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是儿童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由于3~6幼儿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
学习态度的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儿童的好奇心与兴趣发展、儿童的动机发展和儿童的想象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的三个标准不是一个检验单、一个评价工具,而是为父母设计和选择有效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框架,是教与学的一个目标和结果,强调在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中不同领域间的融合。标准在阐述中均是站在“学”的角度,关注幼儿的实际表现,以此来衡量儿童达到了何种水平,使家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有可操作性。
在整个学龄前阶段,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儿童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这两样东西是可以让一个人受用一生的。
1.衡量对周围世界具有好奇心与兴趣标准
学龄前儿童具有好奇心,有寻求新信息的兴趣,对新知识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渴望学习。儿童面对新的人、事、物时,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好奇与兴趣;而且儿童的好奇与兴趣不断地从对物、人的探索兴趣,逐渐拓展到对主题、思想、任务这样一些社会性领域方面。
好奇心作为个性的一种,是个体对新奇和未知事物想知道的倾向,是个体重要的内部动机之一。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好问心乃输入知识之门”,“好奇心为知识的门径,我们应当利导之”。因此,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儿童的求知欲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对于知识的记忆,也将促进儿童未来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
幼儿的好奇心欲望展现出来的时候,也是他吸收知识,进行脑力充电最好的时机。3~6岁是幼儿脑细胞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所以,一旦发现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开始萌芽,爸爸妈妈就要注意用心好好呵护,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散思维的好环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在学习时能集中注意力,在成人的指导下能认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对学习、游戏有兴趣,会动脑筋、遵守游戏规则,能克服困难、主动积极地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表示,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学龄前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父母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父母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兴趣的起点,更是幼儿求知、探索、创新的动力。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可以真正成为儿童积极的内在动力,培养出儿童可贵的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爱好浓一分,入迷深一分,聪明才智就多一分。兴趣能引发创造的火花,是成才的起点。为此,父母在幼儿的一些活动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氛围,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兴趣的事、物、情景,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中。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