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筑历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西方古典建筑的心灵史,它将建筑置于宏大的历史时空中,剖析从远古至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建筑艺术各阶段风格的形成、嬗变,及其衍化演进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让我们在本书中,借着组构大历史结构中的一个微小因子——建筑,作为理解时代个性的探索棒,它不只要能测量出历史表象的面貌,也要能深入面层,开解不可见的背后秘密。

目录

前言

起始

点燃第一把火离开天堂花园——原始空间

存在与居所

大宇宙与小宇宙

一个小宇宙的创建——罗马案例

由生存空间到行为空间

初生

建构满足想象分化——希腊泛希腊建筑

唯形

康诺斯建筑

自然环境

装饰的意义

“理性”:视觉

理性:数字

成长

秩序的意义古典建构符码一罗马建筑

政治与建筑

维楚理亚斯及《建筑十书》

Taxis-diathesis

计划——城市——建筑

几何

沉潜

禁锢想象早期基督教——东方拜占庭建筑vs西方原创期

政治基督教化——教堂——政治基督教化    

上帝之城-City of God

马赛克及人像图形

升华

神的居所罗马风哥特建筑

城市的兴起与罗马风

光的意义:可见与不可见

功能——结构与显现

几何=哥特科学

哥特精神

成熟

人文思潮的兴起文艺复兴建筑

新与旧

Filippo Brunelleschi

建筑理论:由亚勃提到帕拉底欧

新柏拉图主义的数字与比例

透视:工具或“再现”

Bibliography

试读章节

点燃第一把火 离开天堂花园一原始空间

“远古时代的人有如野兽一般在树木中、在岩石中、在草丛中活着,他们以能随手取得的食物维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日子,丛林被雷电所击申而引燃了大火;而这些在各处移动的野蛮人们看到了这一幕,他们是如此地害怕因而各自逃窜。就在大火慢慢熄去之后,他们往着火的地方集中,他们感到由火所引起的光热是多么舒服地温暖了他们的身体……在这次偶然的聚集中,来自各地的人们,只是在他们的口中发出完全不同调的声音。但也由于大家仍然聚在火的四周,不断地在其中添入木材保持火的不熄灭,长时间之后,他们开始习惯发声的内容而成了音母,而最后成了可沟通的语言。由于这天上突来的大火所形成人们的聚拢而逐渐成了群聚生活……。”以上的这段文字是来自于罗马建筑师维楚理亚斯对于建筑起源推论的前导。由于天火的燃起,人类终于为这提供生存条件的火而共居;于是语言形成了,知识能快速地被传播,终于人们学习到如何建构生活的“居所”。

不论考古学、人类社会学是否能证明这推论的真假;但环境仅存的“原始”或“近原始”社群,倒也证明了这流程的可行性。维楚理亚斯两千年前的推论,暗示了原始人类由游移到聚拢,由聚拢到定位的认知过程;而空间的意义也就在这由无知到认知与认同的过程中被建立。人类的起始必定是寂寞与游移的,证据显示两百万年前非洲沙漠的露西直立人home erect)①是为数极少,而又随时暴露在危险下的多毛动物。南亚及北非之后出现的类似动物,也同样生活在孤绝的条件下。为存活所作的“聚集”,虽不见得像维楚理亚斯所推论般的戏剧化,但正是“存活”的重要条件。由游移到聚拢建立在一种特定机制下的认同;不论这认同是被发展成宗教、仪式或是皮肤上的文身图案,最直接与明显的不外乎正是维楚理亚斯想法下的“语言”。“同声同调”建构了“认同”;而?气人同”产生了“同源”下的意识与认可。有了认同,原始人类开始能初步满足Hannah Arerdt②所谓“labor”“存活”下来的机制;终于活下来的人开始了Arerdt所定义的“人为作业”(work)。让我们回到维楚理亚斯继续的文字上;他接续上文写道:“……这些人们有着上天所给予不凡的能力,而使他们凌驾于动物之上,他们直立并且能感应到自然世界的壮观与宇宙的伟大。而由于他们能以双手做出他们要做的任何东西,一些这群聚中的人们开始造出以叶子所成的屋顶,其他的一群人在坡地上挖出坑洞;另外一些人则模仿燕子以泥土及土块筑巢的方法,造出了人们可居住的地方……。”人类所作“和自然不同的人造事物与世界”和在“世界中找出安身立命之处”成了人类活动(home activa)中的第二要务。虽然由于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的相异,原始人类所试图建立的居所会由不同的材料与建构方式所建成,然而这居所是否被宇宙现象所接纳,也就是这居所是否能保有将居住在里面“同胞”的生命,其实牵涉到一系列长时间的认知与学习。这认知可以被称为另一种“认同”,也就是是否人类的“行为”可以被巨大宇宙的力量所“认可”。Norberg—Schulz所说明的这种“认可”便是“建立一种人与所被给予自然环境间的有意义关系”。P1-4

