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力学卷1)(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内容推荐

《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分工学、农学、医学、理学四编。工学编分为:力学、机械、交通、航空航天、电子电工、能源、化工、冶金、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土木建筑、纺织、轻工等12卷;农学编分为:作物、植物保护、林业、养殖、园艺、土壤、综合等7卷;医学编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医学等5卷;理学编分为: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学、生物等5卷。

目录

前言

周培源 (1902-- )

张国藩(1905--1975)

刘先志(1906--1990)

王仁东(1908--1983)

王俊奎 (1908-- )

郭永怀(1909--1968)

周鸣游 (1910--)

陆士嘉(1911--1986)

胡乾善(1911--  )

徐芝纶(1911-- )

钱学森(191l-- )

钱伟长 (1912--  )

陈百屏(1913~  )

张维(1913--  )

汪家诛(1915--  )

傅梦蘧(1915--  )

徐次达(1916-- )

钱令希(1916-- )

黄茂光(1916-- )

贾有权(1916-- )

屈维德(1916-- )

谈镐生(1916-- )

董铁宝(1917--1968)

萄清泉(1917-- )

粟一凡(1917-- )

周履(1917-- )

卞荫贵(1917-- )

钱寿易(1917--1991)

李灏(1917--  )

张福范(1918--1989)

程世祜(1918--1968)

林同骥(1918--1993)

杜庆华(1919-- )

王铎(1920-- )

康振黄(1920-- )

胡沛泉(1920-- )

孙天风(1920-- )

蒋咏秋(1920-- )

杨绪灿(1920--  )

罗祖道(1920一1992)

王仁(1921-- )

朱兆祥(1921-- )

杨南生(1921-- )

翁智远(1922-- )

罗时钧(1923-- )

谢贻权(1923-- )

孙训方(1923-- )

王光远(1924-- )

唐立民(1924-- )

郑哲敏(1924-- )

叶开沅(1926-- )

黄文虎(1926-- )

黄克智(1927-- )

胡海昌(1928-- )

徐植信(1929-- )

袁建新(1930-- )

冯钟越(1931--1982)

试读章节

辛勤耕耘60余年的教育家

周培源自1929年留学回国至今,60余年来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作为一位知名的老教育家,在传授知识、指导科学研究、组织教学、创建新专业,以及发现和扶植优秀人十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视基础理论,培养了几代力学家和物理学家 数十年来,他培养了几代力学和物理学的知名学者,例如王竹溪、胡宁、林家翘、彭桓武等,都曾从师周培源门下。

在培养人才方面,重视基础理论是周培源的一贯主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中他总是指导学生将有关学科最根本的理论内容吃透。在40~50年代,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敦学中,每年上一门理论力学课,后来写成讲义,195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理论力学》教程起点很高,对唇来北京大学理论力学教学的高水平起了很重要的影响。听过他的课的学生,无论是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还是转向技术工作,都得益于学生时期受到的这种严格的基本训练。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周培源来到了北京大学。在他带领下,北京大学创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力学专业。

在组织学校教学中,重视有学识的教师,乃是周培源一贯的教育思想。在力学专业办学过程中,他经过多年努力,聘请国外新归来的学者来校任教,聘请国外专家来系讲学,例如,他曾两度亲自致函聘请胡海昌来系任教,并亲自带头听讲,给学生和其他教师作出表率。力学专业从一开始只有5名教员逐步发展到有近百名教师的队伍,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

支持和指导年轻教师研制成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周培源不仅重视基本理论,而且对技术和生产的新发展也极为重视。他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校长期间,从1974年起,他以超前的眼光敏锐地注意到电子计算机为汉字印刷排版带来技术革命的前景,从而排除重重困难,和张龙翔(1974年为教务长,后为副校长和继他而任校长)一起组织学校的人力和物力。热情鼓励和支持以王选为首的研制组工作,使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在经过10多年的努力,投入了数百人年的人力之后,得以研制成功。这项成果在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后还多次荣获过各种奖。这项成果使我国整个印刷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我国已有1500多套这种汉字照排系统用于国内外报社和出版印刷系统。由此,周培源被推举为1985年成立的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名誉会长。

