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养殖卷1)(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内容推荐

《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分工学、农学、医学、理学四编。工学编分为:力学、机械、交通、航空航天、电子电工、能源、化工、冶金、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土木建筑、纺织、轻工等12卷;农学编分为:作物、植物保护、林业、养殖、园艺、土壤、综合等7卷;医学编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医学等5卷;理学编分为: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学、生物等5卷。

目录

前言

郑辟疆(1880--1969)

崔涤僧(1885--1966)

崔步瀛(1888--1964)

王止川(1889--1952)

虞振镛(1890--1962)

杨邦杰(1891--1971)

葛敬中(1892--1980)

高国景(1893--1964)

顾青虹(1894--1985)

黄子固(1896--1958)

朱元鼎(1896--1986)

陈宰均(1897--1934)

孙本忠(1897--1968)

陈之长(1898--1987)

蔡无忌(1898--1980)

罗清生(1898--1974)

冯焕文(1898--1958)

张松荫 (1900-- )

熊大仕(1900--1987)

崔步青(1901--1969)

程绍迥 (1901-- )

曹诒孙 (1905-- )

陆星垣(1905--1991)

王栋(1906--1957)

朱树屏(1907--1976)

许振英 (1907-- )

熊大仁(1910--1981)

汤逸人(1910--1978)

郑丕留 (1911-- )

马闻天 (1911-- )

吴仲贤(1911-- )

盛彤笙(1911--1987)

方定一(1911--1985)

张鹤宇(1914--1975)

钟 麟 (1915-- )

王树信(1917--1987)

袁庆志(1921--1988)

试读章节

杨 邦 杰

(1891--1971)

杨邦杰,蚕业教育家,蚕业科学家。华南地区蚕桑高等教育的创始人,为振兴粤桂湘蚕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最先为广东育成优良白茧蚕品种,并在整理地方品种、蚕的遗传研究和改进温汤浸种等方面取得开创性的成果。

杨邦杰,1891年6月18日生于湖南省武冈县蓼溪乡(今洞口县大水乡)。1915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随即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学习期间,每每受到日本同学的歧视和侮辱,增强了他振兴中华的决心,并常与在日学习的中国同学共勉为祖国多做贡献。但终于忍无可忍,于1918年中学尚未毕业即愤而回国,在家乡中学教书。但内心十分惶惑,认为身无专长,长此以往,对国家无所裨益。遂于1920年考取官费,再次东渡日本。当时日本文部省规定,凡未取得日本中学毕业文凭者不能投考大学。因此,杨邦杰先投考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毕业后才考入日本九州帝围大学农学部,着重学习有关蚕桑的课程,并师事日本著名蚕学家田中义唐博士进行研究工作。1928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此后又在该校遗传实验室继续实习。在日期间,曾与其导师田中博士共同发表《冬季莴苣叶养蚕》的论文,在日本蚕业界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开探索家蚕代用饲料研究之先河。

杨在日本学习期间,与何品良相结识。何对他的满腔爱国热情和刻苦学习精神深为敬佩。何先回国,任广东仲恺农工学校校长,多次电催杨去该校任教。1928年末,杨启程回国,历任仲恺农工学校蚕桑部主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蚕桑系主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委员会委员,湖南蚕丝改良场场长,湖南农业专科学校校长等职。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兼蚕桑系主任。1963年后,曾先后当选为中国蚕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蚕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1971年1月5日病故于广州,终年80岁。

P54-55

序言

中国的养殖业历史悠久。古籍和考古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早期,即距今1万年前,猪以及羊、犬、牛、马、鸡等,已经在中国驯化,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11310~7580年)就有猪骸出土。距今5千年前发明了养蚕取丝技术。池塘养鱼始于殷商末年,养蜂始于春秋时期,也已有二三千年历史。至秦汉时期,中国的养殖业与农业并驾齐驱,已相当发达。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养殖技术和理论的提高。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就记载了家畜家禽的外貌鉴定、去势术、饲养管理和育种繁殖等技术,记载了关于蚕品种有不同化性的观点和通过低温抑制蚕卵胚胎发育的经验。淡水养鱼到汉代已发展到大水面养殖。宋代以后,养殖品种不断增加,除鲤鱼外,还发掘驯养青鱼、草鱼、鲢、鳙等,同时开始了贝类等海产品的养殖。中国有关养殖技术的古籍甚多,春秋战国的范蠡就著有《养鱼经》,是世界最早的养鲤专著;继唐代李石所撰的《司牧安骥集》之后的《元亨疗马集》,理法方药更为完备和充实,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学代表著作。明代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完整经验。

中国古代先进的养殖技术,通过人民之间的交往而传入东西方国家。其中养蚕技术在公元前12世纪就已传入朝鲜,公元2世纪由朝鲜传入日本,又通过“丝绸之路”,在公元4世纪传至苏联中亚细亚一带,至公元6世纪传入意大利和法国。中国兽医技术则在6世纪以前由朝鲜传入日本,在16世纪传入欧洲,19世纪初随移民带入美洲,中国猪、禽和蒙古马对世界良种猪、禽、马的育成也起了一定作用。

