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内容
编辑推荐

1793年,大英帝国派往大清帝国的马夏尔尼使团到达中国,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年轻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rlder)作为使团的随团画家,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随后在英国及欧洲风靡一时。本书于1814年在伦敦出版,50幅精美的彩色版画,描绘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贩、戏子……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内容推荐

翻开《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一书,一幅幅精美的彩色人物画如一股春风般扑面而来,这儿不但有坐在皇帝宝座之中的老年乾隆,还有官员、仕女、船女、儿童、轿夫、车夫、商贩、戏子、罪犯和乞丐,等等。

目录

"他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了中国"

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第一图]兵器陈列架

[第二图]乾隆皇帝

[第三图]捕鱼的鸬鹚

[第四图]家仆

[第五图]身穿官服的清朝官员

[第六图]在寺庙里拜佛祭祀

[第七图]杂耍艺人表演耍坛子

[第八图]拾粪的孩子们

[第九图]更夫

[第十图]少妇及其儿子

[第十一图]和尚

[第十二图]卖灯笼的小贩

[第十三图]拿火绳枪的兵勇

[第十四图]运货的挑夫

[第十五图]穿便装的官员

[第十六图]船姑

[第十七图]一顶普通的轿子

[第十八图]骑马的官府仆人

[第十九图]穿街走巷的乐师

[第二十图]弓箭队的掌旗官

[第二十一图]中国的乞丐

[第二十二图]在洗头的剃头匠

[第二十三图]书贩

[第二十四图]士卒

[第二十五图]街头表演

[第二十六图]清朝官员的听差

[第二十七图]流动铁匠

[第二十八图]为亲戚扫墓

[第二十九图]米贩

[第三十图]伶人

[第三十一图]轿夫

[第三十二图]槟榔小贩

[第三十三图]一辆中国马车

[第三十四图]卖烟杆的小贩

[第三十五图]坐在船里的运水夫

[第三十六图]用算盘算账的商人

[第三十七图]绕棉纱线的农妇们

[第三十八图]鞑靼骑兵

[第三十九图]戴木枷的刑罚

[第四十图]在吃饭的孩子们

[第四十一图]一顶轿子

[第四十二图]大运河上的景色

[第四十三图]仕女

[第四十四图]奶妈与两个孩子

[第四十五图]武生

[第四十六图]正在饱餐的纤夫

[第四十七图]清朝官员的随从

[第四十八图]因犯上而受的刑罚

[第四十九图]卖酱菜的女人

[第五十图]一群兵勇

试读章节

1812年,另一位后来成名的印刷商约翰·默里接管了米勒在艾伯马尔街的印刷作坊,并于1814年推出了四册一套,题为《图鉴》的画册,亚历山大的《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一书即属于这套书中的其中一册。另一册《奥地利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的扉页注明了亚历山大也是该书文字说明的作者。大英图书馆的目录将这套书中的其他两本,即有关俄国人和土耳其人服饰和习俗的书中文字说明的作者也都归属于亚历山大。

《中国的服装》的出版似乎相当成功,因为1815年该书还在巴黎出版了两卷本的法语版。该书的插图被英国和法国的不少书籍所转载。不仅如此,这些以中国为题材的图画内容和风格还被其他的画家所模仿。能够反映出该书图片影响力的一个范例是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赖顿的皇家行宫。那儿模仿马可·波罗对于大都的可汗皇宫的描写而设计的音乐厅墙上的壁画中建筑和人物均取自《中国的服装》和亚历山大为斯当东那本书中所绘制的对开本插图。在这个行宫的其他地方,如走廊两端的楼梯和长廊的窗户上也有出自亚历山大《中国的服装》和斯当东一书插图的人物画。当然,这些壁画和彩绘玻璃画是后来画家的模仿作品。

如今《中国的服装》这本书已经相当罕见,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图书馆才有收藏。而相对来说,亚历山大的《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则还比较容易找到。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善本特藏部便收藏了这本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翻译介绍《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的原因。

《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一书中共有50张图画,除了第一幅是表现兵器陈列架和第四十二幅表现大运河北面终点通州的景色之外,其余的48幅全是人物画。这些人物画跟《中国的服装》中的人物画虽不尽相同,但是风格相似。人物刻画相当准确,服饰细节非常丰富。例如在描绘身穿官服的清朝官员时,画家敏锐地注意到了那官服胸兜上所刺绣的动物图案的不同象征意义、官帽顶子的不同颜色和材料、插在帽子上的孔雀羽毛、靴子的厚底、脖子上挂着的念珠等等。使人看了之后印象非常深刻。P26-27

序言

“他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了中国”

