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带着对这些传统工艺的挚爱之情,根据所见所闻,并参阅中外相关著作,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对一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印刷术进行简略描述。书中许多是前人的发现与发明,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心得。
图书 | 中国古代印刷图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带着对这些传统工艺的挚爱之情,根据所见所闻,并参阅中外相关著作,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对一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印刷术进行简略描述。书中许多是前人的发现与发明,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心得。 目录 概说1 上编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演进历程5 第一章 萌芽时期(远古至南北朝) 5 一、图画与文字 二、刀、笔、纸、墨 三、刻、写、铸、印 四、经、史、子、集 第二章 始兴时期(隋唐五代) 34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第三章 昌盛时期(宋辽西夏金元) 44 一、雕版印刷术的繁荣 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三、套色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章 延续时期(明清) 66 一、雕版印刷术的兴衰 二、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三、套色印刷术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外传 82 一、雕版印刷术的外传 二、活字印刷术的外传 三、套色印刷术的外传 下编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工艺流程93 第一章 印刷术分类93 一、凸版印刷术 二、凹版印刷术 三、平版印刷术 四、孔版印刷术 五、中国传统印刷术版本类别 第二章 雕版印刷术工艺流程 95 一、备料 二、雕版 三、刷印 四、版式 第三章 活字印刷术工艺流程 100 一、造字 二、排印 第四章 套色印刷术工艺流程 104 一、单版复色印刷 二、套版印刷 三、恒版印刷 四、拱版印刷 第五章 装帧形式 110 一、简策装 二、卷轴装 三、旋风装 四、梵夹装 五、经折装 六、蝴蝶装 七、包背装 八、线装 第六章 辨别鉴赏116 一、版框风格 二、文字特征 三、原本记述 四、图录书影 五、书目著录 六、文献记载 附编 扬州与中国传统印刷术125 第一章 兴盛时期(唐至五代) 125 第二章 延续时期(宋元明) 127 第三章 发展时期(清代至民国) 130 一、清代扬州官刻 二、清代扬州家刻 三、清代扬州坊刻 四、清代扬州刻经 五、民国时期扬州雕版印刷与“陈恒和书林” 第四章 复兴时期(当代) 135 大事年表139 图版目次148 主要参考文献15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代印刷图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忆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陵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9415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6-05-01 |
首版时间 | 2006-05-01 |
印刷时间 | 200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8-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45 |
宽 | 180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