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鼎盛之作。近百年来,一直为专家学者所研究和分析。但《红楼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红学作为一种职业,她的盛世恐怕是过去了,百年红学已经极尽了学术之盛。国内的红学名家有新作的很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红楼梦》研究的伪考证之风趁虚而入。本书是作者几十年来对《红楼梦》的深入剖析和研究,是红学研究上的重要参考文献。

目录

题序……………………………………………………………………I-Ⅲ

第一章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1

引子………………………………………………………………1

上篇“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2

下篇“百年顿尽追怀里,一夜难为怨别人”…………………12

第二章 《红楼梦》与红学…………………………………………17

已成为显学的当代红学…………………………………………17

一书以名学的缘由………………………………………………23

红学的超学科特点………………………………………………39

《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41

红学与中国文艺学………………………………………………48

具有典范意义的学科……………………………………………58

第三章 红学与曹学…………………………………………………61

曹学的缘起………………………………………………………6J

曹雪芹身世经历的独特性………………………………………67

曹寅的历史地位…………………………………………………72

雍正夺嫡和曹家的败落…………………………………………82

曹頫被抄家原因之我见…………………………………………89

新材料暴露出来的矛盾…………………………………………93

第四章 考证派红学的危机与生机…………………………………100

胡适和俞平伯:历史考证和文学考证…………………………100

考证派红学集大成者周汝昌……………………………………104

吴恩裕和吴世昌的贡献…………………………………………109

考证派红学的大会战……………………………………………115

危机中的生机……………………………………………………119

红学考证的范围及不平衡性……………………………………130

第五章 索隐派红学的产生与复活…………………………………138

索隐派红学产生的内在理路……………………………………138

早期索隐派猜测种种……………………………………………140

清末民初三大索隐派之一:明珠家事说………………………144

清末民初三大索隐派之二:王梦阮和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

及清世祖和董鄂妃故事说………………………………………146

清末民初三大索隐派之三: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及康熙王朝政治状态说…………………………………………160

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166

遭到考证派打击之后的索隐派红学……………………………178

索隐派红学产生的时代思潮与文化环境………………………189

索隐派的复活……………………………………………………193

索隐派红学的终结………………………………………………214

第六章 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220

评点派与小说批评………………………………………………220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228

