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郑板桥(精)/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艺术大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精彩画论和精辟的分析文字,对其书画理论作出形象化、理论化的解释,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书画作品和艺术成就。全书图文并茂,在重点介绍评析其画论书论、美学思想、人生哲学之后,对“扬州八怪”中其他几位主要画家也作了简介。

内容推荐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去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历程论,富有哲理和新意,为后人所推崇。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郑板桥画论文论

第二章 郑板桥书论

第三章 郑板桥艺术特色

第四章 郑板桥美学画学思想解读

第五章 郑板桥生平述略

第六章 郑板桥人生哲学

第七章 郑板桥趣事举要

第八章 郑板桥诗词辑录

第九章 当代名家评郑板桥

附录一 “扬州八怪”主要画家简介

附录二 郑板桥年谱

图版目录

试读章节

  联语画像:有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为满足朋友的要求,思考一番后写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百枝。”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

入木三分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  

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

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陶醉美景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条条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郑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思索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这里景色很好,处处是宝,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砂万斛珠。”郑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

自题寿联郑板桥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他做官前罢官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极为有趣,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的表述为: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乾隆辛未秋九月十九日,板桥。

钱泳《履园丛话》有云:

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日:“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便生荆棘,必招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P136-138

序言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画家。他由官到民、由士变商、由文人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经历,为世人所广泛关注;他那诗、书、画“三绝”的艺术成就,为大家所一致公认。同时,他在文艺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提出了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着重介绍和评析了郑板桥的画论、书论、美学思想、人生哲学等,对“扬州八怪”的其他几位主要画家也作了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出身寒微,幼年丧母,由后母抚养。自幼刻苦好学,善于思考,不懈追求。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在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不愿违背原则,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成为“扬州八怪”中最受人注目的一员。他的画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艺术思想和笔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拘陈规,勇于独创,臻于完善,取得了为世人公认的艺术成就。其绘画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一生作品很多,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画坛。代表作品有:《七月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柱石干霄图》、《兰竹荆棘图》等。其书法杂用篆、隶、行、楷,以隶为主,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兼有画意,独创一格,自称为“六分半书”,人称之为“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郑板桥还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全出自内心感受,慷慨激昂,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真率自然,有((郑板桥集》。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家书族中的精品。

郑板桥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创新和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绘画风格颇有特色,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愤世嫉俗的高洁情怀,饶有新意。他的绘画美学思想表现为:适天全性、相对相成、造物为师、传神写生、自出己意、画抒心意等命题。在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上,贯穿着艺术要反映现实、“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文人画家主张的纯粹“自娱”。在创作立意上,追求艺术的自然美,反对矫揉造作,主张直抒真气、表达真意、予人真趣。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阶段论,辩证地论述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在审美趣味上,提出“雅俗共赏”论,所绘之画多是俗中见雅、雅中蕴俗,明显区别于文人画家一味崇尚的所谓“雅”。

郑板桥的画史地位不仅在“扬州八怪”中首屈一指,而且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也算得上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家,对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

杨樱林 黄幼钧

2005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郑板桥(精)/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樱林//黄幼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68176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7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