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尔次山游记/大家小书洋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海涅的《哈尔次山游记》由已故著名诗人、学者冯至先生翻译。书中内容是在对恶的讥讽与嘲弄和对善与美的赞颂中交替进行的,故其笔锋所向不断“换景”,笔调时而抒情,时而抨击;文体时而散文,时而歌谣,鲜明反映出诗人那战斗的和慈善的双重与统一的情怀以及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风貌。

内容推荐

“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诵易读。它们题材各异,体裁不限,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伦理无所不包,随笔、散文、游记、自传、小说、论著应有尽有。一册小书,凝聚人类智慧。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我们和世界沟通心扉。

目录

哈尔次山游记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哈尔次山游记

黑色的上衣,丝制的长袜,

净白的、体面的袖口,

柔和的谈话和拥抱——

啊,但愿他们有颗心!

心在怀里,还有爱情,

温暖的爱情在心里——

啊,他们的滥调害死我,

唱些装腔作势的相思。

我要登上高山去,

那里有幽静的房舍,

在那里,胸怀自由地敞开,

还有自由的微风吹拂。

我要登上高山去,

那里高高的枞树阴森,

溪水作响,百鸟欢歌。

还飘荡着高傲的浮云。

分手吧,油滑的人们,

油滑的先生!油滑的妇女!

我要登上高山去,

笑着向你们俯视。

这个由于香肠和大学而闻名的哥亭根城隶属于汉诺魏尔国王,它有九百九十九个炉灶、各种各样的礼拜堂、一所助产院、一座天文台、一个大学生拘禁室、一座图书馆、一个市政厅的地窖酒店,那里的啤酒很好。旁边流过的小河叫做莱呐,夏天供人洗澡;水很冷,有几处是这样宽,当吕德尔跳过时,他必须真正做一个大的跳势。城本身是美丽的,若是人们离开它,它就满人意了。它必定已经成立很久;因为我回想五年前我在那里的大学注册不久就被处罚停学时,它已经具有同样灰色的、早熟的外表,而且已经万事齐备:更夫、“鬈毛狗”、博士论文、跳舞茶会、浆洗婆、各科纲要、烤鸽子、格尔飞勋章、博士马车、烟斗、枢机顾问、法律顾问、学生惩罚顾问、教授和其他的蠢物。有些人甚至以为,这座城是在民族大迁徙时代建筑起来的,每个德意志民族的支派当时在这城里都遗留下一份他们同族的放荡不羁的模型,从中分殖出汪达尔人、府利思人、史瓦卜人、条顿人、萨克逊人、土灵各人等等,如今他们还是在哥亭根成群搭伙,由于便帽和烟管穗子上各种不同的颜色彼此区分,走过魏恩德大街,在草场磨房、决斗酒店和包登村流血的战场上格斗不休,风俗习惯还总是如同在民族大迁徙时代,一部分被称做大头目的Duces(领袖们),一部分被他们古老的法规管辖着,这就是学生社团规则,并且在Leges babarorum(野蛮人法律)里获有一个地位。P1-3

序言

《哈尔次山游记》再版序

叶廷芳

海涅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几位文豪之一,若以生长在19世纪的作家论,他堪称首屈一指。他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笔锋犀利的政论家、辞采卓绝的散文家,甚至还是见解独具的乐评家和画评家。

在海涅的全部作品中,散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从小就受到法国大革命洗礼的海涅是个激进的、战斗的诗人,他把散文看做更便于战斗的武器。无怪乎,正当以诗人的身份名扬欧洲的时候,1826年他却宣布,他作为诗人“已经结束”,而散文正将他“拥入怀抱”。就在这一年他在柏林的《伴侣》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游记名作《哈尔次山游记》,引起很大反响,并于同年把它与《归乡》以及《北海》的第一部分作为第一卷开始编纂他的早期散文代表作、四卷本的《游记集》(直到1831年)。而《哈尔次山游记》在这部集子中居于核心地位。

