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脸面”是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或许是因为它太过平常,反而被大多数学者忽视了。也许还是因为它的平常,少数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具有深切体察的文化名人,如明恩溥、鲁迅、林语堂、费正清、钱钟书、金庸等,则看到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刊为“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中的一辑,收集了部分华人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社会心理学家60年来在脸面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果,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相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于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系统地选刊这些学者的论文,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多重视角以及丰富的学术成果。本书其中一辑,焦点问题为:面子与文化。

目录

中国人的脸面观/胡先晋

论面子/何友晖

脸面观念及其儒学根源/成中英

“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金耀基

面子的动力:从概念化到测量/何友晖

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朱瑞玲

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陈之昭

“面子”压力及其因应行为/朱瑞玲

从跨文化的观点分析面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运作/周关伶 何友晖

中国人的脸面观模型/翟学伟

在中国官僚作风及其技术的背后

 ——偏正结构与面子运作/翟学伟

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模型及相关挑战

 ——从“差序格局”看关系的分类及其要素/沈毅

试读章节

3.“不要脸”

“不要脸”是一种很严厉的指责,意思是指个人不在乎社会对他的品格的看法,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违反道德标准。对这样的人,社会约束力不起作用,因为他不承认社会的游戏规则。而且,如果他“不要脸”成为习性,他的亲友便无法预测他的言行。除非迫于环境,几乎没有人愿意与这种人打交道。

需要理解的是,这种说法主要应用于为了私利而占他人的便宜;无视传统习俗被认为是怪癖,但并不导致“丢脸”。卖伪劣产品或囤积居奇的商人,贪图私利而口是心非的人,为经济利益而徇私的政客,利用男朋友甚至出卖青春的女孩等等,所有这些人都可看成是“不要脸”,有时也看成是“没有脸”。

这些人的行为通常不能受到法律的惩罚,公众的责难也可能是不公开的。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处于不利情境时,社会将不予道德和物质上的支持。他们不再能够依靠社会关系网络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因为他们违反道德标准而使自己孤立无援。实际上,社会认为他们的失败和不幸正是不顾社会约束力而应得的惩罚。

“不要脸”是吵架时经常听到的一句骂人的话:“你明明知道不对还要辩,你不要脸了吗?”“你死不认错,不要脸的人就是你!”在争吵中这样来回指责。最严重的是地位低的人这样指责地位高的人。前面提到过学生提问题来捉弄新老师的习惯。有一次,一位新老师没有满足学生,当他还没有领会到学生在考他时,学生们就不客气地说他“不要脸”,然后陆续离开教室。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指责的理由很充分,受指责的人便不能再露脸了。学生们便成功地阻止了那位讲师继续在这所大学授课。

有时候“不要脸”的使用有些幽默感。年老时候,用来规范年轻人的传统习俗和道德约束变得松懈。年轻人过度的饮食和享乐会遭到谴责,而这对老年人则可宽容。社会知道他们是好人并原谅他们的小毛病。因此当他想放纵自己的时候就会说“我老得可以不要脸了”来做借口。尽管只有山东的一个地方有这种说法,但老年人享有更多偏离习俗的自由是很典型的。这并不是说“脸”对老年人不再是一种约束力。它意味着社会对人格完整的信任不会因忽视其习俗而发生动摇。

在年龄层次的另一端,孩子也不要受到“脸”的约束力的严格制约。一个小孩的言行表现得比实际年龄小,例如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还抢着要最大块的蛋糕,就会被人嘲笑“你这样子真不要脸”,但是没有人会当真。青少年很有“脸”的意识,争吵时会相互指责对方“不要脸”,但他们受辱的感觉没有发展到成人那样的程度。

         P6-P7

序言

“脸面”是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或许是因为它太过平常,反而被大多数学者忽视了。也许还是因为它的平常,少数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具有深切体察的文化名人,如明恩溥、鲁迅、林语堂、费正清、钱钟书、金庸等,则看到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认为面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最基本特征,可以深刻地影响中国人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及外交上的走向。或许又是因为这样的平常对西方人来讲是陌生的吧,许多西方人倾向把它看做是理解中国人的关键,是打开中国人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由于我们长期浸淫在脸面运作的社会情境中,我们能习惯地去实践,未必能体会;我们能体会,未必有认识;我们有认识,未必就有研究。因此如何能在知识上捕捉到社会生活中的脸和面子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则,并在社会与行为科学领域内做理论和实证的探讨,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

据我们考证,在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当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过此主题的学者。自20世纪40年开始,首先是一些文化人类学家在文化比较中发现了它的重要价值,并对它的含义做了论述;接下来则是一些心理学家力图通过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它进行理论的假设和经验的证明;直至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本土化运动的推动,脸面的研究呈现出了多元的、科际整合的局面。我们简要地从脸面研究所走过的历程中看到,今天的社会与行为科学本土化的展开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面子研究的。或者说正因为脸面研究的步步推进,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正是脸面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社会科学本土化是卓有成效的。而西方学者也会承认,脸面的含义及其运作是中国文化对英语语言及其世界学术的一个重要贡献。它为西方社会学中的戏剧理论之形成、跨文化的交际研究、话语分析、礼貌策略及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整饰研究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本刊在这里收集了部分华人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社会心理学家60年来在脸面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果。其中大多数作品曾发表过,有的已产生过重要的学术影响,个别尚未正式发表的因其具有相当独到的见解也一并收在这里。我们选登它们的意图不但想向读者展示华人学者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状况及其成绩,而且也希望为准备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为了突显这种指导性,我们所选的论文以概念探讨与理论建构为主,兼顾一些实证研究。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带动更多的实证研究。显然,有关中国人脸面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其他领域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这次结集发表能影响更多的学人来关注这一主题,推动脸面研究向纵深且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构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贡献力量。

                翟学伟

               2005年2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翟学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1412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6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6-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