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运的朝圣者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著名畅销书作家、奥斯卡奖获得者、著名畅销书《教父》的作者马里奥·普佐的精心奉献!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的生动缩影,青年“教父”曲折多磨的成长历程;一位移民母亲辛酸而坚锄的奋斗史,告诉你生活的意义、苦难的力量、细微的幸福……

内容推荐

  本书的女主人卢西亚·桑塔从意大利的山区农村来到美国纽约,因为她惮憬着这里可能会有一种更好的生活。但纽约街道上发生的一切足以让任何坚强的女人心碎。两次悲惨的婚姻,6个需要独自抚养的孩子,其中一个躁动不安的女儿还坚持要像摩登美国人那样生和恋爱,最大的儿子则加入了黑社会……所有这些麻烦,卢西亚·桑塔——曾经的妻子、现在的寡妇、许多孩子的母亲、更小孩子的祖母——都以一个女人无与无伦比的尊严、勇气和激情承受了下来。   这部小说充满着欢笑与泪水,愤怒和宽容。令人入迷地描了决心在美国安家立业的意大利人家庭生活的全息图景……一部只有马里奥·普佐才能写出来的小说。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试读章节

两腿一夹,兰瑞·安杰卢兹跨着那匹黑亮的大马,昂首挺胸地穿过峡谷般的街道,两排鳞次栉比的房屋向远处绵延开去。在墙根玩耍的孩子们都停止了手中的游戏,默默地注视着他,眼中充满无比的艳羡。兰瑞突然跑了起来,手中的红色信号灯被他抡成了一个弧圈;钉着蹄铁的马掌有力地撞击在铁轨上,溅出的火花流星一样地窜入第10大道两旁的乱石堆里。他的身后,一列长长的货运火车正响着汽笛慢慢地开过来,在哈德逊街的圣约翰公园稍作停留之后,这些火车又会向北开去。

这是1928年纽约的留影。纽约铁路管理局把这条城市街道划定为铁路交通的中转站,兰瑞这样的“马上巡查员”于是便应运而生,他们专门骑在马背上警示路人,提前疏散街道,以免发生什么意外。几年之后,这里将会架起一座专供火车通行的高架桥,“马上巡查员”的工作也便会被取消。但现在,兰瑞才不会为所谓的未来杞人忧天呢!和所有美国西部牛仔一样,眼下的兰瑞腰身笔挺、不可一世地骑在马背上,自我陶醉地欣赏着脚上结实的白色胶底运动鞋,塞了棉花的阔边帽戴在自己头上应该是格外有棱有角吧?蓝布工装裤的确大了一些,但用两个曲别针把裤脚束起来之后,不是也显得很干净利落吗?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季夜晚,兰瑞骑马穿过这个颇为寂寞的石头城市。妇女们坐在木箱上叽叽喳喳散布着小道消息,男人们站在角落里大口抽着雪茄烟,一看到有火车经过,最高兴的还是调皮的孩子们,他们在熟悉的街道上憋了一整天无处发泄,火车可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手脚的大好机会。这不,他们一个个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出家门,追上火车,娴熟地翻上爬下,根本不觉得其中会有什么危险。火车的到来在周围的几条街道上都是一件热闹的事,大家这时会聚拢在车灯和邻近的糖果店边上,人欢马叫地闹上一阵,直到火车的长鸣再次响起来,又开到再也听不见了的地方,人们这才散去,于是一切又归于平静。

兰瑞骑着马在前面跑着。不远处,右边的墙壁被推倒了一大片,横七竖八地在远处堆着。中间清理出来的空地现在是切尔西公司的私产,已经放进很多不知是什么的黑色墩状物。一大群孩子们坐在地上,免费观看着哈德逊·盖德建筑公司播放的露天电影。尽管兰瑞和他的马离屏幕还很远,但他们的影子却被笼罩在虚幻的光线之中,形成了一大片奇形怪状的阴影。胯下那匹愚钝的牲畜可领会不了光影反射之类的东西,还以为碰上了妖怪呢,烦躁不安地扭动着身子,巴不得早些离开。兰瑞于是拉紧缰绳,跑过第28大街的交叉路口。原本一度中断的街墙又重新续上了。

