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贾宝玉对话
内容
编辑推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红楼梦》里讲他是石头“通灵”而变成的人,那么他灵在何处?灵、玄虚否?他与作者曹雪芹的“关系”如何?……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为你独到解读贾宝玉!

目录

【一】绪语 2

【二】卷头诗 5

【三】对话目录 6

【四】贾宝玉论赞 1

【五】小引 3

【六】对话正文 4

【七】后记(一) 243

【八】后记(二) 245

【九】编者寄语 248

试读章节

[贾:周君,你到底怎样看《红楼梦》,即雪芹原著的八十回《红楼梦》,而非一百二十回的假“全本”?[周:只有四个字,日:“红楼非梦”。

[贾:若云非梦,就有实事“本事”了,不是信口编造的“故事”了。这倒有理。但听说人家都批判你,说你不通文史,不懂文学,只知“实证”,还把小说当成了“实录”,闹了大笑话,为人诟病,已历五十载之久。您有点儿悔过自讨吗?[周:我说“非梦”是指有本事、素材。我不同意雪芹是写别姓他人,所以不惜强调“自况”“自叙”“自道”之说。也许矫枉而过正了?自当反省检讨。但仍以为宁过,勿不及,既矫枉,必过正——何况也谈不上“过”字。此我还“过”的不是没有先例。

[贾:雪芹是为了作个小说的模样,当然要有小说的手法,这一点你也说过吗?[周:何尝没说过。我说的是:“至于穿插拆借、渲染点缀,乃小说家之故常”,所以无须乎总把这个“常识”赘于行文之际。可是,我的别的话都被引列,只这话却不加说明揭示。

[贾:其实,雪芹自己也有“交待”的,是你忘了尽先引来说清,人家误解你,也不能尽怪人家。P37

序言

一九五四年上元佳节,我应亡友凌道新兄之邀,访问北碚西南师院,晤会吴雨僧(宓)先生(注),他为我题词,并示我昔年陈寅恪先生赠他的论《红》诗,首联云:“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说《梦》更酸辛……”此诗永不能忘。

整整五十年往矣!凌兄、吴老以及当时所见诸贤,俱作古人。而今我却写出了这一册“梦中说梦”的“梦书”,诚非无源之水,种种因缘,可以回溯。

我这“梦中说梦”,与寅恪大师七律原意又不尽同。我是梦见贾公子宝玉,梦中讨论红楼一“梦”,方才撰成此书的。然而,不同之中,也有同处。我为什么梦见宝玉?其实梦见的人太多了,但总不曾有过这么丰富的对话。醒后追思,略加编整,成一小帙,也不失为艺林之一枝,红学之片段。孔子说过:“久矣不复梦见周公!”人家圣人梦圣人;我这却算怎么一回事?方家大雅,哂之诟之,无词可解。

梦是“萦思结想”的结果,梦宝玉而相谈,论《红楼》以对话,不也是一桩新文异事吗?!正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竞有一位哥儿,衔玉而生,岂不离奇荒诞?我见一份大报上已然正式提出了荒诞也是美学的这样一种命题,我不禁如“梦”方醒。“演说”的“演”字,耐人寻味。

梦境迷离恍惚——这不一定。我有很多梦真是清清楚楚、明明切切,连一些细节也不模糊。而且许多境况是平生绝未经过、想过的——那是怎么出现于梦中的?我自己答不出,别人怕也不易代答。

梦已变为“文”了,以下说“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圣老杜名言,原是自谦自检,是以自古未见异议。但我总想:人是否都如他那么真能有自知之明?怕是个大问题。每日写文而不知得失何在的,大有人在。即如老杜自己,能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知“赋料扬雄敌,诗推子建亲”,却不大见他也自批哪首、哪句写坏了,出来败笔了,至少词不逮意了。所以“寸心”之知,实非轻易可到。

今年七月问,不知缘何,萌念创意要写此书——最初的念头,此刻已说不甚清。下笔以后,却未有阻滞之感,倒是意趣盎然。乘势而进,不觉积至九九八十一篇。这种选题,如此写法,是得是失?中间各样词句内容,哪为得,何为失?都自思自量而模模糊糊,答不出明确的话来。这证明,我的“寸心”实在不及古贤远甚!这就应该生愧才是。那么,为何还要拿给读者诸君一本连自己也尚无评议的书稿呢?

