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著作印象(记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章海宁主编的这本《著作印象(记记)》是对于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个人的忆述。叙述者有同时代人,也有晚生的作家;有萧红的情人、亲属、朋友、同学。不同的眼光看同一个人,层次感和丰富性突显。

内容推荐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011年,距萧红诞生恰好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民国时期的文学界著名女性,章海宁特选编成《著作印象(记记)》一书。

《著作印象(记记)》共收文75篇,分三编,包括: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萧军的《我与萧红的缘聚缘散》、梁羽生的《剩挥热泪哭萧红》等。

目录

第一编

 忆萧红/许广平

 追忆萧红/许广平

 忆萧红/梅林

 “爱”的悲剧/梅志

 悼萧红/胡风/口述梅志/整理

 在西安/聂绀弩

 萧红小传(节选)/骆宾基

 忆萧红/罗荪

 悼萧红/靳以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

 遥祭/白朗

 雪夜忆萧红/高兰

 悼翅莹/高原

 离合悲欢忆萧红/高原

 萧红逝世三十周年/李辉英

 悼念萧红/孙陵

 记萧红/陈纪滢

 记萧红女士/柳亚子

 悼萧红/柳无垢

 忆萧红/周鲸文

 怀萧红/袁大顿

 昙花一现的友情/金秉英

 萧红印象记/吴似鸿

 《夜哨》上的亮星/梁山丁

 二萧与裴馨园/黄淑英/口述萧耘/整理

 萧红在北京的时候/李洁吾

 忆萧红/绿川英子

 记萧红的谈话/[苏]B.H.罗果夫

 忆黄桷镇和萧红/苑茵

 我的怀念/周玉屏

 回忆萧红/沈玉贤

 我的同学萧红/刘俊民/讲述何宏/整理

 忆女作家萧红二三事/张琳

 萧红遇难得救/孟希/讲述何宏/整理

 “牵牛房”忆旧/袁时洁

 重见萧军忆萧红/厉戎

 一首诗稿的联想/金玉良

第二编

 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鲁迅先生的宴会/萧军

 我与萧红的缘聚缘散/萧军

 聚散两依依/萧军

 零落/萧军

 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端木蕻良

 我和萧红在香港/端木蕻良

 萧红和创作/端木蕻良

 纪念萧红,向党致敬!/端木蕻良

 端木与萧红/钟耀群

 回忆我的姐姐——萧红/张秀珂

 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张秀琢

第三编

 寂寞滩头十五年/叶灵凤

 剩挥热泪哭萧红/梁羽生

 寂寞滩头(外一篇)/卢玮銮

 萧红笔下的女人/梅娘

 读萧红作品记/孙犁

 生命的夜里的河流/林斤澜

 萧红的魅力/刘心武

 在北方,有一棵仙人树/张抗抗

 浅水湾畔最忆是萧红/肖凤

 落红萧萧为哪般/迟子建

 宁静的萧红故居/阿成

 寻找光明的心愿/林白

 萧红故里/季红真

 在萧红的青丝冢前/李琦

 穿越时空的对话/田沁鑫

 寻不见归路的萧红/邱苏滨

 萧红:衔爱情橄榄枝的精卫/陈家萍

 雪里萧红/王炳根

 在萧红的城市/红柯

 访萧红故里、墓地始末/葛浩文

 悲惨的人生温暖的写作/魏微

 名字里面的故事/金仁顺

 女人的天空是低的/盛可以

 人间腊月天/马小淘

 时间秤/鲁敏

 萧红写了两部生死场/王小妮

 野草一样的童年/孙惠芬

试读章节

两个月以前,从朋友那儿看到鲁彦给他的信里有这样的一句:“闻萧红于香港陷落时病死。”

在战争时期,一个人的死,原是很平常的,尤其是病死。这颇像秋风狂吹落叶,不大使人注意——战争是把人的情感磨折得僵化了。然而,倘死者是你的亲人,朋友,你却不会这样无动于衷,总还是要感到悲哀的。当时我辞别了朋友,带了一颗沉重的心走回家来。我只能以“希望”安慰自己,就是希望这不幸的消息是讹传的。及后陷港友人相继脱险归来,直接证实了萧红的死讯,希望破灭,于是我为不幸而死去的友人低垂下头。

最近八九年来,在中国女作家中比较勤谨写作的是萧红。她不断的以作品和读者对面,和历史对面,并在中国文艺园地上开放着还算健康美丽的花朵。关于这一点,正直的读者,大概是不会否认的。现在她死了,为贫病所逼,死在恐怖的香港。这是中国文艺界的损失。她正年轻,死得太早了。

