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篆刻是赵之谦心中永恒的情结。尽管他从政江西,为实现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而试图舍弃艺术,但内心的苦闷彷徨仍溢于言表。他的一生最终仍是属于艺术的,活跃于19世纪中叶的赵之谦因书画篆刻载誉史册,而不是其他,这在赵之谦而言,既是始料未及,也有悖于他涉艺的初衷,从而为他的艺术人生增添了悲壮的色彩。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意在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的阐述,为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并试图通过对赵之谦个性化创作的解析,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技法有所了解,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示,并希望能由此增进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内容推荐

赵之谦是我国近代一位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选取赵之谦的印章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印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并从中梳理出一定的技法规律。该书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对赵之谦印章篆刻技法的解析及临摹与创作都很独到,值得一读。阅读本书,你可以走进大师的生活,了解他的个性,读懂他的艺术历程。

目录

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总序

绪论

第一章 赵之谦篆刻的篆法特征

一 印从书出

二 印内求印

三 印外求印

第二章 赵之谦篆刻的章法构成

一 平实·意趣

二 疏密·朱白

三 并笔·残破

四 对称·呼应

五 穿插·避让

六 增减·繁简

七 边栏·界格

八 综合·变化

第三章 赵之谦篆刻的刀法技巧

一 刀法的渊源递变

二 刀法的风格个性

三 刀法的技巧分析

第四章 赵之谦篆刻的边款赏析

一 边款的技法特性

二 边款的书体展示

三 边款的行文布局

四 边款的基本组合方式

五 边款文字的丰富内容

第五章 赵之谦篆刻的临摹要领

一 临印的方法和步骤

二 临印的对照和评析

三 临摹相关的画印和钩摹

四 从临摹到创作

五 意临的研究和思考

六 关于代刀与赝品

第六章 赵之谦篆刻艺术的发展及在现当代的影响

一 赵之谦的弟子

二 从晚清印坛到民国印坛

三 对现当代篆刻的重大影响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五、穿插·避让

章法构思是对印文组合关系的分析研究,从一字印起,印文与边栏就产生了相邻关系。章法组合安排的类型依字数递增趋向复杂多变。运用穿插、避让等表现手段处理印文上下左右间的相邻关系,是章法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赵之谦白文宗汉,总体来说,白文印的篆法方正谨严,笔势含蓄内敛,印文间的关系严整划一,朱文则形态各异,笔势舒展放逸。印文间的笔画穿插避让妙在能于严谨中见自然之致,不经意中见巧思,使印面成为集中凝炼的整体。从赵之谦的印作中可以体会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穷鸟”(图119)  “遂生”(图120)

两印为上下关系和左右关系二字印。“穷鸟”二字笔意舒放,“穷”字两处修长的笔画间穿插了“鸟”字锋利的起笔,两字紧密组合,笔势左右伸展。“遂生”左右相邻,“遂”字占地较多,“遂”字“走”部侵入“生”字界,却由“生”字的横画稳妥相托,造成紧密严实的穿插关系,两字长笔见气势。

“二金蝶堂藏书”(图121)  “绩溪翁”(图122)

“二金蝶堂藏书”篆法方折挺锐,占地以“蝶堂”两字占地较紧,惟笔意舒展未见其局促,各字间尽见穿插避让之妙,笔画安排处处有支撑,得严实紧结之美,“藏”、堂”两字留空,实中有虚,与“二”字的疏灵相呼应。“绩溪翁”笔画作上下穿插,印文用笔酣畅自然,章法见穿插巧思而无让头舒足的刻意布置,两印篆法方折圆转各尽其妙。

“会稽赵氏双勾本印记”(图123)

“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图124)

显示朱文多字印的两种不同表现效果。“会稽赵氏双勾本印记”为九字印典型章法,篆法方劲沉稳,字间虚灵有味,但各字舒展的长笔仍体现穿插呼应,左顾右盼,一仍自然,刀法爽利,是一件完美的杰作。“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篆法圆润流转,各字左右依顾,笔画相连,穿插避让,绝无牵强别扭之感,印面和谐中充满抒情趣味,技法的应用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但恨金石南天贫”(图125)  “北平陶燮咸印信”(图48)

白文印中的穿插避让关系相对比较平淡,但隽永的构思仍可细细寻觅。“北平陶燮咸印信”中“燮”字的末笔伸人“咸”字地界,却相安无事,此中的细微之妙每可体味。“但恨金石南天贫”一印,字字左右紧凑,有垒石成壁之势,堪称一绝。

