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要中轴圆要心。”
世界上许多城市是从一个中心点,放射线发展而成的,西方这类情况最多。世界上很多城市是从中轴线两侧铺开形成的,中国这类情况最常见,而北京最为典型。北京为什么会有如此明确的中轴线?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奥秘?祝勇以极其个性的文笔,融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宗教学、民俗学为一炉,通俗而生动、贯通而细腻地从中轴线入手,燃一盏心灯,给我们照亮了解读北京的路径。
如此好书,岂能错过。
图书 | 北京中轴线上的都城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方要中轴圆要心。” 世界上许多城市是从一个中心点,放射线发展而成的,西方这类情况最多。世界上很多城市是从中轴线两侧铺开形成的,中国这类情况最常见,而北京最为典型。北京为什么会有如此明确的中轴线?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奥秘?祝勇以极其个性的文笔,融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宗教学、民俗学为一炉,通俗而生动、贯通而细腻地从中轴线入手,燃一盏心灯,给我们照亮了解读北京的路径。 如此好书,岂能错过。 内容推荐 北京是一座至今几乎保存着中轴线的城市。尽管我们无法目睹这座都城的建造过程、但它的城市格局,却对我们充满暗示。城墙、坛庙、集市、街道以其严谨的对偶表明了中轴线的重要性。它像树干一样滋养了日益繁密的枝叶。这使我想起童年时做剪纸游戏时,先对折出一道深深的折线,那些繁复的花纹才有可能在折线两端以对称的方式依次出现。 目录 上篇 营城 印象:贯穿八百年的线索 格局:方形的城池 宫城(上):中央之城 宫城(下):数字里的密码 皇城:门的名义 内城与外城:砖砌的盔甲 苦海幽州 桥的命运 风雨神坛 下篇 改造 民国时期 新中国时期 天安门的意义转型 广场改造 城墙兴衰 街衢交通 市内交通 城际交通 求解四合院方程 试读章节 宫城(上):中央之城 将近四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北京植物园一位名叫溥仪的园丁,买了一张故宫的门票,然后,他随同许多游客一起,参观了这座昔日的宫殿。自从一九二四年,他作为废帝被驱逐出这里,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似乎一切都变了,又似乎一切都没变。 紫禁城这座豪华的宫城,在清代末期已经破落不堪。太和殿广场上的杂草已长到一人多高,空旷的风声取代了朝仪的礼乐,百宫列队的地方堆满垃圾。我们仿佛看见了一种制度在最终完结时那副荒凉颓废的表情。 与溥仪记忆中的衰草枯杨不同,整修之后的故宫,在天空的无垠背景下,殿宇威武宏伟,如梦境里的布景。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它既可以破坏一切坚固的楼宇,也可以修复残缺的旧迹。 尽管早在一九二五年就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但是由于当时财力所限,故宫雉堞圮毁、椽望糟朽的状况直到建国以后才有改观。新中国成立后,几度对故宫进行大规模修缮。那时的溥仪不知是否会想到,三十多年后,国家再度为故宫古建筑保护拨款数亿元。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组群,故宫将得到更完善的保护。 P20-21 序言 “中国”的“中”字,是对古代城市中轴线的最好的图示。从这个象形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四方的城池.和贯穿城池南北的中轴线。现在的问题在于,中轴线先于城池,还是后于城池?它在中国人的城市观念中发生过怎样的影响?显然,中轴线为我们进入古代城市提供了一条最便捷的途径。 北京是一座至今几乎完整保存着中轴线的城市。尽管我们无法目睹这座都城的建造过程,但它的城市格局,却对我们充满暗示。城墙、坛庙、集市、街道以其严谨的对偶表明了中轴线的重要性。它像树干一样滋养了日益繁密的枝叶。这使我想起童年时做剪纸游戏时,先对折出一道深深的折线,那些繁复的花纹才有可能在折线两端以对称的方式依次出现。 中国人的房屋、城市以方形为主,这也许与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而在这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中,坐标原点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商代甲骨文中,也透露出当时中国人已经具备关于东西南北中的认识。在所有的方位中,“中”无疑至关重要。它是空间的起点,是所有方向的交汇处,因而,它是最尊贵的方位。无论对于一个家族、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国家,莫不如是。“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周礼·考工记》中对于官城建设格局有着严格的规定.表明了宫城位于都城中心的原则。此后,随着礼衰典废,克己复礼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选择,并因后世尊儒而成为中国人文思想的一条主线。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周礼》中的建城思想在许多王朝中并没有得到贯彻。即使在独尊儒术的汉代,都城格局也很分散,大多根据自然条件布局,缺乏严谨的规划。这是我们在许多古都无法寻找到一个清晰的城市中轴线的原因。 金朝在北京规划中都时,开始借鉴宋朝的城市规划经验,设置了一条城市中轴线。元朝忽必烈进京,规划元大都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建立一座中心台。关于这条轴线与这座都城的关系,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所幸的是,这条中轴线以其巨大的魅力和严谨的科学性,抗拒了时间的损毁,一直延续到今天。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作为一座曾经浩劫的古代都城,北京的城墙、民居、街巷都曾遭遇灭顶之灾,惟有中轴线保持着原有的完整性,使得我们这些后来者有机会亲历这座都城的秩序和美。进入北京的方式有很多,但从中轴线进入北京,或许是最好的一种。它不仅是空间的线索,也是时间的线索。从元代到共和国,几乎所有的历史都能从这条轴线中找到依据。这也是许多旅行者在抵达北京后,最先踏访中轴线的原因。二〇〇二年秋天,北京电视台制片人吴群找我,准备投拍一部以中轴线为线索呈现北京八百多年建都史的人文纪录片。这部片子使我有机会悉心打量这座不平凡的城市。从那以后,我用了两年时间为那条七点八公里的中轴线寻找历史证据,访问了许多历史见证人,并把剧本拓展为一部书稿。由于在写作时需要考虑电视受众,因而,即使将其转化为著作,也充其量只是一个普及读本,但我相信面对北京,所有的书写者都不会流露出轻慢的表情,他们会谨慎对待笔下的每一字。这座坚硬同时脆弱的古都将会使所有与之相关的话题显得庄重沉静,小心翼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北京中轴线上的都城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祝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827782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首版时间 | 2006-08-01 |
印刷时间 | 200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辽宁 |
长 | 230 |
宽 | 17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