哈尔茨山(冯至先生译为“哈尔次山”)位于德国中北部,它与穿越德国南部的欧洲大动脉阿尔卑斯山(其最高峰为海拔4800米)遥相呼应。它虽不如后者那样宏伟壮观,但由于它周围有许多名城古镇相伴,民俗风情浓郁;其本身不仅有诸多峡谷清溪奔流,“高高的枞树阴森”以及众多的珍禽异兽竞逐;更有丰富的矿藏如银、铁、铅、铜等;主峰布洛肯海拔不足1200米,不太高也不算低,且山势并不陡峭,便于徒步攀登。所以自19世纪初起它就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风景区。由于同名大学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哥廷根就在它的附近,不难想象,像青年海涅这样的浪漫诗人和大学生游览哈尔茨山并攀登其主峰布洛肯就不足为奇了!

海涅是于1821年去哥廷根大学法律系上学的,不久因与人决斗而被学校处分,中断学习。1824年他重返学校,并于同年九、十月份从哥廷根出发徒步游览哈尔茨山。他途经诺尔特海姆、奥斯特罗德、克劳斯塔尔和高斯拉尔,最后登上布洛肯顶峰,并游览伊尔塞峡谷(就是在这次游历的归途中,他绕道魏玛,拜访了他心仪已久的年迈歌德)。这部游记即是他这次游历的文学特写,并加入了大量的社会批判成分。

禀赋敏感的海涅,由于犹太血统,从小就感受到鄙俗的德国社会的歧视。故当带着自由思想的拿破仑军队解放了包括他的家乡杜塞尔多夫的莱茵河左岸地区时,他曾和这一地区的许多人一样欢欣鼓舞。但好景不长,1815年以后,随着拿破仑的失败,欧洲的封建专制秩序纷纷复辟,在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开始创作的青年诗人海涅感到备受压抑。爱好自由的天性使海涅带着不屈的情怀进入他的创作状态。这就是说,他把他的讽刺才能融入他的战斗风格,去对付那些形形色色的政治上的和思想上的敌人:封建统治者、新闻检查官以及奴才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市侩习气等等。离开这一崇高目的而单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游历对他是毫无意义的。正如他自己在《哈尔次山游记》出版前写信对朋友说:“孤立的诙谐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当它建筑在一个严肃的基础之上时,我才觉得诙谐是可以忍受的……平常的诙谐只是理智的一个喷嚏,一只追逐自己影子的猎狗,一个身穿红色夹克在两个镜子前面呆视的猴子,只是疯狂和理智在大街上跑过时产下的一个私生子。”因此,与其说游记是海涅审美的需求,毋宁说是他鞭笞社会的载体。难怪书一开始就以一首晓畅而泼辣的诗打头,开宗明义表示他要“登上高山去”,到那有“微风吹拂”的自由之地,让“胸怀自由地敞开”,以与那些油嘴滑舌、“装腔作势”的男男女女“分手”,拒绝与他们同流合污:

黑色的上衣,丝制的长袜,

净白的、体面的袖口,

柔和的谈话和拥抱——

啊,但愿他们有颗心!

心在怀里,还有爱情,

温暖的爱情在心里——

啊,他们的滥调害死我,

唱些装腔作势的相思。

我要登上高山去,

那里有幽静的房舍,

在那里,胸怀自由地敞开,

还有自由的微风吹拂。

我要登上高山去,

那里高高的枞树阴森,

溪水作响,百鸟欢歌,

还飘荡着高傲的浮云。

分手吧,油滑的人们,

油滑的先生!油滑的妇女!

我要登上高山去,

笑着向你们俯视。

然而,游记里记叙和抨击的显然不全是作者所厌恶的现实。除了大量“日光作响,野花跳舞”之类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外,还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赞颂他一路上所接触到的山区劳动人民的,即那些勤劳的矿工、纯朴的牧童以及诸如那位“轻轻地细语”的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因此与上述那首诗相对照的还有下面这样优美的民谣式的诗篇:

“我是个胆小的姑娘,

我害怕,像一个儿童

害怕凶恶的山灵,

他们在夜里蠢动。”

小女孩忽然沉默.

