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方狼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您读到这本书,您将和作者一起进行一次历史文化的漫游。我们将穿越国界,穿越古今,穿越文化,到历史的最远处去,到人心的最深处去,追溯我们和自然的关系,返观我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渴望。当然,伴随我们前行的是自然界的万千生命——可惜可悲的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和狂妄,陪伴我们的生命种类每天都在减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日渐感到孤独和失落。而本书的主角——狼,将与我们始终行影相随。奇怪的是,自然界的狼离我们愈远,它在我们心里驻扎得愈深。“狼文化”构筑了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奇特景观。

内容推荐

如果您读到这本书,希望能和我一起进行一次历史文化的漫游,我们将穿越国界,穿越东西方文化,穿越古今,到历史的最远处去,同时到人心的最深处去,了解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了解我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渴望。当然,我们并不是孤身前往,永远伴随我们的是自然界的千千万万种生命,——而可惜可悲的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和狂妄,陪伴我们的生命种类每天都在减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日渐感到孤独和失落。

而在这里,与我们贴身相随的本书的主角一狼,也已经处于危难之中,也许另一种一直活在我们想象中的龙的命运会好一些,因为它是一种虚拟的、想象中的动物,为此也为我们探讨和分析狼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比照和背景。

目录

写在前面

1狼:人类熟悉又不熟悉的动物

2狼:与人类精神的神秘联系

3狼孩的故事为何如此吸引人?

4狼:人类历史的独特镜像

5狼的文化踪迹:进入人类潜意识的

 向导

6狼:中西文化比较的参照

第一章 狼与西方文明的起源

1从罗马母狼的传说谈起

2文化寻根:我们真是狼的传人吗?

3胡狼——通向更古老文明的身影

第二章 西方“狼文化”:

从原型到传奇

1狼意象:作为艺术图腾的意味

2狼意象:神秘的“转形”和“再生”

3“文化英雄”的历史——从狼神

 到酒神

4“狼神”是如何变成“人羊神”的?

5历史漫游:从神庙到民间

第三章 “狼文化”与印第安神话传

1印第安神话中的狼

2文明前奏:转型期的“杀父弑母”

3亲缘认同:动物神话的新发现

4狼与人类的“动物时代”

5郊狼的意义“人狼混居”的时代

6追寻“黄金时代”的记忆

7联想—-链接失去的记忆

第四章 “文化考古”:

“狼与狗’’关系探秘

1人、狼、狗:理不清,剪还乱

 的“三角关系”

2狼是如何变成狗的?

3西方神话中狼与狗的恩恩怨怨

4狗——人与狼之间的“灵媒”

5西方“狗文学”的意味

6自由还是奴役:人性的两极

7艺术家与狗

8狗宠爱——现代人的心灵镜像

第五章 历史谜案:

  狼是如何被恶魔化的?

1“逐出天国”:走进野蛮的禁忌

2狼与“撒旦回归”的梦魇

3“打入地狱”:基督教的惩罚

4基督教与否定“肉体的放纵”

5人与狼为何而战?

6“流放民间”的厄运:从具象到类型化象征

第六章 狼为何成了“替罪羊”

1变形:人类超越自然的神奇想象

2变形:恶魔化“陷阱”的设置

3虚构:恶魔化“有罪”的指控

4虚构:从指控到禁忌

5逻辑:恶魔化“理性”的审判

6叙述方式的变异:恶魔化的话语编码

第七章 狼与羊:人性的艰难选择

1羊:人与狼争夺的资源以及人类善

 恶原则的产生

2上帝为什么选择了羊?

