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触摸红墙--走近伟人身边
内容
编辑推荐

发明照相技术的人是伟大的,留下珍贵历史瞬间的人更伟大。一张张活灵活现的照片背后,印留下一个个少为人知的敌事。她用光影浓缩红墙内的一个个的瞬间,打开了半个世纪的时空隧道……

内容推荐

邓小平生前身边的医护人员郭勤英和傅春恩首次接受了记者两个多小时的特别访问。第一次见面之前既高兴也紧张,最后一次抢救的情景历历在目,朝夕相处中感受平民政治家不平凡的人格魅力,亲历总设计师的南巡之旅……

目录

一、红舞台下的平民邓小平

二、见证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最后岁周

三、卓琳与邓小平不得不说的故事

四、周秉德的西花厅情结

五、周恩来总理卫士韩福裕的真情追述

六、X个化名背后的真实陈云

七、贴身知情者细诉在首长身边的日子

八、“红墙医师”在伟人的临终时刻

九、毛泽东嫡孙细述红色家史

十、站在刘少奇身后的王光美

十一、“红色资本家”三次要求入党不能如愿的内情

十二、红墙摄影家的红镜头

十三、“中国财团第一家”的传奇

十四、80年党龄的中共元老薄一波

十五、百岁元戎吕正操的情感世界

十六、中国青运擎旗手的身前身后事

十七、杨树依依 信念如炬

十八、有一位大姐叫雷洁琼

十九、“老青联”孙孚凌不老“商”情与“政”情

二十、诗人马万祺的诗般人生

试读章节

一、红舞台下的平民邓小平

当历史学家以巨大的精力投入邓小平及其时代的研究时,未尝不可将历史的镜头对准政治舞台外的邓小平。或许,这一侧面的“镜像”更为引人入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凡人邓小平的非凡情趣。

(一)沉默与幽默

邓小平临危不惧,遇喜而不亢,沉稳内向,平时言谈不多,但却富于幽默感。邓朴方这样说:“父亲的沉默往往比语言更为有力!”

生前,他曾多次说过:“我不要别人为我写传,不要过分地宣传个人。”他平时很少对别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讲述个人的家世。谢世后,随着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的播放,人们才对邓小平的家乡与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对子女的教育,常常是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多于言教。在同儿女谈话、谈心、聊天、忆历史、讲传统时,他从来不向他们摆自己的功,诉自己的劳,说自己的好,称自己的能,夸自己的才。有时子女问到他的那些重要关头或重大问题的处理和重大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时,他总是淡然微笑地说得那么简单。

长征路上,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可是,当女儿问父亲在长征时干了些什么工作时,他用一贯的简明方式回答——“跟着走”。谁能想到,关于父亲的历史,他的子女是“文革”中看小报才第一次知道的。邓琳说:“他在家中与我妈妈都不谈自己的经历,从不说‘废话’。”邓小平老了,才和子女说话多一点,也爱昕他们讲话。孩子们也越来越都感到他是一个内向、含蓄、感情不外露的人。

罗荣桓和邓小平是心心相印的战友。80年代初,在编写《罗荣桓传》时,传记组的同志曾委托邓小平女儿询问邓小平同罗荣桓30年代交往的情形,邓小平只是说了一句话:“交了一个朋友。”问到长征中两人交往的情形,也只说了一句:“我们是无话不谈。”

邓小平性格沉默寡言,而夫人卓琳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为了协调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卓琳在婚后不久就向邓小平提出了要求:“我有什么话对你说,你要耐心地听下去,不对的可以批评,但不能不让我说。”邓小平则表示完全同意妻子的建议。正是这种相互包容和理解,使得邓小平和卓琳的爱情与婚姻非常幸福美满。

其实,他不言则已,一言必中,诙谐而善辩。在他异常鲜明的个性中,充满着矛盾的和谐。平常,他言谈不多,但言简意赅,当他酝酿成熟、深思熟虑而作出决策或决断之时,所发出的声音则是掷地有声、字字铮铮。他曾教过课,作过许多报告。据当年的一些学员回忆:邓小平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有余,不停地打着手势,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向学员讲解革命道理,作报告也如同拉家常。  

邓小平不喜欢一些形式的东西,是一个务实派。晚年在外地休假时,地方有关领导总爱请他接见、讲话,他都一一婉言谢绝,说:“我来休假,就是休假嘛!”在他身上绝无丝毫哗众取宠的习气,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他身上灼然可见。

是的,作为政治家,他既是一个威严的人,又是一个幽默的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他从来没有、也决不会作出半点让步。在待人接物上,他又十分平易近人,举止随和,谈笑风生,富于幽默感。他的个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鲜明、新颖、别致的个性化语言。如“扭着不放”、“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带川味的个性语言实在形象、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1979年1月,邓小平前往美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的郊外住宅,参加一次别有风味的家宴。宴会上,宾主觥筹交错,笑语声声。酣畅之间,布热津斯基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敏感而尖锐的问题:“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他在国内碰到一些政治上的困难,你在政治上也碰到许多困难吧?”邓小平哈哈一笑之后,机智地答道:“是的,我也碰到困难,在台湾省,有一些人就表示反对。”布热津斯基没有料到邓小平会如此巧妙地借用他的提问来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次日晚上,卡特总统和夫人在华盛顿举行盛大国宴,欢迎邓小平和夫人。宴会上,邓小平始终谈笑风生。当美国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对他个人的经历表示兴趣时,邓小平风趣地告诉她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置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哈佛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参加国宴并在首席作陪,他长期从事中国问题研究并积极呼吁中美关系正常化。“贵庚?”邓小平问。“72岁。”费正清答。“我今年74岁。”“但你仍满头乌发,而我早已秃头了。”“这证明你脑筋用得太多了。”这些在美国国宴和家宴上的对答片段可谓精彩。

邓小平在接见的无数外国记者中,谈话最长的是作风泼辣、提问尖锐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对那次著名的谈话,世界舆论反映极好,认为邓小平向记者交了一份高水平的答卷。事隔六年后,他面对的是另一位不易对付的名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而且是他从未经历过的一对一的电视专访,这无疑是对邓小平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智慧和精力的又一次更严格的考试。他同早早等候的华莱士握了握手,华莱士兴奋地说:“我把今天同您的交谈看成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我们记者不太容易得到专访您的机会。”“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这个人讲话比较随便。”邓小平微笑着,语调平缓稳重。邓小平坦率质朴的言语、平易近人的风度,使他同记者在正式提问开始前的谈话就像老熟人之间的聊天,娓娓道来。不多时,当人们看到那张熟悉的东方人的面容在美国电视屏幕上谈笑风生时,都深深地叹服这位时代风云人物卓越的才能、超人的智慧。美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

坦诚、直率而不矫揉造作,这是邓小平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对不赞成的东西决不曲意奉迎。比如,他是传统京剧艺术的爱好者,他对江青搞的京剧改革和革命样板戏并不赞成,因而取不屑一顾的态度。据说,有一次,看江青主持拍摄的一部新影片,邓小平未等终场就走了。他就是这样从不掩饰个人真实的观点,这种坦诚就是他的个人魅力。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触摸红墙--走近伟人身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志菲//余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95056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