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美学经验、艺术创造过程、装饰与思维关系、技术一工艺等角度,探讨了装饰的原理与机制,揭示出装饰与人类的依存关系,阐明了装饰的意义以及与人的生存和人的心理、生理、情感发展的密切联系。本书讨论了装饰的历史案例,及其对形成“视觉意识形态”具有的意义。本书还考察了拒绝装饰价值的各种行为,进而提出“工艺诗学”命题。本书可为建筑、设计、艺术史、心理学、哲学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大卫·布莱特是英国Uister大学著名设计学教授。
图书 | 装饰新思维--视觉艺术中的愉悦和意识形态/西方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精品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美学经验、艺术创造过程、装饰与思维关系、技术一工艺等角度,探讨了装饰的原理与机制,揭示出装饰与人类的依存关系,阐明了装饰的意义以及与人的生存和人的心理、生理、情感发展的密切联系。本书讨论了装饰的历史案例,及其对形成“视觉意识形态”具有的意义。本书还考察了拒绝装饰价值的各种行为,进而提出“工艺诗学”命题。本书可为建筑、设计、艺术史、心理学、哲学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大卫·布莱特是英国Uister大学著名设计学教授。 内容推荐 在这部书中,布莱特讨论了装饰理论与实践的重新阐释问题;装饰构成在人类世界中的普遍存在,与人的生存和人的心理、生理、情感发展密切相关。本书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美学经验、艺术创造过程、装饰与思维关系、技术一工艺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装饰原理还原与机制探秘,既有哲学的深度,也有实践的具体,全新思考了装饰与人类的依存关系,阐明了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主题,即装饰的意义。它是趣味的核心问题,个体的愉悦与社会功能如何彼此相辅相成值得讨论。立论新颖、评述精要、阐述流畅,可为建筑、设计、艺术史、心理学、哲学等领域提供有益的研究价值和参考。 目录 总序 作者序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话语与经验 第二章 触觉与视觉 有待考虑的话题 边缘 形状/物体 表面/纹理 色彩/空间 稳定性 装饰和格式塔理论 图形/背景关系 方向原则 简单性 统一性或闭合性 比例原则 触觉和视觉 若干一般思考 第三章 临界和过渡 第四章 社会性与愉悦 “自然”概念的兴哀:19世纪的表面图案当中的自然哲学和科学 彩色图版 阿尔罕布拉宫中的美化、色彩和表面 绘图 色彩和光线 触感 语言和书写方式 自然 视觉意识形态 东方主义,阿尔罕布拉宫,以及19世纪建筑的色彩:一种脱轨 展示的政治:英国都铎王朝的美化装饰和寓意象征 绘图 色彩 语言 自然 视觉意识形态 第五章 拒绝 第六章 走向工艺诗学 经线和纬线:织物(文本一瓦片)构造 堆砌、石工和装饰体 火膛、烤箱和熔炉 梁柱和接缝 第七章 新思维的任务:后记 注释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但是,对装饰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个认识并非那么有用,原因在于人们坚持主张对美的批评是公正无私的,“不掺杂任何目的”。当然,我们可以选择以那种方式来审视视觉上的展示,但那样通常会错过其精髓。装饰与美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供观赏。当然,从中得到的愉悦可能源于“思想的自由交汇”,但是任何现实具体的装饰案例都是以一定社会空间和社会期待为背景的行为,并会运用在社会上构成概念的图式。正如我稍后要说明的,装饰、美化及相关的愉悦是个人快乐与社会认同相交汇的完成——也是一种相互的力比多化(libidinisation),在公众与私人过渡空间之中产生并被经验。没有什么比康德所提及的一些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的了。比如说用耳环、鼻烟壶加以修饰的有品位的穿着,还有女性服装点缀的房间。但是,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是基本论点。 康德的理论自始至终都认为美学判断是主观的,其“作决定的基础必定是主观的”。康德关注的焦点不是客体及其性质、属于首要还是次要、是否具有审美感或其他,而是我们对这些特点所作出的反映的性质。如果我们判断一个事物,则会是一个认知性的判断。因为当我们说“这是一个有用的水壶”时,那是因为这个水壶倒水顺畅。从这个方面来说,有用成了水壶的一个属性。