像怕听自己的言语.

她用两只小手儿

把她的眼睛蒙住。  枞树的响声更大了,

纺轮不住嗡嗡地转,

胡琴声掺在中间

古老的歌儿不停断;

“不要怕,亲爱的孩子,

不要怕恶灵的威力;

日日夜夜,亲爱的孩子。

小天使都在保护你!”

可以说,海涅在这部游记中对恶(反动、腐朽、庸俗、污秽的社会现象)的讥讽与嘲弄和他对善(普通劳动者的勤劳与质朴)与美(自然景物)的赞颂是交替进行的,故他的笔锋所向不断“换景”,笔调也时而抒情,时而抨击;口气时而缓和,,时而激烈;文体时而散文,时而歌谣,宛如一首和风细雨与急风暴雨不停交响的乐曲,鲜明反映出诗人那战斗的和慈善的双重与统一的情怀以及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风貌,表现了他的杰出的讽刺才能与幽默情趣。这种文风在此前,尤其在古典主义盛行时期是很难见到的。实际上海涅在这里完全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一种新的游记文学风格。其特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种自然描写、诙谐、诗歌和华盛顿·伊尔文式的观察的混合物”。这用当时正统的审美眼光去看是得不到承认的。所以,作者干脆模仿古典主义者的腔调自嘲说,他的这本游记新作“基本上是乱七八糟杂凑起来的破烂货”。有人根据这句话以为海涅对他的这部作品自我“评价不那么高”。误读了!海涅当时正值血气方刚,是个创造活力正盛的浪漫主义新潮诗人。浪漫主义是因反叛古典主义而兴起的。对传统的不屑与创新的自信是他们的风骨。一个已经蜚声欧洲文坛的新锐诗人,如果真认为自己的新作是“破烂货”,他还会拿它去发表并把它编入集子吗?须知,韵文向散文的转化是18世纪末以降文学自身变革的一种趋向。君不见,当年席勒在一封信里就对歌德说过:他感到有一种散文性的东西向他袭来。这与海涅感觉到的散文正将他“拥入怀抱”何其相似乃尔。而这种“散文性的东西”当时在一向习惯于用韵文写作的人看来自然是“乱七八糟”的。但经过近180年的时间考验,《哈尔次山游记》仍占据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席之地。

《哈尔次山游记》的第一个中译本是1927年诞生的,为当时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青年诗人冯至所译。年青时即诗名卓著、后来更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的冯至先生,是公认的德国文学研究和翻译的泰斗,也是海涅著作的权威译者。他本人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又有大学“科班”出身和德国留学5年的德文功底,可以说,由他来翻译像《哈尔次山游记》这样的诗、文“二重唱”的作品是最合适的人选了!此外,冯至先生素以“文如其人”著称,他的散文和许多诗歌均具朴实无华的特点。所以他极为赞赏布莱希特那素朴、明达、简洁的文风。他翻译的原则首先以“信”为上,从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从不为了押韵而忽视“信”的前提。他的这一翻译原则显然得到广泛的认同:你看他先后翻译的《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及这部游记迄今仍是在我国流行最广的海涅读本。

作为学者的冯至先生一向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立场。他同样以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翻译,对译文精益求精。凡是早期的译文,时隔多年再版时,他都要经过严格的核对和加工,务使译文让自己满意为止。《哈尔次山游记》在1954年由作家出版社再版时,就经过了他这一道严格的“工序”。故他的这部作品的译文也像他的其他大量的译文,包括歌德、席勒、诺瓦利斯、荷尔德林、里尔克、布莱希特等人的作品的译文一样,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005年冬于北京

后记

海涅(1797-1856)在1824年9月和10月作了两个月的徒步旅行。他从哥亭根出发,经过哈尔次山、哈雷、耶那到了魏玛,在魏玛他会见了歌德,又从魏玛经过哥达、卡塞尔回到哥亭根。那时他是哥亭根大学的学生,他的学业是在第二年7月才结束的。哈尔次山是德国北部的一座名山,山上有茂盛的森林,山内蕴藏着银、铁、铅、铜等矿,山的最高处名布罗肯,高一千一百四十二公尺。它从18世纪就成为供人游览的风景区,现在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劳动人民休息疗养的好地方。

