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记鉴赏(文白对照精华本)/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史记》中较有影响的精彩篇目九十五篇,在保留了这些篇目原文的同时,又对原文作了详注、白话翻译和思想艺术的鉴赏,书末还附了本书所选篇目的“名句摘引”,便于读者写作时引用。书中注释准确,言简意赅,鉴赏精辟,深入浅出,使本书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著作。该书不仅可以作为青少年学习的辅助读物,也可作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研读之作。

目录

五帝本纪赞

 (节自《五帝本纪》)/1

周室之兴

 (节自《周本纪》)/2

古公迁岐

 (节自《周本纪》)/4

报觳之役

 (节自《秦本纪》)/5

缪公霸西戎

 (节自《秦本纪》)/8

秦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

 (节白《秦始皇本纪》)/10

李斯谏秦始皇焚书坑儒

 (节自《秦始皇本纪》)/12

项羽初起吴中

 (节自《项羽本纪》)/15

项羽救赵领上将军

 (节自《项羽本纪》)/18

鸿门宴

 (节自《项羽本纪》)/21

项羽垓下悲歌

 (节自《项羽本纪》)/27

刘邦泽中斩蛇

 (节自《高祖本纪》)/31

沛公入关约法三章

 (节自《高祖本纪》)/33

高祖还乡高唱《大风歌》

 (节自《高祖本纪》)/35

汉文帝除诽谤之禁

 (节自《文帝本纪》)/37

汉文帝除肉刑诏

 (节自《文帝本纪》)/38

太史公谈仁义法纪治国

 (节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39

郑国渠

 (节自《河渠书/)/42

汉武帝塞黄河瓠子决口

 (节自《河渠书》)/43

卜式输财言治

 (节自《平准书》)/45

季札使鲁评礼乐

 (节自《吴太伯世家》)/48

齐桓公用管仲称霸天下

 (节自《齐太公世家》)/52

宋襄公伐郑

 (节自《宋微子世家》)/55

骊姬毒计杀申生

 (节自《晋世家》)/57

良大夫赵盾受屈

 (节自《晋世家》)/60

张仪说楚绝齐

 (节自《楚世家》)/62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

 (节自(越世家》)/65

程婴存赵氏孤儿

 (节自《赵世家》)/69

触龙说赵太后

 (节自《赵世家》)/73

信陵君谏阻伐韩

 (节自《魏世家))/76

陈轸诳韩绝秦

 (节自《韩世家》)/8l

齐威王烹”阿”封“即墨”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84

邹忌巧对淳于髡

 (节自《田敬仲完世家》)/86

孔子夹谷扬道义

 (节自《孔子世家》)/89

孔子陈蔡受厄

 (节自《孔子世家》)/91

陈涉太息垄上

 (节自《陈涉世家》)/94

田生为营陵侯划策

 (节自《荆燕世家》)/95

朱虚侯行酒儆诸吕

 (节自《齐悼惠王世家》)/97

召平吊萧相国

 (节自《萧相国世家》)/99

张良遇圯上老人

 (节自《留侯世家》)/101

陈平贫贱时

 (节自《陈丞相世家》)/103

陈平用反间计解荥阳之围

 (节自《陈丞相世家》)/105

陈平设计擒韩信

 (节自《陈丞相世家》)/108

汉文帝赞扬周亚夫

 (节自《绛侯周勃世家》)/110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

 (节自《伯夷列传》)/112

管(仲)鲍(叔牙)之交

 (节自《管晏列传》)/114

晏子轶事二则

 (节自《管晏列传》)/116

老子:无为清静

 (节自《老子韩非列传》)/118

庄子终身不仕

 (节自《老子韩非列传》)/121

孙膑马陵道计杀庞涓

 (节自《孙子吴起列传》)/123

伍子胥出亡

(节自《伍子胥列传》)/128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

(节自《伍子胥列传》)/131

伍子胥屡谏勿轻越

(节自《伍子胥列传》)/136

商鞅变法

 (节自《商君列传》)/140

苏秦说齐归燕十城

 (节自《苏秦列传》)/143

苏秦激励张仪

 (节自《张仪列传》)/145

孟子著书

 (节白《孟子苟卿列传》)/148

荀卿立言

 (节自《孟子苟卿列传》)/150

孟尝君立薛

 (节自《盂尝君列传》)/152

“狗盗”“鸡鸣”救孟尝君

 (节自《孟尝君列传》)/154

冯罐客孟尝君

 (节自《孟尝君列传》)/157

毛遂自荐

 (节自《平原君虞卿列传》)/160

信陵君礼贤下士