3从“羊性”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4“上帝的羔羊”的命运与魅力

5羊与狼:关于酒神来源的争议

6羊与狼:西方文明中形影相随的文

 化基因

第八章 不屈的精灵:

从民间故事到浪漫主义

——狼的“不死”之谜

1不屈的狼:动物寓言的另一面

2.文艺复兴:母狼现身的奥秘

3发现身体的魅力

4浪漫主义:“恶魔诗人”的激情

5 “红字”:人性中难以抹去的狼性印

 记

第九章 本能、欲望与诱惑:

“狼文化”永恒的主题

1本能:文明与野蛮冲突的本原

2原罪:基督教捆绑身体的绳索

3欲望:被囚禁与被解放的狼性

4诱惑:被不断扭曲和变形的话语

5压抑:肉体升华的语境

6持续的“身体的文化战争”

第十章 19世纪:

“狼性”的转移与升级

1旷野渐渐远去:进入都市的“狼”

2追寻“幻影般的狼”

3都市的狼性:夜幕中的转移

4狼性:在金钱与人性中搏杀

5看啊,都市生活中的原始人兽

6现代记忆中的洞穴梦魇

7狼:欲望和竞争的象征

8野性的艺术升华

9都市:新的“狼巢”的诞生

10狼性: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灵

第十一章 狼与俄罗斯文学

1历史魂影:从《伊凡王子和灰色狼》

说起

2时空转移:狼文学在俄罗斯的变形

3进入俄罗斯文化独特的“狼世界”

4俄罗斯“动物的爱国主义”

5拷问灵魂:“狼来了”的恐惧

6体验白银时代:“撒旦起舞”的文化想象

7恶魔时代的“月下盛会”

8上帝与恶魔:在俄罗斯文学中形影相随

第十二章:永远的幽灵: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狼意象

1“群狼出没”的文化语境

2“诸神复活”与“野性”的艺术想象

3狼性:现代艺术创新的丽面性

4“丛林之兽”:潜伏在人性深处的危机

5“兽心”的发现、理解与认同

6诡异的“遇狼”:从卡夫卡到布托尔

7所谓“叛教者”的记忆

8拷问罪孽:《铁皮鼓》的启示

9何时实施审判:《死刑台》的追问

10跨文化相遇:《与狼共舞》的期盼

11未来的世纪:人、狼情未了

试读章节

在西方“狼文化”中,狼作为一种人类英雄崇拜的原型,始终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其源远流长的线索令我们着迷,而且在于它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历史被遗忘或被掩盖的历史秘密。狼,不管人类后来如何设想,曾经作为人类文化的原型,即便不是人的直接创造者,也可能表现为人类的救命恩人或者天神的使者。当人类尤其是人类的英雄处于危难时刻,需要救助的时候,它就会及时出现,承担“保护人”的义务,体现天神或神灵的意志,履行拯救的责任,使英雄度过难关,并且帮助完成大业。这时候,狼即便不是人类的直接父母,也充当着人类的“养母(父)”的角色。显然,狼意象的出现往往是一种人类潜在意识的“重现”。它不仅出现在古代神话传说和古老的图腾崇拜中,同时也不断被现代人所复制。

而问题在于,无论这些狼意象在不同的神话传说中以什么面目出现,它们为什么会成为人类文化心理中的“英雄情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P45

序言

如果您读到这本书,希望能和我一起进行一次历史文化的漫游,我们将穿越国界,穿越东西方文化,穿越古今,到历史的最远处去,同时到人心的最深处去,了解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了解我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渴望。当然,我们并不是孤身前往,永远伴随我们的是自然界的千千万万种生命,——而可惜可悲的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和狂妄,陪伴我们的生命种类每天都在减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日渐感到孤独和失落。

而在这里,与我们贴身相随的本书的主角一狼,也已经处于危难之中,也许另一种一直活在我们想象中的龙的命运会好一些,因为它是一种虚拟的、想象中的动物,为此也为我们探讨和分析狼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比照和背景。1 狼:人类熟悉又不熟悉的动物

狼(Wolf),根据百科全书上解释,是一种属犬科的野生犬形食肉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且种类繁多。据说,最出名的狼种是鲁司狼(CanesLupus),曾分布在整个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出没于开阔地带和多林地区。这种狼头宽,脚大,胸深而窄,与丛林狼相比,它耳短,鼻垫更阔,奔跑时尾巴直立起来。可惜,这种狼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绝迹,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分布在亚洲和北美从阿拉斯加到北部平原一带。