序言

原点

《建筑历程》一书书写的目的在于显明建筑隐藏在它表面之后的意义与感动。当今天大家都在努力地腾出记忆的空档以容纳更多资讯之际,也许人们已经忘了这些浮过的资讯只是可见现象的表征;实际上“有意思的”、“真理”还是伏潜在资讯表皮的底层。除非我们有不同的眼睛——显微镜或放大镜;除非我们有着能拆解皮层的手术刀,否则,闪过我们眼前的每一道印象也都只是仿若云烟,随即消散在时光的推挤中。而倘若上天给了我们可透视表层的眼,可开解表皮的手,我们会真的有“时间”来执行“翻起背后”的动作吗?

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有这多余的“时间”,但我知道有了这种不同的手、不同的眼,将会使我们更加犀利地检视“它”的不同。海德格尔说:“我们必须要回到我们的原点”;正暗示着只有剥除罩在我们周围的“文明的幕”.才能看到“原始的起点”;而一切一切有关我与它的知识将会毫不保留地“自动流出”。也正是这“回到原点”的起法,使得我在还不该写下“建筑史”、“建筑理论”的年龄之 际却正写下了这《建筑历程》;我担心的很简单,我不知道再过几年后的资讯科技,是否将饱满,“多”到我必须要排挤掉“中程记忆”以容纳生活周遭媒体世界的“短期记忆”,而到时我可能会忘了我过去十数年来所“知道”的有关建筑的这些事。当然,对你们“读者”而言,我的担心则相当简单;或许更加快速的世界,使我们对于属于需要“品味”、“理解”与感动的“慢速”世界更加没有兴趣,于是“真理”被抹去,甚至消失。

建筑是一个很慢很慢的事业;只有那些在生理上与个性上很有“耐久力”的人能活着看到几座伟大的建筑物 被完成。也许2l世纪的建筑相较于一个千禧年之前的中古时期,建筑完成的速度已经太快了。但是,对包围在我们周遭的那些由按键、由连杆、由电子讯号所控制的世界而言,建筑还是很慢很慢。而这些我们所称的“建筑”,也不过是立在我们眼前看得到、摸得到的石头、铁皮、玻璃的表面的架设而已,那些孕育建构想法观念、建筑想法的演进、想象、争论与决定更是花时间。文艺复兴初期的佛罗伦萨大教堂上的大圆顶,人们花了40年去争论及决定 如何盖它,而建筑师Bmnelleschi花了16年盖好它。

正是由于建筑的“慢”,在这个时代,熟悉生活上的语汇诸如“破碎”、“虚拟”、“轻盈”与“快速”的我们,更加不易理解建筑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而我所谓的“理解”,便是不把它当成“观光的娱乐场”,或只是将它当成“怀旧凭吊”情感下的温床,而是将它视为知晓“属于时代价值意义的所在”。它所被暗示的是什么?它在时代上所成形的争议是什么?以及为何人们愿意散尽财富、健康与生命为架起石头、木材,画下嵌镶下在壁上的一些图样而努力呢?要找到这些答案很简单,只有让时间慢下来,以及让我们有掘开表面试图去看隐藏在背面种种的勇气与决心。

我并不是“保守者”,也并不是不喜欢“快”及“轻”;Italo Caluino所写下他对“快”的喜好,正是因为它能超越“延迟的生命”,使它升华;他也喜欢“轻”,因为“轻”正是激发想象的原动力。我赞同这样的看法,但唯有一点不同的是:不论是“快”或是“轻”,都是在有韵律相较的结构下才会有“快慢”、“轻重”的差异。不断地被升华、不断地被激起的想像力,需要调节性地沉淀以及调节性地试炼它们,而这是需要一点点时间的。

   

