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篆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一些篆刻史研究、篆刻家研究、篆刻考证研究的文章,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篆刻美学原理的展开,篆刻教育学学科的构建,篆刻创作实践与学习的各个阶段的展开,到“篆刻学”作为学科构建的可能性与还未解决的问题难点……是陈振濂先生10多年在教育学方面的积累。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关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001

第一节 学科立场的检讨:学术与艺术孰是?--与"金石"相混淆/002

第二节 概念立场的检讨:应用与审美孰是?--与"印章"相混淆/007

第三节 操作立场的检讨:篆与刻孰是?--与"书法"相混淆/013

第二章

篆刻美学原理/018

第一节 篆刻艺术的基本立场/018

第二节 篆刻艺术的形式构成/022

第三节 两个特殊的偏侧/026

第四节 篆刻美的历史类型/032

第三章

篆刻艺术教育中的规范建立诸问题/040

第一节 篆刻作为艺术的时代形态/041

第二节 篆刻教育学的定位/044

第三节 篆刻艺术现代教学的扩展与伸延/048

第四节 篆刻艺术教学的展望/054

第四章

一年级训练程序/056

[主题:忠实临摹]

单元一 古玺临摹/056

单元二 汉印临摹/060

单元三 明代篆刻临摹/064

单元四 圆朱文印临摹/067

单元五 浙派印临摹/071

单元六 皖派印临摹/074

单元七 赵之谦篆刻临摹/078

单元八 吴昌硕篆刻临摹/082

单元九 黄士陵篆刻临摹/086

单元十 边款刻制与拓制/090

第五章

二年级训练程序/106

[主题:基本技巧分类]

单元一 篆法--印文处理:用篆变化/106

单元二 篆法--印文处理:省减/113

单元三 篆法--印文处理:繁饰/117

单元四 篆法--印文处理:"篆书化"/1 23

单元五 刀法--线条处理:"藏刀之法"/135

单元六 刀法--线条处理:"露刀之法"/139

单元七 刀法--线条处理:切刀/143

单元八 刀法--线条处理:冲刀/148

单元九 刀法--线条处理:"细篆而刻"、"反复篆再刻"/154

单元十 刀法--线条处理:"不篆直刻"、"粗篆即刻"/158

第六章

三年级训练程序/162

[主题:形式与变化]

单元一 形式(1)--外形/162

单元二 形式(2)--边框/166

单元三 形式(3)--界格/170

单元四 形式(4)--剥蚀/174

单元五 形式(5)--空白/179

单元六 变化(1)--风格/185

单元七 变化(2)--线条/192

单元八 变化(3)--印篆/197

单元九 变化(4)--形式/203

单元十 变化(5)--边框/212

第七章

四年级训练程序/215

[主题:从临摹走向创作]

单元一 历史流变:古代/215

单元二 历史流变:近现代/222

单元三 唐宋官印样式/231

单元四 民间风:砖文陶文瓦当之属/240

单元五 图形印/246

卓元六 花体杂篆的特权/257

单元七 抽象符号的介入/262

单元八 印刷字体与篆刻/274

单元九 外文字母/280

单元十 走向大美术的篆刻:视觉形式变化/291

第八章

篆刻思维的开拓与"问题意识":篆刻学学科建设--全国首届…篆刻学"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学术总结/297

后记/307

试读章节

学篆刻必先通六书,攻六书必先精于古学(包括古文字学、古器物学等等);而篆刻既用篆,当然也与上古文化产生了先天的粘连。这使篆刻家们感到自己其实也在从事一项深奥的学问。又适逢篆刻的中兴是在清乾、嘉之际,当时的金石、舆地、考据之学大盛,士林中每以旧学相标榜,这些学问俨然成了学术正统。与之同步而起的篆刻中兴时代(以丁敬与邓石如为标志)的篆刻家们,同时精研金石、舆地、碑版、考据之学者大有人在。那么与舆地、碑版、考据之类的纯学术相去甚远的篆刻,自然会借助于金石这一"近姻"以自重身价。于是学林中言篆刻而以称"金石"为时尚--遍观乾、嘉、道时的印家文集、印谱序跋,把篆刻与金石联系起来,或干脆视篆刻即等于金石,或以"金石"代篆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时代心理与个人心理。作为时代心理,是人皆以学术为重,金石学(与篆刻)成为时尚热点;作为个人心理,是久有自卑感的篆刻家们希望自抬身价。表明自己的作为并非是工匠混饭吃的勾当。于是拉大旗作虎皮,形成了金石与篆刻两个概念互相混淆的历史现象,几百年而不衰。作一个近乎调侃的分析,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人艺术家的全面修养是"诗书画印",或日"书画篆刻"--篆刻均处末座,但一变成"金石书画"之后,这代指篆刻的"金石"却雄居榜首。以此论之,哪个篆刻家不乐于取"金石"以自重--以示位置显赫、学问深厚呢?

