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生命中的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生命中的书》是柯林·威尔逊专论书和作家、思想家的一部著作。

所列书籍精挑细选,多为探索人类生命意义的名家之作,且涉及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错综复杂的关系,于是这部书也就自然成为西方近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的一部缩影。加之这些书都是“影响我最深”、“让我思考的书”,作者的心理、生理、个性的发育发展,都直接受到影响,这样本书就又有了浓重的自传色彩,成为一部个人生命的成长史。剖析二十多位大师得失,领略上百位作家、思想家风采,浏览数百部名著名目,本书不啻读书、藏书爱好者的一场饕餮盛宴。

内容推荐

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想史的一部缩影个人心灵成长发展的一幅速写,读书、藏书人的一场盛宴。本书所列书籍精挑细选,多为探索人类生命意义的名家之作,且涉及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错综复杂的关系,于是这部书也就自然成为西方近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的一部缩影。

目录

1.有多少书算太多?,

2.威尔逊的真相

3.汤姆·索亚

4.如何成为浪漫主义者

5.夏洛克·福尔摩斯——有缺点的超人

6.科学——以及虚无主义

7.杰弗里·法诺尔与高贵的奇遇

8.论记日记

9.浮士德与“荒谬的好消息”

10.性与永恒的女性

11.柏拉图与性幻象

12.萧伯纳

13.艾略特与大蟒的尾巴

14.乔伊斯

15.逃离个性——欧内斯特·海明威之谜

16.大卫·林赛以及大角星之旅

17.陀思妥耶夫斯基

18.尼采

19.詹姆斯兄弟

20.恩斯特·卡西尔

21.萨特

22.于斯曼:终极的颓废作家

23.左拉与莫泊桑

24.列奥尼德·安德列耶夫

25.米哈依尔·阿尔志跋绥夫

26.阿纳托尔·法朗士

后语 第七度的专心

试读章节

虽然这种对书的沉迷很早就开始了,但是,我并不像有些小孩,在三四岁就开始学习阅读。我一直只会专心致志于我所热中的东西。在孩提时代,这些东西就是蛋糕、玩具以及漫画,尤其是那些以太空飞鼠和唐老鸭为主角的漫画。所以,虽然我在学校的最初两年学会了字母;但却不想去了解拼字书中的那些文字。不过,我却进步到一个程度,能够读懂漫画人物的对话。然后,我努力去读懂附有有趣图画的故事,很惊奇地发现,我能够理解所有的文字。我转而去阅读另一本字体更小的漫画周刊,发觉我也能够读懂。到了大约七岁时,我就在读那些给十二岁小朋友看的周刊了。

两年后,大约九岁或十岁,也就是二次大战的初期,我很热中于阅读一份“男孩”杂志,名叫《魔术师》。这是五份类似的杂志中的一份,这五份杂志分别在一周的不同日子出版——星期一是《冒险》,星期二是《魔术师》,星期三是《流浪者》,星期四是《冒失鬼》,星期五是《船长》。但是在学童之中,《魔术师》的评价最高,这几乎完全是由于其中有一系列的故事,名为《威尔逊的真相》。大约一年后又有续集出现。每个星期二傍晚放学后,我都会冲到报摊,付两便士,立刻开始在回家途中边走边读,我只会去注意街角两边的道路,以免被车子撞倒。

“终于,”第一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我终于能够叙述《威尔逊的真相》了。在运动史上不曾出现过如此轰动性的人物。那时一般而言对运动毫无兴趣的人,都可以说出他的名字。这个惊人的人物的照片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上。他所演出的电影,在从墨尔本到瓦尔帕莱索的戏院放映。”

这第一段有助于说明为何故事如此吸引学童读者:故事的作者认为,学童们足够聪明,听过墨尔本与瓦尔帕莱索。事实上,就男孩的杂志而言,整个系列具备了非常高的智力水准。作者对于在世界不同地方所举行的运动会显然无所不知,给读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认为很具真实性。《威尔逊的真相》把学童看得好像是大人。