1934年夏天,由于寂寞,我离开了烟台——那曾经生活了三年的东山葡萄园和渤海滨,到青岛去,参加友人刘君刚接办过来的一个日报(《青岛晨报》)的编辑工作。就在那个时候,我同三郎(萧军)、悄吟(萧红)、老李(舒群)认识了。他们从东北逃亡出来不久,和我们一道工作。也许因为我们都有着以文学为事业的野心,并且都正在下死劲写作着的缘故,在报馆里的同人巾,我们相处的比别人更好,更投契。我是住在报馆里的,三郎和悄吟则另外租了一问房子,自己烧饭,日常我们一道去市场买菜,做俄式的大菜汤,悄吟用有柄的平底小锅烙油饼。我们吃得很满足。

三郎戴了一顶边沿很窄的毡帽,前边下垂,后边翘起,短裤、草鞋、一件淡黄色的俄式衬衫,加束了一条皮腰带,样子颇像洋车夫。而悄吟用一块天蓝色的绸子撕下粗糙的带子束在头发上,布旗袍,西式裤子,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粗野得可以。于是,我们徜徉在葱郁的大学山,栈桥,海滨公园,中山公园,水族馆,唱着“太阳起来又落山哪”;而在午后则把自己抛在汇泉海水浴场的蓝色大海里,大惊小怪的四处游泅着。悄吟在水淹到胸部的浅滩里,一手捏着鼻子,闭起眼睛,沉到水底下去,努力爬蹬了一阵,抬起头来,呛嗽着大声喊:

“是不是我已经泅得很远了?”

“一点儿也没有移动,”我说,“看,要像三郎那样,球一样滚动在水面上。”

悄吟看了一看正在用最大的努力游向水架去的三郎,摇头批评道:

“他那种样子也不行,毫无游泳法则,只任蛮劲,拖泥带水地瞎冲一阵而已……我还有我自己的游法。”

她又捏着鼻子沉到水底下去。

我第一次看到悄吟的作品,是在我们的报纸副刊(三郎编)上发表的一篇小说《进城》。清丽纤细,然而下笔大胆,如同一首抑郁的牧歌。由这篇小说作引子,我读着她和三郎合著的自费出版的《跋涉》。这是散文小品素描一类的东西(后来收入《商市街》里面)。属于悄吟部分的,其笔触清丽纤细大胆。我告诉她我的读后感,她睁着清澈润泽的大眼睛说:

“啊,是这样吗?是不是女性气味很浓?”

“相当地。”我说,“但这有什么要紧?女性有她独特的视觉与感觉,除开思想而外,应该和男性不同的,并且应该尽可能发展女性底特点的,在她的作品里。”

其时她和三郎都在写长篇,他们工作得很有规律,每天按时工作按时休息,因之成绩很好。10月间,悄吟的长篇《生死场》全部完成;她朗诵一二节之后,我读着她的原稿。笔触还是清丽纤细大胆,好像一首牧歌。

“怎么样,阿张?”一天下午我将原稿交还她,她这样问。

“感想还好。只是全部结构缺少有机的联系。”

“我也这样感觉的。但现在为止,想不出其他方法了,就让它这样罢。”

三郎从书架上抽出一册硬纸封面的原稿册,拍着它,并且翻动页面,如同一个孩子似的,傲然说:

“哼!瞧我的呢。”

“那么,拿来读它呀。”

“但是不忙,还没誊清呢。”他说着放回书架里去了。

这是《八月的乡村》。

报馆发生了问题,同人大体星散。我同三郎、悄吟一直将报纸维持到11月尾。我们穷得可以,吃不成烙饼、大菜汤了。将离开青岛那一天,悄吟同我将报馆里的两三副木板床带木凳,载在一架独轮车上去拍卖。我说:

“木床之类,我们还是不要吧?”

“怎么不要?这至少可卖它十块八块钱。”悄吟睁着大眼睛说:“就是门窗能拆下也好卖的。——管它呢。”

她大摇大摆地跟在独轮车后面,蹬着磨去一半后跟的破皮鞋。

12月初,我们坐上一只日本船(好像是共同丸)的货舱里,同咸鱼包粉条杂货一道,席地而坐,到上海去。

这是1934年末的事情。

我们到了人间的天堂同时又是人间地狱的上海。

我们住在一个廉价的客栈里,然后分头去找朋友和租房子。

第二天,我搬到少年时代的同学杨君的亭子间里去了。地点在“法租界”环龙路的花园别墅。所谓亭子间是长二丈多宽约丈余的小房子,只能放两张帆布床和一张写字台,三个人座谈就可以互相呼吸着从每个人嘴里呼出来的碳酸气。上海我是曾经短时期居住过好几次的。但每次都是住在较宽敞的旅馆里。现在住着这相同火柴盒子的亭子间,我这个在北方海洋地带生活惯了的人,好像一只从广垠的旷野被赶进牢笼里的野狼一样,烦躁而气闷,觉得一天也住不下去。

我安置好了行李,第二天回到客栈去,三郎和悄吟已经在拉都路尽头租到了房子,一早搬出去了。我一路问警察才找到了他们。这是近似郊外的贫民区域了,临窗有着菜园和篷寮。空气倒还清新。他们租的房子是新建筑的一排砖房子的楼上,有黑暗的楼梯和木窗。我探头向窗外一看,一派绿色的菜园映进眼帘。我赞美道:

“你们这里倒不错啊,有美丽的花园呢。”

悄吟手里拿了一块抹布,左手向腰里一撑,用着假装的庄严声调说:

“是不是还有点诗意?”