但这几乎是一场具有讽刺意义的"误会",并且它是已横贯五百年以上的"误会"。当我们把篆刻等同于金石之时,我们固然可以为它们之间在表面上的粘连(如"金"代表古铜印、"石"代表明清印)而沾沾自喜,但我们却掉进了一个更大的"混淆"陷阱之中:金石与篆刻,实在是两个在学科层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科目。P004-005

序言

《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篆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是近10多年来我在篆刻教育学方面积累而成的一份系列成果。其中第二章“篆刻美学原理”,曾作为单篇论文发表于1987年第2期《文艺研究》,被认为是篆刻美学方面的开拓之作。而第一章“关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也曾作为单篇论文连载于1994—1995年《中国篆刻》创刊号与第一期,在一份高规格的国家级篆刻专业学术刊物上被作为“抬头文章”刊用。此外,第八章“篆刻思维的开拓与‘问题意识’:篆刻学学科建设”,是1997年7月28日我在天津主持全国首届“篆刻学”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学术总结的整理稿。可以说,这部书除了集中了我在大学二十年执教时所使用的篆刻高等教学的训练方法之外,还在客观上记录了这二十年间我在篆刻理论研究方面的许多足迹。除了一些篆刻史研究、篆刻家研究、篆刻考证研究的文章之外,就美学而言,这部书已是收罗了一些最主要的思辨成果了。

在研究书法教育学之时,我则坚持认为:教学,特别是技法、风格、个性、流派……大凡牵涉到创作实践这一个层面的内容,它在本质上是归属于美学而不是史学的——或更确切地说,其“内容”可能是历史的古代名家名作,但“方法”则可能是美学的思辨、归纳、分析、推演的种种。但过去,在师徒经验授受的古典式传承关系中,美学还是未引进的陌生新学问,自然只能是以史的内容为归。现在,在一个严格的分工明确的学术框架与学科框架中,以美学思辨为前导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篆刻艺术教育学,才算找到了它本来应有的位置。

故而这部书在最初构思时,我也早下决心,要以美学观念的清理、美学的原理原则、美学的形式分析等作为全书的“龙头”——既不同于一般的教材,又不同于更一般的常识读物。想以此来提升本书,高屋建瓴,着眼于学理与思辨的特色。所有的训练方式与教学手段,都是有充分的形式美学——特别是篆刻艺术美学原理作为统辖与出发点的。由此,本书的目的还不仅仅是作为可供实际操作的教材(它当然具有教材的功能),它更可以作为篆刻艺术形式分析的范例。这样,它的意义就不仅仅限于在学的学生或执教的老刻书籍中具有独特性的更高要求。这样,更符合篆刻艺术学科建设的时代要求:学科分支越细密清晰,综合能力就越强。最怕是含含糊糊的包治百病的“神药”,那是绝对吃不死人,但也绝对治不好病的。目前的篆刻不需要这样的“包治百病”,从具体方法到抽象意识,都不需要。

从篆刻艺术观念的清理、篆刻美学原理的展开、篆刻教育学学科的构建、篆刻创作实践与学习的各个阶段的展开,到“篆刻学”作为学科构建的可能性与还未解决的问题难点……本书已大致勾划出了篆刻艺术在这个时代主要面对的挑战内容。至于如何去解决它,本书也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新方法。但我想,还会有更多种的新方法在今后不断涌现,这正是当代篆刻艺术拥有生命活力的标志!

后记

站在高等教育的立场上看篆刻,这是千百年来的先贤们所不曾拥有的时代的机遇与“幸运”。我有幸赶上了这样的机会,自然不想轻易地让它“浪费”掉,总想在此中找到一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内容。借助于在中国美术学院近20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有了些自己的心得,天长日久,就有了现在这本书的基本骨骼。又借助于这20年来一直没有放松过的理论研究——在篆刻史(主要限于宋代史与近现代史以及作为门类的印谱史、作为国别的日本史)、篆刻考证(主要着力在印谱考证与人物考证)、篆刻美学(以艺术学、美学为中心)诸方面已有了近60万字的成果,还在1983年写过一本《篆刻艺术纵横谈》(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20万字的著作,重新思考与疏浚一过,于是就有目前本书的大致规模。

感谢在我读研究生期间,在篆刻课上对我谆谆教诲的沙孟海、诸乐三、刘江诸教授,正是他们为人师表的恩霆,才有了我现在的思考与成果的结晶。此外,对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西泠印社出版社诸位,致以深切的谢忱!

2000年6月26日陈振濂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篆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振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178981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7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4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6
19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