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香与倾城(解读张爱玲经典)/青少年图书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她是一个片面发展的天才,既是一位神童,又是一个废物。在文学方面,她三岁会背唐诗;七岁写了第一部关于家庭悲剧的小说;八岁时又尝试写了一部图文并茂的《快乐村》……她,就是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的天才,本书在这里将向大家解读这位才女的部分经典作品!

内容推荐

这是一套名家视角丛书。由2l世纪中国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名著。丛书以教育部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将经常入选中学课本,又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的10位大师级作家作为介绍对象,其作品篇目的选择、书前导言及篇末的解读文章,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最新研究水平,并且贴近青少年读者的砍赏口味,好读、耐看、有吸引力,充分体现了权威性、当代性、青年性、知识性和新鲜活泼的编选风格。丛书既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是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选择。

目录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王光东黄蓓1

散文

天才梦2

论写作6

爱12

童言无忌15

谈音乐24

公寓生活记趣33

道路以目40

必也正名乎47

烬余录53

中国的日夜64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70

造人79

私语83

诗与胡说95

忘不了的画100

存稿107

小说

金锁记116

沉香屑第二炉香151

花凋180

桂花蒸阿小悲秋196

琉璃瓦214

年青的时候226

试读章节

天 才 梦

我是—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图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格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P2-3

序言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

王光东黄蓓

王光东黄蓓张爱玲,笔名梁京。1920年7月生于上海,祖籍河北丰润。1927年开始尝试写小说,1943年至1944年间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一系列小说作品,并结集为《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出版。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至50年代初,张爱玲一直居住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杂志的编辑工作。1954年后,旅居美国,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工作。在美期间,曾到英国剑桥任驻校专家。晚年一直在美国从事写作。1995年逝世于洛杉矶公寓中。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的夏志清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列专章评价张爱玲的小说创作,称其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集《红楼梦未完》,诗作《中国的日夜》等;翻译作品有《老人与海》、《鹿苑长春》等。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这位天性内倾、不善与人交游的才女,却能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以都市民间意识解构五四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当读完张爱玲的大部分散文和小说之后,惊异于她的才华和“俗气”,惊异于她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却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她作品中所蕴涵的意韵,所以想学“文抄公”的做法,把我们以为有意思的文字摘抄于此,也许能够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

先说张爱玲的散文。贾平凹认为张爱玲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张爱玲。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面的一连串的漂过去,溅起一连串的水花。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尽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里,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张是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摘自贾平凹《读张爱玲》)王安忆在张爱玲的散文中看到的恰是这样一个俗世的张爱玲,“她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爱好。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她说:‘我喜欢听市声。’城市中,挤挨着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开电梯的中国人,在后天井生个小风炉烧东西吃;听壁角的仆人,将人家电话里的对话译成西文传给小东家听;谁家煨牛肉汤的气味。这样热腾腾的人气,是她喜欢的。在另一篇散文《道路以目》里,她写的街景,也是人间冷暖的:煮南瓜的气味与那种明亮的橘红,给她‘暖老温贫’;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炉,呛人得很,可是,‘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一个绿衣邮差骑车载了他的老母亲,使她感动;有人在自行车轮上系彩色的绒线,大约是一样的意思——她认真的观赏着,赞道:‘流丽之极。’……她喜欢的就是这样一种熟稔的,与她共时态,有贴肤之感的生活细节。这种细节里有着结实的生计,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兴致。”(摘自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

再看张爱玲的小说。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赵炳奂认为:“张爱玲充分挖掘了现代都市里的人性扭曲和心理变态给人造成的悲剧,她的笔触不只停留在意象的表层,而是深入到人性中最隐的微度的部分。虚无与惶惑,似乎注定成为一个发生太多变化的时代的情绪。在这个时代里,旧的东西在崩溃塌陷,新的东西尚未聚集成形,张爱玲所预言的‘更大的破坏还要到来的时代’,毁灭的速度远胜于建设,对人生、生命、情感的不确定感为现代人带来了惶惑、绝望、挫折感甚至是死亡的情绪。张爱玲在《烬余录》里对这种情绪做了充分的表达:‘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能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象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于是张爱玲的小说选择了衰败的旧世家中的男男女女,小奸小坏的市民群,这两类人是变化时代的直接承受者。前一类人往往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大家庭中,由于家庭的破败,他们首先失去的是旧有的经济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旧道德,旧价值体系的分崩离析,使他们面临家园失落的恐惧,他们无法不哀叹好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但也无力进入新世界,他们更容易从家庭的衰败中感到人生的虚幻、命运的乖戾;后一类人所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化,譬如战乱,时局的动荡不安,这些变化都切实地影响到生活的平衡,于是他们不得不麻醉了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面对乱世,内心只会充斥不安。所不同于前一类人的是,他们没有过去,他们无需负担怀念的磨折;但相同的是他们都要面对变化,他们无法把握未来,明天成为遥远的话题,拥有的只是现在,他们极力要把握的也只有现世的迷醉与快乐。”(赵炳奂《张爱玲小说创作论》)张爱玲的小说不仅有着独特的表现对象,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特色,“这里最基本也是最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张爱玲“作为四十年代生活在沪、港上流社会的知识者,尤其是在香港接受大学教育,对西洋文化具有相当知识的现代作家,她对于生活、对于形象的接受、把握方式,是古典小说和流行的通俗小说所不能拘限的。她的作品使人看到,她怎样较为成功地调和了两者——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在似乎‘相克’的艺术元素的化合中,找到了自己的那一种‘调子’,这调子未必是最动人的,但对于张爱玲叙述的故事,却是最适宜的。这就够了。可以说,张爱玲的小说风格,是在与描写对象——一沪、港‘洋场社会’——的和谐中完成的。她成功地找到了这种和谐,非止是表面的,外部的,而且是骨子里的‘神’的——经由她创造的感性世界,经由光、色、声、形……这是一个生动、活泼、跳溅着的感I生世界,其中有着充分的感性形象的丰实性,得自中国旧小说的叙述技巧,讲故事的才能,甚至有意使用的‘旧小说的词句’都不足以使这些作品与旧小说混同。它们只能是属于张爱玲的,是这个活跃的心灵的创造物。”(赵园《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

如上摘引了贾平凹、王安忆、赵炳奂、赵园四位先生论述张爱玲散文和小说的文字,组合成了这篇“导言”,在抄录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已有了一个明晰的轮廓,阅读这些文字对于张爱玲作品的理解肯定会有所启发的。我们编选的这本张爱玲作品集及其篇末的解读文字,主要是由黄蓓完成的,特此说明。 注:文中所引段落均引自《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子通亦清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香与倾城(解读张爱玲经典)/青少年图书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光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6722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9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少年(9-14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26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