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最有才情的张家玮,最不一样的随笔集。真正让你体验到阅读乐趣的一本书!把我们着急忙慌的人生,活出点乐趣!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是一本文学随笔。作者张佳玮是专栏作家,活跃在豆瓣、知乎等网络和平面媒体。目前旅居法国巴黎。他的文字涉及美食、旅行、艺术、文学,视觉独特,既有文字优雅韵味,内容又跟现在的生活接轨。

内容推荐

豆瓣上的张家玮,知乎上的张家玮,虎扑上的张家玮,《一个》上的张家玮,就是这个张家玮!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一本随笔集是围绕他的个人生活,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感官的盛宴,用耳朵、鼻子、嘴巴、眼睛,发现平凡生活里,那些给人独特滋味的美食、风景、文学作品和神奇的幻想。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无非想平常的生活能再有趣一些。阅读《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这本书,就能感受的到!

目录

声音是有味道的

 声音是有味道的/002

 早饭吃什么/008

 冬天吃羊肉,喝羊肉汤/017

 米饭/026

 夏天的味道/031

 夏天的凉白开/038

冬天如何取暖

 冬天如何取暖/044

 趁你还吃得下的时候/052

 你可以不坚强/058

 女人的吃醋方式/064

 我爱胖美人/068

且贪吃且傻且好奇

 且贪吃且傻且好奇/076

 喂猫记/083

 被物化了的理想生活/090

 追慕一个人,是一段怎样的时光/100

 你出门去旅游/108

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114

 葡萄牙南,25小时/135

 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145

 叫我怎么说这些小偷呢/158

 巴黎街上接零钱的/166

 旅行与艳遇的错觉/175

 给食物起个中国名字/182

 瑞士与干酪锅/191

从前,有一个人去意大利旅游

 从前,有一个人去意大利旅游/202

 在葡萄牙如何收集阳光/207

 爱情故事/211

 玫瑰症/228

 世上最透明的爱情/235

后记/241

试读章节

早饭吃什么

在四川甘孜的塔公过夏天,住在一位喇嘛师父家里。师父家里养牦牛,每天早饭有新鲜牛奶喝。牛奶极鲜浓,入口厚润,但滑,不挂滞,过了颊就轻若无物,直通肚子。师父说,别喝太多,会滑肠,到时候一天都离不开洗手间。

配牛奶的是现打的面饼,绵软好撕,好嚼。加上鸡油辣子,格外好吃。藏族人家里,如果有四川亲友,厨房都少不了折耳根和辣子。鸡油辣子味道醇正,偶尔还嚼得到碎鸡骨头。辣味虽重,被牛奶一漫,也就过去了。吃完了这些,再来杯酸奶。藏地酸奶是真酸,不习惯的人如我,不加糖就难以下咽。加了糖,味道圆融通透,酸凉甜浓,直透肺腑。

吃得惯的话,也能吃糌粑。我吃的糌粑就是青稞粉炒得了,按自己喜欢的分量加酥油捏。捏起来吃,有点儿像日本的黄豆粉点心。少加一点儿盐或糖,香味很活泼。

我在重庆时,早饭总是吃小面和油茶。我个人所见的食物里,重庆小面是食材与调味料比值最夸张的。没见到,真不敢信:调色盘似的布开辣椒末、辣椒粉(在重庆人那里,这两者大不相同)、炸花椒、鲜花椒、红油、花生碎,红绿灰黄,还有铺子会来点榨菜丁、豆豉、韭菜末——十几二十来样料,全为了衬托一碗面。面出锅,老板大写意地在面上天女散花地下料。吃起来,满嘴噼里啪啦,味道跳荡。因为辣和烫,你得快吃,所以吃小面,如快船过峡,又如看美女短跑,风景不暇看,眼花缭乱。