“文化大革命”中,周培源曾经抵制过“实验室车间化”的口号,也反对过以典型产品带动教学的教学指导方针。“文化大革命”后,为了恢复教学秩序,周培源曾停办了一些学校的生产设施,与此同时,他又集中学校的巨大财力、物力支持印刷系统的研制和生产。这说明他的办学思想并非一般地反对学校搞生产研究。在他看来,学校的技术生产,也和研究理论一样,必须有新思想,必须创新,否则就会将学校混同于一般工厂。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的成功,也为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工程技术走出了一条新路。

P10-11

序言

力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工程技术科学。力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代力学的发展在中国却很缓慢。

50年代以前,我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对于力学研究和力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不感到十分迫切。因此,当时的中国既没有专门的力学研究机构,更没有专门培养力学人才的专业和系科。即使如此,我国仍有一些来自物理学、数学、航空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建筑学、化学工程等不同学科的优秀学者投身于力学事业中。这批专家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推进中国的力学事业辛勤地劳动着。其中大多数人是在理工科大学授课之余,进行力学专门课题研究的。

50年代,中国近代力学开始繁荣发展。这种繁荣发展是以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背景的。新的大工厂、大建筑、现代化产品、火箭、卫星和原子弹的设计与研制,急需成批的力学人才并提出迫切的力学研究的理论与应用课题。

适应这种需要,1951年,钱伟长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立了力学研究室。土木建筑研究所(即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前身)于1953年在哈尔滨相继成立。1955至1956年,一大批旅居国外的优秀学子回到祖国。1956年,钱学森与钱伟长、郭永怀合作,在上述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此,力学研究在我国有了专门机构。

在人才培养方面,1952年周培源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

随后,一批新的力学研究单位和力学专业相继成立,很快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力学专门人才的队伍。中国《力学学报》于1957年创办,中国力学学会也于当年应运而生。

积数十年的努力,沿着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四位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所开创的道路不断前进,当今中国力学界已发展为学科门类繁多,力学研究单位星罗棋布,力学系科遍及全国,力学人才新秀辈出的局面,并且在不少领域内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力学界广大科技人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书将数十年来在我国近代力学发展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学者介绍给读者。书中记述了他们的生平简历、学术成就及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也记述了他们的治学态度和道德风范。《力学卷》第一卷共收入了57位力学家的传略,入传的专家按年龄排序。在编撰过程中,有的力学家因资料不全,或撰写的稿件不合要求,又来不及补充修改,只好安排在后续各卷入传。

《力学卷》第一卷问世,使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学者在学术和教育上的成就,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近代力学发展的概貌。

这批优秀的力学家,虽然其经历、学术成就不尽相同,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点,这就是他们在事业上的开创精神,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培养后辈方面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发展中国的力学事业,有许多前所未有的领域需要去开拓,新研究机构、新专业、新教材、新设备等需要去开办,去建立。而老一代力学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的“新人”。正是他们在事业上的开创精神,迎接和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才使力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才带来了现在的繁荣景象。

力学学科是古老而又新生的学科。力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应用课题,尤其需要高涨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去深入钻研。许多学者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一个领域、一个专题。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们成为有关方面的专家,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取得为世人公认的研究成果。

发展中国的力学事业,需要成批训练有素的专家学者,更需要训练有素的专家学者去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去从事教学组织、教学计划、教材编写,以至一堂课一篇论文题目的教学指导。正是他们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迎来了力学界群星灿烂的今天。

发展中国的力学事业,需要中国的专家学者为之奋斗。许多知名学者放弃安逸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共度艰难,虽历经坎坷而不辍。在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分担了历史之重任,也分享了克服困难取得胜利之欣慰。中国力学界和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朽功绩。

中国的力学事业将继续向前发展,发展中还将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优秀力学家的业绩与高尚品德,对我们力学界和整个科学知识界来说,都将是一笔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如果本书的出版能使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力学的发展,从老一代力学家的经历和辛勤工作中得到教益,从而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

力学学科跨理学和工学两类学科。不少著名力学家从事于理学研究,也有不少著名力学家从事工学研究,更有一批力学家既从事理学也从事工学研究。现在我们将力学卷纳入工程技术编之内,考虑了力学的工学属性,但并不降低它的理学特点,敬请读者注意。

《力学卷》编纂委员会

1992年4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力学卷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08789
开本 32开
页数 68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95
出版时间 1993-10-01
首版时间 1993-10-01
印刷时间 199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2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0: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