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藏九地动九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征战纪实/纵横天下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太岳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其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六十军是一支屡创奇迹的光荣部队,是一支经历了一次次艰难曲折而愈挫愈奋的部队,同时,也是一支永远值得总结和研究的部队。本书多方位、全景式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征战纪实,没有主观臆断,而是把搜集到的事实,集中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评断和研读,让读者理性地解读一八O师的战例,深刻总结政治教训、军事教训、人文教训,从而让教训变成人们的财富。

内容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是一支富有传奇性的部队,其前身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在徐向前指挥下,该部队诞生后不久,连克运城、临汾两城。其中第二十三旅在临汾战斗中运用坑道战术,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光荣称号。从1948年中到。1949年4月底,八纵参加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屡立战功。1949年5月,六十军随十八兵团进军西北,参加了扶眉、秦岭等战役。年底,又参加解放大西南战斗。成都和平解放以后,六十军担负了成都及川西、川西北等地的警备、建立政权、剿匪除霸的任务。1951年3月,六十军入朝作战。著名的“皮旅”(一八一师)调归六十军建制。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六十军取得战果一部;但在第二阶段,因种种原因,下属一八O师遭受重大损失。在1953年的夏季攻势中,六十军三千多人在敌人眼皮底下潜伏19小时,突袭敌阵地,创战争奇迹。一八O师在金城战役中突破敌人阵地纵深十八公里,成为所有参战部队向南推进距离最远的师。孙子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概括了这支英雄部队的特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临汾旅”档案[1]

谜 团[1]

决死三纵[2]

三打运城[25]

光荣的临汾旅[44]

第二章 太原战役[67]

晋中较量[67]

攻克太原[92]

第三章 “天府”里的和平交接[114]

进军西北[114]

入 川[129]

剿 匪[152]

第四章 “皮旅”:一八一师[162]

一二九师特务团[162]

在中原突围中[168]

成阳保卫战[183]

第五章 一八。师(上)[189]

入朝作战[189]

地藏峰、九陵山[193]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205]

生死攸关的四天[218]

突围与营救[229]

战后总结[238]

毛泽东的调查与处理意见[244]

第六章 大潜伏[257]

“零敲牛皮糖”和“抓一把”[257]

三千多人大潜伏[267]

第七章 一八O师(下)[295]

949.2高地翻身张仗[295]

金城复仇[303]

尾声[322]

后记[326]

试读章节

决死三纵

树有根,水有源,而“临汾旅”的根源在哪里呢?还是从一份呈给邓小平同志的报告说起吧。

1979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接到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写的,内容是为参加过山西牺盟会和新军的同志落实政策的问题。薄一波在报告中回顾了山西牺盟会和新军的历史后,还提到1952年和1955年关于计算参加山西新军的同志军龄的两个内容有矛盾之处的规定,即:是按实际参加决死队时间算军龄,还是从1939年“十二月事变”起算军龄,指出:“这个问题本来是清楚的,却被林彪、四人帮搞乱了。……有成千上万干部受到牵连,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有不少人的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希望中央予以澄清。”

薄一波在报告中请求中央“尽快做出定论,以安人心”。

邓小平看到薄一波的报告,当即批示:“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应予澄清。可由总政发一通知,重申五二年二月的规定。邓小平九月二十三日。”

一锤定音。多少参加过山西新军的同志闻讯而热泪盈眶,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在六十军一七九师战斗过的老同志。因为,一七九师的前身“临汾旅”的前身就是由薄一波同志缔造和领导的山西新军中的决死第三纵队。

撩开历史的帷幕,让我们沿着决死三纵的成长脉络回到烽火硝烟中的抗战年代。

“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争取阎锡山共同抗日,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阎锡山为保住自己“山西王”的地位,制衡蒋介石和日本势力进入山西,同时也是在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采纳了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表现出有利抗日的进步倾向。

1936年8月15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五周年这天,在太原师范学校大礼堂,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筹备大会召开。牺盟会的简章规定,“本会以铲除汉奸,武装抗敌,牺牲救国为宗旨”,并宣布“本省民众将于此项组织下,实行总动员,铲除汉奸,武装抗敌。”推举阎锡山为会长,赵戴文为副会长,梁化之、刘岱峰、杜任之、宋邵文、张隽轩、牛佩琮、张文昂、刘玉衡、李畅生、杨贞吉、郭挺一、甄冥挺、崔道休、朱志翰、戎子和等二十七人为临时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会又推举梁化之、宋邵文、刘玉衡、张隽轩、张文昂、戎子和等十一人为临时常委,并推举戎子和(山西学生代表)为秘书处主任,刘玉衡为组织部主任,宋邵文为宣传部主任:

