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经济观察(2005年卷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聚焦“三农”、财经观察、探索与争鸣、官员论坛等四个栏目,作者们深入地讨论和分析了农村耕地、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地方政府债务、商业银行改制、信用消费、国有资产管理、民营经济发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恩格尔系数的局限性、国民经济计划编制、政府失灵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每篇文章都力求寓深奥的经济学道理于朴实的语言中,说事与说理巧妙结合,娓娓道来,既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针对性很强的政策咨询。

内容推荐

本书植根于中央党校这块理论沃土,利用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在中央与地方、学界与政界之间搭建了三个全新的交流平台。一是学者与官员畅所欲言、相互借鉴、各取所长、相互启发的平台;二是聚焦经济现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学术平台;三是理论工作者为现实问题求解,政策执行者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升华的平台。本书的宗旨,就是“观察中国经济”,不仅观大体,而且察根本。立足中国国情,“谨思之,慎言之,笃行之”,直言改革中的矛盾,既条缕分析,回答“是什么”,又对症下药,提出“怎么做”。

目录

热点聚集

中国教育的未来走向/3

乙酉中国金融变革时/10

改革与发展

2005改革攻坚的三个重点/23

地产发展考量政府调控能力/32

解读执政能力44

警惕“小股东”控制/56

探索与争鸣

能源消费:不能仿效美国/73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思/83

七问国企改革如何深化/95

让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107

短论两篇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经验/123

和谐与发展/129

区域论坛

东莞新一轮发展面临三大核心问题/139

调研报告

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157

豫东粮区:现状调查和改革思路/165

稿约

试读章节

安全:以规模经营为重点

中国有13亿人口,“吃饭”的事举足轻重。因此,党和政府一直看重粮食安全;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是见仁见智,意见纷呈。

不必细说学界的观点,大凡懂点经济的都明白,要保证粮食安全,无非靠两条:一是保护耕地;二是鼓励农民多种粮食。耕地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可再生,若不保护耕地,任其乱征乱占,粮食供给肯定要出事。但若保护了耕地,如果种粮食不赚钱,农民不肯种,那么粮食安全也是水月镜花,画饼充饥。可以举证两个数字:最近10年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时,粮食年产量达52252万吨,而最低时,则仅有43065万吨,两者相差8178万吨。可见,粮食供给状况,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息息相关。

无利不起早。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得让农民赚钱。前几年,政府为帮助农民增收,已推出不少措施。不过回过头看,这些措施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比如农业的产业化,鼓励农民搞农产品深加工。无疑,那些办加工厂的农户,的确是能增收的。但困难在于,加工厂不是每个农户都能办,大量的农户,仍只能种粮,办不起工厂,产业化的好处,他们分享不到。再比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理论上说,农民自己调结构可取,但若是有政府出来掺和,就往往弄巧成拙。经济学有一个供求原理,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调结构正是如此,比如早年东北有农户种中药材赚了钱,于是县里号召大家都种中药材,结果供大于求,价格一落千丈,农民赔得血本无归。可见,调结构,并不是政府的事。

近年来,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相继出台了一些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先是费改税,后是粮食生产直补,再后来是减免农业税。这些政策,对农民来说,都是百年难遇的幸事。可不幸的是,在政府为农民减负的同时,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却让种粮成本给抵消了。农民增收有名无实,甚至有些地区还不升反降。据笔者在河南扶沟县的调查,2004:年农民种粮每亩政策性增收37元,但由于农资涨价,每亩比上年多投入40元,两相比较,每亩减收3元。更令人头痛的是,国家给农民的政策支持已基本走到尽头,农民要想再通过政策增收,似乎再也没什么余地了。

早在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说过:农村改革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为何要规模经营?因为没有规模经营,农民收入只能年复一年,原地踏步。现在农民人均耕地1.5亩,在这l亩5分地上,无论农民种什么,都只能温饱,不可能致富。要是有规模经营,比如让农民1人种20亩地,情形就会大有改观。按一亩地种粮收入500元计算,20亩就有1万元。这样,农民的年收入就基本赶上城镇居民了。如果1人种30亩地,农民的收入就能超过城镇居民。所以,耕地适当集中实行规模经营,是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是2l世纪农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其实,推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几年前就有地方在试点。不过,目前的流转,还仅仅是个起步,不仅流转面小,而且也不规范。这个问题的症结:一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肯让地。因为进城打工有风险,万一在城里呆不住,他还得回家种地。宁可抛荒,不肯失土,毕竟土地是农民的饭碗,也是农民的保障。二是即使有人肯让地,但往往由于地价分歧,转让也是谈的多,成的少。比如在目前情况下,如果1亩地每年按低于300元的价格转让,那么农民就宁肯自己种。撒一把种子、广种薄收也有300元。而想接地的农民,若1亩地出价超过300元,则又因无大利可图,也可能不肯多种地。

解决土地流转的矛盾,眼下有一个可用的办法,就是改造农发行,让农发行担当起国家土地银行的职能。这个办法的要点,是土地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办理土地存贷业务时,要坚持“高价存人、低价贷出”的原则。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鼓励农民将闲置或不愿耕种的土地存人银行;另一方面,是鼓励愿多种地的农民把土地从银行贷出。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土地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对推动土地集中有三大好处:一是促进土地流转从无序走向有序,有利于土地市场的规范管理;二是可以把过于分散的土地加以整合,成片地贷给种田大户,有利于规模经营;三是由于土地银行是国家银行,进城农民把耕地存人银行,既无后顾之忧,又可取得较高的回报,有利于解决土地抛荒。

成立国家土地银行后,土地银行实行耕地的存贷倒挂,那么,由此形成的资金缺口由谁填补?我的观点是,这笔钱应当由国家财政拿。因为粮食安全,不是免费午餐,要保障粮食安全,政府就必须付费。平心而论,所谓粮食不安全,并不是农民吃饭有风险,说白了,是城里人吃饭不安全。既是如此,要保障城里人的吃饭安全,那么就没理由让农民单方面地做出牺牲。合乎情理的办法是,由国家财政拿钱,去向农民买粮食安全。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对农民种粮给予补贴,就是支农、扶农,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农民所得到的,原本就是政府应该支付的成本。

也许有人说,国家财政现在不宽裕,还没有那么多钱去贴补农畏。而我则认为,钱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重视粮食安全。倘若大家有共识,把粮食安全摆到了重要位置,那么政府每年在作预算时,完全可以优先安排这笔资金。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是国家财力吃紧,那么政府也可通过开征粮食安全税来筹集。前面说过,粮食安全是城镇居民的安全,也是国家的安全,那么,政府向城镇居民征收粮食安全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岂不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善举吗?P.23-2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经济观察(2005年卷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东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32405
开本 16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