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经验(25位省委书记省市长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2004年岁尾,如果有这样一个时刻,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决策者们都在回首过去,他们会如何描摹这一年走过的印迹?如果只用一句话,他们会如何浓缩本省经济发展的精华?如果能面对交谈,他们会怎样讲述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最难”?

内容推荐

《中国经验》的主题是展示2004年,中国地方政府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所表现出来的执政智慧。这些智慧,不仅给2004年的中国经济增添了一笔笔亮丽的色彩,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不懈的生命力。 几十位省市领导面对镜头,讲述他们面对的2004年,以及他们在创造性的化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

目录

中国经验 重庆篇/2

中国经验 河南篇/14

中国经验 辽宁篇/24

中国经验 江苏篇/34

中国经验 湖北篇/44

中国经验 上海篇/54

中国经验 山西篇/64

中国经验 贵州篇/74

中国经验 黑龙江篇/82

中国经验 内蒙古篇/90

中国经验 宁夏篇/102

中国经验 海南篇/114

中国经验 湖南篇/126

中国经验 新疆篇/136

中国经验 浙江篇/146

中国经验 安徽篇/156

中国经验 吉林篇/166

中国经验 天津篇/176

中国经验 陕西篇/186

中国经验 广东篇/196

中国经验 四川篇/206

中国经验 青海篇/218

中国经验 山东篇/228

中国经验 甘肃篇/238

中国经验 福建篇/246

中国经验 云南篇/256

试读章节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上海制造的产品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风靡全国、供不应求。像上海牌手表、金星牌电视机、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回力牌球鞋等等。但现在,上海的这些产品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有的品牌已经消失,而有的品牌则远远没有当年的辉煌。上海的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不仅是企业经营者、更是上海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上海市长韩正:我曾经在回力牌球鞋里面当过党委书记。  韩正,上海市市长,在上海工业系统工作过15年,见证了上海制造业的兴衰起伏。他所说的回力牌球鞋曾是上海制造的中国名牌产品,但现在,许多商场都难以看到它的身影。  韩正:这双鞋我们在上中学时候也穿过,那个时候中学生有一双这样的鞋,感觉已经好像很高兴了。我们也注意到慢慢这个品牌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比如说我们很少穿回力鞋。品牌是什么,品牌后面是技术,品牌后面是知识产权,你这个品牌要站得住脚,不断提高你的知识含量,含量要不断的提高,我们这方面缺乏。  据调查,十年前上海的152个名牌产品,目前已有三分之一彻底消失,而剩下的三分之二,也大多在市场中苦苦挣扎、艰难维持。许威厉是上海光华印刷机械公司的一名销售员,在十年前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他是客户心目中的财神,但十年之后公司产品不好卖了,他也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上海光华印刷机械公司的销售员许威厉:原来大家都是非常好的哥们,他(客户)请你吃饭都可以,现在你去了连口水都不让你喝。  光华公司所遭遇的难题是,同国内的竞争对手相比,上海的地价太高,劳动力太贵,过高的经营成本导致了产品售价居高不下;而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比,光华公司的技术落后了将近三十年,产品同样没有竞争力。曾经是国内同行业佼佼者的光华公司,不仅欠下银行的巨额债务,甚至连税务局的发票税都交不起。  许威厉:欠税务局的太多了,税务局发票也不给了,我们怎么做生意啊,卖个机器一百万,你要给个发票,所以根本没法做生意,你能想像这个艰难的程度。  光华公司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解决价格过高和技术落后的问题。但是上海的经营成本并非企业所能控制,对于光华公司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技术研发上进行突破。光华公司每年都要勒紧裤腰带,从销售收入中拿出2%到3%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这在国内同行业中是一个大手笔。然而钱投进去了,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却并没能如期而至。  胡雄卿:我们本身起步晚,然后学了以后我们开始追,但是我们在学,我们在进步,国外它的进步更快。  事实上,光华公司在自主研发上的探索,被它的母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同样看作是一种教训。集团董事长王成明让旗下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另一条路,与国外技术领先的企业合资合作。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王成明:我们可以和巨人牵手,站在巨人肩膀上产品能提高。  包括西门子、三菱、阿尔斯通这样的跨国集团相继成为上海电气集团的合作伙伴。然而,牵上了巨人的手,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上海电气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变成巨人。  王成明:外方提出它要控股高端技术,很难进入合资企业,所以我们自主掌握这些技术难度是很大,所以我们很多合资技术,到目前为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我们自主的产权。  其实,不止是上海电气集团,可以说上海大部分制造业,都遭遇到这种技术困境。尽管2004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中,中国入选的2家制造业企业,上海宝钢集团和上海汽车集团,都来自上海,但是作为市长的韩正却告诉我们,他当市长以后,经常为这些企业愁得睡不着觉。  