离家已经很近了。只要穿过第10大道第30大街的一座天桥,就可以到家了。平时工作一结束,兰瑞就沿着这样的路线回家。但现在,他拿着帽子,继续在马背上跑着。说起来,30和31大街的人不是远亲就是近邻,关系都近着呢。

快速穿过天桥的时候,兰瑞向桥上靠铁轨站着的小孩挥挥手,疏散开街道右边的人群,然后自己拐进了左边的铁路管理局,这是哈德逊河下游用钢铁营造起来的一块平地。

在他后面,巨大的黑色货车吐着白烟驶过来了,像魔术世界里一般,桥梁和孩子刹那间都消失在火车的蒸汽里,只有尖锐的汽笛声欢快地钻进微暗的、几不可见的星空。火车转弯过去之后,天桥又失而复得,然后就是一阵“咚咚咚”下台阶的声音,那是失望的孩子们向街道跑去了。

兰瑞把马拴在扳道工居住的破屋子门前的柱子上,在油漆剥落的墙边长凳上坐下来。大街对面,远远看去像一幅素描画,是他熟稔而喜欢的世界,此时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P2-3

序言

我认为,我的第二本书即《幸运的朝圣者》,是我最好和最私人化的小说,而且在我看来,它也应该是最令人感兴趣和最活泼的一本小说,因为其中充满了突如其来的转折和意外。

坐下来准备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人公。故事的最初雏形是这样的:一个穷困潦倒的作家,他的父母兄妹都反对他从事写作,但他通过自己的不懈抗争和努力,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写作本书的本意是想表示出我本人对意大利传统的疏离和拒斥,以及我对自己脱身其中的农民们的愚昧浅薄从内心感到的鄙弃。

但是,当本书最后完成时,我发现书中的女主人公——母亲——竟然成了其中的正面英雄人物时,我把自己都吓了一大跳。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我众多的姐妹们身上,书中的她们似平比我亲身经历的更诚实、更可信赖和更加勇敢。在书中,那些头戴浸透汗渍的灰呢帽、留着翘八字胡、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的意大利移民也像英雄一样那么体面和尊严。当我最终察觉这些时,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当然,所有年轻的作家都渴望不朽,那意味着数百年之后还会有人拿起他们的作品津津有味地阅读,并且发现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正如我15岁时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后的感觉一样,我非常珍重自己内心所领悟到的真理,并曾经发誓说,除非完全出自内心,否则我决不多写一个字来充数。在《幸运的朝圣者》面世之际,我可以说我做到了这一点并由此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将会因为自己是本书的作者而顺理成章地变得富有,且广为人知。

但事实却没有我设想的那样一帆风顺:虽然这本书也受到了一些好评和赞赏,但它远没有取得我所预料的轰动效果。周遭的一切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既没有因此而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广大的读者对我的名字还是一无所知。相反的,写作占去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我比以前生活得更加拮据和困顿,我不得不同时打两份工来养家糊口。

说实话,在内心里,我感到很受挫而且有些愤懑,我被迫静下心来重新思考我的一生。为什么公众对我投注了极大心血的故事和人物不感兴趣呢?是不是他们觉得其中的语言和句式索然无味?当我的作品无法换取每日必需的面包时,为什么我的家人还能安之若素呢?难道他们早就预料到了那是我写作的命运?公众那么沉溺于那些跟他们的生活毫无关联、却充满了血杀火并的事情,原因在哪里呢?……最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十年里,我几乎是在一种纯粹自恋的状态中工作的,我就是意大利文化中被人唾弃的人物,即那种既不能养活自己也不能养活家人的所谓“废物”。

