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律师会馆/法律文化之旅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和学术著作不同,本书是关于律师会馆的故事。涉及律师会馆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还涉及生活在律师会馆中的那些在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法律界人士、文学家、诗人等的历史影响和轶闻趣事,同时这些人所在的律师会馆的相关建筑也是这个故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阅读本书,你或许可以随时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和你的知识背景的契合点,发现某些让你心领神会之处,邂逅那些你可能在别的书中知道的英国历史上的各界著名人士,当然也会发现某些你愿意进一步了解的东西。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可以算是对英国培养法律人以及其他人才的知识的普及读物。本书比较全面的对律师会馆制度的产生和沿革进行了阐述,同时还涉及生活在律师会馆中的那些在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法律界人士、文学家、诗人等的历史影响和轶闻趣事。该书有些地方的描写虽不是很详尽,可能只是某些历史碎片,但由于涉及到很多对著名人物与建筑的描写,再加上生动有趣的图片,使得本书成为一本不错而且有趣的书。

目录

第一章 律师会馆的起源

第二章 圣殿骑士团及其后继者

第三章 圣殿教堂

第四章 中殿会馆

第五章 内殿会馆

第六章 林肯会馆与魔鬼突击队

第七章 格雷会馆

第八章 预备律师会馆

第九章 高级律师与高级律师会馆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时间给每个古老的城市刻上独特的皱褶和印记。狭窄的小巷、蜿蜒的街道、密集的房屋以及那些死胡同,这一切宛若上了年纪的人脸上的皱纹。它们为城市成熟的魅力和美丽添色不少,因为它们代表着丰富的阅历,并勾起人们的各种回忆。但和其他的皱褶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缺陷。以内殿和中殿的甬道(gateway)为标志,一直到舰队街(Fleet Street)的南端、以及哥特式的皇家法院(Law Courts)[译按:译按:泛指“法院”或者“法庭”,也与衡平法法院或者法庭(Equity Court)相对,指审理普通法案件的法院或者法庭。在英格兰,Law Courts通常是皇家法院(Royal Coups of Justice)这一司法机构所在的建筑物的简称。]所在的街道和文秘署巷(Chancery Lane)对面的一整片土地都属于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s)[译按:1119年创立的一个宗教军事组织因其总部设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而得名。创建这一组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护前往圣地的朝圣者。到1153年时,许多西方国家都设立了这一组织。1291年基督徒被逐出圣地后,圣殿骑士团的总部设在巴黎,骑士们也大都放弃了军亨,转而从事商业交易和银行业。巴黎和伦敦的圣殿成为他们储存财富的仓库。由于他们在法国,西班牙和伦敦的势力甚大,引起了其他修会和国王的不满,在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直接干预下,教皇克莱蒙特五世(Clement V)于1312年正式决定取缔圣殿骑士团井没收其财产。]的财产。这片土地是由曾经在附近流淌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它成为邦德街(Bond Street)的瓶颈,有一半时间造成了交通堵塞。由于这条著名的街道非常狭窄,造成城市的主要道路交通拥堵,后来,美容师来了,他们抚平了那些深深的皱褶,拓宽了古老狭窄的道路。古老的标志被移走,雷恩(Wren)(译按:雷恩(1632-1723年),英格兰建筑师,曾设计过五十多座伦敦教堂,最著名的是圣保罗大教堂(1675-1710年)的甬道和建筑必须消失,因为宽阔笔直的大道可以直接通往商业中心。

但那些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的悠久的影响和结果依旧存在、并且仍将存在。认为那些被带到舰队街的人的事迹或者兴趣都直接受到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似乎有些牵强,实际上也很牵强。但如果没有那些混杂着宗教狂热和商业侵略的奇怪的战争,就不会有圣殿骑士团;而如果没有圣殿骑士团,伦敦这部分地区整个的名称和地形安排可能就会完全不同。法律人协会(Societies of Lawyers)(译按:我个人认为这里的Lawyer译作“法律人”比译作“律师”更合适,因为协会的会员不仅仅包括律师。]继承了他们的财产,当然,也继承了属于他们的建筑,比如,圣殿骑士团的圆顶教堂(Round Church)。