俞平伯所代表的考证派红学与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合流………237

考证派红学笼罩下的小说批评派红学…………………………246

五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批评派红学:枝叶与花果………………262

变形的小说批评与红学的歧途…………………………………276

整理成果时期的小说批评派红学………………………………287

第七章 红学观念与红学方法的冲突………………………………293

如何看待《红楼梦》的“本事”………………………………293

被误解的俞平伯的“自传说”…………………………………303

红学三派之间的冲突与融合……………………………………313

第八章 拥挤的红学世界……………………………………………322

 上篇 红学论争……………………………………………………324

第一次论争:胡适与蔡元培论战………………………………324

第二次论争:《红楼梦》的地点问题…………………………326

第三次论争:《红楼梦》中的女性是大脚还是小脚…………328

第四次论争: 1954年的大讨论……………………………… 331

第五次论争:李希凡和何其芳的笔墨官司……………………332

第六次论争:关于“觚爬?”和“点犀?”…………………334

第七次论争:曹雪芹卒年会战…………………………………336

第八次论争:吴世昌与伊藤漱平辩论“棠村序文”…………338

第九次论争:《废艺斋集稿》的真伪…………………………339

第十次论争:曹雪芹画像问题…………………………………342

第十一次论争:所谓曹雪芹佚诗………………………………349

第十二次论争:关于曹雪芹的著作权…………………………354

第十三次论争:红学三十年的评价问题………………………360

第十四次论争:什么是红学……………………………………362

第十五次论争:潘重规与徐复观的笔战………………………366

第十六次论争:赵冈与余英时讨论《红楼梦》的“两个世界”370

第十七次论争:唐德刚与夏志清之间的红楼风波……………373

 中篇 红学公案……………………………………………………378

公案之一:钗黛优劣……………………………………………378

公案之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问题…………………380

公案之三:《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382

公案之四:第六十四、六十七回的真伪问题…………………383

公案之五:甲戌本《凡例》出自谁人之手……………………385

公案之六:《红楼梦》的版本系统……………………………386

公案之七:曹雪芹的籍贯………………………………………387

公案之八:曹家的旗籍问题……………………………………390

公案之九:靖本“迷失”………………………………………393

 下篇 红学之谜和红学“死结”…………………………………395

其一:四条不解之谜……………………………………………395

其二:三个死结…………………………………………………400

第九章 红学呓语……………………………………………………402

上篇“食尽鸟投林”……………………………………………402

下篇“这鸭头不是那丫 头”………………………………… 411

第十章 百年红学说索隐……………………………………………418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的再检讨………………………………418

曹雪芹何以最恶“妾妇之道”…………………………………421

《柳如是别传》与《红楼梦》…………………………………423

后记……………………………………………………………………428

红学参考书目…………………………………………………………430

试读章节

章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引 子

我所说的百年中国,是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也就是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社会,至今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红楼梦》里叙述贾家的来历,说自国朝定鼎以来,赫赫扬扬,已历百载。国朝定鼎当然指的是清兵入关,是为1644年,至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甲戌本的底本是1754年的再评本,已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上推十年,是1744 年(约为雪芹撰写是书的时间),距1644.年恰好一百年。而《红楼梦》研究,如果从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始,也有快一百年的历史了。

这一百年的中国,闹闹嚷嚷,不可终日;这一百年的红学,也是闹闹嚷嚷,无有竟时。《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注——“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是百年中国的写照,也是百年红学的写照。杜甫诗云:“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陈寅恪亦有诗云:“一局棋枰还未定,百年世事欲如何”;“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此日欣能献一尊,百年世局不须论” 。百年中国的事情许多都说不大清楚,百年红学的事情又何尝说得清楚?潘重规先生写过《红学五十年》、《红学六十年》,我本人写过《红学三十年》。现在该有人来写《百年红学》了。P1-2

序言

人的一生,知遇最可贵,也最不易得。所以《文心雕龙》有“知音篇”,劈头就发为感慨:“知音其难哉?”学问文章亦复如是,见知于当代,总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陈寅恪宁愿相信:“后世相知或有缘。”文化史上一些典范性著作,常常藏有特定文化系统的密码,由谁来完成这样的作品,接受群体中谁能成为当时或后世的真正“知音”,参与其中的个体生命角色固茫然若无所知,历史也无法预设。不只是知识和学养的问题,对他人和前人的著作能否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尤其重要,甚至还需要“有缘”。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可谓深明此中三昧,他先就对阅读他的作品的人表示了相当怀疑的态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的二百多年间,有多少读者、研究者,曾殚精竭智地想解开《红楼梦》的谜底,颇不乏痴心不改或谬托知己的“解味人”。研红解红的一大特色,在一个“痴”字,不痴不呆,不足以言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第三回嘲讽贾宝玉的这首《西江月》,用来形容一些红迷和红学家,再合适不过。上句称“寻愁觅恨”,当指女性读者;下旬以“似傻如狂”相形容,自然是读者中的男性。“痴人说梦”这句成语,本来寓负面意涵,但如果以之概括历来红学研究者的痴情状态,反而有若合符契之感。

因此我的研究《红楼梦》,距离此门学问的专业水准,不知相差有几里许。主要是我用“情”不够专一,远没有进入痴的境界。不时为另外领域的其它学问所吸引,研究一段红学以后,就不想再研究了,老想告而别之。可是你看周汝昌和冯其庸两位先生,研红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周先生已是望九之年,然著书不辍,文章铺满南北报刊,电视讲论,神采飞扬。而且创辟胜解,愈出愈新,他新近两本研红著作的书名,一叫《红楼十二层》,一叫《红楼夺目红》。冯先生也已八十有二,仍研红不倦,不断有新书出版,不久前竟托人送来三大厚册《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装帧精美,气象万千,光是书前的序言就写了三万多字。卷首题诗,第一首起句:“老去批红只是痴。”第二首结句:“老去方知梦阮颠。”扉页图章,赫然四个篆书大字,正是“痴人说梦”。研红研到以“痴”对“颠”,晚生后学就不容易望其项背了。但研红也让他们变得更年青了。