——记1793年来虱中国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

翻开《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4)一书,一幅幅精美的彩色人物画如一股春风般扑面而来,这儿不但有坐在皇帝宝座之中的老年乾隆,还有官员、仕女、船女、儿童、轿夫、车夫、商贩、戏子、罪犯和乞丐,等等。我们很难相信,这些栩栩如生,反映清代社会风情的画面居然是出自于200多年前一位英国画家之手,这位名叫威廉·亚历山大(1767—1816)的年轻人是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特使团官方画家的一名年轻助手,他非常勤奋,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程中画下了大量的速写。回到英国之后,他又花了许多功夫专注于中国题材的绘画创作,使得这些充满了浓郁异国情调的画作在当时的英国和欧洲风靡一时。如今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收藏中的亚历山大画作总数仍多达3000幅左右。

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英国画家有机会这么详尽地描画过中国的风土人情。所以当威廉·亚历山大的作品在英国问世之后,其他一些画家迅速跟进,在英国画坛掀起了一股小小的中国热。1825年,另一位英国画家乔治·钦纳利(1774—1852)来到了澳门,并且访问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在那儿创作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油画作品。大约在同一个时期,还有两位英国画家,托马斯·丹尼尔(1749-1840)和他的侄子威廉·丹尼尔(1769一l837),也访问了钦纳利作品主要描绘的澳门和广州。另外还有一位画家,约翰·韦伯(1756—1793),也于l776—1780年间参加了英国著名探险家库克上尉的第三次和最后一次远航,并在旅途中访问了一些中国沿海城市。但这位英国画家就像钦纳利和丹尼尔叔侄一样,并没有能够深入到中国的内地。因此这些画家的作品从内容来说,还是无法跟亚历山大作品相提并论。

1843年,一位叫托马斯·阿洛姆(1804—1872)的建筑师兼插图画家与一个名叫赖特的教士和文法学校校长合作创作了《中国:这个古老王国的风景和社会习俗》,书中所附130多幅精美的铜版蚀刻画全都是根据威廉·亚历山大等早期画家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和油画加工而成的。画家以精湛的技艺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中国风情图呈现在西方人面前。这儿既有巍峨壮观、气势弘大的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环绕着亭台楼阁的官宦府邸;也有剃头、炒茶叶和斗鹌鹑的市井小民。它们为西方人塑造了一个充满神奇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

然而,与亚历山大的画作重大影响形成巨大反差的却是画家本人的默默无闻。不仅在中国的出版物中很少提及他的姓名和生平,而且在西方的出版物中也很难查到他的传记和确切生平资料。不仅在《大英百科全书》和名人词典等一般性的工具书中无法查到他的名字,就连一些相当专业的英国画家辞典都未收录关于他的专门词条。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他存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用铅笔画的速写或是铅笔水彩画,它们注定不适于在画廊中展示,更多的是作为插图出现在不同的图书中,这样就很难引起艺术史家的关注。然而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笔者终于找到了这方面的翔实资料。

跟威廉·亚历山大的生平和画作相关的书目很多,要罗列起来的话可能会很长,因为光是马戛尔尼特使团成员就至少有九个人留下了他们的日记或回忆录,而后来用亚历山大的速写和水彩画作为插图的书籍作者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下面这三本书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上述这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本当然要数画家亚历山大本人在访问中国期间所写下的一部日记。这部日记尚未正式出版,目前存放在伦敦大英图书馆手稿部,编号为“Add.MS 35174”,名为《随马戛尔尼谒见中国皇帝特使团搭乘东印度公司“印度斯坦”号前往中国北京的航行日记》,是从1792年9月26日,特使团船队从英国的朴次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一直到1794年9月10曰,特使团的船队从澳门返回,平安抵达英国的这段时间里,亚历山大断断续续所做的一些笔记。 ‘第二本书是艺术史学者苏珊·勒谷维的一个研究成果:《威廉·亚历山大笔下的中国形象》(伦敦:朱庇特股份有限出版公司,1980年)。作者在书中详细地考证了画家亚历山大从出生到逝世每一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可能算是目前对于这位英国画家生平研究最为深入的著作。本文中有关亚历山大生平的绝大部分信息就是来自这本书。

还有一本书是l990年在巴黎出版的《威廉·亚历山大为<停滞的帝国>所描绘的形象》。作者佩雷菲特生前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曾经花费了40多年的心血来潜心研究马戛尔尼使团对中国的访问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他于1989年推出了力作《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该书已经在国内翻译出版。这本书中虽然附了不少亚历山大画作,但是对于画家本人却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而l990年出版的《威廉·亚历山大为<停滞的帝国>所描绘的形象》一书是该书的姐妹篇。1989年的那本书主要是通过文字描述来反映马戛尔尼特使团访问中国的整个过程,而1990年的书则主要通过亚历山大的画和独特视角来向读者展现18世纪末清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佩雷菲特在该书的序言中称,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地藏有亚历山大画作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机构,收集到了他2000多幅作品的复制品,因而该书的图片特别丰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威廉·亚历山大
译者 沈弘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50770
开本 16开
页数 1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64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5
18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6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