海涅这篇游记最初曾在1826年1月和2月号的柏林《伴侣》杂志上发表,由于反动政府的书报检查,遭受到严重的减消和涂改。同年5月,海涅把游记修正补充,和组诗《归乡》及《北海》第一部分合编一册在汉堡出版。1830年6月,游记重版,海涅又删去了几段。这篇译文,是根据1826年初版的文句翻译的(1951年柏林建设出版社出版的《海涅文集》里的《哈尔次山游记》也是以初版为根据的),1830年重版删去的段落,译者已在脚注中注明。

德国自从1815年以后,是封建反动势力最猖狂的时代。拿破仑被赶走了,维也纳会议闭幕了,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德意志民族各邦的联盟。德意志大大小小的王公诸侯,仰仗着梅特涅的支持,在他们自己的领土上恢复并且加强了他们的专制秩序,对人民进行更为残酷的剥削。尤其是1819年,梅特涅召集了一些专制王公,在卡尔斯巴德举行会议,公布了《卡尔斯巴德决议》,对于出版言论自由、大学里的讲授自由、学生组织横加检查和限制,致使当时的德国形成一片坟墓般的寂静。

在这坟墓般的寂静中,对那些残暴而愚蠢的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和庸俗的市侩给以尖锐的讽刺和辛辣的嘲笑的是海涅的这篇游记。作者在这里用他的笔锋揭发了当时社会中虚伪和反动的本质,用他离奇的比喻与各种各样的形容词描画出当时学者们(尤其是哲学家和法律家)、市侩们、奴仆们、沙文主义者以及教会里的种种丑恶的形象。

但是,这些讽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还怀着无限的爱写他的游记。他爱单纯的人们如矿工、牧童、小学生、美丽的女孩,爱自然界的树木、花草、河流。每逢一段辛辣的讽刺之后,便跟着一段美丽的抒情的文字:对反动社会的嘲讽和对人民与自然的热爱,在游记里互相穿插着、交织着,组成这篇游记特殊的风格,也反映着海涅的精神状态。

海涅是在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开始他的创作的。他最早的诗歌里充满了忧郁和梦幻,可是他不久便拨开德国浪漫主义的云雾,接近现实,《哈尔次山游记》就是他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一个纪程碑。但海涅在这时只看到当时德国社会的可怜状态,还没有看清正确的出路。至于他意识明确,成为一个为人类革命而奋斗的政治诗人,则在他1831年流亡到了巴黎以后,尤其是在40年代和马克思晤面以后。

远在1927年,译者曾经把这篇游记译成中文出版。当时译者德文水平很低,译文里有许多不能容忍的错误。现在把它重新校改,错误处改正了不少,但是海涅特殊的用语和风格,有许多地方还是泽得很不恰当,希望读者能给以批评和指正。原文里出现的拉丁字和法文字,译文还照样抄下来,只是在字下边的括弧里注明意义。

书内附印一幅地图和四幅插图(插图选自1952年德累斯敦萨克逊出版社出版的《夏季哈尔次山游记》一书),对于读者或许能有一些帮助。

1954年5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海涅在这部游记中对恶(反动、腐朽、庸俗、污秽的社会现象)的讥讽与嘲弄和他对善(普通劳动者的勤劳与质朴)与美(自然景物)的赞颂是交替进行的,故他的笔锋所向不断“换景”,笔调也时而抒情,时而抨击;口气时而缓和,时而激烈;文体时而散文,时而歌谣,宛如一首和风细雨与急风暴雨不停交响的乐曲,鲜明反映出诗人那战斗的和慈善的双重与统一的情怀以及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风貌,表现了他的杰出的讽刺才能与幽默情趣。

——叶廷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尔次山游记/大家小书洋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海涅
译者 冯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8113
开本 32开
页数 1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64
丛书名
印张 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20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