我看一看她的伪装的脸色和傲视的清澈大眼睛,又看一看三郎的闭着的嘴唇,那边沿几根相同汗毛的黄胡子在颤动着,终于三个人爆发出大笑声。

P14-16

序言

今年,距萧红诞生恰好一百周年。

在中国这块为她所深爱着的土地上,萧红仅仅生活了三十一个年头。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了追求爱与自由,这位年轻女性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抛弃了早经布置的可能的安逸地位,告别了世俗的幸福而选择流亡的道路。在那里,她和广大底层的人们一起经历了各种不幸和痛苦,终至为黑暗所吞噬。对于命运所加于她的一切,她坦然接受,又起而作不屈的反抗。她以文学的最富于个人性的形式表达作为弱势者的立场,在悲悯和抚慰同类的同时,控诉社会的不公。十年间,她在贫困、疾病和辗转流徙中写下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场》、《呼兰河传》突出地表现了一个文学天才的创造力,在展开的生活和斗争的无比真实的图景中,闪耀着伟大的人性艺术的光辉。

常常以“自由主义”相标榜的精英批评家,在萧红的作品面前,往往表现出相当的傲慢,而被中国新一代文科学者奉为圭臬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洋洋几十万言,仅用寥寥数语就把萧红给解决了。几十年来,正统的文学教科书虽然给了萧红一个“左翼作家”、“抗战作家”的头衔,但是,它们重视的唯是群众集体,却轻视了作者个人;聚焦于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主题,却忽略了人性的内面世界。于是萧红作品的多义性和丰富性,被长期遮蔽在学术的阴影之中。

需要反教条主义的阅读。教条主义不但产生于意识形态灌输,某种强制式服从,而且来自迷信,甘愿接受所谓“权威”的引领。阅读萧红,必须先行去除所有这些眼罩。“弱势文学”的阅读者,如果不能回到弱势者的立场,不能接近被压迫、被损害的心灵,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除此之外,对于萧红的作品,倘要细读,还需了解流亡者萧红和写作者萧红的关系,质而言之,就是实际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我们知道,萧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她为我们叙述了许多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的故事,描写了许多受难的人们;假如能够了解萧红的个人经历,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倾听她唱给中国大地的哀歌。同时,萧红又是一个勇于自我表现的、内倾的作家,一个天生的先锋派,她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带有自序传的性质,都留有她的影子,且为她不安分的情感所支配,所以了解真实生活中的萧红,是解读萧红作品所不可或缺的。

章海宁先生主编的《萧红印象》丛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种阅读的必需,不仅仅是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的一份纪念品而已。

由于文界的实质性的轻忽,研究萧红的文章不是很多,回忆录一样性质的文字也相当零散。这套丛书,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丛书共六卷,仅文字就有四卷,以编选的眼光看,各卷内容或有重叠的地方,但脉络是清楚的。首卷为《记忆》,次卷为《研究》,三卷为《序跋》,四卷为《故家》,其余两卷为《影像》、《书衣》之属;人与书,则是贯穿丛书的两条线索。“人”,是对于萧红个人的忆述。叙述者有同时代人,也有晚生的作家;有萧红的情人、亲属、朋友、同学,不同的眼光看同一个人,层次感和丰富性就显现出来了。收入当代作家的追忆,可以看出萧红的影响力;扩大一点说,还可以从中辨识某种文学精神的谱系。至于“书”,即文本研究,其中若干带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字不乏创见,对《生死场》的解读亦颇具新意。此外,关于萧红研究在国外的综述,很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丛书收录的文字,有一些散落已久,如孙陵等人的记述;特别是萧红早年同学的回忆,可谓吉光片羽,值得珍视。

可观察,可想象,可思考。把所有这些文字和图像合起来,结合萧红文集,就构成了萧红完整的形象。其实,该丛书的价值并不止此,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萧红之外的文坛人物的影像,寻绎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两代人的比较,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变迁。

主编章海宁先生到香港搜集萧红遗稿,路经广州时,和我有过一次晤谈;此前,为编辑《萧红全集》还曾通过几回电话。我知道,他一直在研究萧红文集的版本,功夫的扎实、细致自不必说,最使我感动的是他话间流露出来的对萧红的一份深情。关于学术,我从来反对所谓的“价值中立”,尤其在人文科学、文化艺术的范围之内。章先生热爱萧红,所以有此持续的研究,我以为这是有别于一般的学者的。

今天,很高兴看到《萧红印象》丛书皇皇数卷行将面世。章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在此,希望读者凭借这样一套书,犹如凭借一张可靠的地图,去寻找萧红,寻找自由的乡土。

2011年5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著作印象(记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海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94385
开本 16开
页数 4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73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