油茶,因为都买现成的,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做。大略是米羹样子的糊糊,吃得出盐、猪油、花椒粉、胡椒粉、油辣子,加黄豆碎或花生碎,最后得加点馓子碎段——也可能是炸面碎段。花椒鲜麻,馓子段香脆,和米羹一勾兑,吃不腻。

我在天津吃早饭,尝过一次面茶。不知道是秫米还是面,一锅熬成糊糊,洒上芝麻酱和花椒盐。冯骥才写前清时,有家杨八面茶最有名,秘诀就是下半碗面茶,洒一层芝麻酱,再来半碗,洒第二层芝麻酱,这样越吃越香,不会吃一半就没味了。天津的油条——或者说果子——也好,不粗,但脆。咬起来有嘶啦嘶啦声,很舒服,不容易像其他地方的,咬一口粘嘴,脖子都粗了。

我不知道锅巴菜——或者嘎巴菜?——是不是天津人早饭的通例。我吃过一回。吃之前,以为真是菜,吃进了口,才觉得像豆粉面勾芡的,口感奇异,用来拌点什么汤或者卤,稀里哗啦的更好吃。

北京朋友跟我说,传统的北京人吃早饭,烧饼夹果子,不就豆浆而就粳米粥。我喝过一次粳米粥,砂锅熬的,半融化又粒粒分明,冬天早上喝一口,整条脊梁都暖和通了。老板考虑到我是南方人,怕我吃不惯,特意加了勺甜面酱。豆汁和咸菜丝,我图新鲜吃过一次。豆汁是老北京人的资格认证,我没通过。咸菜丝还行——江南人说咸菜,都以为是雪里蕻,用来炒毛豆和肉丝;北京的咸菜丝,我吃的几次,都像是荠菜,也不能说多好吃,但吃上瘾,会连绵不断的。

在武汉,我早饭吃了次热干面,后来每见到武汉馆子,总绕不了这道。热干面的精华是芝麻酱。面煮得了弄干,下芝麻酱后,整碗都有种粗粝又雄浑的香气。挑起面来,拖泥带水,黏着浓稠,甜香夺人,如果加点儿萝卜干和青豆,整碗面都跟着活色生香。

在海南,我早饭吃过一次蒸粉。岛民的做法,粉和鸡蛋液混合了,加点油,然后蒸。蒸得液态刚呈现固态,看去白亮亮颤巍巍热气蒸腾时,加上辣子和酸豆角吃,红白绿黄,吃得一身汗。

无锡、苏州、上海人吃早饭,相去不远。爱吃面的,大早上去面店排队,等着吃头汤面,还经常叫宽汤——早饭需要补充水分。鸭肉面、咸菜肉丝面、三鲜面、笋干面,我爸还爱加姜丝。不吃面的,在家里吃稀饭——无锡叫泡饭。下泡饭的,有萝卜干、毛豆、肉松、鱼冻、盐腌豆腐、干丝。夏天吃个咸鸭蛋,或是西瓜皮用酱油腌一下,也能下一顿早饭。

豆浆油条,北方南方吃法不同。我听天津朋友说,他们那里习惯喝清浆。咸浆或豆浆里加肉松,可能都是上海人所创。江南油条比北方粗一些,刚出锅的,两头尖,特别销魂。上海人吃生煎,无锡人吃汤包,都是能特意排个队的。无锡这里还吃咸豆花:用盐和油调味,加榨菜末,滑如鸡蛋。我见过用咸豆花配甜糍饭团的——外面是糯米,里头偶尔包油条,加糖,外糯里脆——想起来就有点儿堵。

英国人饮食是出了名的糟糕,以至于全世界范围内,嘲笑英国饮食是合理合法、人见人爱的安全娱乐。但泥泞里也能挖出黄金:英国人有他们招牌的英式早餐。标准英式早餐如果摆全套,可以环绕一桌:熏肉和煎肉肠,那是撒克逊人的传统;煎蛋和炸蘑菇,有些南欧风;炸番茄和咖啡是大航海时代之后才兴起的;茶来自东方;煎面包片如果用心,得选烤过两天的面包再用黄油煎,以保证酥脆焦黄。

