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精义与汉字独特启蒙功用 258 中国文化思想 ——“三才主义” 267 中华文化精义的脉络 270 “灵·情·才·画”四题论 访谈录 281 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 294 讲书学比讲红学难 305 卷后附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神州自有连城璧--中华美学特色论丛八目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汝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1315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5 |
出版时间 | 2005-09-01 |
首版时间 | 2005-09-01 |
印刷时间 | 2005-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12.05-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5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