但是,故事最吸引人的部分当然是主角本人。故事开始的场合是一次国际运动会,英国在其中大部分的项目中都惨遭滑铁卢。麦克风广播说,一英里无障碍赛跑要开始了。正当选手们蹲下来准备起跑时,一个陌生人爬过栅栏,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的面孔瘦瘦的,眼睛深陷,穿着一件很长的黑色旧毛衣。一直延伸到脚踝,只有脚部露出来。就在赛事工作人员们不知是否要停止这场比赛时,这个新出现的人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往前冲,很快超越其他竞争者。每个人都屏息等待他不支倒地,因为每个人都相信。没有人能够持续这种速度超过一百码的距离。但是,他却像一匹赛马一样继续跑着,一圈又一圈。以三分四十八秒跑完一英里长的距离。观众大声喝彩,声音都沙哑了,此时这位穿黑衣的选手就倒地了。故事的叙述者,即名叫韦伯的运动记者,是第一位走近他的人。陌生人张开眼睛,问道,“我是在四分钟之内跑完的吗?”韦伯说是,于是陌生人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他似乎不关心是否跑了第一,只关心是否打破记录。

在回答问题时,他说他姓威尔逊,但拒绝再说任何事情。(事实上,我们一直不知道他的名字。)此时,威尔逊说,他必须离开,于是韦伯提议请他搭便车。但是,当韦伯停车去打电话给编辑时,威尔逊却不见人影了。

P6-7

后记

后语 第七度的专心

现在应该很清楚的是,除了极少数的例外,那些影响我的书都是曾让我思考的书。我当然喜爱很多只是说出一个“好故事”的书——儿童时代,我曾大量阅读里德·哈加德(Rider Haggard)、埃德加·赖斯·布洛斯(Edgar Rice Burroughs)以及R.L.斯蒂文森(R.L.Stevenson),的作品,但是,纯粹的故事叙述很容易让我厌腻。

在《大卫·林赛的奇异天才》(The Strange Genius of David lindsay)一书中的一篇论林赛的文章中,我将“高飞者”与“低飞者”加以区分。高飞者是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萧伯纳和威尔斯之类的作家,他们想要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们的生活。低飞者是像简-奥斯汀、狄更斯和萨克雷之类的作家,他们也许很聪明,但却不曾问“大问题”。林赛当然是一位高飞者。

我认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十分清楚。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小说《荒原狼》(Steppenwolf)非常清楚地表达出来了。这本小说的主角有足够的钱过舒适的生活,拥有很多书与唱片。然而,他却觉得生活出奇的枯燥无味。他的日常意识中似乎渗透着一种不起劲的感觉。但是,一旦他喝了一杯酒,感觉到精神昂扬,像一个金泡泡,那么,这种不起劲的感觉就会十分突然地消失。在这样的时刻,他会想起“莫扎特以及星星”——换言之,他会以一种“鸟瞰的观点”看待他自己的存在。

我们的世界确实充满可怕的悲剧——充满集体挨饿与集体不公正。然而,一般人的问题并不在于选择“痛苦”或“肯定”——卡莱尔(Carlyle)所谓的“永远的肯定对永远的否定”——而是在于选择鸟瞰的观点,带来一种“永恒的肯定”的感觉,或选择那种“不起劲的感觉”,即海德格尔所谓的“日常生活的琐碎”。

这是对人类而言相当新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洞穴人祖先发现生活很困难,所以他们没有时间感觉枯燥无味。但是,人类的智力已经为这世界带来秩序与发现,把文明加以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过着相当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这种舒适已经带来了“不起劲”的意识,我们渴望一种简单的方法,能够随心所欲召唤那些“莫扎特与星星”的时刻。

我认为,所有这一切所暗示的是:人类有一种共同的目的,因此,没有作家有权利宣称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所以,我对于像萨缪尔·贝克特这样的作家没有任何耐心。我认为他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他一生都在宣称: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如果有人把他推进河中,他还是会挣扎着爬上来。

贝克特的作品的问题是,他不思考——他是小说家艾因·兰德(Ayn Rand)所谓的“反概念心态”的一个例子。他的第一本小说《莫菲》的开始是这样的:“太阳照耀着,没有选择,照在不新奇的东西上。”贝克特没有看出,他不是在陈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在早晨张开眼睛,感觉到世界上充满“新奇”。贝克特会轻视他们——就像阿尔志跋绥夫笔下的瑙莫夫在《转折点》之中轻视他们——视之为不思考的乐观主义者,不了解人类生存是完全无益与重复的。如果贝克特以叔本华的方式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会尊敬他。然后,我们可以指出他的论点在何处显得不客观。但是,他却毫不加以论辩;他宣称,存在是那么无意义,所以理性是浪费时间。然而“理性是浪费时间”这句话是一句理性的陈述,显示出贝克特从早晨醒过来的时刻到夜晚上床都必须使用理性。我已经在于斯曼、安德列耶夫和阿尔志跋绥夫的实例中指出,像所有的悲观主义者一样,贝克特的观点是自我矛盾的。

