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謇画传/中国近代实业巨子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张廷栖教授负责统筹,并与赵鹏共同搜集、选编了图版资料和说明文字。传略以赵鹏的《状元张謇》为底本,孟阳作了部分扩写,戴致君对文稿与图片说明作了统稿和校对,全书最后由琅村定稿并对图片进行了技术性处理。展现了张謇的生平事略与历史图片及简要的文字说明,告诉人们不要忘记他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步作出的杰出贡献。

内容推荐

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本书以期通过传主的生平事略与历史图片及简要的文字说明,向人们再现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开拓奋进、自强不息的一生,告诉人们不要忘记他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步作出的杰出贡献。

目录

一 忧患励少年

 1.起自田舍

 2.书塾生活

 3.“冒籍”风波

 4.客幕生涯

 5.初次人京

 6.随军徂东

 7.大义绝交

 8.返乡“备试”

 9.恩师垂青

 10.乡居十载

 11.大魁天下

 12.勇肩责任

二 躬寻救亡路

 1.兴办纱厂

 2.政海波涛

 3.农工并举

 4.师范教育

 5.赴日考察

三 事业入辉煌

 1.倡导立宪

 2.村落主义

 3.辛亥转变

 4.农商总长

 5.模范南通

 6.财才并重

四 自强到晚年

 1.衰象初呈

 2.心系国运

 3.宏愿难施

 4.爱子情殷

 5.灵伴五山

后记

试读章节

1.起自田舍

长江万里,烟波浩荡。在浩瀚壮阔的长江人海口北岸——黄海之滨,有一片叫做“江海平原”的地方。清朝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53年7月1日,本书所要叙述的传主张謇,就出生在这里的海门直隶厅常乐镇。当年,海门与相邻的通州在行政匕同隶属于江宁布政司,此地距一江之隔的上海吴淞口约100多公里。

19世纪中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的创痛。随着

通州籍贯的张謇出生于海门侨居,因此通海两地都成了他心目中的故乡,而两地人们也引他为家乡人自豪。图为海门市政府为纪念张謇逝世80周年特于常乐镇兴建的张謇出生地纪念碑亭。衰败的清王朝被迫开放口岸通商,在大量洋货进入市场的同时,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方文化也悄悄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社会,这种影响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显著。然而,同处沿海的通州、海门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却始终不受任何影响,长期保持着一种几乎近于凝滞的状态,以致连张謇出生前三个月发生的太平军攻占南京这类大事,也没有给这儿带来多大的震惊。稍稍打破宁静的,仅仅是一些江南难民的加入。

常乐镇的历史并不悠久,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这儿还只是长江北侧新出现的一片沙洲。随着渐次连片成陆,人们来此生息,才逐渐形成规模仍然很小的集镇。这里的居民都是“客籍”,他们大都是从江南来此地开垦的移民。江岸涨坍的变化无常,使这些移民很少有‘安土重迁”式的追求安逸宁静的保守心态,却增加了一份忧患意识,以及顽强抗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这种较为普遍的移民特征与开拓精神,对张謇性格的生成,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

2.书塾生活

张謇虽然出生于海门,可他的祖上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张謇的远祖原来居住于江南常熟的土竹山,元代末年,一位叫张建(字惟贤)的中年人,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移到了通州金沙场,成为张氏迁至南通一系的始祖。此后子孙繁衍,到了张謇这一代已是第16世。

张謇的祖父张朝彦因为父母早逝,又因受族人的唆弄,导致家产破落,幸好被在金沙镇上经营瓷器业的东台人吴圣揆收留,并招赘为婿。此后吴圣揆移居海门常乐镇兼事农业,而张朝彦也迁居通州西亭。吴圣揆逝世后,张朝彦命儿子张彭年移居海门常乐,孝奉母家。张彭年生子五人,张謇排行第四,在五兄弟中最为聪颖,年方四岁时,父亲就教他念《千字文》,第二年被送人邻居的学塾读书。塾师邱畏之(大璋)因张朝彦兼祧吴家的缘故,为张謇取名吴起元,小字长泰。