狼有很多种类,人们比较熟悉的还有美国中南部的红狼和西北美洲的恐狼。前者在一些电影中出现过,是一种黄褐、浅红或黑色的犬科动物,体长105—125厘米,重15—37公斤,但现存的数量也已不多,正濒临灭绝;后者的体形很大,比现在的灰狼还大。北美的丛林狼也是人们较为熟悉的。除此之外,有很多不属于犬科的动物,人们也把它们归于狼的家族,例如鬃狼、土狼、袋狼、南极狼等等。

除了某些人工培育的犬类之外,狼可能是最大的犬科动物。大的北方雄狼,如果连尾巴的长度都算上,全长两米左右,体重约50—60公斤,雌狼一般稍小一些。而南方的狼一般小于北方的狼,皮毛密且很柔软,颜色却有很多种,除灰色之外,还有褐色、浅红色、黑色、灰白色等。狼有很多特点,但是对一般人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食肉性。它们以很多动物为食,小兽类包括鼠、兔、鸟类等等,其中有好些是人们所钟爱的小动物;但是,它们的主要猎物则是一些更大的食草动物,比如鹿、糜鹿和羚羊等,它们会很巧妙和勇猛地潜、随、追、堵这些猎物;捕获猎物后,它们会大嚼一顿,吃得只剩下毛和骨头,给人一种残忍的感觉。

当然,最使人们感到可恨的是,它们有时候会和人争夺自然资源和利益,伤害人豢养的家畜。

狼似乎是人类熟悉的动物,其实并不然。如果避开与人的利害关系不谈,狼实际上是一种聪明的很有集体观念的群居动物,家族中的相互关系非常友好,团结紧密,如若其中一个成员受到攻击或伤害,其他成员会群起攻击和复仇。在动物世界,它们对幼子的爱护和关怀是出名的,并不亚于人类的亲情。

当然,这并不是我研究狼的主要原因,因为使我感到意外的并不是狼的自然本性(尽管对此我们了解得实在很少),而是人们对于狼念念不忘的心理,以及在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有关狼的文化现象。例如,如果你漫步于纽约街头,有时在报刊箱里会发现一些免费的教育课程介绍,里面有从计算机、做生意到如何滑冰、练气功等各种课程任君挑选。但是,也许你不会留意其中有这样一门课程:“与狼一起狂奔”(Run wild With the Wolves)。据介绍,这是一门颇具启发性和发挥性的课目,它能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灵魂。“这个课目会给你提供一把钥匙,打开你野性和激情的自然本质。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女性,醉心于探险活动,感情上起伏很大或者困惑不决,或者你总是感觉到自己过于敏感,那么这门课程会使你恢复和重建你的个性和自尊,会使你与内在的野性的一方面联系起来。如果你是个男人,你的野性被压抑着,你遭到谴责或者受到非议,或者被女性所误解;或者你生活的欲望过多地自我耗竭,或者你过于悠闲和过于自惭,这个课程会为你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提供新的积极的选择。”2 狼:与人类精袖的神秘联系

与狼狂奔,真的有如此效果吗?可惜我没有机会去进修这一特殊的课程,但是其说明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并增强了我做这方面研究的决心。那是1992年的事。当时我对于“狼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已经多年。在这段时期内,我的思路虽然不断被各种杂事打断,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这一课题。我逐渐感觉到,这不仅是对某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探讨,而且是对当今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一种考察和透视,它不仅涉及到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古老的神话传说的传播和变异,而且生动地显示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交流的情景,表现了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对人类本身的重新认识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探索的狼,不仅是神话传说和现代小说中的狼,而且是我们生活中的、甚至是隐藏在我们心理深处的狼——它们是活生生的,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与我们同在且一起翩翩起舞。