个性

斯宾格勒说:“历史是一个个性的表达。”《建筑历程》的确将-历史的片段视为得以连接生命线条上的个性表征;历史是一个环状的链条,有着起伏的个性与韵律。这本书并不完全针对西方,尽管它韵律的分段是构筑在传统建筑美学分类系统上。但是不论东方或西方,都有着一样的历史生命韵律。谁能否定被称为“生、老、病、死”的宇宙定律呢?尽管生化科技能拉长其中某个链节的长度,一个不变的韵律还是在进行。也正是“个性”上的差异,让我们切割这个大“历程”成为几个段落:“起始”、“初生”、“成长”、“沉潜”、“升华”到“成熟”;暗示的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要将这过程投射在西方建筑的特定结构上,它隐约地附会到我们印象中的“远古”、“希腊”、“罗马”等时代区分。我宁愿强调这些段落所暗示的特定“个性”;毕竟“初生”所具有狂野、浪漫、强烈“宗教化”的个性,和“成长”时期的逐渐务实与“文明”化是绝对不同的。实际上,“个性”上的强烈或温顺、积极或退却也常在历史的剧变中有所改换角色或轮流出现。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是历史的有机化,它不见得是一个单向式的路径,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结构;历史上特定的段落可以快速地死去,而又可能在另一个角落快速地重生而起。被圈定在一个特定“个性”的历史片断,常常是上一个或是下一个“个性”的反向结构。然而不论这些“断带”下的历史个性如何在建筑的表面中被显现出来,也不论书中分类方式的准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个性之下,历史的表层与内里正在宣告它们历史上的地位,也在逐渐催化下一个“个性”的成型。

让我们在《建筑历程》中,借着组构大历史结构中的一个微小因子——建筑,作为理解时代个性的探索棒;它不只要能测量出历史表象的面貌,也要能深入面层,开解不可见的背后秘密。  

的确没错,建筑只是显示历史个性的一个微小因子。它和文学、音乐、绘画雕刻、政治、经济、宗教一样都只是历史纹理中的一个小项。任何一个选项都可以成为探索历史个性的工具。然而,建筑和其他不同的是它的“永恒”性及“可见”性。也正是如此它更能渲染及“保存”过去历史个性的原貌。当我们进入哥特大教堂中,感受光线由彩色玻璃中透入落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已经被转化成了具哥特感情的现代人。

   

编辑

《建筑历程》的书写在于“诠释”而非“资料提供”。对于建筑历史的细部结构——人物、作品、年代、建筑特色等等,并非我有兴趣想告诉大家的。任何读者需要类似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建筑书写,可以阅读Sir Banister Fletcher的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Nikolaus Pevsner的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等等。或是以上述的书籍作为本书的平行阅读。

这本书被定位为“半学术”书写的方式,也正是此数百条诠释提供学者进一步的探索。然而,它也不是那种总是被认为“不可亲近”的学术书籍。我的目的很简单:它要能具有在各种机会下会被阅读的可能。学者作为特定观点的阅读,而提着背包到世界各地旅行的学生也可以作为“理解”更深层历史、建筑意义的参考。但无论如何被阅读,我仍然强调它所具有“慢”的特性,因为这是唯一可以理解建筑真正想传达讯息的可能。 

这书一共有两种不同的注释法:一种为“专有名词”的解释;另一则为“学术”上所标用的注释。前者将书中所有内文中特定的人、物、地各作简化式的介绍。我增加这一种注释工具的原因,在于读者可能不具专业化的背景,“过大负荷”的外语、人名等可能造成读者的困扰。此外,我采用两种对外语译名的态度:一为将其以音译成中文,例如帕拉底欧;这是因为这些中文译名已经有较“统一”式的音译写法;但是人名如Brunelleschi等,我则保留原外语拼音,这原因则是它尚未有较被“认同”的中文译法。实际上,我是期待所有的专有人名、地名均能以外语呈现,但这仅是理想。

最后是这书的原来构想结构是由“起始的远古”建筑到“变异的巴洛克”建筑;然而成书后的《建筑历程》却只完结于“成熟的文艺复兴”章节。缩减的原因有二:一为篇幅可能会太过于庞大;二为“变异的巴洛克”时期已被称为“现代化”的第一个段落,这和我原先希望这书是呈现“古典”建筑观念为主的想法有所冲突。于是,我决定将巴洛克时期的章节移除,并将其接续到《建筑历程》的下一部书之中。

  

感谢

《建筑历程》花了我几个月的时间,但是我的父母给了我更多无忧无虑的时光,让我安静地“学习”建筑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这本书是要献给他们的。

我也感谢我的老师蒋勋过去的教导,以及他《美的沉思》一书中所给我“如何写”以及“思考什么”的想象推力。没有他过去的身教、言教,我肯定会是走在另一条路上的我。此外,已过世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以及其他有关中国历史的导读,使我更是感受知识者重现历史的责任感及急迫性。《中国大历史》的“大历史”(macro history)一词,也曾经是我这书原先采用的名字,然而这书可能还不够资格称为“大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筑历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褚瑞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3112
开本 32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1.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