有种说法是,英式早餐在苏格兰那里,最初被唤作早餐茶——众所周知,英国人喝下午茶极隆重,胜于正餐;喝早餐茶也阔气摆排场,一不小心,喧宾夺主,成就了伟大的英式早餐。如今在广东、香港,上年纪的人依然爱早茶,早上去茶楼一坐,连吃带喝,一两个小时弹指而过,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P8-12

后记

我爸大我妈四岁,生日很近,所以生日经常潦草地在一起过。

我爸长在无锡市乡郊。我小时候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时,还有木结构房、鸡、鹅、河水、菜田、塞柴草的大灶和晒成菜的场院。他是家里长子,高中毕业进无锡城闯天下,进了一个做土畜产进出口的公司,直到如今。他外语不好,但是熟悉各类条例、航运、箱子规模、港口、运输路线等,百晓生一样。

我妈长在无锡吴桥一带,离锡山、惠山、吟苑这些经典园林很近。外公早丧,外婆带着我妈和舅舅改嫁。我的后外公退休前性格不好,妈妈少年时吃了许多苦,一路针尖麦芒争了过来,进了纺织厂当工人。

后来,她就认识了我爸。当时我爸主管吴桥一带某仓库。我小时候去,那里还排满油亮的大卡车。

后来,他俩就结婚了。

所谓“严父慈母”,但在我家里,一向是严母慈父。我爸性格随和,反而是我妈急性子,雷厉风行的。所以我从小就听他俩吵架,大多是我妈抱怨我爸,我爸回嘴,然后我妈迁怒。吵了快三十年,还是神完气足。

我妈大概打托儿所就开始教我认字。先教一些基本字的读音,然后教我“偏旁认字法”,比如“挡”这个字基本读“当”的音,就是多个提手旁,那就是要用手挡。举一反三,到幼儿园时我开始爱看连环画和一些“字书”了。我妈那时在纺织厂工作,白天就骑车载我去,放在厂设的寄托所里,自己上班。厂里的阿姨叔叔们喜欢逗我,跟我下五子棋、象棋,允许我在图书馆抽一大堆书,去仓库看。仓库里布匹堆积如山,我就在软绵绵的山顶躺着看书,看累了就会睡着。那时节我看的评书多, 《杨家将》《说唐》《呼家将》《兴唐传》《三国》,以及一些连环画儿。

我爸不算知识分子,但他是我所见过最爱看书的人之一,而且热情鼓励我看书。幼儿园时去逛菜市场,我看见一个孩子手捧一本《黑猫警长》,大馋,问哪儿买的,说是两公里外一个桥旁书店。我爸穿着拖鞋就去买了回来。我爸允许我看一切书。小学,每逢我期中、期末考所谓“大考”得全班第一,他就允许我买套书。所以我们后来每次搬家,储藏室和书柜里的书都很累赘。

我爸一直在做本行。我妈急性子,待不稳,做了段时间纺织工后,跳槽去某制衣公司,然后去了某皮革厂,然后神奇地去一个新加坡人在无锡开的公司当了人事主管。最后她自己跳出来创业,帮人买卖汽车——这是我快上大学时的事了。2005年之前,我妈妈一直是个女强人式的角色,望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也爱听类似的奉承。朋友圈里的人都争夸她确实精明能干还好强。

我小时候,我爸妈对我的饮食关怀得无微不至。我爸走遍四海,吃东西嘴很挑;我妈高标准严要求,不许饮食得过且过,所以我每天早、晚饭都花样翻新。我一直身体壮健,小学一年级就有32公斤,小学毕业时一度是超过70公斤的死胖子。后来离了家上大学,身体免疫力逐渐差下来,才发现小时候家里给我的饮食是何等级别。