显然,这也是“与狼一起狂奔”这门课程能够吸引一些人自愿掏出39美元的原因之一,他们也许是为了重新体验一次野性的复归。而我则是想深入历史文化的底层和人心的底层,去进行一次灵魂的探险。是的,生活在文明高度发达和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吸引人自愿掏腰包并且赔上时间的娱乐项目五花八门,举不胜举,但是人们在尽情欣赏过各种各样关乎狼的小说和电影之后还嫌不足,还有人掏钱来上这样的课程,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我。我好像又领悟到了在形形色色西方文化现象背后的某种东西:严格的法律制度、不可控制的个人主义、“发现”号太空飞船再次升空、冰上女运动员奈·海若更的腿被对手雇人击伤等等,似乎都与狼有某种神秘的、难以言传的精神联系。

也许基于同样的原因,我发现许多美国作家对于描写狼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许他们比我更了解西方社会与狼之间的文化联系,也更明白当今美国人的精神需求。例如,克拉瑞沙·皮拉克·依斯德丝的《和狼狂奔的女人》(womenWho Run wlth the wolves),就是以想象中的“野女人”原型吸引了很多读者,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畅销书。一些人已经把这本书视为美国现代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引发的问题,一度成为广播电视和书籍报刊上的热门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可惜,我至今没有认真研究过这本书,只是在书店里翻阅了一阵。我很想把它买下来,但是终因囊中羞涩而忍痛放弃。不过,当我研读其他有关狼的作品的时候,“和狼一起狂奔”的意象一直伴随着我。不论是伊索寓言中的狼,还是杰克·伦敦笔下的海狼,一直到黑塞作品中的“荒原狼”,都使我惊讶它们之间的某种神秘的精神联系。这里似乎有一条长长的历史链条,使我们看到西方文化的历史演进。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狼在为我们传达着自然之神的某种神秘的旨意,使我们触及到人类起源的一些秘密;在近代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狼及其自然属性对于人际关系的潜在影响;而到了当代,狼在文化艺术生活中更是频频出现,带领我们深人人的精神世界,督促人们重建人与大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这一切,都使我——一个来自龙文化故乡的人着迷。

因此,对我来说,狼的意味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自然属性,它是一种文化图腾,是人类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精神意象。在探索它的过程中,我经常不由自主地将它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结果更令人感到兴奋。我曾尽我所能翻阅了中国文化典籍,寻找狼在中国汉族历史意识中的踪迹,结果发现很难进行比对。看来中国汉民族与西方人在精神文化意识方面有巨大的差异。几乎很少有资料表明,中国汉民族对狼有过迷恋和好感,可见把它拒之门外具有长期积淀的文化意识的支撑。相反,中国汉文。化对另外一种想象中的动物迷恋不已,这就是龙。这也许是很多西方人至今还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这个张牙舞爪的动物在很多西方典籍中,是以一种可怕的面目出现的,它总是企图消灭勇敢的探险者和民间英雄。在俗语中,Dragon一词也经常用来比喻凶恶的人。因此,我经常向自己发问:为什么一种动物会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如此不同的遭遇和意义?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于人类未来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呢?

当然,吸引我探讨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对于自己身世来源的关注。尽管这个问题牵涉到复杂的自然关系,但是人们总是对于狼无法忘怀。这尤其表现在人们对于狼孩现象异乎寻常的关心上,虽然此类的奇闻在其他动物,诸如猿猴、猩猩身上也有发生,但是每次狼孩奇闻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某种不可言传的兴奋和躁动不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好奇心的驱动,或者某种历史神话的影响,但是也不能排除人类潜意识深处的某种基因神

秘地被触动。特别是人娄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与自然界愈来愈疏远了,反而愈加表现出了对此类现象的关注。这种现象就更加耐人寻味了。3狠孩的故事为何如此吸引人?

