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亭贵族之家/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的著名作家。本书收录了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罗亭》和《贵族之家》。在《罗亭》里,屠格涅夫塑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俄罗斯少女形象。《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衰史。在这两部书中,屠格涅夫写出了三十至四十年代的理想主义者,写出了贵族阶级思想领导权的结束,写出了俄国知识分子的苦闷、挣扎、追求、探索的苦难历程……

内容推荐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罗亭》和《贵族之家》均为他的主要作品。

《罗亭》描写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初步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罗亭,胸怀改革大志,竭力鼓吹改革的思想,一次次开始前无古人的事业,但转眼便碰得头破血流。面对贵族少女娜塔莉娅纯洁、热烈、义无反顾的爱情,他反而犹豫、彷徨、恐惧,充分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的软弱。然而,罗亭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牺牲在巴黎的街垒之上,这一悲壮的结局又给沙皇残暴统治下的俄国带来一线希望之光。《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衰史。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然而他于迷惘之时不断喊出的“怎么办?”却震动了整个俄国。

目录

罗亭

贵族之家

试读章节

“你听我说,我的可爱的小美人儿,”康斯坦丁·季奥米德奇刚开口说……

“走开吧,”村姑打断他,“瞧,少爷们来了。”

康斯坦丁·季奥米德奇回过头去一看,达莉娅·米哈伊洛夫娜的两个儿子,万尼亚和彼佳,果然正顺着这条路奔过来,他俩的教师巴西斯托夫,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二十二岁的年轻人,走在后面。巴西斯托夫身材高大,其貌不扬,大鼻子,厚嘴唇,一双小眼睛像是猪眼,他不但不英俊,而且显得笨手笨脚,然而为人诚实、正直、善良。他不修边幅,倒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因为懒;他喜欢吃,喜欢睡,但是也喜欢好书,喜欢热烈的交谈,同时打心底里憎恶潘达列夫斯基。

达莉娅·米哈伊洛夫娜的孩子都崇拜巴西斯托夫,可一点儿也不怕他,她家其余的人也都跟他亲密无间,女主人对此不太高兴,尽管她一再声称,她这人绝无门第偏见。

“你们好,我亲爱的孩子们!”康斯坦丁·季奥米德奇说,“今天你们这么早就出来散步了!不过我,”他掉过头来对巴西斯托夫说,“出来得更早,我这人的癖好就是欣赏大自然的景色。”

“我们已看到您是怎么欣赏大自然的景色来着,”巴西斯托夫嘟囔说。

“您是个实用主义者,天晓得您这会儿想到哪儿去了。我了解您!”

潘达列夫斯基跟巴西斯托夫一类的人说话时很容易发火,这时他会把字母C的发音念得特别纯正,甚至略带口哨音。

“您怕是在向那个女孩子问路吧?”巴西斯托夫问,左右转动着眼睛。

他感觉到潘达列夫斯基正盯着他的脸看,这使他极为反感。

P13

序言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处于高度繁荣的时期,其时俄国文坛天才辈出,佳作纷呈。领此风骚的是两位作家,一位是列夫·托尔斯泰,一位是屠格涅夫。

人们尊屠格涅夫(1818—1884)为伟大作家,因为他站在时代前列,洞察当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社会矛盾,善于捕捉时代跳动的脉搏,及时地加以艺术再现,以其博大的胸怀,同情农民,抨击地主(一度曾因此而被俄国政府逮捕,软禁)。

屠格涅夫作为思想家,他通过《罗亭》(1856)和《贵族之家》(1859),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当时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一个是《罗亭》的主人公罗亭,一个是《贵族之家》的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人们把这两位主人公称作“多余的人”,屠格涅夫自己也称他们为多余的人。他此前还专门写过一部小说,叫《多余人的日记》(1850)。

评论家对于“多余的人”这种艺术形象本身贬多于褒,说他们言语脱离行动,理论脱离实际,更有甚者,称他们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窃期期以为不然。在我看来,所谓多余的人实际上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俄国知识分子中的先知先觉者,他们有抱负,有学识,有见地(在社会观、道德观、金钱观上),所以他们愤世嫉俗,不屑于随波逐流,与周围格格不入。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是单枪匹马的,没有凝聚为力量。他们充分识认自己虽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所以不得已而取退却之路。

这种悲剧性格是有魅力的。他们激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尤其是在只能浩叹世道不公、徒唤奈何的社会里。

然而《贵族之家》和《罗亭》这两部小说所以扣动我心弦的与其说是“多余的人”这种艺术形象,还不如说是小说凄婉的爱情故事。

《罗亭》和《贵族之家》分别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完美无缺的少女形象(娜塔丽娅和丽莎),她们并无倾国倾城的美貌,却有无比美好的心灵,她们聪颖、果敢,不屈服于恶浊的环境,执著地追求高尚的理想,甘愿为爱情而牺牲一切。她们的献身精神恰恰与“多余的人”在爱情面前望而却步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悲剧便由此而生。

在这样的悲剧中,屠格涅夫并未对罗亭和拉夫列茨基加以谴责,反之充满同情,然而仅止于同情。屠格涅夫对娜塔丽娅和丽莎则持另一种态度,他以婉丽的笔触、巧妙的结构、简明的语言对这两位俄罗斯少女备加赞美,予以理想化。

有评论家指出,屠格涅夫偏爱女性,崇拜女性,他把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她们身上,把她们的行为和思想升华为诗的理想。法捷耶夫在《三十年间》一书中对屠格涅夫这一创作方法评价颇高。他说:“屠格涅夫对女性的崇拜,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主要是少女形象,使得对女性取苛刻态度、注重于七情六欲的托尔斯泰感到恼火。然而我认为屠格涅夫的理想化具有自己的魅力,具有不同寻常的美。我认为在我们的时代,对青春和女性美的这种描写手法恰恰是我们今天的文学所缺少的,我们今天的文学过于自然主义化,过于接近世俗。有关这方面生活的这种理想化的描写,正是我们的青年人所需要的,因为他们向往着这种生活。”这话是言之成理的,我们在青年时代就曾需要这种生活,向往这种生活。

屠格涅夫作为语言巨匠,他把这种“诗的理想”写得何其感人,何其回肠荡气! 《贵族之家》甫一问世,便成为“全俄国为之流泪的一本书”。

记得我初读《贵族之家》是在初中念书的时候。我读着这部小说,感动得涕泪俱下。我的同学们也争相阅读这部小说,也无不为之流泪。这不是廉价的泪水,这是我们这些纯洁的少男少女对美、对爱情的纯洁的期望和企盼。记得当初读到这部小说的结尾时,我五内如焚,掩卷良久,仍沉湎于小说椎心泣血的悲剧氛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垂垂老矣,我仍认为《贵族之家》的非凡之处,是小说的结局。这一结局是对人性的高度概括。而人性是超越一切时代、超越一切国界的。这就是好的小说能传诸久远,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原因所在。

译者

二oo六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亭贵族之家/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屠格涅夫
译者 戴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39967
开本 32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3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