 (节自《魏公子列传》)/164

信陵君窃符救赵

 (节自《魏公子列传》)/166

春申君说秦昭王结盟

 (节自《春申君列传》)/171

春申君巧让太子归楚

 (节自《春申君列传》)/177

范睢相秦

 (节自《范睢蔡泽列传》)/179

蔺相如完璧归赵

 (节自《廉颇蔺相如

 列传》)/186

将相和

 (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191

李牧破匈奴

 (节自《廉颇蔺相如列传》)/194

田单火牛破燕兵

 (节自《田单列传》)/197

屈原忧赋《离骚》、投汨罗

 (节自《屈原贾生列传》)/201

曹沫劫齐桓公索地

 (节自《刺客列传》)/207

聂政聂婪壮演“棠棣之花”

 (节自《刺客列传》)/208

高渐离以筑击秦王

 (节自《刺客列传》)/213

萧何追韩信

 (节自《淮阴侯列传》)/215

蒯通说韩信自王

 (节自《淮阴侯列传》)/217

韩信被灭族

 (节自《淮阴侯列传》)/223

田横义烈

 (节自《田儋列传》)/225

季布负才不拘荣辱

 (节自《季布栾布列传》)/227

栾布哭彭越

 (节自《季布栾布列传》)/232

张廷尉公平执法

 (节自《张释之冯唐列传》)/234

冯唐辨冤荐魏尚

 (节自《张释之冯唐列传》)/236

扁鹊见齐桓侯

 (节自《扁鹊仓公列传》)/240

魏其侯善待军吏

 (节自《魏其武安侯列传》)/242

武安侯弄权骄逸

 (节自《魏其武安侯列传》)/244

灌将军二三事

 (节自《魏其武安侯列传》)/249

“飞将军”李广

 (节自《李将军列传》)/254

冒顿弑父击东胡

 (节自《匈奴列传》)/261

汲黯矫诏发仓粟

 (节自《汲郑列传》)/264

张骞使西域

 (节自《大宛列传》)/266

秦倡侏儒优旃

 (节自《滑稽列传》)/269

东方朔,避世于朝的隐士

 (节自《滑稽列传》)/271

西门豹治邺

 (节自《滑稽列传》)/277

太史公自序

 (节选)/281

附录

 名句摘引/288

试读章节

  五帝本纪赞

(节自《五帝本纪》)

太史公曰①:学者多称五帝:尚矣②。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③。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④,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⑤,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余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第弗深考⑥,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⑦。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释】 ①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世代官位太史,故自称太史公。②五帝: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尚:即“上”,言其年代久远。③驯:即“顺”。“雅驯”即“典雅而顺理”。指百家之言不是典雅之训。荐绅:荐,即“缙”,荐是缙古字假借。缙绅,古时士大夫之称。④宰予:孔子的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鲁人,拒言善辩,故多问。《五帝德》、《帝系姓》:是《大戴礼》和《孔子家语》的篇名。⑤崆峒(kong tong):山名。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涿鹿:山名。黄帝曾诛蚩尤于此,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渐:即漂流。⑥章:即明显。顾第:转折连词,即但是。⑦有问:即不连贯,有缝隙。轶:即散失。

【译文】 太史公说:学者们大多称述五帝,这已经由来已久了。然而,《尚书》只记载了唐尧以后的事。百家所说黄帝之事,文词很不雅顺,就是士大夫中有见识的人,也很难断定其真假。孔子传述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两篇,读书人中有些人不肯传述。

我曾经西到崆峒山,北过涿鹿县,东达渤海,南渡淮水长江。所到之处,长老们都一一称说黄帝、尧、舜活动过的地方,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确实与众不同。总之,只要不与古文所记相差很远,似乎是可信的。我看《春秋》、《国语》二书所记之事与《五帝德》、《帝系姓》两篇所记有明显的一致性,只不过,没有深入考究,但它们所记载的事实都是真实的。