9月,在北平草岚子监狱,正在坐牢的共产党员薄一波接待了一位神秘的探监者——阎锡山的使者——郭挺一。郭挺一传达了阎锡山的口信,希望这位过去曾经多次被通缉的“赤色分子”、中共的重要干部,凭借他在山西青年中的巨大威望,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

自从1931年6月,由于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郭亚先、省军委书记廖化平等人被捕叛变,使得薄一波、殷鉴、刘澜涛、杨献珍、张友清、王鹤峰、董天知等一大批中共河北省委、省军委,及北平市市委领导人被捕,已经五年了。五年来,敌人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没有能从薄一波等革命者口巾得到任何东西,而他们在狱中成立了狱中的党支部,进行了一次次包括绝食在内的斗争,要求下镣、看报、改善伙食、延长“放风”时间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当华北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通过内线,他们接到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北方局传来的中共中央的指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你们这批干部出狱为党工作,你们经历了狱中残酷斗争,尤其经过绝食和三次大审查的考验,中央已肯定你们是对党忠贞的优秀战士,现在我们正在营救你们出狱为党工作,你们可做好一切准备,服从组织决定……”

就在郭挺一来北平之前,他们按上级的指示,正在办理出狱手续。

出狱后,面对郭挺一代表阎锡山的邀请,薄一波一口回绝。事后,他在向中共北方局负责与他们联系的同志汇报时说:“我没有与军阀、政客打交道的经验,很难和他们搞到一块,我还是不回山西的好。”

不久,传来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同志的指示:“阎锡山既然来请,就应该去。不要认为阎锡山不能与我们合作而不去走‘上层路线’,当前党的任务是既要搞好基层的发动工作,又要搞好上层的统战工作。利用这个机会,打开局面,开展工作。”

薄一波闻讯后表示,服从上级决定,先回山西看看能不能在那儿开展工作,最后再决定是否去。

刘少奇指示:“你可以回山西看看,但回山西工作的决定不能变更。”

就这样,薄一波抛弃个人的考虑,肩负党的重任,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山西的征程。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由薄一波、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组成,薄一波任书记,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进行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决定成立领导秘密工作的山西临时工作委员会,由张友清负责。

1936年10月下旬,薄一波等人到了山西,和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关系,,薄一波以山西牺盟会常务秘书的名义,接办和改组牺盟会,并通过牺盟会及军政训练委员会,掌握了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及军士训练班等十三个训练团的政治领导和组训工作。

11月,绥远抗战爆发,傅作义指挥晋绥军反击日军、王英匪部、汉奸李守信部对红格尔图的联合进攻。在11日阎锡山召集的议题为“假若日本人打进山西来,我们该怎么办?”的会议上,共产党员、牺盟会领导之一的董天知慷慨陈词:“日本人得陇望蜀,步步向我进逼,晋绥首当其冲,不早做准备,必将吃大亏。应该建立一支以进步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式军队,才能担当起保卫桑梓、抵御侵略的重任。”阎锡山听后,点头表示同意。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太原,刘少奇书记向薄一波等传达了我党号召全国军民筑成坚固的民族统一战线长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精神。……P2-4

序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太岳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其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

第六十军是一支屡创奇迹的光荣部队,是一支经历了一次次艰难曲折而愈挫愈奋的部队,同时,也是一支永远值得总结和研究的部队。

1947年,晋冀鲁豫军区及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了调整扩编,太岳军区二十二旅、二十三旅与由其他地方部队合编的二十四旅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这支从地方部队发展起来的野战军组建不到半年,在徐向前的亲自指挥下,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破运城,克临汾,全歼阎锡山的“亲训师”。在攻克临汾的战斗中,八纵二十三旅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荣获了由毛泽东亲自下令、中央军委授予的“临汾旅”荣誉称号,这是迄今全军惟一荣获荣誉称号的旅级单位,天下闻名,堪称奇迹!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改称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八纵队。其后,参加了晋中、太原等战役。

1949年1月,全军统一编制序列,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八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解放太原后,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的六十军,西渡黄河,挥师大西北,在彭德怀指挥下,首战扶眉,歼灭“马家军”,成为第一野战军的十大主力之一。而后,六十军调归第二野战军建制,在贺龙、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战秦岭,打宝鸡,破凤县,攻关夺隘,千里穷追,大量歼敌,直逼成都。成都和平解放,六十军进驻成都。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六十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军。因所辖的第一七八师留在川西剿匪,原本不在六十军序列中的一支部队,调入了六十军建制。这支部队就是一八一师,其前身有着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皮旅”。中原突围中威名远震的“皮旅”。