             P54-P56

序言

    总序

      李刚田

1999年,作为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工程,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印风系列》21卷(以下简称《历代印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获得“国家图书奖”。继《历代印风》之后,重庆出版社于2006年又出版了这套《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以下简称《技法解析》)。《历代印风》突出的特点是站在篆刻艺术立场去认识和梳理历史遗存,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历代印风》在不同的篆刻艺术风格流派这个参照系中将历代印章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并在每卷的专论中对其进行综合述评和理论提升。《历代印风》既不同于单纯的印章史图录,也不同于单纯的篆刻艺术教科书,而是兼具二者的功能,重在揭示篆刻形式与风格的发生和变化。而这套《技法解析》丛书则是在前套书对历代印风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并拓展前套书的篆刻资料,突出了篆刻艺术创作的教学功能,选取经典的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印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并从中梳理出一定的技法规律。如果说《历代印风》重在资料的整理和对历代篆刻风格发展变化的把握,那么《技法解析》丛书则立足于艺术创作实践,侧重于创作技法的揭示和研究。

当我们确定这套书的选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分册设置,而面临的是以前编撰《历代印风》时分卷的同样问题。由于篆刻发展史的特殊性,《历代印风》在分卷设置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古代印风的分类,基本上是依印章史发展的时序进行的;对于清代以来的篆刻创作,则依其风格流派的划分设卷,也就是以代表性篆刻家设卷;但对于一些特殊艺术形式的古代印章或印迹(如封泥、印匋、肖形印等),则打破时序按材质和表现内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顺应了篆刻发展的特殊性及篆刻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又能紧扣篆刻艺术的主题,所以这套《技法解析》丛书基本上依照印风的分卷设置进行。由于这套书要针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实际,《历代印风》中一些与当代创作关系不太密切的分卷,如《元代印风》、《明代印风》等,就不再在《技法解析》丛书中专设分册;在《历代印风》中将汉魏印风、浙派印风等内容又设为多个分册,根据《技法解析》丛书的体例及实际要求,则每类技法解析对象只设一册即可,而一些与当代创作关系密切的清代中晚期及近代篆刻家,则重点保留。经过反复推敲,确定本套丛书设为12分册:《古玺技法解析》、《秦印技法解析》、《汉印技法解析》、《元朱文印技法解析》、《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古印匋、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鸟虫篆印技法解析》。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依靠相应的技法手段来完成,篆刻艺术的审美思想通过技法与形式来物化,可以说没有篆刻技法发生作用,篆刻艺术就不存在。在创作中,没有美学思想的作品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没有形式的作品,就等于人没有了躯体,而一切美学思想对于艺术表现技法来说,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技法是完成作品形式、传达美学思想的唯一手段,所以一件作品有无技法的存在,是判定艺术创作与非艺术创作的界限,技法的高下难易,是判定一件作品高下的重要内容。

篆刻技法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完成艺术创作所必须的手段,同时又是篆刻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美具有空间构成与时序进程的两重性,篆刻技法也具有这两重性。篆刻的空间形式有赖技法完成,此时的技法只是完成艺术形式的一种手段,而刀石相激之间的美,刀笔相生的意韵,刀刀递进过程留下的痕迹,表现着一种时序之美,此时的技法又是篆刻美的内容。庖丁解伞“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中充分表现着技法的时序之美、节奏之美。《技法解析》这套丛书紧扣篆刻创作技法这个主题内容,这也正是与篆刻创作最为直接、作者最为关心的内容。

这套丛书立足于艺术创作实际而力避空谈,通过不同的具体印例、不同的印面形式、不同的风格流派探讨不同特点的技法。但我们又不能局限于对象,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局部的认识和分析之中,而要求站在整体的、宏观的立场去认识具体和局部,通过具体和局部去把握整体,通过实践的验证升华到理论,通过具体技法的分析和叙述总结出规律,上升到篆刻美学的层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技进乎道”。

对历代优秀篆刻作品进行技法解析,我们应站在篆刻艺术创作的立场上去认识、解析古代印章,在分析具体技法时,也必将突破古代印章的制作方式、使用方式。如对于刀法的论述,我们是依照以刀刻石的创作方式去认识和研究用刀的种种效果,在古代印章制作中,并无今天我们所依据的“以刀刻石”的方式而建立的刀法概念。解析古代印章中的所谓刀法,实际上是对古印中不同的制作效果、不同的印材质地以及不同的用印方式而形成不同的线条质感的分析,探讨如何转换为“以刀刻石”的刀法技巧,如何在古印线条特质的启示下形成创作风格。在研究篆刻创作技法中,《技法解析》丛书突破《历代印风》各分册之间的分野;在化人创作的研究中,突破古玺、汉印之间的时代悬隔,突破浙派、邓派等等之间的风格差异,将古代印章中表现出的金石气、明清流派篆刻中的文人雅意、当代篆刻创作中的形式变化及刀与石的表现力融合贯通在一起。

