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菊花的幽香(文本典藏卷)/名家名著评点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北京文学》55年来代表当代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这些文章都是由中国著名作家对世界著名作家的小说进行的点评,每篇都附有访谈。语言妙趣横生,匠心体会深切。

内容推荐

本书系“名家名著评点书系”丛书之一。由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刘恒、史铁生等点评世界著名作家如劳伦斯海明威等的小说。有感而发,妙趣横生,小说名家说小说大师,匠心体会深切。每篇附有访谈,或附有著名学者、作家的单篇评说文章。赏析指南·小说名家手迹批点,亲身说法;经典常看·世界大师不朽名篇,一书集会。丛书尽数收入《北京文学》55年来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之精华,不少为绝版或者首次结集出版,代表了当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目录

序  上下  林斤澜(1)

序二 凝固一段文学史  章德宁(3)

菊花的幽香  [英]劳伦斯著莫言评点/(1)

与莫言对谈——关于劳伦斯和《菊花的幽香》及当代小说现状  莫言、《北京文学》编辑/(20)

爱与创造——劳伦斯的情爱之旅  长江(36)

在流放地  [奥地利]卡夫卡著刘恒评点/(43)

关于《在流放地》的问答  刘恒、《北京文学》编辑/(62)

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奥地利]卡夫卡/(68)

丈 夫 沈从文著刘庆邦评点/(78)

与刘庆邦对谈  刘庆邦、《北京文学》编辑/(92)

沈从文像小商人  [马来西亚]温梓川/(101)

一个乡下人和两个城市的故事  钱理群/(104)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罗萨著阎连科评点/(111)

《河的第三条岸》问答  阎连科、《北京文学》编辑/(115)

王佛脱险记  [法]尤瑟纳尔著林白评点/(120)

《王佛脱脸记》问答  林白、《北京文学》编辑/(128)

解读《王佛脱险记》  余华/(131)

南方  [阿根廷]博尔赫斯著潘军评点/(133)

秘密的奇迹  [阿根廷]博尔赫斯著潘军评点/(139)

与潘军谈博尔赫斯  潘军、《北京文学》编辑/(145)

陈小手  汪曾祺著林斤澜评点/(150)

与林斤澜谈汪曾祺  林斤澜、《北京文学》编辑/(153)

嫩绿淡黄  林斤澜/(155)

卡尔维诺短篇小说七篇  [意大利]卡尔维诺著/(157)

与史铁生对谈  史铁生、《北京文学》编辑/(168)

社戏  鲁迅著迟子建评点/(179)

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迟子建、《北京文学》编辑/(186)

柴火  [美]卡佛著 肖复兴评点/(191)

小说文本和叙事技巧的文学价值  肖复兴、《北京文学》编辑/(201)

善良的乡下人  [美]奥康纳著马原评点/(205)

与马原对谈  马原、《北京文学》编车军/(224)

钢琴教师  [奥地利]耶利内克著徐小斌评点/(231)

爱是如此艰难  徐小斌、艾琳/(250)

千里马  [俄]巴别尔著张抗抗评点/(254)

永远的《骑兵军》  张抗抗、《北京文学》编辑/(260)

红头绳儿  王鼎钧著陈建功评点/(266)

简洁的魅力  陈建功、《北京文学》编辑/(272)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美]马克.吐温著尤凤伟评点/(276)

谈马克·吐温   尤凤伟、《北京文学》编辑/(281)

杀人者  [美]海明威著陈世旭评点/(286)

海明威的骄傲是无法模仿的  陈世旭、《北京文学》编辑/(295)

墙上的斑点  [英]伍尔夫著方方评点/(302)

陪着她一起想入非非  方方、《北京文学》编辑/(308)

试读章节

大钟打响了八点。她兀地一下站起身,把活计扔在坐椅上。她走到楼梯脚下那扇门那儿去,拉开门静听。接着,她走到外面,把门锁上。

有个什么在院子里打斗。她吃了一惊,虽然她知道,这只是这地方十分猖獗的老鼠。那天晚上天色很黑,在那一大片停着庞大的敞篷货车的铁路停车场上,一丝灯光也没有,只有在后面远处,她可以看见矿坑顶上有几盏黄灯,以及井口出车台像着火似的把红光抹在夜空中。她顺着铁轨边上急匆匆地往前走去,然后越过了汇聚在一起的铁路线,来到了那道白色大门旁边的阶梯前,由那儿走到大道上。这时候,原来推动她向前走的忧虑心情又宽舒了点儿。人们正在朝新布林斯利走去,她看见了房子里的灯光,二十码前面就是“威尔士亲王”的宽大的窗子,温暖、明亮,闹哄哄的人声清晰可闻。她多么傻,竟然想像他遭到了什么事故!他只不过是在“威尔士亲王”那儿喝酒。她犹豫起来,她还从来没有去叫过他,她也决不会去。于是她便继续朝空荡荡地坐落在大路上的那一长排零乱的房屋走去,她走进住宅之间的一条通道。

“里格利先生吗?——不错!你要找他吗?不,他这会儿不在家。”

那个瘦削的女人从黑暗的洗碗槽上探出身子,盯视着另一个女人,一道暗淡的光线,从厨房的百叶窗里透出来,照到另一个女人的脸上。

“是贝茨太太吗?”她问,口气里带有尊敬的意味。

“是的。我不知道你们先生回家来没有。我们的还没有回来。”

“还没有回来!噢,杰克已经回家来过,吃了晚饭,又出去啦。他只是在睡觉前出去散上半小时步。你到‘威尔士亲王’那儿去瞧过吗?”

