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彭富春教授回国7年来的思想成果,也是作者走在中西思想边界上的出神入化之作,该书打破了狭隘的专业分类,它既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但更是思想的。这里的思想既是中西思想的聚集,也是中西思想的分离;聚集与分离正是作者提出的“无原则的批判”,也是批判所能达到的思想力度,更是思想自身的生长和生长的方式。
图书 | 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彭富春教授回国7年来的思想成果,也是作者走在中西思想边界上的出神入化之作,该书打破了狭隘的专业分类,它既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但更是思想的。这里的思想既是中西思想的聚集,也是中西思想的分离;聚集与分离正是作者提出的“无原则的批判”,也是批判所能达到的思想力度,更是思想自身的生长和生长的方式。 内容推荐 这本书分“一般问题、中西思想、当代问题、思想经验”四编。《一般问题》是他用此新哲学方法对哲学、美学与文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具体有对身体、语言、游戏、爱与爱美的研究。《中西思想》不强调中西思想的同与异,而是旨在确立它的边界。既不找同,也不找异,而是寻找边界,亦即寻找中国思想新的起点。这部分既有对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的研究,也有对李泽厚、刘纲纪、邓晓芒思想的评论。其中《道的悖论》、《神如何言说》,《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几篇堪称经典和美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完美,在思想上达到了精深。《当代现实》思考了在技术主义时代人的无家可归。这部分回答了什么是当代,指出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是其特征,对全球化、现代性、人的精神家园也作了具体而清晰的阐述。《思想经验》有《在海德格尔的家乡》和《巴黎艺术印象》两篇经历与思想结合的文章,也有关于读书、学习如何思考、谁是我等问题的回答。这是作者对于哲学、艺术与读书的个人化经验,但对他人却有启示意义。本书将复杂深刻的哲学与美学问题变得清晰而易理解了,常见的问题又变得深刻了。这一切思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语言、思想与现实三个维度探讨欲望、技术和智慧三者所构成的生活世界的游戏。 本书文字纯粹清晰,由此显现为美的文字,结构不是来自于外在框架设定,而是由问题本身给出,完整而精美。在此基础上思想自身显现为一条道路,此道路是无原则批判开创的道路,旨在探索一条通往当代思想高峰的中国思想的道路。这本书的出版将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创新。阅读它是喜悦的。 目录 编一 一般问题 一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 二 身体与身体美学 三 文学:诗意语言 四 说游戏说 五 论爱与爱美 编二 中西思想 一 智慧与爱智慧 二 道的悖论 三 神如何言说 四 “现代性”及其前后 五 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 六 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 七 海德格尔的迷途 八 评西方海德格尔研究 九 走出后现代话语 十 庄子、海德格尔与我们的对话 十一 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 十二 评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的建构 十三 评邓晓芒的当代文学评论 十四 反“后实践美学” 编三 当代现实 一 哲学与当代问题 二 人的家园 三 谁在全球化? 编四 思想经验 一 谁是我? 二 学习如何思考 三 读书的欢乐 四 在海德格尔的家乡 五 巴黎艺术印象 试读章节 1.思路 我们可以讨论文学的多种维度,如文学自身、文学家、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还有文学的欣赏和批评,等等,但其中文学作品是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文学自身只是所有文学现象所具有的规定性,而它又在于它与非文学的差异性。所谓的文学现象正是文学家、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的欣赏和批评的集合。在这样一个集合中,文学家之成为文学家,完全凭借于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过程如此内在的行为必须显现为文学作品这一外在形态;而文学的欣赏和批评显然离开不了文学作品的预先给予。所以我们讨论文学总是讨论《离骚》、唐诗、宋词和《红楼梦》这样的文学现象和它们所具有的文学性,亦即文学的本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向文学作品自身?通往文学作品的道路并非通途,因为各种先见成为了障碍。这迫使我们事先要对关于文学的各种观念进行剥离,如文学本质论、作家主体论和读者接受论等。文学本质论设定文学有一个先验的本质,文学现象只是这个本质的显现而已。但是不管文学本质自身是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精神的,如果它远离了文学现象的话,那么它只是一种空洞的假设。不存在一种离开了现象的本质,本质就在现象的显现之中。作家主体论认为文学创作者是主体,不是客体,因此他是主动地建构,而不是被动地反映。然而作者的主体性的确立既不能将他的所处的生活作为客体,也不能将他所写的作品作为客体,因为作者和生活、作者和作品都不能构成所谓的主客体关系,这在于作者和生活,作品处于相互规定的关系之中,于是一个作者主体性的确立缺少坚实的基础。至于读者接受论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意义实现中的地位,不过与其说是读者通过阅读填补了作品的空白,不如说是作品在阅读中改变、扩大、深化了读者的视界。 因此我们在排除了本质论、主体论和接受论之后回到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如同对于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人们容易将它看成存在者。当然它不是一般的存在者,而是人的创造物,亦即器具,同时它也不是一般的器具,而是作品。但是这并没有将文学作为文学的本性显现出来,因为文学在根本上是语言性的。将文学作品看成是独立的文本,这是走向文学作品自身关键性的一步。不过问题不在于找出文本的结构或者消解文本的结构,而在于探讨文学作品在何种程度上作为语言在说话。 2.存在、思想、语言 我们只是谈论文学作品,而且是将它归于语言的领域。但是这并没有使问题变得简单,相反更为复杂了,因为语言的领域实际上是一个幽暗的王国。这种幽暗不在于没有光明,而在于它的自明,亦即人们用语言谈论一切的时候,无需谈论自身,这使语言的本性一直遮而不露。 当然关于语言已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论。人们认为神给予了语言。这种语言并非一般的语言,而是作为道或者真理的语言。甚至神就是这种语言本身,神在言说中显现,在沉默时隐去。与此不同,人们也认为自然存在语言。更准确地说,语言是道之文,呈现为天地运行的轨迹,亦即日月山川。 P40-4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彭富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0453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5 |
出版时间 | 2005-05-01 |
首版时间 | 2005-05-01 |
印刷时间 | 2006-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4 |
宽 | 159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