我爸妈厨艺都好。我爸一手蒜泥白肉、鱼头汤都是极品。我妈的红烧肉、鸡汤、各类蔬菜都炒得好。但在饮食上,他俩有不同意见。我爸爱新鲜,不吃隔夜菜。我妈随我外婆的节俭性子,总想着再回锅做一顿。他俩常为这事掐起来。我爸怨我妈抠,我妈恨我爸吊儿郎当地浪费,然后俩人孩子气一样来找我诉苦。  我小时候,我爸给我买了许多书、许多讲故事和评书的磁带,任我看、任我听。我想玩什么,比如练京剧里的耍枪,比如吹横笛,比如学围棋、国际象棋,比如弹吉他(后来的事了),他听了都直接买来,给我,让我自己学。我一位邻居是无锡小有名气的书法老师,说我有根底,想免费教我,我爸问我想不想学,我摇头。我爸就对那阿姨说,不了,他想学啥自己会去学的,不想学的怎么都灌不进去,算了。

我妈爱养猫。我家的猫曾经繁衍了三代。每逢小猫出生,我妈就极尽当妈妈、外婆之责,拿眼药水瓶灌牛奶,喂小猫喝。

我爸妈都爱打麻将,但牌技有天壤之别。我妈常输,我爸猛赢,所以约打麻将时,还要田忌赛马。比如,有两家来分别约爸妈,我爸就要分配:“甲家比较弱,你去;乙家比较强,我去。”类似于此。

我爸给我看的第一本西方著作,我记得极清楚,是上海译文社20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红皮本《三个火枪手》,李青崖译。第二本是《基督山伯爵》,第三本是《高老头》。从此我记下了达达尼昂、拉斯底涅和巴黎。所以,后来,我对我爸说我要去巴黎,我爸问我“干什么去,学什么”时,我说:“就跟达达尼昂一样。”我爸就点头,不说话了。

我爸妈一直不太管我的学业。每次别人问:“你们儿子进大桥中学、进一中(在当时的无锡,第一的初中和第一的高中),没要你们掏一分钱(当时进这俩中学,略差一点的都要几万元赞助,现在不知怎么样了),你们怎么教的?”我爸总是说:“什么也不教,随他自己去。”

我爸只有一次认真管过我。那时我上大一,成绩不大好。我爸跟我严肃地谈过一次。他认为我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做事有时太任性,将来想走什么路要想清楚,类似于此,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之前,我们一直有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意思,那是他第一次拿父亲的姿态来跟我说话。之后,我开始能写字挣钱了,他就稍微放了点心。

我外婆生了三年病,全由我妈照顾。2005年外婆过世后,妈好像忽然卸了副担子。她把我的后外公照顾归天,整个人脾气开始变温柔了。她开始承认自己有点老了,开始发胖,事业心弱了,急性子收敛了。我觉得,那和她养了条小鹿犬有关。

我一直怀疑我妈爱养宠物,是为了弥补我长大的一种情感补偿。那条小鹿犬的乖巧,让我妈的生活节奏逐渐朝我爸那里走了。从急切奋进到优游舒适,我妈的日子过得慢了,但也开心了。现在,她偶尔还去上班,大多数时候就让手下管事,自己在家,喂狗、遛狗、买菜、和全小区的人打招呼、做饭、看电视、上网、和人打麻将。

我爸依然是慢性子随随便便,如今尤甚。每饭必带酒,啤酒或黄酒,吃吃停停,我妈所谓“前三灶吃到后三灶”。比如六点开吃,我妈恨不得六点半就全吃完,六点三刻把碗洗掉,七点半全家洗完澡各就各位看电视。我爸则一杯酒要喝半小时,偶尔还去偷几杯,一顿饭总得吃到七点半。现在我妈还是叨咕着怨我爸,但我爸都不回嘴了,就是笑嘻嘻地滋溜一口酒,吧唧一口菜。