我们站在当代艺术的视角去发掘、认识、继承和发展历代篆刻艺术遗存。在临摹和创作中,一方面不局限于古代的“烂铜印”模式,同时也不必局限于文人篆刻所追求的那种“不激不厉”、“中正冲和”之美;另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割断历史而向壁独造,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动人而失去了传统文化在篆刻中的支撑力。要以当代的视角,以篆刻艺术创作的立场去把握古与今、表现与内涵之间的辩证关系。

基于这套丛书的特征,我们聘请的各分册作者都有着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篆刻创作实践的专家,另一方面是篆刻学研究的专家。这两方面的素质缺少其一便不能完成丛书编撰工作。作者们在努力客观、准确把握解析对象的技法特征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对研究对象的审美理解、在临摹与创作中的审美表现从来就带有主观色彩,这是由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决定的,这种主观性也是艺术的个性,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必要的。但限于解析对象的规定性,以及读者群体的需要,作者们将把个性的表现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将著作者的个性融人篆刻艺术的共性规律之中,这是本丛书对所有著作者的要求。

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后记

篆刻是赵之谦心中永恒的情结。尽管他从政江西,为实现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而试图舍弃艺术,但内心的苦闷彷徨仍溢于言表。他的一生最终仍是属于艺术的,活跃于19世纪中叶的赵之谦因书画篆刻载誉史册,而不是其他,这在赵之谦而言,既是始料未及,也有悖于他涉艺的初衷,从而为他的艺术人生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30多年前,我在上海的东方红书画社(即“朵云轩”)用几分钱买了一本《赵之谦北魏书帖》,这是我了解赵之谦的开始.稍后得吴颐人师指点书法篆刻,刻印的人手就是《赵伪叔手刻印存》,并且得知颐师的老师钱君匋正是当代赵之谦研究的专家。

1973年我随颐师去拜见君匋先生。是一个深秋的上午,其时他正遭受“文革”劫难,栖身于陋室,包括赵之谦在内的全部金石书画早已籍没。他端坐在桌前亲切地待客,身后还挂着一件赵之谦的北魏行书联,笔法遒劲而飞动,后来才知道是他从朋友处借来“过瘾”的。他是桐乡屠甸人,说话带有浓重的乡音,他说“赵之谦”,“赵”读作沪音“曹”的去声,迅疾而清亮,富有特色。

君匋先生艺兼众美,而最心仪于赵之谦,书画印均得其神味,倾力于赵之谦原作的收藏考释和编集,一生乐此不疲,所获皆重金精裱匣装珍若拱璧。他述及悲庵的艺文旧事极为诚挚,令人肃然动容,年且九旬仍有赵之谦的研究文章发表,他90年代在赠我的《君匋艺术院藏印集》扉页上写道:“人生苦短,艺术永恒”,他的人生也是属于艺术的,他对人生的眷恋主要是对艺术的眷恋,而他的艺术人生很多是与赵之谦相连的。

君匋先生晚年说,“我不能辜负我爱上了刻印的一生”;颐人师则说,“我经历了五十年的迷惘、寻找、苏醒、积聚力量,终于摸到了小岛(指他努力继承的篆刻艺术传统一作者注)的呼吸和脉搏,我幸福地成了岛上的一个细胞。”他们各自经历了时代给予的困苦和锤炼,篆刻也成了他们心中永恒的情结,如同赵之谦。

如果有人问我奏刀习印30年的最大收获,我的回答是,我藉此感受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力量。篆刻这个来自秦汉的精灵,在历史的传承中已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含量,她融人了各个时代学人的心灵历程,铸凿出他们各自的个性光辉,在篆刻艺术的追求中,令人深刻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弘丽博大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进程。

本书作为篆刻艺术专类技法解析丛书之一,意在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的阐述,为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并试图通过对赵之谦个性化创作的解析,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技法有所了解,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示,并希望能由此增进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谬误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的撰述也是对自身篆刻学习的回顾和梳理,由此深切感谢吴颐人师三十多年来的悉心指导,李刚田先生、孙慰祖先生对本书多有关注和指点,程振荣先生也提供了多种图版,并多有协助,谨此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

                 2004年11月12日

              赵之谦逝世120周年纪念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文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5094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1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41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1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