周、冯两先生毕竟是科班出身,专业如此,成就骄人,精神可敬,但还不至于让人感到惊奇。值得惊奇的是另有一位出身名门的佳公子,部级干部,政务在身,却也为曹雪芹和《红楼梦》而神魂颠倒。他承继已故红学家吴恩裕先生的衣钵,深研曹雪芹被抄家后从南京回到北京后的活动,特别是晚年著书西郊的踪迹。中华书局前些时出版他一本新书,题目是《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香山》。最近他又发现了考证《废艺斋集稿》的新材料,证明《集稿》中的残文《瓶湖懋斋记盛》,对明代画家商祚所绘《秋葵图》的记述,渊源有自。我听了他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论文报告,也看了他在现代文学馆的电视演讲,甄别史料和考镜源流如数家珍,全身洋溢着学问的快乐。若非沉醉为学,痴心研红,断不是如今这个样子。此系何人?乃胡耀邦的哲嗣胡德平是也。

因为有了周、冯、胡三人的推动和带动,当下的红学由不得让人刮目相看。虽然不一定恢复往日的繁华,上世纪初由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之)三大师儒建立的现代红学,庶几后继有人了。我个人颇敬佩周汝昌、冯其庸两先生孜孜不倦的学问精神,他们称得上红学的殉道者。孔子说:“人能弘道。”其实,道亦弘人。也许是基于出版家“审时度势”的敏锐眼光,中央编译出版社愿意出版《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的新一版。全书内容不变,只将原增订版后记加上“百年红学说索隐”的标题,作为本书的第十章。删去了初版跋语,原题序经润改移作后记。为减少舛误,特请《南方周末》的蔡军剑先生代为校阅。蔡君喜吾书,读《学术思想与人物》和《庄子》曾为之纠谬,故相识。本人研究方向早已转入其它学问领域,红学已成为我的旧相知。只不过藕断丝连,仍挥之不去。《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枉凝眉》写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可以断章比喻我和《红楼梦》以及红学的关系。

2005年4月21日于中国文化研究所

后记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是我《红学》一书的增订版。《红学》的写作,是我从文学研究转向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过渡。因此我把《红楼梦》研究当作一个学科,探讨了她的学科树义以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解剖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学科。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向他传达荣宁二公的口头指示,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这是说《红楼梦》里贾氏家族隆替兴衰的故事,是以1644年清兵入关(顺治元年)到1744即乾隆九年左右这一百年的历史环境为背景的。而1744年正是曹雪芹开始写作《红楼梦》的年份。他显然从“百年”这个具有历史轮回意味的时间概念里获致一种“暗示”,因而产生了文学创作的灵感。因为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凤姐曾再致其意:“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这应该是作者点题的话。晚清徐兆玮《报馆杂咏》:“说部荒唐遣睡魔,黄车掌录恣搜罗,不谈新学谈红学,谁似蜗庐考索多。”诗后有小注:“都人士喜谈《石头记》,谓之红学。新政风行,谈红学者改谈经济;康梁事败,谈经济者又改谈红学。戊戌报章述之,以为笑噱。”如此说来,莫非“红学”当产生之初,就与“新政”成一互相矛盾之对立物,两者不可在同一时空下求同兴并盛耶?康梁事败,时在戊戌,即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历为1898年。到如今恰好又过去了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的红学,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作为《红楼梦》的读者、爱好者、研究者,从这个一百年里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迪或“暗示”呢?

王国维感叹:“百年顿尽追怀里,一夜难为怨别人。”陈寅恪同发一慨:“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虽然,学术思潮的更替与嬗变是事物的常态。有盛必有衰。梁启超把学术思潮类分为启蒙期、全盛期、兑分期、衰落期,并以佛家“流转相”之生、住、异、灭给以概括。这些个嬗变的时期和段落红学全都经过了。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原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虽改由中央编译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我在感谢曲建文先生的同时,仍然要向蜚声海内外的杰出出版家王亚民兄深致谢意与敬意。

2005年4月15日改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梦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1318
开本 16开
页数 4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