上海市长韩正:上汽集团,上海汽车的发展,应该说我们历任的市委书记和市长,都有睡不着的经历,  记者:什么样的压力让你们睡不着觉?  韩正:真正的核心技术并不在我们手上,大众汽车公司的真正的核心技术属于德国人手上。通用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手上,因为在睡觉的时候都惦记着这个核心技术,你没有核心技术,说不行就不行了,看看今年很好,明年说不行就不行了。  事实上,近几年上海汽车集团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从2002年至今已有40亿元投入到了技术研发当中。无论对哪一个企业来说,这都是一笔巨额资金,提起这笔钱,上海汽车集团的总裁胡茂元痛心疾首。  上海汽车集团的总裁胡茂元:两年下来失败了,都失败了,我认为都失败了,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是不成功的。  2000年,上海市政府选择了六种上海最有实力的产业作为未来上海制造业的支柱,但是上海市经委对这六大支柱产业的调查显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软胁,那就是技术落后。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源于海外。汽车产业技术主要依赖于国外,基本上没有掌握产品开发主动权。石油化工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技术上基本处于劣势。钢铁产业的节能降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成套设备制造业与国际水平相比基本上处于弱势对抗。生物医药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多仿制类,附加值较低。  但制造业又是上海经济腾飞最重要的一只翅膀,2003年,制造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65%,这意味着,上海能飞多高,关键在于怎么改造制造业这只翅膀。  韩正:我觉得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是技术领先,是核心技术。  上海市市长韩正所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关键是技术而不是资源或者产品价格,这是因为上海本身资源缺乏,同时经营成本昂贵,所以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拼资源、拼价格决非上海所长。所以上海不得不选择技术领先来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关键。但自我研发之路难以在短时间内走通,合资合作又无法取得技术突破,上海这条先进制造业之路,究竟靠什么办法走下去呢?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了先进制造业,这既是上海经济现在的软肋,也是它未来的希望。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发展制造业,一没有资源优势,二没有成本优势,用传统手段和别的地方拼资源、拼价格决非上海所长。那么,走先进制造业的路子是不是就能给上海的工业企业找到一条出路呢?  龚正阳是上海对外交流中心的副主任,每天早晨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拆看这样一摞国际信件。  上海对外交流中心的副主任龚正阳:这是从意大利寄来的投资信息,这是从日本联合银行刚寄来的投资信息。  这些投资信息都是上海市政府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寄来的,而这些伙伴包括世界上最有名的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它们把世界各个行业领先企业的经营信息收集起来,并传递到上海,然后上海市政府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发布。事实上,这就是上海市政府为上海制造业所建立的海外并购信息平台。  龚正阳:每星期能有几十条吧。  经过两年多的积累,这个平台已经变成上海企业收集国际信息的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并为上海企业海外并购,打造先进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市政府为什么要倾力打造这样一个平台,鼓励企业海外并购呢?  韩正:从购并中间走出去引进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政府在这个国际并购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我们无论从产业方针的指导,还是政策的支持各个方面,我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  上海光华印刷机械公司就是上海制造业企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1年,排名世界印刷行业前6强的日本秋山公司因为流动资金周转困难而进入破产程序,这是光华公司实现技术突破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公司迅速制订了收购方案,但是能否顺利操作,作为总经理的胡雄卿却并不抱太多希望。  上海光华印刷机械公司总经理胡雄卿:时间不行了,按照日本法律的规定,它在9月25日是集资去了,就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收还是不收。  这时距离9月25日只剩下14天的时间,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光华公司在做出收购还是不收购的决定之前,必须要报经上海市经委、外经委等多个政府部门层层批准。  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外经处主任科员赵焱:我们采用联合办公,我们相互沟通,而不是让企业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跑。  赵焱就是当时审批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上海市所有政府部门完成审核并最终同意光华公司海外并购方案,所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  赵焱:一般收购对外投资的,我们一个项目最短要半年,一般都是一年左右。  并购方案顺利通过后,光华公司成功地收购日本秋山公司。但很快,它们又遇到了另一个更棘手的难题,盘活日本秋山公司需要800到1000万美元的流动资金,这笔钱光华公司实在是拿不出来,而向银行借款,国内银行因为很少接触海外并购,对这个项目并不支持。光华公司再一次向上海市政府求援,作为政府代表的赵焱则前往银行登门拜访。  