在父母亲的严格督促下,幼时的张謇学习发奋。同治二年(1863年),11岁的张謇已读完蒙学的基本书籍。这一年江南兵乱,许多人逃难到江北,张謇在街上,听见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外乡人大声念诵《滕王阁序》以乞讨食物,张謇记在心里,回家后对他父亲说:“这个人是不是拿‘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四句话来诉说他的苦境?”张謇的理解力使他父亲深感欣慰,第二年就从老家西亭延请秀才宋蓬山(效祁)来家中授读。

这年有一天,张謇的父亲和宋蓬山老师在书房谈话,见一武官骑白马在门前走过,宋老先生随口说出“人骑白马门前去”七字上联,在旁的张謇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我踏金鳌海上来”。张謇父亲和老师为张謇的才思敏捷而高兴,以后被传为印证张謇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的预兆。

宋老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参加科举考试,50多岁了仍是一介生员,还要连续应考岁试、科试、乡试;加上年迈多病,精力明显不支。

张彭年见宋先生垂垂老矣,而仍旧孜孜以求,百折不挠,明白“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困难重重,并不容易。因此,他有意为儿子准备一条“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退路:自食其力。

首先,他不让儿子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子弟,要求他们必须能放得下读书人的架子,从事贱役。他不仅要张謇兄弟为先生洒扫侍应,而且还要他们随雇工在棉田锄草,在家中建房时充当小工杂役,学习土木建筑工艺。

其次,灌输“农本”思想,督促张謇兄弟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张彭年家庭日渐宽裕,张謇兄弟曾劝父亲把20多亩良田佃出收租。张彭年告诫儿子说:“子弟非躬亲田间耕刈之事,不能知稼穑之艰难,汝曹日后无论穷通,必须有自治之田。”这种以农业经济为个人事业根本,进退可资依靠的思想,对张謇日后走向实业救国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同治五年五月(1866年6月),张謇13岁时,通州余东的灶民抗缴厘税,清军出动镇压,乡民惊惶外逃迁徙,宋先生辞馆归家。

两年后,宋蓬山病亡,父亲命张謇到西亭,改从秀才宋紫卿先生读书,并且食宿也在老师家,同时也向举人宋璞斋先生学习。璞斋与紫卿先生分别是宋蓬山的儿子和侄儿。两位老师对张謇的学习都管得很严,尤其是宋璞斋,有时竟近于苛求,他有两句警语被张謇终身铭记,这两句便是:

若蹉跎又是一日,

肯发愤何须三年。P1-9

后记

这本小小的《张謇画传》从酝酿到将书稿交出版社,差不多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本书以期通过传主的生平事略与历史图片及简要的文字说明,向人们再现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开拓奋进、自强不息的一生,告诉人们不要忘记他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步作出的杰出贡献。

本书由张廷栖教授负责统筹,并与赵鹏共同搜集、选编了图版资料和说明文字。传略以赵鹏的《状元张謇》为底本,孟阳作了部分扩写,戴致君对文稿与图片说明作了统稿和校对,全书最后由琅村定稿并对图片进行了技术性处理。参与编辑和编务工作的还有张謇研究中心的陈炅、李桂琴等。本书在编辑过程中选用了画册《张謇》、《南通纺织史图录》等书上的部分历史照片,提供照片的还有通州市张謇研究者黄为人等。为了叙述的方便,书中未予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谨致谢意!

我们还要感谢为本书的策划、编辑提出宝贵建议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唐文起研究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张守广副教授;感谢热心指导本书编辑工作的重庆出版集团文艺出版中心的刘嘉、饶亚两位同志。

囿于历史图片资料的缺少和编辑水平与能力所限,本书的缺点和错讹在所难免,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謇画传/中国近代实业巨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廷栖//孟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9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8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