发展技术的动力是生产,基础是科学。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科学体系。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养殖技术。同期在中国,由于封建制度趋于腐朽没落,经济和科学技术停滞不前,从领先转为落后。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中国人民,掀起了向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引进、学习先进科技的热潮。1897年在浙江杭州开办了蚕学馆,1904年在河北保定开办了北洋马医学堂,延聘外籍教师,传授现代蚕丝和畜牧兽医技术。1907年北洋马医学堂派毕业生16人赴日本学习马政和兽医,1911年虞振镛作为清华学堂早期留学生之一赴美选修畜牧兽医。以后陆续赴美、法、德、日等国学习现代养殖科技的有崔步瀛、王池川、杨邦杰、葛敬中、顾青虹、朱元鼎、蔡无忌、陈之长等。他们回国以后,或在学校任教,或从事研究工作,或创办实业,或担任行政领导,成为中国现代养殖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司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养殖技术向现代养殖技术过渡的转折点。

从20世纪20年代起,养殖界老一辈科技专家陆续学成回国。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在培养人才、创建科研机构、提高和推广养殖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继北洋马医学堂之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率先在1921年将农科的畜牧组扩充为畜牧兽医系。在蚕桑方面,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先后设立蚕桑系,以及早期成立的苏州女子蚕桑学校,对发展东南各省蚕丝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研究机构方面,1933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设立了蚕桑系,1935年设立了畜牧实验所。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在江浙和两广等蚕业发达地区普遍推广了改良种,并育成中国的优良蚕品种。研制成并生产了多种兽用生物制品,在全国初步建立兽疫防治系统,对防制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烈性传染病起了很大作用。引进和推广了乳牛、来航鸡、意大利蜂和新式蜂具,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对马、牛、绵羊和猪等品种改良亦取得一定成果。在学术上,盛彤笙发现水牛脑脊髓炎为滤过性病毒所致和适量磺胺药对马鼻疽菌有抑制作用;顾青虹发现柞蚕化性变化受光照长短周期制约;朱树屏在国外研究浮游植物生态学的基础上研制成“朱氏培养液”等工作,在当时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技,促进了养殖科技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农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畜牧兽医系,主要蚕区的高等农业院校设置了蚕桑系,水产高等院校开设了养殖系,福建农学院开设了蜂学系,加上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种培训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殖科技教育体系。建立了一批骨干科研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畜牧、兽医、中兽医、蚕业、养蜂、特产等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所属黄海、东海、南海、黑龙江、长江、珠江等水产研究所,连同各高等院校和地方所属研究所、室,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应用的科研网络。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举其要者如:全面调查整理了家畜、家禽、蚕、鱼、虾、贝、藻类等品种资源;消灭了牛瘟和基本控制了猪瘟、猪肺疫、鸡新城疫、柞蚕饰腹寄生蝇病、家蚕僵病、脓病、软化病、草鱼出血病等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中国传统兽医进一步发展,兽医针灸、针麻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培育或改进了新疆细毛羊、中卫羔皮山羊、三江白猪、适应不同季节的春蚕和夏秋蚕品种以及镇3和镇4皮斑限性蚕新品种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研究成功海带自然光工厂化育苗,全人工繁殖家鱼、河蟹、对虾,海带南移和人工培育珍珠等技术;在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有所突破和创新。凡此等等,不仅在科学技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并开拓和推动了相关新产业的创建和发展。

随着养殖科技的发展,相关的学术团体应运而生。1935年由蔡无忌、程绍迥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兽医学会。1936年又与刘行骥、虞振镛等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1963年由伍献文、朱元鼎等发起建立中国水产学会。同年由孙本忠、郑辟疆等发起建立中国蚕学会。1979年由马德风等发起在中国农学会分科学会中建立中国养蜂学会。学会的建立,在开展学术交流、出版学术刊物、普及科技知识,以及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交往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养殖科技事业的繁荣、提高和普及。

为了记述对养殖科技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成就和他们艰辛攀登科技高峰的成功之路,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后继者能从前人走过的道路中汲取可贵的教益,在参与撰稿工作的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下,本书卷1现色告成。收入卷1的有畜牧、兽医、中兽医、蚕桑、水产、养蜂等领域的老一辈科技专家共37人。他们是根据《传略》的入传条件,由各相关学会提名,经《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编委会审定入传的。他们或是一代宗师,或是某一学科的奠基人,或是在某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原定收入本书卷1的沈敦辉、费鸿年、王以康、张龙志等传略,因材料散失或其他原因未能成稿;台、港、澳地区养殖科技专家因情况不明,未能组稿,望有关人士和单位或提供稿件,或提供素材和线索,在以后陆续出版的各卷中编入。已经编入的,在内容上不免有疏漏或不当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正,使之逐步臻于完善。

安 民

1991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养殖卷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07676
开本 32开
页数 40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1993-01-01
首版时间 1993-01-01
印刷时间 199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