20世纪最引起轰动的是印度狼孩阿玛拉和卡玛拉的奇闻,这是一个名叫辛格的印度传教土发现的。据报道,1920年10月初,听说有一些“怪物”在位于加尔各答以南的霍达木里村伤人害物,辛格带了武器与几个欧洲人一起前往,目的是为民除害。他们来到“怪物”的巢穴——一个废弃的白蚁冢附近,发现其中有三只大狼、两只狼崽,还有两只奇怪的“动物”,通过仔细观察后他确认是人。于是他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开始挖掘狼穴。结果击毙了一只母狼,其他两只大狼逃散,在一个圆形暗室中他们发现了缩成一团的两只狼崽和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都是女孩,当时一个约为一岁半,另一个八岁左右,辛格给她们取名为阿玛拉和卡玛拉。后来,为了抚养她们,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德纳普尔市孤儿院,他和夫人成了她们的监护人,并且恪守秘密。

据后来发表的辛格的日记记载,这两个狼孩不会和人一样行走,只会四肢着地,像动物一样灵活爬行。她们的眼睛是蓝色的,目光非常锐利,能够像狼一样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但是害怕光亮,并且拒绝穿上衣服。刚开始时,她们只会像狼一样舔食东西,热的时候,就像狗一般张大嘴巴喘气;她们白天缩成一团,萎靡不振,午夜一过就变得活跃起来;她们不喜欢吃人类的食物,但是对动物肉类的气味非常敏感,藏在哪里都能找出来,并大口吞噬;她们不会说话,但是在夜半三更时,会不时发出阵阵长嚎。一年后,因为阿玛拉得病求医,狼孩的故事曝光,一夜间成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头号新闻,狼孩和她们的养育者自然也成了新闻媒体追逐和包围的对象,有关新闻照片登载在几乎所有的西方各国报纸上,引起了包括历史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有关讨论和研究一时间层出不穷,热闹的气氛几乎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60年代。相关的报道还有1954年另一名叫穆拉的男性狼孩的被发现。他被关在新德里的一家医院里,据说当时只要交一些类似门票的钱,就可以去观看这位被从热带丛林带回的九岁的狼孩。

据说,卡玛拉回到人间不久就死于肾炎,而阿玛拉则活到了十七岁左右,死于1929年。在这期间,她学会了用语音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和句子,但是她始终未能流利地讲话。值得庆贺的是,后来阿玛拉逐渐和其他人建立了感情,适应了人的生活。她开始与其他孩子交往,一起玩洋娃娃。她喜欢自己的养母,习惯于人的饮食和穿着衣服,而且特别喜欢红色的装饰。但是,尽管辛格夫人尽了很大努力,包括借助于按摩和浴疗来舒张她的关节,使她能站立起来,可是阿玛拉一直未能学会直立走路。  当然,对于这一轰动世界的狼孩奇闻,一开始就曾有人提出过疑问,认为这不过是新闻炒作,根本不足为信,而且从科学上分析,也是说不通的。但是,不管事实如何,人类对此所表现出的巨大兴趣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也许人们无法否认在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某种不可避免的夸大、渲染和炒作的效果,但是完全否认此类现象的存在恐怕也站不住脚。在这里,我们最好把它看作是通向人类心灵深处的一条小径,种种猜测、想象、评论和探讨,都透露出人类某些特殊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隐藏着人类在文明进化进程中被遗忘、失落和压抑的秘密。由此我们不能不联想到西方文化中对于“母狼”(She—wolf)的关注,以及在精神意识方面留下的深刻痕迹。4 狼:人类历史的独特镜像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2年美国PBS电视台播放了学术专题片《神话的力量》(The Power ofMyth),主要内容是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比尔·莫耶斯(Bil Moyers)与著名人类神话学家约瑟·卡莫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4)的对话,非常精彩。后者对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进行了广泛深八和仔细的考察、比较和研究,出版了二十余种著作,在美国学界影响很大。而美国电视台由著名主持人来制作和播放如此学术化的专题节目,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正是受此学术专题片的影响,我从纽约图书馆借到了这位学者1972年出版的一本论文集《神话与生活》(Myths to Live By,A Bantam Book/PubIished By arreagement with Viking Penguin.Inc.1988),对卡莫贝尔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记得他在《东西方神话的分离》(TheSeparation of East and West;1961)一文中写到:“一般西方人都很难意识到,近来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思想,包括个人意识、个人权利和自由,对于东方人来说,会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正像这些思想对原始人毫无意义一样,它们对于生活在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中国和印度文明中的人们同样如此。”在作者看来,现存的不同的神话体系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别的重要渊源,人类要认清自己就不可能绕过它们。也许这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谈到的,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的独特生活境遇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这样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有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随着灭亡”。