          P3-P4

序言

一本薄书,在没有各种人为的拖延的情况下从开始翻译到出版花了两年的时间,的确和目前追求出版“短平快”的“时代要求”有些不合拍。尽管“慢工”不一定能出“细活”,但我们“慢工”的目的的确是为了尽可能能出“细活”。看到打出来的校样,至少我自己看起来感觉还是不错,因此,破例修改我的译后记。

这本书的翻译有些出乎意料地困难。

西方的中世纪,学者们通常用拉丁文写作,尽管这给一般人的阅读带来不便,但却有利于学者们的沟通,当然,也就不需要翻译了。后来,拉丁文退出历史舞台,学者们更多地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写作,翻译才成为必须。但19世纪以后各个学科的独立使得每个学科的研究范围相对缩小,同时也相对固定;并且,各个学科的学者保有一套自己的术语和研究范式;因此,虽然翻译起来也有困难,也会出现意义的丧失(或者部分丧失),但各学科的学术著作的翻译问题相对固定。如果我们对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熟悉的话,问题不是特别大。和学术著作不同,本书是关于律师会馆的故事。涉及律师会馆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还涉及生活在律师会馆中的那些在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法律界人士、文学家、诗人等的历史影响和轶闻趣事,同时这些人所在的律师会馆的相关建筑也是这个故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涉及面太广,有时真的有力所不逮的感觉。而且,由于本书的篇幅不是很大,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都很大,因此,可以说也不是一幅关于律师会馆的完整的画面,而更接近于对其中某些场景的捕捉。如何根据这些片断还原出比较完整的历史线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些无疑都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但最困难的还不是这些具体的问题,而是在翻译过程中感受到的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师弟周威在谈论写关于英国法律制度的论文心得时,曾经说过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能是我们关心的某些内容在那些学术书中却常常被一笔带过,而这些似乎已经融入他们常识的东西对处于异质文化的我们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因为它们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它们的制度是那样的而我们的不是,而这就是文化的隔阂。当然,前面已经提到,这本书不是学术著作,倒是提到不少一般的学术著作很少提及的那些内容。因此,翻译的困难和一般学术著作有些不同。在翻译时,我很惊讶地发现,很多词google出来的英文网页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但有用的中文网页极少甚至没有。即使借助那些英文网页,我们可能多少可以了解这些东西在英国社会生活中的意思和用法,但你仍然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这很像以前看到过的说阿拉伯人关于“骆驼”有四百多个不同的称呼的故事。对于阿拉伯人,可能你不需要任何解释,他就能明白每个不同的“骆驼”的语词指的是什么;但对于我们,即使给了很多解释或者说明,我们可能仍然似懂非懂。这就是文化差异或者是没有亲身感受的缘故。

翻译过程中的另外一个感受涉及对异质的法律制度的评价问题。为了查对本书引用的一些文学作品的译文,我又简单翻阅了狄更斯等人的小说,注意到小时候看小说没有注意到的一些和法律有关的内容。狄更斯的小说至少向我们展示了和法学界对英国法律传统的普遍评价不同的另外一方面内容,尽管这些小说还不足以构成充足的理由颠覆我们对英国法的评价,但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反思的素材。由此,我产生了对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间隔后,人们对以前的或者异域制度的评价的一些怀疑。是否“距离产生了美感”?我们对前人或者国外的制度是否溢美过度?同时,更进一步怀疑制度移植的可能性。尽管如今已是全球化的时代了,但我们对西方的制度和思想的态度是否和启蒙思想家对当时的中国的态度有某些相似之处?是否是时空的间隔和我们的了解的不够产生的误读?我并不是想全盘否定文化交流和引进的价值,只是希望我们多少反思或者警惕我们可能出现的另外一个错误。我不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制度的理解和他们对自己制度的理解是否相同或者相似。会不会产生龙应台说的那种情况?她说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一起从一个庙前经过时,那个西方人摸着石狮问她是什么东西,她告诉他那是狮子时双方的惊讶,她奇怪的是对方居然不知道那是狮子,而对方却奇怪的是那怎么是狮子。(龙应台:“从石狮子出发”(代前言),载《这个动荡的世界》,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她接着说:既然狮子在中国是图腾,那么走样不走样也无所谓,但我想制度不是图腾,走样不走样还是有关系的,而且可能关系很大。当然,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很多,这里不多说。