但是,贝克特与其他悲观主义者的真正问题是:他们污染了我们的文化遗产,而就这个意义而言,他们该受到责备,就像一个人把毒药放在城市的水源中。他们积极阻碍人类的进化。他们传播了“消极的谬误”,这种思想(也由笛卡尔哲学所促进)说,我们只是消极的观察者,看着一个世界,我们几乎无法影响它,就像我们几乎无法影响我们自己的意识。

我时常引用格雷厄姆·格林的个案。他在青少年时代陷入一种沮丧的意识状态中,后来他决定带着一只手枪和容易爆炸的炸药去玩俄国轮盘赌。他把手枪抵在头上。扣着扳机。当撞针在空空的枪膛上咔哒作响时,他就体验到一阵认知的浪潮,认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他也使用了一句很有意义的话,“那就好像一盏灯被转开了”,显然暗示他觉得自己看到了什么东西,不仅仅是“感觉到”它。

结果,那种冲击冲走了他的厌倦感觉,像是风儿吹走云层。但是,改变他意识的力量,却是他自己心智的震撼,不是那只手枪。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称呼这种快乐的震撼为“高峰体验”。但是,他发现,“自然达到高峰的人”,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的,有目的的,不容易屈服于自身的懒惰或自怜。人的心智就像人的手,它能够紧握成拳头,或者只是松垂下来。当格林扣动扳机时,他的心智突然“紧握”,而这种紧握的动作引起了乐观的浪潮。我们的心智并非是被动的,也不是麻痹的。贝克特的心智已经陷人一种麻痹状态,那是由于懒惰(他承认自己喜欢整天躺在床上,因为他不知道有起床的理由)。所以,肌肉萎缩,后来他就很难紧握或伸展了。

但是,麻痹大部分是由于一个事实:他的智力允许他表现得懒惰,让他相信努力并没有意义。贝克特尽力把自己的麻痹延伸到其余的人身上。他那个时代的混乱与无理性很是普遍——在很大的程度上现在仍然很是普遍——所以他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他努力让我们大家感到沮丧。在阿尔志跋绥夫的时代,追求健康与快乐方面的本能比较强烈:没有人提议说,阿尔志跋绥夫因为写了《转折点》而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有很多年的时间,我寻求一种方法,以便可能产生跟格林的俄国轮盘赌同样的效果,诱导出一种即刻的高峰体验。最后,我认识到,我们已经知道基本的方法。

例如,在写这本书时,我发现,我磁盘片上的一个档案不见了——是关于于斯曼的那个档案——我并没有拷贝。我的儿子罗恩花了半天的时间努力要从他的计算机中抢救回来f我使用旧式的文字处理机)。最后,他带给我一个新磁盘片上的新内容。但所有的文字都乱成一团,所有的逗点都消失了,一些无意义的符号跑进了内容之中。

我开始进行“整理”的工作。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行这种没有报酬的工作。但是,我却没有感到厌倦,因为我抢救了这一章,感到很安慰。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厌倦是源于我们认为什么事情不值得去做。

第二天早晨,我还有三页要“整理”。这一次,我并不是仅仅耐心地工作着,而是全心全意专注其中,好像我的生命取决于此事,皱着眉头,像是一个疯子。我几乎立刻体验到一种美妙的控制感与意义感——我发觉自己感到很可惜,因为只有三页要整理。然后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一样是如此。如果我是专心擤鼻涕,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创造一种控制感与潜力感。

由于这种体验,我忽然感到,意识能够获得一种较高层次的“意义认知”,并且能够借着少量但却持续的努力来维持这种认知。之所以不需要大量的努力,其原因是:一旦“注意力”停止了平常心智能量的流失,就不难维持这种认知。

“性”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的心智专注,让我们看到意识的可能性。

我认为。意识的主要可能性可以十分容易表达地出来。我们记得,威廉·詹姆斯开始从神经衰弱的状态中复原,是因为他读了雷诺维尔的话:自由意志的证明在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会去想一件事情,而不是想另一件事情。我可以停止这种思绪,去想及我的童年,或者我们晚餐要吃什么,或哥德尔定理的含义。