我认同这种看法。我研究“狼文化”也有同样的企图,这就是通过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神话传说渊源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东西方不同国民性的理解。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中国人或许很难了解狼在西方文化心理中的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狼只是一种凶恶、残暴、令人感到恐惧和讨厌的动物而已;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一再出现狼的意象,也并不意味着当今西方人情愿与狼共舞,而只是表现了他们对于自己文化状态及其自我心理的一种探讨和重新认识。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到如今的现代社会,这种探讨和思考不断出现波折,肯定和否定的态度不断投射到狼的意象中,一次又一次地触及到了人类文化的潜质。在这个过程中,狼也一次又一次充当了文化的使者,引导人们再次回到历史,回到神话,回到最早孕育人类产生的自然世界中去,体验和感受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心路历程。

正是缘于此,印第安人关于巴落芭(Ba Loba)的神话传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与狼狂奔的女人》的作者曾以此作为开篇的引子。传说在南美印第安部落生活地区,有一位“狼女人”,她一半是狼,一半是人,一个人生活在不知何处的山洞里。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狼的骨头,在她的洞穴里放着许多狼的遗骨。当她一旦收集到一副完整的狼的骨架的时候,就把它摆放在自己面前,然后面对着它唱起古老的复活之歌。她一直唱啊唱啊,直到狼的骨架在她的歌声中逐渐长出血肉,恢复原形,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狼,向大自然狂奔而去。

很难想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当这个神奇的半狼半人的女子坐在夕阳西下的沙漠上,面对一副狼的白骨孤独高歌,又将是怎样一种情景?人们或许可以如此解释,她是在进行一种神秘的沟通,通过自己虔诚的祈祷,从大自然中召唤狼的灵魂,使它的尸骨得以重新复活。而这本书的作者指出,这个神秘的女人就生活在现实和神话之间,她的心理世界处于一种我们如今已经很难解释和体验的边缘境界。

也许我们得承认,理解这种沟通并不容易。尤其当人类越来越远离了自己的发源地,愈来愈被卷入一种人造的环境中去的时候,我们会对祖先的一些文化形态产生疑惑,人们不但难以理解和解释它们,甚至不再相信它们,把它们看成是某种迷信和幼稚的幻想,由此显示出人类在另一方面——对自我渊源和历史意识——的愚昧无知和自以为是。因此,如今我们对于远古神话的理解和解释往往是肤浅的,我们只能获得它们的象征意义,但是很难再次把握它们的本质;而由于人类自我意念的强化,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常常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已经有一种学说认为,人类任何语言所记录的只是“踪迹”(trace)而已,而追寻其背后的任何企图实际上都是徒劳的,也许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我选择的也许是绝望和虚无。这就注定了我和克拉瑞沙‘皮拉克‘依斯德丝对“狼女人”理解的某种不同。对《与狼狂奔的女人》的作者来说,这个故事象征着一种自然与自我世界的沟通,这就给她提供了一条心理通道,使她进入了精神分析的境界。而对我来说,那分散在荒漠上的狼骨,意味着人们已经丧失和忘记的历史文化真实,是某种无法解开和恢复的记忆。当我们要真正理解“狼文化”这一文化现象时,首先就得从搜集那些历史神话传说的碎片开始,几乎和那位狼女人所做的一样,用一种类似咒语的方法,把它们对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赋予它们特殊的精神文化活力,使虚构的“狼”在我们精神世界中重新短活。

