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谢希德传/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谢希德的一生。从远涉重洋海外求学,到学业初有成就,她一生勤学不缀,她倾尽一生的精心于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研究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女大学校长,她又肩负起了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重任。她的人格、师德、高风亮节以及不凡成就时时激励我们!

目录

第一章 凌空雏凤破岚烟/1

1.“梯航万国”出群才/1

2.试译电码/4

3.漫游书海有乾坤/6

4.母校贝满女中/10

5.学会思考/15

6.三次高考四年病/17

7.南方之强/24

8.战火纷飞惜良缘/30

第二章 负笈异乡求学忙/35

9.艰难出国苦筹谋/35

10.重洋远涉烦双鬓/39

11.独在异乡苦攻读/41

12.“今后去向”问题/44

13.在麻省理工学院/47

第三章风波浪里忆萍踪/51

14.“不能再等了”/51

15.南辕北辙/55

16.万里征程辗转/59

17.教坛初播芬芳/62

18.北大燕园的灯光/65

19.一段往事成追忆/74

20.人到中年几沉浮/81

21.在当“牛”的岁月中/86

22.与死亡擦肩而过/91

23.身在病中心忧国/94

第四章 筚路蓝缕沐春风/100

24.一流实验室的由来/101

25.远见卓识拓新知/107

26.科教春天趁东风/114

27.润物细无声/118

28.书山有“路”/126

29.钟的精神/130

30.辩论与读书/133

31.为了母校的嘱咐/136

第五章 黉门纵横称女杰/141

32.新中国任命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141

33.开启教育改革之门/147

34.预防“近亲繁殖”/153

35.师资培养与教学齐飞/156

36.慈母严师出俊彦/161

37.一心在复/167

38.教育理论之花常开/170

39.科研前哨耀光芒/176

第六章 慧眼向洋谋振/186

40.放眼看世界/186

41.得心应手管外资/191

42.从复旦走向世界/198

43.校园外交结硕果/206

44.父亲的最后消息/211

45.美国研究中心/214

46.内聚外联“会”上海/223

47.毕生要为家国忙/229

第七章 德才师表仰高风/236

48.政坛初展经纶/236

49.教育情怀永眷恋/244

50.利乐人群福慧乐/250

51.家庭风雨相扶将/255

52.“我是党的一员”/262

53.偷得浮生半E~/268

54.“三月会议”传佳讯/278

55.师德景行构脊梁/282

第八章 无私心底即神州/290

56.数年风雨同学会/290

57.身心俱在病痛外/294

58.《会章》“要有英文稿”/299

59.《会刊》上的人间绝笔/302

60.巾帼相惜吴健雄/306

61.生命弥留之际/310

62.一夜漫天素鹤翔/314

63.最后的永远怀念/321

后记/330

试读章节

漂洋过海赴异乡,谢希德在“梅格斯将军号”船上,与这些犹太人相处达半个月之久。通过交往,她了解到在希特勒法西斯猖狂的年代,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肯接纳犹太人的国家之一。他们“二战”中来到上海后,比较集中住在霞飞路(现今的淮海中路)附近;珍珠港事件后他们又被赶到虹口区;战争结束后他们“认祖归宗”,再度漂泊到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去过他们早已习惯的生活。面对备受政治迫害和战争苦难的犹太人,谢希德感同身受。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中的不少子女后代,怀着对当时祖辈避难中国的深切感激之情怀,重回上海寻找生活的见证和历史的记忆。也许,岁月纵然沧海桑田,人事纵然变迁更替,也磨不灭人们过去美好的记忆,追寻往昔中总充满着依依眷恋之情。

船开航没多久,即到了日本最大海港,也是日本第三大城市的横滨。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近日本,大家一想起日本人侵略中国,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灾难和损失,胸中怒火油然而生。不过,由于那时日本仍在美军的军管之下,并不许旅客们上岸,谢希德及同行者,只好在船上遥望这座大都市。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大家在极度仇恨之中似乎又怀有一点点怜悯,罪恶的始作俑者终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每天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谢希德想像着到美国后可能发生的一切,茫然之感油然而生,正如大海漂行一样,是那么的无助。不知不觉之中,在一阵阵颠簸中抵达夏威夷火奴鲁鲁,又名檀香山,当时夏威夷还不是美国的一个州。由于火奴鲁鲁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同行的朋友又有熟人在那儿,因此她得以上岸游览一番。那里是太平洋的交通要冲,以旅游和疗养著称,主要出产甘蔗、菠萝、稻米、咖啡和香蕉。海岛气候宜人,每天几乎都降小雨,但瞬时即雨过天晴,真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诗情画意。不过,历史永远不容抹杀,大家一想起“珍珠港事件”,心中不免几分惆怅,默默而去。  后来,谢希德曾于1988年、1989年、1990年和1998年,四次再访夏威夷檀香山,景象已与1947年大不相同了。如今的檀香山已成为夏威夷州的首府和港口,经济发达、热闹非凡。P40