但是我们也许会说“这是一个漂亮的水壶”,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较而言漂亮,与其说是水壶的属性,不如说是我们见到水壶时那种愉悦经验的属性。以上两个句子都有着同样的语法结构,但并不因此就具有同样的逻辑力量。美学判断适用于我们的经验而非客体。 美学判断也是具体的。并不是说水壶都漂亮(那是一种认知判断),而只能说放在我面前的这个把儿冲着我,壶嘴里好像有奶油要倾泻而出的水壶很漂亮。美学判断不是用来比较的,就像是不同水壶间的比较,也不是用来阐述什么是完美水壶的特性。 P11 序言 得知本书中文版即将问世,我真是万分喜悦! 这部作品的创作伊始,中国及其艺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广阔的世界,因此,我敢肯定如果我在本书中运用一些有关中国的例子,一定会有很多贻笑大方的错误。现在有了中文版,应用这些理论和概念的任务,将由中国读者来完成,这令我颇感欣慰! 如果本书中的这些观点证明有用,那么它们就可以被看成一种检验标准,因为一种思想观念在从一个世界传播到另一个世界过程中并不是总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假如我们的思想观念都如出一辙,那么我们将会发现,世界的多样性就无从谈起!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理论构架如何面对表意文字的使用?如何面对笔墨的使用?一般而言,即任何的书写和符号制作(我称为“书写性”)如何面对非认知愉快、如何面对美和愉悦?我遵从懒人原则(人们并非是万能的)有意地没有开展这个论题的讨论。如今中国读者能继续这个粗疏的理论框架的讨论,并将它们向前推进,我何等欣喜于心啊! 大卫·布莱特 后记 本书作者大卫·布菜特(David Brett)是英国乌尔斯特大学设计系荣誉教授,著有各种设计史、设计理论著作,如《普通的风格》、《麦金托什:工艺诗学》等。在这部书中,布莱特讨论了装饰理论与实践的重新阐释问题;装饰构成在人类世界中的普遍存在,与人的生存和人的心理、生理、情感发展密切相关。本书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美学经验、艺术创造过程、装饰与思维关系、技术一工艺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装饰原理还原与机制探秘,既有哲学的深度,也有实践的具体,全新思考了装饰与人类的依存关系,阐明了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主题,即装饰的意义。它是趣味的核心问题,个体的愉悦与社会功能如何彼此相辅相成值得讨论。本书从建筑、时装、纺织品、瓷器,以及视觉造型艺术中汲取案例,来深入考察这一问题,运用了审美经验的批评方法、知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装饰的历史案例以及它们在“视觉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中的意义。作者也考察了拒绝装饰价值的各种行为,进而提出“工艺诗学”的命题,探讨了材料工艺过程中的形而上力量。本书立论新颖、评述精要、阐述流畅,可为建筑、设计、艺术史、心理学、哲学等领域提供有益的研究价值和参考。 本书由青岛大学的张惠和田丽娟老师合译,沈新红老师参与了第一章的部分翻译和导论的校对。感谢她们认真负责的精彩翻译,感谢江苏美术出版社张延安先生的支持和帮助。因本书涉及学科广泛、知识跨度大,译者和审校者虽都竭尽全力以保证行文流畅和达意,但限于专业知识水平,一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舛误,欢迎广大读者、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王春辰 2006年5月于北京花家地 中央美术学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装饰新思维--视觉艺术中的愉悦和意识形态/西方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精品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国)大卫·布莱特 |
译者 | 张惠//田丽娟//王春辰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44211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首版时间 | 2006-08-01 |
印刷时间 | 200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35 |
丛书名 | |
印张 | 2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0-2006-25 |
版权提供者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