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随遇而安--一个作家的城市体验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为内心写作的产物。它真实地记录了“海上花园”一个书生“活过、爱过、写过”的痕迹。在这里,你可以读到作者对李敖、金庸、钱理群、陈子善、陈丹青和谢泳的尊敬,也可以读到作者对大学师友的感恩,更可以读到作者对亲人和文友的喜爱。通过写作,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不会随风飘散。

内容推荐

此书系作者的随笔结集。内容由“读来读往”、“故友重逢”、“东奔西跑”(北京日记、台湾日记、漳州日记、厦门日记)三部分构成。作者在本书后记中引用了余华《为内心写作》中的话:“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这本书就是作者为内心写作的产物。

目录

读来读往

 沈从文是在哪里认识张兆和的?

 沈从文为什么喜欢虎耳草?

 是“茨菰”非“荸荠”

 要贴到人物来写

 一句名言的考证

 “僚是好人”方鸿渐是怎么知道的?——钱锺书在《围城》里犯的一个小错

 一种猜想:钱锺书的《百合心》并没丢

 别把自传当小说!

 又有人把“致仕”的意思弄反了

 《杜甫的五城》:这本书让我买到车票

 令人百感交集的一本乡村日记——读《水岚村纪事:1949年》

 贫寒中的温暖——读《圣诞节忆旧》

 《大教堂》说什么

 听海明威谈创作

 《非诚勿扰》的一处硬伤

故友重逢

 再遇钱理群先生

 与陈丹青结缘

 陈子善素描

 与郜元宝游鼓浪屿

 认识程永新

东奔西跑

 北京日记

 台湾日记

 漳州日记

 厦门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沈从文是在哪里认识张兆和的?

《文化古城旧事》是一本很有名的书。它是学者邓云乡关于“文化古城”时期(1928—1937)的历史文化随笔集。作者根据历史资料和个人记忆,记述了当时北京的文教情况和沦陷前后的社会经济情况。全书写得真实生动,读来兴味盎然。该书199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备受读者欢迎。1996年又出了修订版,作者根据读者来信和重新查阅相关资料,更正了一些错误,算是较为完善的一个版本了。2004年,在书界影响甚巨的“中国文库”丛书把该书列于其中,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邓云乡集”系列也收入此书,用的都是1996年中华书局的修订版,说明作者邓云乡先生对这个修订版比较满意。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还是在该书里发现了一处与史实不符的地方。这个错误比较明显,相信大多数“沈从文迷”只要读到第四章《学人佚事》的第52小节《凤凰因缘》就会发现。沈从文是在上海中国公学认识后来的夫人张兆和的,而邓云乡先生却把他们的相识地点误为青岛大学。

让我们来读邓先生的原文:

……后来在青岛大学执教的时候,又结下了另一段“凤凰因缘”:先生夫人叔文(笔名)女士,原籍安徽,但却生长在江南名城苏州,其先人在苏州留下很大的住宅,叔文女士的童年便是在那所宅子中度过的,后来到青岛上大学,正是最风头的时候,校中人誉之为“黑凤凰”,后来同沈先生结婚之后,二位曾把来往书信印了一本集子,那便是著名的《黑凤集》,这便是先生的“凤凰”因缘之三了……

从这则文字中,邓云乡认为张兆和,即叔文女士在青岛上的大学,而沈先生是在青岛大学执教时认识张的。实际的情形又如何呢?我手头正好有一本凌宇先生的《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版),这是一本沈从文先生生前校阅过的比较权威的传记。凌宇是湖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对湖南风土人情的熟悉,使他对沈从文的精神体会很深。该传记第六章、第七章所写的内容中,有许多涉及沈从文和张兆和由相识到相知到比翼双飞的,仔细读一下即可对两人当初相遇的地点一目了然,因为他们的“恋爱史”,正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实的经过是这样的:1929年8月,由徐志摩推荐,沈从文到上海中国公学(其地位于吴淞)任讲师,其时胡适在该校任校长。沈从文在该校上第一节课时就差点出洋相,面对学生,他竟然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在讲台上呆呆地站了十分钟。连学生们都为他感到紧张,在学生中,“就有一位刚从预科升入大学部一年级的学生,名叫张兆和,时年十八,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学生中公认为中国公学的校花,因肤色较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后来,沈从文终于开口讲话了,可是预定一小时的授课内容,在忙乱中,他十多分钟就讲完了。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沈从文在课堂上发现了“黑凤”,立刻为她的美貌和沉静所吸引,从打听她的情况,到最后拿起他那枝名闻天下的彩笔,为张写了一封封热烈而诚挚的情书。老师追学生,在当时是大事,张兆和很害怕,只收信不回信,沈从文急得要自杀。张兆和怕出事,带着沈所写的一摞情书去找校长胡适,希望校长出面阻止此事。一向宽容的胡适微笑着说:“他的文章写得蛮好,可以通通信嘛。”沈张二人在这种不即不离的状态中,日子一晃就是四年。

1932年夏,张兆和已从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苏州家中。其时,沈从文正在青岛大学任教。他想对四年来的关系有个了断。后来,在张家二姐允和的劝说下,张兆和终于接受了沈从文的追求,也就有了后来张家答应沈的求婚的那封传为美谈的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婚约确定后,张兆和随沈从文到青岛,在青岛大学的图书馆内编英文书目,这已经算是“参加工作了”。学期结束后,沈从文应杨振声之约到北平工作。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宣布结婚。一场漫长而略带苦涩的爱情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由《沈从文传》可以看出,张兆和是在上海中国公学读的大学,沈从文也是在那里任教时认识张的。在青岛大学时,张已经参加工作了,两人已经走到一起了。

其实,邓云乡先生只要把文中的大学名称改过来就好了,这并不影响其文的最后结论。《文化古城旧事》有成为某一方面经典作品的趋势,改正这一小错误很有必要,以免以讹传讹。

注:这篇文章在《厦门日报》上发表以后,才知道邓云乡在此前的一个月仙逝。我有点内疚,这篇文章如果在他生前发表就好了,那时还有求教的机会。不过,文章的观点我还是会坚持的,因为那是很明显的错误。《文化古城旧事》新出多个版本,这个小错误一直没改过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P3-5

后记

这是一本我写得最快乐的书。

余华在《为内心写作》中写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这本书就是为内心写作的产物。我彻底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为发表,不为讨人喜欢,循着自由的方向,尽情书写。

6年来的喜怒哀乐以及温暖与忧伤尽现于此了,它真实地记录了“海上花园”一个书生“活过、爱过、写过”的痕迹,重读这些热得烫手的文字,悲欣交集之感油然而生。

因为自由,所以快乐;因为自由,所以真诚。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我对李敖、金庸、钱理群、陈子善、陈丹青和谢泳的尊敬,也可以读到我对大学师友的感恩,更可以读到我对亲人和文友的喜爱。通过写作,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不会随风飘散,它们将永远定格于我的记忆当中。

写作,等于再活一次。

我写故我在。让我们快乐地读,快乐地写吧!

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慧眼识书,感谢责任编辑为此书付出的辛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随遇而安--一个作家的城市体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60806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