但是。虽然我能够改变我的思绪,但却不容易改变感觉。我能够回忆我儿童时代过圣诞节的感觉,或者我第一次看到山景时的感觉,或者我的第一本书被接受时的感觉。但是,那种感觉只会持续一刹那的时间,然后就消失了。

然而,有时候我似乎能够控制我的思想,也能够控制我的感觉。如果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躺在床上,必须在十分钟后起床,那么,我就能够设法让心智专注在温暖的床上,满足地沉溺其中,一直到我必须起床的时刻。我能够记得小时候同样的感觉——倾听窗上的雨声,或坐在一间“房子”里面,“房子”是由厚纸盒、扫帚的手把以及一张古老的床单做成。在青少年时代,我借助读诗或听音乐来学习控制我的心情。在很少见的快乐放松的场合中。我似乎能够很容易控制我的感觉,就像我能够以动力方向盘控制一辆车子。然而,在平常的情况下,我的感觉却无法以合作的方式响应我对它们的“操纵”,就像游戏场中的碰碰车。

童年时代。我时常在夜晚躺在那儿,清醒着,努力要睡觉,由于想着事情,感到非常厌倦,思绪坚持要在脑中出现。最近,我已经开始学会清醒地躺着,享受我的思绪,享受温暖的床,享受飘进梦中又飘出来的感觉。

我认为,这种“操纵”感觉,甚至“操纵”生理状态(很紧密地反映我们的感觉)的能力,是一种自然的意识潜力,有一天人类会将之视为当然,就像他们现在把“操纵”身体、随心所欲朝任何方向走的能力视为当然。

如要认识到意识是可以“操纵”的,那么其最简单的方式是:考虑危机状态的含义。

一旦体验到任何种类的解脱危机的感觉,我们就会看出,一种完全肯定的意识有其可能性。然而,一旦解脱的感觉消失了,我们就几乎不可能理解自己所看出的情况。

令人困惑的是以下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格雷厄姆·格林在撞针撞击空空的枪膛时体验到一种惊人的肯定感觉,也不难理解为何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自己的缓刑是一种宗教的启示。但是,当陀思妥耶夫斯基站在行刑队面前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将要失去什么,换言之,他已经获得一种对于世界与自己生命的“鸟瞰观点”。

但是,当原因相当微不足道时,我们也会有同样的观点。我在溜狗回家的途中,摸索口袋,发现车子的钥匙不见了。正当我决定要走一英里路,到最近的电话亭打电话给妻子,却发现钥匙滑落到内衬的一个洞中。这样一个“紧急事件”几乎不会威胁到生命,然而它还是有一会儿的时间带来那种完全同样的感觉——生命具有无限的价值。为什么呢?

这种领悟相同于“假日感觉”——当我们在假日出去时,时常会有开阔以及完全喜悦的感觉。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放松结合以愉快的预期,唤醒我们的感官,使我们能够解除我们由于必须专注于现在的时刻而感觉到的压力。这会使得我们能够退到后面,“数一数我们的幸福”。但是,为何遗失车子的钥匙随后又找到,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我想,答案部分在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体验。马斯洛发现,当他的学生开始彼此谈论自己的高峰体验时,他们就开始一直都有高峰体验。这是因为高峰体验让我们想到格雷厄姆·格林在撞针撞击枪膛时的领悟:生命是无限地令人兴奋的。

但是,我们怎么可能忘记这一点呢?答案在于人类意识的进化所具有的性质。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学会以紧密的方式专注于眼前的问题。大部分的男人一生都在上班、下班,大部分的女人一生都在做家务。我们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工作有多成功。如果现在的工作很差,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沮丧的感觉,一种“下沉的感觉”。这种下沉的感觉当然只涉及现在的工作,但是由于现在的工作占据了我们整个的内心领域。所以这种领域会自始至终被雷云所遮蔽。如果你用望远镜看着天空,那么,只要看到一片云,你就觉得那一天是多云的,虽然它可能只是蓝天中的一片云。

紧急事件会有一种效果:让我们拿掉望远镜。看到更宽阔的视野。高峰体验会提醒我们说,每日的意识是一种隧道,我们只需要拿掉望远镜,就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多么感激。

换言之,我们被“困在”每日的意识中。但是,这并不是每日意识的错,这是我们自己的错。生命已经教导我们要“劳苦不息”,而我们却容易受制于习惯的力量。如果我在写一封信时,妻子告诉我说,饭准备好了,我会勉强地停止写信——虽然我很喜欢吃饭。我对于“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那么强烈,所以我必须克服不情愿停止写信的习惯。