这种反省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令人满意的。为了摆脱失望的情绪,也为了让我的家人不至于对我再失望,我决定炮制一本畅销书,用母亲——卢西亚·桑塔,《幸运的朝圣者》一书中的女主角——日常生活中讲给我们听的传奇故事作为故事主线来写一本书,这就是《教父》诞生的最初灵感来源。打两份工的闲暇时间,我争分夺秒地用四年的时间构造了大众心目中渴望的理想故事——《教父》的模型。它终于一炮打响,成为众人抢购的畅销书,我也一夜之间托它的福而成为了梦想中的富翁和明星。看来,有时候适当地反省一下自己还是蛮有好处的。

但我的内心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相反,无论《教父》在哪儿现身说话,我的脑海中始终听到的都是母亲的声音。她的睿智、悲悯和她对家庭及生活不可遏制的爱,都是那个时代弥足珍贵、不可低估的女人宝贵的品质。教父唐·科莱昂的勇气和忠诚来源于她,他那慈悲的人道主义也来源于她。通过对教父这个人物的塑造,我听到了自己家庭中诸多兄弟姐妹们的回声,理解了他们对人性缺陷的宽容……到那个时候我似乎才明白,没有母亲卢西亚·桑塔的原型,我根本创作不出《教父》这部作品。

时光穿梭,白驹过隙。一转眼,《幸运的朝圣者》这本书已经诞生30多年了。这期间,美国文化的起伏、女性地位的变化以及日益升温的对人种学研究的兴趣,都使这本以母亲为原型的书在很多方面具备了不谋而合的现代性。也许,人类的经验和变化本来就永无止境。

对于本书的再版,我要感谢兰登书屋,因为它同时给我提供了一个重新诠释本书意义的宝贵机会。

又一次浏览完全书,我发现自己对它的挚爱之情仍然不减当年。因为我挚爱我的母亲,而书中的许多经历和言语都是母亲真实生活的鲜活记录。母亲的生活极其悲惨和曲折,但她忍耐宽容的性格却包容着一切,更积极一点说,我的每一部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她的影子。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说生活中还有所谓英雄的话,那他就应该是母亲那样的人,而不是我。母亲的悲惨和抗争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依然令我警醒,时刻激励着我上进。“看哪,看这个女人的委屈和抗争。”——这就是这部小书呐喊的主题。

马里奥·普佐

1996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马里奥·普佐写出的最好的作品……这本书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是作家发自内心完成的东西。

——《落基山新闻报》

马里奥·普佐这部小说读起来和《教父》一样引人入胜……同样亲切的风格让你一拿起它,便很难放下。

——《底特律新闻自由报》

如果你愿意,就把这本小说称之为《教母》吧。卢西亚·桑塔·安杰卢兹-柯伯就是一个能够和教父唐·科莱昂相提并论的人物。一个精打细算、无比坚强的农村妇女,她来到纽约就是为了和一个自己差不多要忘记的人结婚……作家充满感情,但又一览无余地描绘着纽约西部的乡村生活……如果你现在还不是马里奥·普佐的书迷,那么,在读完这本精彩绝伦、动人心弦的小书之后,你也许就是了。

——《美国之路》

一部经典……这部小说凭借极富冲击力的语言、颇具穿透力的视角,描写的细致入微以及范围的广阔而从文学界凸现出来……

——《纽约时报·书评》

新与旧、贫与富、罪与罚的冲突决定了这部小说的丰富性。

——《丹佛邮报》

在普佐的所有著作中,《幸运的朝圣者》非常贴近于美国的意大利籍移民的日常生活。确实,这本书里有一些性描写,也涉及了一些暴力,但它整体的语调是娴雅的,和《教父》比较起来,少了一些大男子主义,多了一些温柔的真实。

——《莱克星顿先驱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运的朝圣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里奥·普佐
译者 邓文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65842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1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MARIO PUZO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