《尚书》残缺脱漏由来已久,其散失之事,倒时时在其他书中看见。如果不好学深思,不知书中用意,是很难同浅见寡闻之人讲清的。所以,我综合了诸子百家的书,编定撰论次序,选择那些可靠的说法,作成《本纪》,放在十二本纪的开头,即全书第一篇。

【鉴赏】这是太史公司马迁为远古的“人君”五帝所写的赞语。汉代初年五帝的事迹已经不详,史书虽有记载,却又语焉不详。为了弄清史实真相,作者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达渤海,南渡江淮,进行实地考察,又从《春秋》、《国语》进行发掘,发现民间传说五帝之德政与古籍所载有明显的一致性。为此,作者综合诸子百家之书,挑选那些有事实依据的说法,写成《五帝本纪》,放在全书之首。这段“赞”语表明了作者司马迁拨乱反正、重实去伪的史学观,同时说明写作“五帝本纪”的缘由。故程金造先生在《史记管窥》中说:“太史公著《五帝本纪》题于全书,又首始黄帝,实是以此篇著出其拨乱反正的具体事实,以成其‘一家之言’,为其全书所述的数千年史事,建立下国家治平的根本原则。”此评是很恰当的。

P1-P2

序言

《史记》是我国享誉中外的史学名著,名列二十四史之首,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前145一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六七岁时,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他随父进京(长安),在茂林(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开始学习,曾师从当时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大量诵读古代典籍,接受了历史上优秀文化知识的熏陶。二十岁后开始游历各地。他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今江苏、安徽一带),上会稽,探禹穴(今浙江绍兴),窥九嶷(今湖南道县),浮于沅、湘(今湖南境内)。北涉汶、泗(今山东境内),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今山东邹县峄山);厄困蕃、薛(今山东境内)、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过梁、楚(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前110),其父司马谈病死,又过三年(前107),司马迁继其父任太史令,此时他三十八岁。他受父遗命,开始搜集史料,准备写作。他一方面把国家图书馆保存下来的古籍加以编排和整理,一方面借或奉使出差,或因陪从封禅,或交游朋好,进行实地调查采访,补充厘正有关史实。经过四年的资料准备,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他四十二岁时,抱着继孔子作《春秋》之后作第二部《春秋》的愿望,开始写作《史记》。又过五年(前99),因为为李陵败降匈奴事说了几句真话直话,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诽谤贰师将军李广利(其宠姬李夫人的哥哥),为李陵开脱,而遭受惨毒的腐刑(阉割)。他受此奇耻大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就是说,他的《史记》的写作尚未完成。后又写作五六年,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他五十五岁时,全书才得以完成。

《史记》记述了中国古代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五大部分构成,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十二篇,按朝代更替次序记述帝王史事,内容主要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兼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国家大事,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等。“表”十篇,是以表格形式写成的历代帝王和诸侯国的简要大事记,如《六国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书”八篇,是典章制度的专篇,内容包括经济、天文、历法、水利、文化等重要领域,如《礼书》、《历书》等。“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变迁,是诸侯的本纪,个别人物如孔子、陈涉,虽非王侯,但其行事和影响异于一般人臣,列入世家,故有《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列传”七十篇。主要是人物传记。上层勋臣士大夫,下层某领域的代表人物,均可入传,也含有部分境内外少数民族酋长的专篇,如《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史记》五大部分以“本纪”和“列传”所占篇幅最多,是书中的主体,故后世史学家将《史记》这种史书编纂体裁称之为“纪传体”。这是司马迁在史学上的一大创举。《史记》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成为后世各朝代编修史书的范本,后世的二十四部所谓“正史”,均未能超出司马迁所创设的体制。