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外经处主任科员赵焱:我们就跟它银行解释,让它支持,看在政府的面子上,看在政府的态度上,它也比较慷慨。  在政府的支持之下,上海的制造业企业纷纷扬帆出海,走上了海外并购之路。仅仅在今年前10个月,就有4家大型的上海制造业企业通过并购取得了同行业的国际先进技术:  上海张江公司投资参股美国中芯国际公司;  上海电气集团收购日本池贝机床公司;  上工集团收购德国DA公司;  上海汽车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  韩正:这些购并我相信实际核心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它有产品,有一个公司,这个购并把它的核心技术一起购并过来。根据我们的核心,我们再在它的基础上提升自己。  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那它们具体是怎么来支持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呢?我们这里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如果你要觉得鸡蛋好吃,你就把下蛋的鸡给买过来。上海海外并购这个办法,在全国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而上海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更是堪称中国之最。但也不能否认,要不是这些海外企业经营困难、濒临破产,人家也不会拿出来卖。那么,把这些企业买过来之后,怎么才能把它们救活?进而得到它们的核心技术呢?  上海市政府为企业建立海外并购的信息平台,这在全国是一个创举,而上海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数量之多、成果之大,更是堪称中国之最。但是这些并购过来的海外企业大多都是经营困境、濒临破产,那么收购之后能否救活它们,又能否吸收它们的核心技术为我所用。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上海光华印刷机械公司收购日本秋山公司的故事,而秋山公司正是因为市场萎缩、经营困难而申请破产,那么光华公司又靠什么来救活秋山呢?  在光华公司收购日本秋山公司之初,光华的母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内部反对之声异常强烈。许多人不相信,一个在中国都搞不好的企业,去海外收购一家同样没有搞好的企业,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会董事陈大雄:就我们肯定做不好,比较悲观的,很简单的道理,你自己国内还没做好。  陈大雄是上海电气集团董事会中坚持收购日本秋山的倡议者之一,他认为,秋山的困境是因为市场萎缩,资金出现困难。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凭借光华公司国内的销售网络,再加上秋山的技术实力,弱弱联合,但优势互补,反而能诞生一个强者。这是收购之后制造的第一台印刷机,被命名为光华-秋山。  事实验证了陈大雄当初的判断,光华为秋山拿到了许多中国市场的订单,当年秋山就扭亏为盈,此后利润更是年年增长。  陈大雄:光华-秋山的市场份额增长得很快,现在在30%左右。  中国的市场救活了秋山,而秋山的技术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光华公司在上海的生产车间。   胡雄卿:技术提高了将近15到20年,所以目前我们也在对光华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造,我们计划就是用比较短的时间使我们光华的印刷机能够部分替代进口。  光华公司海外并购的成功,给了上海汽车集团总裁胡茂元重要启示。10月28日,上海汽车刚刚以48.92%的绝对控股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他希望,上海汽车能从此走出一条新路。  上海汽车集团总裁胡茂元:收购人家的技术团队,我们占大股,等于我们是股东,那么这些团队就可以为我们所用。  而与此同时,上海汽车与英国老牌汽车公司陆虎的谈判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一个横跨亚洲和欧洲的汽车巨人的雏形正渐渐展露轮廓。  上海汽车集团总裁胡茂元:中国、韩国、英国这样形成以我们控制的一个国际经营的架构就起来了,这样就很快了。  从光华到上汽,上海制造业走出的这条海外并购之路,可以说是曲径通幽。要说这个办法好在哪儿?我们看到上海通过海外并购,找到了一条获取核心技术的捷径。那么,沿着这条路,上海制造业会走向哪个方向呢?我们再来听听上海市市长韩正的目标。  记者: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有没有遇到过一些难题,这个破题的过程是很顺利?  上海市长韩正:我觉得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是技术领先是核心技术,中央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那么走出去是什么我自己的体会结合上海的实际,我们走出去,我们参与一些国际购并、国际合作,这个购并把它的核心技术一起购并过来了,然后再根据我们的实际,我们再在它的基础上提升自己。  记者:怎么样能够做到通过海外并购把对方的技术拿过来?  韩正:现在的国际分工就是这样,国际产业的转移,我们说党的十六大提出抓住历史机遇区,战略区域区它这种转移,实际上是大集团的这种转移,我也很希望上海这个平台能够吸纳更多的国际公司。  记者来:那么在你看来的话我们通过并购来获得技术跟我们自主研发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韩正:我们就可以提前,我们就可以在跨上一个台阶的基础上,再来进行我们的研发和开发,这次国际购并很成功的走了这一步,我必须要在别人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我们的自己的一个研发中心虽然水平不能和国际一流比,但是你们去看了以后会很欣慰,可以看到我们走出这一步了,而且这一步步子迈得很快。  记者:过去人们一提到上海制造的时候,很多时候想起来的是像回力这样的品牌,那么未来的话人们再提起上海制造想到的会是什么?  韩正:想到的是国际上什么有竞争力就应该有我们自己制造的产品,我们自己掌握命运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在国际竞争中一定要立足于不败之地。这句话是我们的骄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经验(25位省委书记省市长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428468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