我妈近来爱上了教小区老大妈们做健身有氧操,就差开班授徒了。如今她已经控制了小区足疗店、菜场和超市,汽车打蜡店和药店老板娘也都成了她的拥趸。我给她买的各类移动通信工具,她玩得顺溜无比,还见天跟我念叨:“我是终于明白啦,什么都是假的,开心健康才是真的……我以前是太紧张了,还好现在想通了……”  实际上,这本书里,那篇《爱情故事》,就是写他们俩的。他们给我的最大影响,其实在于这一点:

他们俩,从我小时候,就希望我当个开心的普通人,而且时刻让我觉得,这个意愿极其合理,毫无疑问,是最正确的生活方式。

而他们自己,到得老来,才觉得自己挺幸福的——只是我妈可能在意识到自己挺幸福这事上,稍微晚了一点。

这本书如果有个主题,大概就是描述各类感受。人在幸福中,时常无暇感到幸福,甚至会忘了时间,因为忙于快乐,没时间静下来想。幸福跟做作业时偷藏的巧克力一样,撑不住的时候拿来甜一下嘴,事前事后都会想想。

人是自我暗示的动物。自己选了一条路,总会想尽法子说服自己,说这条路如何璀璨伟大,是唯一靠谱有意义的——不如此不能够埋着头,把苦处当锻炼,拼命活下去。

但如果换一条路,宽泛一些,你依然可以收获许多乐趣——至少我就是这样的。世界那么大,有趣的事太多。写字、做饭、踢球、画画、下棋、说相声、建筑、电影、弹琴、吹单簧管、配音、木匠活、划船……说都说不完。每件事都很了不起。

人的许多烦恼,在于许多“我想拥有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不太想拥有,只是希望别人知道我拥有”的东西。久而久之,在许多自我暗示之下,这两者会浑融为一。因为周遭的判断权衡太多,人为了自我保护,很容易给自己提前设一个状态栏,随时自我检查。“我是怎样一个状态?”“我应该如何调整?”而时间又在拖延中不断流逝,让焦虑感不断加重。

在自己与他人的定义之间摇摆,自然有其好处:可以获得存在感。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通信工具,都是在帮助人更方便地展示状态、获取存在感。但这个状态本身得经过许多重滤镜。不仅自己给自己定义的状态本身不可靠,自己想象的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状态更难免镜花水月。

如果可以忘掉“在这个世界上进行精确的自我定位”这回事,人的焦虑感会缓解许多。小时候写作文,说快乐的事,有个老词,叫作“高兴得都忘了时间”,就是如此。小时候的快乐,差不多也在于此。

每个普通人的存在,到最后都独一无二,没有模式可循。供自己支配的、不需要算计和定位的时间又那么屈指可数。概念是为了方便人理解而存在的。如果能忘掉时间、不自我定位、不假思索、把许多定义和概念抛开的话,应该会幸福许多。

范仲淹有句词说:“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旭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所以,人能够吃喝、玩乐、看书、相爱的时间,真是短得不得了。而世上又已经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多好书,那么多好曲子,那么多好画,那么多好游戏,那么多好吃的——陈放在你眼前。21世纪一个普通人能享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丰沛,胜过17世纪欧洲任何国家的君王。这种乐趣丰溢与人生苦短的对比,可以用《美国丽人》结尾,男主角垂死时的想法做结:

“我猜我该为自己遭遇的事儿生气,但世上有太多美丽的事物了,我恨不过来……”(I guess I could bepretty pissed off about what happened to me…but it's hard to stay mad,when txhere's so much beauty in the world.)

世上有许多值得爱、值得欣赏、足以让人快乐的事,但到最后,开关依然在自己手上。通常幸福的感受无非产生于两种时刻:或是忘记了权衡自己是否幸福(于是连烦恼也一起忘记),或是意识到自己很幸福。外物只能诱导感官,而钥匙在自己心里。虽然世事无常,人总不免患得患失,但这个星球经历了无数时光,发展出了高度人类文明,其实也无非在试图给人更多的选择:无论世事如何,你总还是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汲取快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佳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94848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330908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8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