《史记》之所以称为“史家之绝唱”,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忠于实录”的进步的历史观。他继承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真实面貌,表现出鲜明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民主色彩,重视下层人民的力量,赞扬下层人民的品质才干;他还具有卓越的民族观,主张各民族间应平等友好,反对以掠夺、扩张为目的的不义战争;他揭露和批判了汉武帝以前的多位汉代皇帝及其宠臣们的荒淫、奢侈、残忍和自私,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残杀,屠戮功臣,对外扩张等政策;他对上流社会的惟利是图,背信弃义,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等恶劣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还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兴衰的作用。总之,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被后世誉为有“良史之才”的史德、史识,对我国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史记》之所以称为“无韵之《离骚》”,主要在于它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在思想内容上,它表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和批判性。它赞赏顺应历史潮流,有利于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的政治改革,如肯定商鞅变法等;同情广大民众的疾苦。肯定人民群众反对封建暴政的反抗斗争,为一批下层社会人物立传,有刺客、游侠、医卜、倡优等;对统治阶级,甚至是当朝最高统治者的残酷、贪婪、阴险、昏庸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讽刺,表现出深刻的批判和斗争精神。在艺术表现上,《史记》重人物描写,其中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有一百多个。这些人物大多具有英雄气质,积极进取,勇于事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的实现与事业的成功。如伍子胥、孙膑、商鞅、陈涉、项羽等。这些人物又大多具有悲剧色彩。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一方面是环境使然,他们面对的是“人治”的社会,最高统治者是绝对权威,他们的好恶、明白与昏庸,往往是造成一些忠直耿介之士悲剧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是这些人自身的性格使然,他们要么直言敢谏,忠心耿耿,被谗被害;要么恪守承诺,重信重义,为解救国家和朋友的危难而奋不顾身,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的道德信条。《史记》的艺术技巧也是十分高妙的。它选材典型精当,长于细节描写,特别善于利用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展示人物性格。其叙述方式多样,夹叙夹议,以叙代议,以议代叙,叙议结合,均贴切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使整个作品往往像一首抒情诗,抒情性极强;其构思也非常精巧,往往波澜起伏,跌宕腾挪,顿挫回环,引人入胜;其语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富于口语化和个性化,少排偶句式,不以富丽整齐见长,而以自然、朴质、浑厚取胜,形成一种简洁精练、流畅生动的有情有势有力的风格;文中不时插入歌诗、谣谚和俗语,雅俗共赏,这使《史记》成为后世文学反繁缛艰涩、倡导简洁清丽文风的范本。

《史记》正因为具有如此巨大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散文、小说、戏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韩愈(768--824)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提倡的古文(散文)运动,就是要从当时盛行的骈偶文体中解放出来,形成自然流畅的散文风格。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司马迁的《史记》。明朝余邵鱼的《列国志传》、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等小说,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取材于《史记》,而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深受《史记》笔法的影响。《史记》中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也成了元、明以来戏曲编演的蓝本。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传刻的《六十种曲》,其取材于《史记》的作品就有十一种。至今京剧传统优秀剧目中还有《文昭关》、《鱼肠剑》、《赵氏孤儿》、《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鸿门宴》、《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等。话剧《屈原》、《棠棣之花》,电影《虎符》(“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优秀的话剧、电影作品也取材于《史记》。应该说,《史记》是中国文学的一座宝库!

《史记》内容浩博,艺术精湛,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视为瑰宝的艺术精品。但是,当今的广大文学爱好者、社会青年、大中学生,因处于快节奏、高频率的现代信息社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窥探《史记》的全貌,加之古文素养较为薄弱,要领略《史记》的精髓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市场上流行的《史记故事选》之类的读物,由于略去了原文,读者无法欣赏《史记》深邃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不能在写作时进行引用,故事的叙述又嫌不够准确、完美,出于对《史记》的钟爱以及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我们编著了这本《史记鉴赏》。本书精选了《史记》重要篇目中的精彩片断九十五则,这些片断具有传奇性,而且是长期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有影响的故事,有的甚至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处,如《完璧归赵》、《将相和》、《鸿门宴》、《毛遂自荐》等;为了保存《史记》的原汁原味和便于广大读者的阅读、理解、欣赏,我们既保留了这些片断的原文,同时又对原文作了详注、白话翻译和思想艺术的鉴赏,书末还附了本书所选篇目的“名句摘引”,便于大家写作时引用。比之于市场上流行的有关《史记》的读物,本书更具有精典型、故事性、可读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说是我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必备之读物。

《史记鉴赏》出版之2005年。正值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作者司马迁诞生2150年纪念,谨以此书化作一束艳丽的鲜花。聊作一份微薄的献礼!

傅德岷 文成英

 2004年7月于重庆工商大学翰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记鉴赏(文白对照精华本)/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德岷//文成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08537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2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3
出版地 湖北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