这就是神话的力量。虚构有时比现实更接近真实。这或许是另一种真实,表现了人类精神发源的真实记忆,其中包含着人类至今无法摆脱的深层次的文化情结。人们可能在现实中远离和回避狼的存在,但是不可能回避神话传说中的狼的意象,而且情不自禁地要在创作中再现它,复制它,创造它,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这种接触。如果我们把神话传说看作是文学的渊源的话,那/厶今天的文学创作就是过去神话传说的继续。而“狼文学”则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的系列,值得我们从文明起源的多种假设中去探讨和思考;这种探讨和思考很可能会突破和超越如今文明观念的禁忌,使我们处于历史的尴尬境地。5 狼的文化踪迹:进人人类潜意识的向导

因为人类的起源并不体面,正如卡莫贝尔在《战争与和平的神话》(Mythologies of War and Peace)一文中指出的,战争的神话比和平的神话更为常见和被人理解,因为人们不能不承认,在早期原始的人类生活中,屠杀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先决条件;活着就需要靠其他生命的牺牲来维持,就要吞食其他生命,否则就不可能生存。这是一种可怕的、现今人类在理念上难以接受的事实,但是,正是在此基础上孕育了神话——人类最早对生存的渴望和对自然神奇力量的想象。由此我们也就不必因为人类与狼在潜意识中的亲密关系而感到自责和不安。

所以,狼从古老的梦幻中向我们走来,是那么自然。

从大量的文化资料中可以看出,狼的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龙一样,在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发源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历史原型与当代意识交汇的一个情结。可惜,即便在西方,这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深度的研究;至少在所谓的正统学术界,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忽略和回避了。它只能以一种“流行文化”,甚至“异端邪说”的名义,被人们谈论和演绎。这也就必然影响了对西方文化传统及其人文精神资源的理解和描述。

为此,我对于西方“狼文化”的描述首先是在一个历史演变层面上展开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类从野蛮向文明的转变过程,从中可以勾画出一条历史演化的线索和轨迹,帮助我们认识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作为人类的朋友和同伴,例如在北美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中,人和狼常常是生活在一起的,彼此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2)作为文化英雄,体现了超人的刀量,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例如在古罗马母狼的传说中,狼就是神灵的化身。

(3)作为众神的叛逆,是神灵和恶魔的混合体,一方面具有神灵的力量,另一方面具有恶魔的欲望,例如在北欧神话传说中的天狼形象。

(4)从神转化为了恶魔,成为被上帝和众神驱逐的对象,来到人间自然也是恶人恶行的象征。从北欧神话中的狼神到伊索寓言中的恶狼意象,就反映了这一人文演绎过程。

(5)作为人化的狼和狼化的人的原型和象征,人狼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流行文化中对人狼的种种演绎,表现了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关注。

(6)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恶化和紧张,促使人开始重新思考人与狼的关系。狼开始作为自然的象征出现,人开始寻求与狼平等的沟通和对话,重修与大自然的和谐。

显然,这是依据意识进化和发展的线索来勾画的图景,而历史及其人类精神并非如此简单推移的,人们也不可能把有关童年的记忆与想象一下子抹掉,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应该说,我们是和历史文化共存的,只是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往往会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时尚就是摆脱一切。也许现存的一些原始部族的神话比希腊神话还古老,因为它们流传在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状态中,不可能得到更丰满完善的演绎,所以更能保持原始生活状态的面貌;也许一些最时尚的文明想象只是表达了人类最古老的梦幻而已,因为它们的灵感很可能就来自于对人类史前文化遗迹的追寻和感悟。