在送别的队伍中,有她曾倾注入无数心血的复旦大学师生。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教授王迅,师从谢希德40余年,见证了她为祖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而贡献自己一生的全过程。他深情地回忆起,1956年恩师刚生下孩子不久,就毅然赶到北京,为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门化班的学生讲课。此后,她一直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科学研究。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在国际上这些领域中的代表人物。她对我国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成就卓著。她与同事坚持不懈,刻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和奖励,1997年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王迅最后说,尽管我已66岁了,但与恩师相比仍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将尽力把她开创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峰,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物理系教师资剑博士永生难忘恩师的关怀,10多年前他第一次写英文论文,谢希德为他连续修改了四次,改的比他写的还多;五年前他申请一个项目的推荐信,是谢希德在辞别爱人的第二天交到他手上的。他悲痛地告诉女儿,“谢奶奶去世了”。小女孩抱着谢奶奶送给她的玩具兔子,天真地问什么叫“去世”;爸爸说,“谢奶奶到天堂去了,她是个伟人。”“什么叫伟人?”孩子又问,资剑想了想说,“她是冠军。”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道出了全校师生的心声,在复旦的发展历程乃至新中国的科学史、教育史上,谢希德都留下了重要而光辉的一页。为提高复旦的国际知名度,她不辞辛劳地奔波于海内外;为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更是倾尽心血,组建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使复旦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她的理想、她的信念、她的情操令人震撼,她教书育人时所焕发出的人格魅力与亲和力,令人从心底折服。谢希德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复旦的历史上!P318

序言

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谢希德传》和我们见面了。今年又适逢谢希德先生逝世五周年祭,这本书的出版让我们再一次追思这位最敬爱的师长,寄托我们深切的怀念。

谢希德先生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她生于军阀混战的贫穷旧中国;求学于日寇侵略、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学成于万里海外;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尽曲折毅然返回祖国;无私忘我地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她的一生和复旦大学所走过的百年历程一样,见证了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任人欺凌之旧中国到当今飞速发展、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新中国的近百年历史。

从1952年回到祖国,直到2000年3月离开我们,谢先生在复旦大学奋斗了将近半个世纪。作为她在复旦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和第一批研究生之一,我追随她从她进校直到离去,一直在她悉心的指导下工作,受到她的教育、提携和鞭策,我是谢先生在这近半个世纪中丰功伟绩的直接见证者。她在复旦的足迹是复旦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大跨步前进的写照。

谢先生刚来复旦大学时,正值院系调整、全盘学习苏联,物理系要在短短两三年内开出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课程。当时她倾全力投入到教学中,讲授了从大一到大四的各种课程,是当时物理系开课最多的教师。根据苏联的体制,要设立专门化,物理系只有周同庆和叶蕴理两位老教授一起开设了光学专门化。谢先生和方俊鑫先生这两位当时只有35岁左右的讲师,奋力合作,在1955年开出了固体物理专门化,比计划提前了一年。他们俩合著的《固体物理学》一书白1959年出版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国内最为流行的固体物理学教科书。1956年国家实行副博士研究生制度,她和周同庆先生是当时物理系第一批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的导师。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纲要,为了培养半导体方面的科技人才,1956年秋,国家调集了国内五所学校的师生,在北京大学成立了联合半导体专门化。谢先生告别自己的丈夫和出生仅半年的儿子,带领一批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到了北大。黄昆教授和她分别担任联合专门化的正副主任,他们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培养了好几代人才,他们领导的联合半导体专门化,在我国半导体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58年回到复旦,她和方俊鑫先生一起,将复旦的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教学科研基地。1963年以后,她又与黄昆先生一起倡议和领导了国家科委的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固体能谱”,可惜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完全终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她敏锐地洞察到国际物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大力提倡开展表面物理学研究,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在复旦建成了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我国表面物理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誉。在改革开放之初,她率先带领复旦大学走出国门,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复旦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她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和校长,成为新中国任命的大学女校长第一人。她也是使复旦大学物理系改天换地的第一人。同时,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也是在她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她为中心的发展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是复旦大学美研中心开天辟地第一人。

谢希德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她的社会影响非常之广,人们熟知她在社会活动方面为国家所做的巨大贡献。但是,在我们学生辈的心目中,她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她以国内外学者所崇敬的科学家个人魅力征服了他人的心灵,在我们心里最不可磨灭的是她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在谢先生逝世时发布的《谢希德同志生平》中有这样几句话:“谢希德先生是我国在半导体物理学方面的开拓者之一,又是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我国在国际上这些学科的代表人物。”这应该是对谢先生在科学上的贡献的最好概括。