这一问,却让我想起了《诗经》上的两句:“嘤其呜矣,求其友声”。我想与贾宝玉对话,就是为求友声。写了拿给诸位读者,也还是为了一个友声。

我写此书,原想能与古人交流,与书中人交流,也与当前同道同好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书简、电话、论文、诗句……都是为了同一目的交流、沟通、感召。否则的话,寸心得失“自知”,就会限于主观而无“旁观”之“清”了。

至于许不许与小说人物对话?好像未闻有此禁也。日可日否,正好也是共同谈论的文章体例吧。幸惠友声,恕此嘤呜。

后记

这册小书,如此题名,如此体例,会不会招来误会,说这是“标新立异”,有意“吸引”买书的顾主?如有这样揣度却错解了本意。我写这小书,倒是很认真的,态度也是严肃的,不是“编相声”,开玩笑。

我读《红楼梦》,不是先看哪个女儿,不是评林品薛,我首先被吸引住的是贾宝玉,我想了解他,或者时髦话叫“走近他”。他很可爱,也有点儿神秘,有点儿怪僻——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个性”。书里讲他是石头“通灵”而变成的人,那么他“灵”在何处?灵,玄虚否?“迷信”吗?他与作者曹雪芹的“关系”到底如何?这些问题常常让我萦思结想,可又没有良策回答。于是,我忽“异想天开”,灵机一动,自忖何不假设我见到了他,并与之促膝谈心,交流讨论?体例,不也是人创的吗,又何妨从我开端?

这就是本书的由来。大约用了九十九天,积攒了八十一篇“对话”。虽不足称为新“文体”,倒还“生面别开”,小有新意。

内容所涉的,每篇择一重点,二人言来语往,互启互发,相倚相辅,使之可读,可“听”。让人人的思路受其牵引,随之步步前“行”。难处是口吻、气质,没法仿效,不能像“真”。更难的是“语汇”、问答口吻相去二百数十年,很多话语、意念,都不知怎么找到“共同点”。

让宝玉口里说出与我相同的“学生腔”“八股调”,那不行;让我学贾宝玉的声口词气,我又做不来。因而只好是个四不像——我只心里防着:要“口语化”,别做“文章”。

也因此,引书里的事、话,不“掉书袋”,不“原原本本”一大套,要假设彼此都熟悉,一说就懂——若一作“注①,注②……”,就露出“编造”的“马脚”了,味儿就变了。

本书偶需引录几句诗文之时,仿随笔之例,只为说明大旨,不是学术论文非要完整、精明、注明版本卷数等等一套规矩,而是信口开谈、凭仗记忆、略述概要之意。此点再次说明,可免却不必要的误会。

写完了,回顾一下,内涵所涉,都伤之浅近,谈不到高处、深处,这就不是“宝玉”之过,还是我的浅薄本相了。幸乞识者多予教示。

又本书第63页,涉夜宴小燕提议去请林、薛时,中无“云姑娘”三字,此据己、庚、蒙、戚、苏(及北师大)等诸古本全然一致,而拙校《会真》误从杨藏本加此三字,是旧年失检之例,亟应自检疏失之过,并向读者致歉。

顺便一提,我在《红楼夺目红》中引了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的那首《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此情无计可消除”两句,照此词调之音律韵律而考之,绝无在两处重要韵点上不归韵而失协之例,音义俱乖,乃传抄刊板之误。我为了一般读者读时顺口谐音,写作“云中谁寄锦书求”、“此情无计可消休”,皆“尤部”押韵,而行草书体之讹写也。盖“求”即《诗经·关雎》的“逑”,而“休”是停歇义,与“除”为“断绝”义绝不可混——要将“相思”之“情”予以“消除”,即断情绝念之佛家示训了(高鹗伪续正是如此);填词就是为了抒情,若是断情,那就何必又作此《一剪梅》。况“寄锦书来”、“消除”,语甚乏味少韵,岂是易安女词人的佳笔所宜有乎?然而就有人认为“失误”,颇致讥诟。我想,这种地方,会心相视就是了,一涉吹求,转成呆论了。因本书也不免类似情况,还宜声说一下为好,高明不为絮烦,幸甚。

汝昌,甲申八月下浣寒露节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贾宝玉对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汝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2613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