我们相信,西方的狼文化和中国的龙文化一样,是在与多种文化的交接和碰撞中变化和延伸的。例如,正像今日的美国文化受惠于土著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一样,当年希腊文明曾受到古埃及文化的滋养,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希腊文化思想就是古埃及文化的某种移植。但是,我们在希腊神话中却找不到埃及胡狼神的影子。相反,在希腊罗马神话中,著名的海若克勒斯(Herakles)本身就是一个半人半兽的英雄,他的英雄业绩之一就是杀死猛兽,包括看守金苹果的怪龙和看守黑暗王国的多头猎犬克布若斯(Kerberos),并把它带到了地面。也许在这里,我们又能感受到胡狼神的阴影,克布若斯在死亡世界与胡狼神有某种神秘的缘分。谁也不能否认,无论古埃及不朽的观念,还是古希腊永恒的哲学,都与对死亡的思考紧密相连,世间的善与恶最后都要接受死神的判决,都要接受欲望的考验。例如,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赞诺焚(Zenoiohon)笔下,海若克勒斯就曾面对善行女神和恶行女神进行选择。当善行女神讲了一大通行善的道理之后,他在理智上非常信服,但是却禁不住私下欣赏恶行女神,觉得她更可爱可亲。为此他感到非常困惑。最后这位希腊大英雄变成了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行动者。6 狼:中西文化比较的誊照

因此,狼的文化魅力就在于它与人类精神的关联。在这方面,也许没有一种动物意象如此深厚地被卷入人类的历史文化之中,像狼那样深深地与人类内在的心理矛盾纠缠在一起。这是一种独特的“人狼情结”,其中包含着人类文化和精神现象中的种种重要的关系。结合上面列出的文化线索,我们会把探索的重点落实到以下几种关系上:(1)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北美印第安神话传说中的郊狼,罗马传说中的母狼,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世界的某种联系,这也奠定了狼在人类文化中特殊意义的基础;(2)人与神的关系,例如人类文化中的英雄情结往往最早起源于某种动物崇拜,与狼有某种有趣的关联;(3)人与狼的关系,例如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中狼的故事和狼的拟人化过程,就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4)对于人性内部各种因素的冲突,人们往往借助于狼的意象来进行认定和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狼不仅存在于动物界和神话传说中,更存在于人类的心理深处,是人类自己想抹去也不能抹去的。

由此,作为人类心理上无法抹去的“胎记”之一,动物的狼变成了文化的狼和象征的狼,并且随着人类心理结构的改变变换着它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对于狼的认识和描述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在所难免,这只不过更增加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和神秘性而已。很显然,这种矛盾不但表现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纵向发展中,更明显地表现在东西文化的不同机遇和对比之中。尽管我们尚无法确定这种文化的分野何时得以形成,但是从不同的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确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例如,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狼的踪迹就没有那么明显和重要,人和狼的关系也简单得多。与此同时,中国汉民族很早就形成了龙崇拜意识,并逐渐以龙的传人自居。如果说,狼是我们考察和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人心理特质的一个文化窗口的话,那么要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奥秘,龙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实际上,产生文化差异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人类文明起源初期就形成的不同的神话传说体系和原始意象,它们是不同文化和文明的“种子”,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意识和精神发展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方面的差异。所以,对神话原型的比较研究,也是我们理解和沟通中西文化源流及其特点的一条途径。这是一个神秘的窗口。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化在差异和融合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的蛛丝马迹,并确定哪些因素在演变中消失了或变异了,哪些因素一直埋藏在人类心理的深处,哪些一直在改头换面,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和思想形式,成为人们不断关注的意识形态。

显然,有关狼的文化现象在整个西方文化中只是其中一个主题,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但是这并不能减低我们对于它的兴趣。如果我们愿意的话,狼文化就是透视西方文化心理的一个窗口,也是我们今天走向自己内心、了解和理解人性存在的一条小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走向原始的历史丛林,走到人性已经荒芜、已经纸醉金迷、疲弱不堪的当代生活之中,重新认识、检索和找回我们自己的自然和艺术之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方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殷国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7862
开本 其他
页数 4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6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1
丛书名
印张 23.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4
17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1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