“没有……”

“是呀,你不愿——!那地方不太好。”另一个女人十分宽厚。她们之间很尴尬地寂静了片刻。“杰克并没有说过什么关于——关于你们先生的话。”她说。

“是吗!——我料想他是待在那儿走不了啦!”

伊丽莎白·贝茨沉痛地、有点儿轻率地这么说。她知道院子那面的那个女人正站在门口静听,可是她并不在乎。她转身要走的时候,里格利太太说:……P8

序言

我与《北京文学》编辑部在一个单位里相处多年,现在出55周年纪念文集,叫我写几个字。正好遇上“高温天气”,我又是“高危人群”,戏言“天人合高”,也无可推辞。

拿过文集选目一看,觉得有些年头选得多,有些年头没有选什么,回想好些年单位里的“上下”,竟也杂乱。我不知道编辑部在干什么,想来他们也不知道我干什么去了。

我不能“编”大事记,也不能“辑”年表,就是一般的叙述也困难重重。

我当《北京文学》的主编,也只是20世纪80年代一段时间。那是闭关锁国多年之后,“开放”开始,外国思潮不分先后都是时鲜,随时水涨,随网上来。

“一会儿,满刊物的意识流。一会儿,编辑部里全是人与人不可理解,世界荒谬。一会儿想入非非。一会儿寻根可就是生活还是‘泥河一样流’,文学的时尚,与生活的真实脱节。”

偏偏脱节的同时,叫人睁眼看见“一元化”的“皇历”翻过去了,闭眼也觉出来多元的气象,探头探脑而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也要与世界接轨。

世界早已思潮万千,策略万变,昨日恍如隔世。我们做美梦的,做噩梦的,都若梦中惊觉。究竟清醒没有?问谁呢?全知全觉的死了。

最好不说话,如果非说不可,最好说点陈年八代。

陈年八代的意思是:不定哪个年代听说的,至今也还听见,也还听得过去。可见会有些道理,起码比生吞活剥的顶用。

这些话里有一句说:办刊物,就是出人才,出作品。这两“出”是一句还是两句,都有理由足够解释。不过没多少意思先放过一边,行文还是力求简略“为荷”。

《北京文学》一度停刊,先后总算“存活”了五十又五年,“变幻大王旗”也若干次。现在出作品选集,不免经年作难。有的年头选不清,推给篇幅限制,“存目”备考。有的年头推一个“代表”也难。就有“代表”在别的年头曾是“毒草”,又在别的年头“平反”,现在的年头又数他“帅”。

现在虽说“多元”,但“一元”派头还有皮有脸,还“唯我独革”。选家总要代表刊物要“多”,又总要有自己的“一”。要说“多”包涵,又要把自己的“一”押上去。还要在“多”中,看见有几分之“一”是自闭,直至自绝。

20世纪初,有一个大作家上教座说:“小说上官场吃不开,不能换个科长当当。小说上市场也没出息,不能够万儿八千的花花。小说顶多做做敲门砖,敲开了官场市场的门就放下。”

慢着,这位大作家在上世纪初,怎么说的是我们今天的情况?

不忙。今天的我们,不是在说小说没人看了。看完没看完就塞字纸篓了。小说随便写了。写什么算什么了。反正官场市场都不把小说当回事了。这一门古老艺术现当今连个地盘也没有了。

上世纪初,大作家说得像今天的这个那个,并不稀奇。真正的稀奇在说到最后,得出结论……

不要着急。他说的结论需要慢嚼细咽。

……结论是人们不把小说当回事以后,以后放下,以后走开。小说路上稀稀落落只剩下几个人影子,这几个爱艺术。爱,放不下,走不开,于是小说有救了。

历来,救星出现在于枯的地方,在冷落的地址,在遗弃的地盘。历来,到哪来找救星去,就在本身,本身的生命力。

为这本身,人们流传出来两句名言:“离功利远了,离艺术近了。”这两句话里边没有多少理念,只不过道破事实。还有快人快语的快感,要紧的是表现了一种不易表现的精神状态:把自己的前途都卖出去了,还犟着说:我愿意,我爱。

为这本身,又在陈年八代里“鹦鹉学舌”:“二出”——“出人才出作品”。

又把选集的多选少选,归到“二出”身上。

又把走开了的,出嫁他乡的,改换门庭的,眼见走向不归之路走向死胡同的,召唤回归文学本身。殊不知这召唤成了响亮的口号,成了文学运动。

这本选集上有栏目“文本典藏”。请出历史各个时期的文学标兵做本身的典范,请来当今的名家点评典范本身的标兵光彩。

我绕来绕去起了广告作用,却不能在请出的请来的中间,找出众口一词,议论一律,一口清。  

我只找出一些有关系的字,如美如爱如力生命力、活力、原力,还有生生不息,诗的本质,和谐,梦幻,灵感,启发,奇迹……

我想在在都有道理。但必须只挑一个的话,我打算挑“爱”。因为这个字在过去,“脸上也挂着斗争”的年代,被拷问过血统、出身、经历,从受过的教育和吃过的奶,体无完肤,灭了。现如今又被媒体宣传,电视表扬,“广而告之”,“歌以咏志”,宗教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街头巷尾,打做招牌,俗了。眼见灭过,俗过。也眼见不灭不俗。忽然警觉,难道这个字也有“双刃剑”的性格。

现在比喻“双刃剑”也不少了。尤其在重要的发明上,关系着“大事”。我说的不过“小情”。“大事小情”,若出一辙。

这也是奇迹,宗教家说:“奇迹就是奇迹”。不加解释。我想必要加上猛然的感受,如同灵感:刹那兴奋,若出战栗。

2005年8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菊花的幽香(文本典藏卷)/名家名著评点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恒//章德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61615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