孩提时代,我无法理解像我父亲那样的“工作狂”。他除了白天在工厂的工作之外,还有一份晚上的工作。但是,不到一两年的时间,我被野心所驱使,加上很想避免父亲所过的生活,所以我的时间全部用来写短篇故事与散文,但总是被退稿。华兹华斯(Wordsworth)说,“监狱的阴影开始包围”成长中的年轻人。此时,我必须接受一个似非而是的说法:我们鼓励监狱的阴影包围我们。

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我的分析暗示了基本的答案。问题是:意识似乎有一种禁不住的倾向,容易收缩成“隧道视界”。这种情况几乎不是很要紧:我们需要隧道视界,让我们能够在工作时表现出最高的效率。问题是,一旦隧道视界结合以挫折,其结果是内在压力降低。我们会很习惯于压力减低的生活与工作,结果它变成一种永久的状态。我们开始过着所谓的“守势”的生活,所有对于未来的愉快期望感觉都消失了。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微不足道的忧虑就会使得心智陷入一种永恒的状态,也就是克尔恺郭尔所谓的焦虑(angst)。只差一步就是精神的崩溃[小说家威廉·史泰隆(william Stymn)曾在他的作品《看得到的黑暗》中强有力地描述这样一种崩溃——他也在书中表示,他完全不了解导致这种崩溃的、机制]。

我们可以免于隧道视界,其方法就是:接受冲击,进入清醒状态,就像格林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况。问题在于“健忘”结合于“懒惰”。马斯洛的学生彼此提醒“鸟瞰观点”,一直到对于岛瞰观点的认知成为一种习惯。萨特在战争期间养成这种同样的习惯,因为被逮捕与受折磨的威胁使他处在一种高度警戒的状态中。

但是,萨特就像格雷厄姆·格林一样,几乎不可能长期利用这种观点,因为他的悲观哲学否定了这种观点。我在本书之中努力要强调一点:长期的艺术发展与否定的哲学两者是不兼容的。我也努力要指出,20世纪的很多作家所耽溺其中的那种否定的哲学,并不符合事实。悲观的哲学是上述的“懒惰”与“健忘”的结合所造成的结果。它没有客观的理由。一旦在一种“清醒”的状态中以客观的方式看到“事实”,那么,事实就可以证明,切斯特顿对于“荒谬的好消息”的感觉,或者格林的认知——生命充满无限可能性——是正确的。

约翰逊博士认识到,基本的答案在于集中心智。在过去二十年之中,我也许有六次的这种经验。最明显的有两次,一次是我从德文的一次演讲开车回来,穿过很厚的雪,还有一次是坐火车到诺桑普顿,在一次出版商的会议中发表演讲——两次都在我的一本书《神秘之外》(Beyond the Occult)中有所描述。这两次,我都清楚地认识到胡塞尔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就是,意识有其意向。我们与认知的对象的关系不是被动的,像海绵吸收水;这种关系是主动的。

打网球也许是一个更好的模拟。当我们懒惰而呆板时,打网球就会表现出完全的守势,然而,我们还是会被迫去击球,因为所有的认知都有其意向。但是,一旦意识达到适当的精力水平,我们打网球时就会表现出高度的攻击性,能够在行动中感觉到意向。在这样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这一点。避免“被动认知”的谬误,那么,我们就会掌握到意识的真正性质以及人类进化的可能性。

我认为,这样会导致一种观点,转化我们的生活。

我们都认为意识是一面镜子,认为在那个镜子之中所看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就表示我们完全无法了解人意识的性质。

人的意识是通过一种“专注”与“压缩”的过程而运作,而那种被称为“想像力”——或“真实功能”——的能力,对这种运作而言是很重要的。

请想想叶芝的《催眠曲》(Lullaby)一诗的诗行:

那位强有力的帕里斯王子在

那第一个黎明发现自己睡在

一张金色的床上海伦的怀中,

整个世界的警报对他又算什么。

当帕里斯王子终于拥有海伦时,那种完全的狂喜想必已经转化了他的意识,所以,他认为没有什么问题能够击倒他。

但是,请更仔细地观察性兴奋的现象学,你就会意识到,它是通过一连串“压缩”的动作而运作的。第一次的兴奋引起我们把注意力集中,获得一种较高层面的兴奋与专注。

萧伯纳笔下的萧托维上尉说,他想达到的境地是“第七度的专心”。请想像七个同心圆圈,每种新层面的兴奋引起心智在下一个圆圈之中收缩,导致一种更高的控制感。

我现在不只是谈及性的兴奋,而是谈及每种形式的意识专注:享受音乐、艺术、假日外出、运动之中的生理成就以及解决问题的灵光一闪。

当我们把一块石子投在一个水池中,同心圆会向外扩散。请想像这些同心圆不是向外扩散,而是向内集中,而你看到了意识的基本运作。

当你感觉很累又枯燥时,意识是松弛而被动的,你感觉到生理的世界是唯一的真实。一旦有一件事情吸引你的兴趣,你就会移进那“第一圈”的专注之中。例如,当你在看报纸或不经心地看电视时,情况就是如此。

如果你忽然看到一个深深让你感兴趣的故事,你就会集中你的注意力。移进第二圈之中。

如果你变得很兴奋——例如,在电视上,看着你所喜欢的运动——那么,你就臻至“第三度的专注”。

性的刺激也经历这三种状态——注意、专注、兴奋。

神秘主义者与禁欲主义者意识到这种过程非常重要,刻意强化那种有助于专注的“肌肉”。

他们所达到的境地是一种哲学的意识。事物并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真实并不是它外表的样子。在我们没有达到第一度的专注状态之前,日常的真实只是镜中的映像。那就像看着一页印刷文字,没有“参与其中”。这是海明威所描述的“你知道那就是一切”。萨特称它为“恶心”。

第一个专注行动把印刷文字引进焦点之中,然后引起我们去认识到它具有意义。

第二度的专注使得我们没有意识到印刷文字,好像它已经写得透明。我们看穿它,直达我们正在阅读的事件。

此时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就一种完全直截了当的意义而言,“日常的真实”是不真实的。

一旦我们认为日常的真实是“真实”的,则这种想法会伴随以另一种错误想法。当你读报纸的一个段落时。你知道“意义”已经由写那个段落的记者放在那儿。当你看着一棵树时,你觉得它没有根本的意义——除了你的认知所显示的意义——因为没有人“写”它。

然而,当一个诗人以“第三度的专注”看着一棵树时,他的内心会充溢着一种对于树的意义的感觉。

当神秘主义者雅各布·伯麦(Jacob Boeme)看着一棵树时,他似乎看进了树里面,看到了它的内在生命。他把这种灵视称之为“万物的记号”。换言之,树已经不再“只是它自己而已”,而是跟其他的一切有所关联。波伊米已经达到第四度的专注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种第四度的专注状态,那么,他就会经常拥有一种抗拒“无聊”与“厌倦”的武器。他会知道,日常的知觉只是部分的、不完全的,而远更深沉的意义位于表面之下。他只需要开始那种专注的动作。

马斯洛的学生通过讨论高峰体验而获得这种重要的观点,所以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获得高峰体验。

人类在现在的进化点上仍然处在动物的阶段。人类对于世界的态度基本上是被动的。

然而,人类的进化已经超越其它动物,因为人类对自己的存在所采取的态度,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被动。人类经常努力要改变事物。他们那种改变事物的欲望已经创造了文明,让他们成为地球上进化最成熟的动物。

然而,人类对于认知世界的有意识态度仍然是被动的。他们认为“日常的认知”是真实的。这可以比喻为一个近视的人,他认为自己没有戴眼镜时所看到的模糊视界,比他戴上眼镜时所看到的较清晰世界“更真实”。

人类受到骗子欺骗,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错,因为“骗子”就是他自己的“天真无知”。没有错,他们本能地努力要控制自己的意识——通过由简单的方法,如酒精、性、运动、假日——但是,就某一个意义而言,这些只是让情况更糟,因为他们错认为,这些方法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意识状态,却没有认识到,这些方法只是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然而,他们只需要认识到一个事实:一旦集中注意力,则会更加深沉地认知意义,站在出发点上,朝人类的进化踏出新的一步。

这是文学的目的——不只是伟大的文学,也是所有的文学:非常沉迷于一个想像的世界中,以致于我们会忽然意识到,在世界与心智之间的战斗中,心智注定会胜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生命中的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柯林·威尔逊
译者 陈苍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5902
开本 32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贸核渝字(2005)第33号
版权提供者 Writers House,LLC and Hampton Roads Publishing Company,Inc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