回到文本,谈谈一些技术性的翻译问题。

首先是关于本书的主题词“Inns of Court”的翻译。有把它们翻译成“法学院”的,也有翻译成“律师会馆”的,《元照英美法词典》译为“出庭律师公会”,对应于“Inns of Chancery”(预备律师公会)。但鉴于本书涉及的是关于生活在那里的那些法律人的人和事,我个人认为翻译为“律师会馆”更合适一些。另外,本书把“lawyer”主要翻译为“法律人一而不是“律师”,因为,实际上在这些会馆里的不仅仅是律师。其他的一些法律术语的翻译大多数按照《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翻译,这样做的理由是:即使对某些术语的翻译我可能不完全赞同。但鉴于国内这方面的翻译极为混乱,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的翻译很不相同,有时让人看了以为说的是不同的东西,所以,我想,如果大家基本参照某种统一的译法,或许可以给读者一些方便。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提及的各种背景的人物和事件,我加了不少译注。本书其他一些没有标明来源的译者注通常是参考《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简明英汉词典》、《美国传统词典》以及网络上搜索到的一些资料综合而成。由于来源复杂,因此,无法一一注明。

其次,本书涉及很多的人名和地名,我可能是有些吃力不讨好地把它们都译出来(当然,在首次出现时我保留了原文,以便读者检索和核对),而不是像某些译著那样直接在中文中插入这些外文的人名和地名。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那样看起来很不舒服。当然,这的确可能是很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很多人名和地名都没有现成的中文的翻译,我得自己费力去想怎么翻译,而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我的译法不好,或者有些人可能更习惯于直接看英文的地名和人名。

最后,本书的文本直接根据英文翻译,之所以冠以“编译”而不是“翻译”不是试图逃避对译文可能出现的错误的责任;而且我个人对目前一些译文明明其绝大部分的内容是根据某篇文章翻译过来的、但却称为“编译”的做法有些反感。这样做的确很聪明,一是可以避开版权问题,二是可以避开某些困难的部分的翻译(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小人之腹)。本书冠以“译著”不是出于这两个原因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基于对我增添的内容可能出现的错误负责,我对在翻译过程中所添加的译注和插图的错误负责。我欢迎任何对本书的翻译以及这些附加内容的批评。之所以编译,是因为我认为原作对律师会馆的介绍还是不够详尽,也无法为我们提供比较全面的对律师会馆制度的产生和沿革的完整图景,阅读本书,你可能仍然感觉言犹未尽,有些地方可能只是某些历史碎片,因此,加了不少注释,以便读者有一些基本的背景知道;同时,由于本书涉及很多对人物和建筑的描述,如果配上图片,就生动完整得多。因此,也增添了不少图片。尽管我根据自己的疑惑,试图填补一些碎片,但仍然很有限(因为不能增添太多,那样就喧宾夺主了)。不过,我仍然认为这是一本不错而且有趣的书。我以前和人说过:一本好的科普书不在于告诉人们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引起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搜索有关的书进行阅读。这本书也可以算是对英国培养法律人以及其他人才的知识的普及读物,依我自己的标准,它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你或许可以随时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和你的知识背景的契合点,发现某些让你心领神会之处,邂逅那些你可能在别的书中知道的英国历史上的各界著名人士,当然也会发现某些你愿意进一步了解的东西。我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就有这些体会,希望你也能喜欢这本书。

最后,感谢贺维彤费心费力搜集了很多高清晰度的图片,为本书添色不少。他反反复复地goole,努力寻找出最佳的图片。我们还一次又一次地讨论、比较、增加、删减、核对,在电脑上改,出字样再改,改了很多次,直到我们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为止。此外,还要感谢史大晓为我解决了翻译中的一些难题;感谢上海三联书店的副总编辑黄韬先生和毕竞悦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努力,感谢排版编辑孙彦红,她娴熟、精湛的排版技术以及耐心、负责的态度才使得本书最终以这样精美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

               张芝梅

               2006年5月31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律师会馆/法律文化之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塞西尔·黑德勒姆
译者 张芝梅
编者
绘者 贺维彤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3126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56.16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