六十军入朝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并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取得战果一部。而在战役的后期,因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一八。师遭受很大损失,这件事甚至使毛泽东亲自调查部队遭受挫折的原因。在’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中,六十军三千五百多人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十九个小时,胜利完成奇袭任务,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在金城战役这次“复仇之战”中,一八。师在所有参战部队中进攻距离最远,受到毛泽东的赞誉和志愿军总部的表扬。

《孙子兵法》上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意思说,善于防守的军队,就像隐藏在极深的地下一样,使敌方莫测虚实;善于进攻的军队,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势不可挡。

六十军的征战历程,验证着孙武的论述。

六十军,为什么会创造如此多的奇迹?说到底,无非是把握了动与藏、进与退的辩证关系。

本书在“‘临汾旅’档案”和“太原战役”两章中,详细地描写了六十军打运城克临汾、战晋中、攻太原,反复使用坑道作业的战术,真正是行走在“九地之下”,出手于“九天之上”,打得阎锡山损兵折将,抱头鼠窜。

动与藏的完美结合,是六十军屡创奇迹的根本。在“‘天府’里的和平交接”和“大潜伏”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六十军战秦岭,打宝鸡,破凤县,三千多将士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十九个小时的战争的奇迹。

不可否认,六十军的历史中遭遇过许多曲折。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期一八。师遭受重大损失,可以说是六十军的历史谷底。本书在“一八O师”上、下两章中,用大量的篇幅,多方位、全景式展示该师在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中的始末,以及东线大复仇的历史钩沉。书中,没有主观臆断,而是把搜集到的事实,集中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评断和研读。当然,历史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条绳子,要以史为镜,而不是把内心的情结永远纠缠不清成为一条绳子。希望读者朋友理性地解读一八O师的战例,深刻总结政治教训、军事教训、人文教训,从而让教训变成人们的财富。

历史将永远记住,六十军,一支屡创奇迹的部队。

后记

应该说,《藏九地 动九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征战纪实》的成书,缘于《虎啸万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征战纪实》的书写。2001年至2003年三年时间里,在书写《虎啸万里》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写一写六十军征战纪实。因为,在不断深入一军的史料后,让我有机会抚摸到了六十军征战历史的根部。有智者说,历史总是在细微部触摸人性。我很赞同这个说法。如果单单说六十军,相信人们的印象是没有什么的,但提起六十军所属部队,哪一个不是如雷贯耳的呢!临汾旅、皮旅、一八。师,这些部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然而,历史故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分水岭,要么是史学家们精深的研讨著作,令人生畏,不敢问津,这是史学的遗撼;要么是被人们“戏说”“演绎”的不着边际,将历史涂改得面目全非,这是文史的堕落!如此说来,惟有细微梳理历史的细节,坚持学术的情操,兼顾可读性,做到不失真,又被多层次人士的接受,才能澄清历史的天空。于是,我从2003年4月开始,梳理六十军的细节,成就了这本《藏九地动九天》。

之所以在书写一军征战纪实的时候,抚摸到六十军的根部,是因为这两个军后来整编时合并为一个军。

本书写好了,我觉得要感谢一些人。我说过,撰写纪实也好,编纂史料也罢,都要感谢一些人。因为所有历史,都是当事人用自己的血肉书写而成的。没有当事人,就没有历史纪实和史料可言。这是其一。其二,撰写和编纂都离不开前人留下的文字,即前人的劳动成果,他们是历史的第一见证人。有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才有后人的研读、撰写及编纂工作。因此,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要感谢当事人和见证人。为此,我专门把参考过的书目,单独录入作者和出版者等,以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的周海、史振洪、晁玉奎、张健、陈广相、马俊彪等领导,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环境;感谢某集团军组织处的同志们,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资料;感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本书责任编辑钱庆国,他们的努力和辛苦,才使这本书与读者见面;感谢军事科学院宣传部的领导和同志们,以及华国富研究员,他们对本书作了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读者朋友,读者的厚爱是我写作的动力。我期待着与读者对话和交流,我的电子邮箱是kfgefswc@163.corn,特别想听到读者朋友对这部书的批评与指正。

叶青松

2005年9月7日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藏九地动九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征战纪实/纵横天下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青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319129
开本 32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