谢希德先生的事迹非常广泛,为这样一位伟人作传是不容易的。本书作者之一王增藩先生曾在谢先生身边工作了十多个年头,作为一个有心人,他积累和保留了不少弥足珍贵的资料和照片。为了写好这本传记,他还走访了很多专家、学者和谢先生的同事、学生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多年辛勤的劳动,加上他的合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志祥硕士的优美文笔,产生了这一结晶,使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更增添了一点鲜艳的光彩。虽然对于谢先生在各个方面的贡献与成就,很难点滴不漏地反映在一本书中,但是作者的笔触已经涉及谢先生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细节,特别是对谢先生的人格魅力有精彩的描述,足以令人欣慰。

在缅怀谢希德先生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忘却她的终生伴侣、与她相濡以沫的生物化学家曹天钦先生。他放弃了在英国剑桥大学很高的学术地位,与谢先生一起历尽艰辛,回到新中国的怀抱。他和谢先生正好在1956年的同一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他们二人又都同样遭受到残酷迫害,被长时间隔离审查、批斗,曹先生更因此落下严重疾患以致后来不幸早逝。1980年他们二人又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们二人生前共同立下遗愿,并且实现了身后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他们二人以曹先生过去的友人、一位烈士的名字给自己儿子起名曹惟正,以寄托他们对解放前为党、为人民捐躯的革命者的思念。谢先生在厦门大学的校友曾以“希德女杰”四个字为字头,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她;谢先生逝世四周年的甲申清明,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同仁们去龙华烈士陵园祭奠谢先生和曹先生时,陆栋教授以“天钦英豪”为字头也写了一首和诗,两首诗一起供奉在谢先生和曹先生的遗像前。

希圣希贤领学风

天教器宇非凡同

德慧术智紧痰躬

钦仰生化成一宗

女流从此亦强者

英才已与时际会

杰出中华举世崇  豪情浦江有烈风谨转录在此,以缅怀两位先生,传诵于后世。

是为序以追思先人。

 王 迅

  写于二00五年三月十九日

 谢希德先生八十四周年诞辰

后记

“百年名校,鲲鹏展翅;一代宗师,天地同飞。”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日益临近之际,复旦大学出版社约请笔者撰写校长传记系列丛书之《谢希德传》。鉴于平时收集、整理过谢先生的一些资料和照片,在所承担的《复旦大学百年纪事》重要公务基本完成之时,笔者便于2005年1月15日欣然与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并抓紧春节假期突击成书,使《谢希德传》得以成为复旦百年华诞之献礼。

谢希德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期间作者之一王增藩有幸在她身边工作了十多年,并深为谢先生一生杰出的成就和崇高的品德所感动。当年,为了报效祖国,她选择暂时出国留学,一旦学成就不顾各方阻挠,千方百计辗转归来报效祖国;她培养人才呕心沥血,在百忙之中帮助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为他们审阅论文、校阅译文,把自己辛勤积累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她与病魔、人妖作顽强搏斗,对中国共产党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以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对待疾病、直面人生,一次又一次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风口浪尖;她与爱人曹天钦同志相濡以沫的坎坷经历,以及献身科学的先进事迹,谱写出一段人间恩爱夫妻的感人篇章,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而在担任校长期间,谢先生为复旦大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她与物理学界的同事一起站在科学研究前哨,不畏艰辛,精诚合作,不断取得科研新成果;她甘为人梯、诲人不倦,为年轻学者提供许多重要的研究信息;她以国际主义的精神,拓展和加深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使上海市、复旦大学与世界更为接近……

正因为有如此贴近的接触,才有了如此真实的感动,笔者在接到任务时也才欣然应允而毫不犹豫,亦不敢懈怠。其中,王增藩因忙于编写《复旦大学百年纪事》,时间和精力均感不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刘志祥鼎力协助,才使本传以最快的速度面世,这是笔者两人合作的结晶。

当然,面对谢先生一生如此丰富和精彩的素材,笔者曾下决心尽力去写好这本传记而不辱她的光辉形象。不过,由于时间实在仓促,加之两位作者均不是物理学出身,对物理世界的了解实在太少,学科知识背景有限,因此本书仍存在不少问题,离传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然则,笔者希望以此书抛砖引玉,期盼相关专家作更深入的采访,写出更为精彩的、更能反映科学家学术水平的新版《谢希德传》,亦不失本书的初衷。

在《谢希德传》成稿的过程中,王迅院士于百忙中阅览全书并亲自作序,这是本传的莫大荣幸,特致诚挚的感谢。复旦大学原校长华中一、原副校长庄锡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倪世雄教授、物理系谢先生几十年的同事阮刚、陆栋、钱佑华教授以及她的学生、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都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征求意见稿提出宝贵意见。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石磊、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和总编高若海、新闻编辑室主任顾潜、本书的责任编辑梁玲博士,对本书出版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今夜,星光灿烂。案头文稿即将付梓,而或这浅薄的文字不能全面展现谢先生的高大形象,但于那永远飘荡在祖国和复旦上空的灵魂,应该是一次真情的阐释——伟人已逝、斯风长存,这也是笔者的心愿。

 王增藩 刘志祥

 2005年3月31日

 于复旦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谢希德传/复旦大学校长传记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增藩//刘志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45192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