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图书 |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展览文化——1 文化的展览——5 文化与文人——13 从“天下”到“国家”——21 从“国家”到“地方”——26 地方与中央——32 本书的主题与结构——39 第二章 岭外人中国——44 界定粤人——45 教而化之——53 由方言到种族——66 由乡及国——96 小结:文化一种族一国家——108 第三章 书写粤语——111 从南蛮驮舌到中原古音——112 从口述到书写——119 文人讴歌——127 粤剧的粤味——133 俗话传道——138 渐成规范——145 我手写我口——156 小结:方言与国语——163 第四章 追溯岭学——164 岭学源流——165 学海堂之内——170 学海堂之外——180 学海堂之后——190 小结:从旧文化到新文化——211 第五章 由民俗到民族——213 民俗学在中国——215 民俗学在广东——218 学术与政治——228 学人与政要——241 小结:民族主义与地方文化——259 第六章 旧人新志——261 《高要县志》的纂修——263 语言和内容——268 新旧交替的地方读书人——275 地方志里的国家文化——279 地方利益与民族大义——290 小结:国民与邑人——297 第七章 余论:文化展览背后——299 文人的位置——300 “文化”是什么?——306 “广东文化”何在?——310 地域文化研究再思——315 征引文献及书目——318 索引——356 后记——36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程美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2441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6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3 |
出版时间 | 2006-06-01 |
首版时间 | 2006-06-01 |
印刷时间 | 200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