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城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二千五百年来,它仍在原来的版图上巍然屹立,这是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经济繁荣、风物清嘉、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城市风貌独特而壮观,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本书就向你描述苏州的风物人情之美。
图书 | 三生花草梦苏州/城市文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城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二千五百年来,它仍在原来的版图上巍然屹立,这是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经济繁荣、风物清嘉、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城市风貌独特而壮观,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本书就向你描述苏州的风物人情之美。 目录 序 古城风景 春风倚棹闰闾城 万井烟花绕故都 人间乐土是吴中 六街烟锁月繁华 姑苏名园纪略 拙政园 留园 网师园 环秀山庄 沧浪亭 狮子林 艺圃 耦园 退思园 南园沧桑 古保圣寺 无隐庵谈往 苏州盆景旧闻 虎丘捏相 记核睢 苏州茶品 苏州酒事 洞庭果品记 枇杷 杨梅 柑橘 白果 水村蔬果记 莲藕 菱芰 芡实 深秋隽味 端午苏州旧俗 苏游梦痕 苏曼殊暮烟疏雨过阊门 周作人多谢石家豆腐羹 钱基博远山沉日树苍凉 张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绿 郁达夫残宵无梦到横塘 朱自清君居停我情汪洋 沈从文画了春愁画夕阳 田汉曾识西山谢黛娥 后记 试读章节 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古城,它起造于公元前五一四年,至今已二千五百多年了。它的历史,虽然晚于托尼斯湾的迦太基、台伯河畔的罗马、幼发拉底河中游的新巴比伦,也晚于中国春秋时的其他都城,如周的成周、齐的临淄、鲁的曲阜、郑的新郑、宋的商丘、楚的郢、秦的雍等,但那些城市有的久已废圮湮没,有的几经徙移另建,惟有苏州古城,至今在原来的版图上巍然屹立,这在世界城市史上是一个奇迹,为人类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顾颉刚先生在《苏州史志笔记》里便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不仅如此,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苏州的经济繁荣、风物清嘉、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明万历时,袁宏道来为吴县令,他给友人龚惟学的信里就这样盛赞苏州:“若夫山川之秀丽,人物之色泽,歌喉之宛转,海错之珍异,百巧之川凑,高士之云集,虽京都亦难之。今吴已饶之矣,洋洋乎固大国之风哉。”清康熙时人孙嘉淦,在《南游记》里也写道:“姑苏控三江、跨五湖而通海。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部门不逮。”人们将苏州称为“鱼米之乡”、“美食之邦”、“杏坛之基”、“人文之薮”、“丝绸之府”、“工艺之市”、“水乡之城”、“花园之都”等等,归纳了它丰富多彩的文化风貌。这种独特而壮观的城市形象,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苏州古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啻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就苏州古城来说,也有它的变迁史。千百年来,它所有的构成因素,包括城墙、街巷、桥梁、河道、官署、寺观、学校、民居、园圃等等,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里有战争的因素,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但古城不断变迁的历史,正是古城的成长史,也是人群聚结不断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历史。P2 序言 前人咏唱苏州的诗真是很多,龚定□的那句“三生花草梦苏州”,却最为人熟悉,字面那样简单,含意却异常悠远,似乎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 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四月二十三日,龚定盍辞官出京,五月十二日抵达淮安府清河县县治清江浦,即今淮阴。那时的淮阴为水陆孔道,河道总督、漕运总督都驻扎于此,商贾往来,行旅上下,十分繁华热闹。定□喜欢花月冶游,在歌楼舞榭访艳时,遇到一位名为灵箫的苏州女子,她不知何故沦落风尘,也不知何故辗转流落至此。灵箫的姿色态度让定□迷恋不已,认为是前112因缘,想不到自己在四十八岁时竟然遇上了,不由欣然地咏道:“天花拂袂著难销,始愧声闻力未超。青史他年烦点染,定公四纪遇灵箫。”第二天又赠诗一首云:“一言恩重降云霄,尘劫成尘感不销。未免初禅怯花影,梦回持偈谢灵箫。” 两人绻缱了十几天,定□依依不舍地离开清江浦,一帆南下,经扬州、镇江、江阴,来到苏州。苏州本是他熟悉的地方,这一次却有点不同,似乎眼前的花草都变得亲切起来了,因为这是灵箫的故乡啊。诗人踯躅街巷,仿佛那楼窗里探望的就是她那迷人的笑脸,那画舫上的女子也就是她那窈窕的身影。鳞次栉比的瓦屋,高高下下的楼阁,还有在那依依杉11条里隐着的花院朱户,究竟哪里是灵箫住过的地方呢,这固然是无法知道了,只见一缕夕阳映照着那屋檐和粉墙上。定□不由叹息,咏道:“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儿家门巷斜阳改,输与船娘住虎丘。”漂泊异乡的灵箫,终然不及山塘上的姑娘们了,她们还能日日看到虎丘青翠的山色。 那年九月,定□北上,又到了清江浦,与灵箫小别重逢,温存更倍于前,“何须宴罢始留髡,绛蜡床前款一尊。姊妹隔花催送客,尚拈罗带不开门”,正是这样缠绵的情景。定□上次离开的时候,灵箫的发髻上还缀着栀子花,四个月过去,则已到了菊花的时节了。夜来听着窗外的西风,在小几上点起红蜡烛,屏风下的烛光格外明亮,似乎也温暖着他们的心,“去时栀子压犀簪,次第寒花掐到今。谁分江湖摇落后,小屏红烛话冬心”。深秋寒夜里,絮絮地倾情诉说,真是他“水驿寻灯、山程倚辔”旅途上的片刻安逸。定鑫在清江浦住了十天,他自己在诗注里写道:“留浦十日,大抵醉梦时多醒时少也。”就在那似梦似醒的日子里,灵箫重又提起为她脱籍的事,这让定□感到为难,不但说不明白,实在也难于启齿,枕上的承诺,大都一时冲动,静下来想想,总会有点后悔,于是只好留下一首诗,默默离去,诗日,“豆蔻芳温启瓠犀,伤心前度语重提。牡丹绝色三春暖,岂是梅花处士妻。”灵箫看了,心里不是滋味,泪眼凝望,远远霜天里,大雁正斜斜地向南飞去。 过了两个月,定□自京南返。又经过清江浦,再到灵箫的寓舍,已是人去楼空,问讯她的下落,都说她回苏州老家去了,并且已闭门谢客。定□听了,怅然若失,心情是复杂的。他的《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关于灵箫的诗占了十分之一,即所谓“寐词”,虽说是“借燕游以抒湮郁之抱”,但对他来说,这次感情的凄馨绮艳也是未曾有过的。事至如此,他只能恨恨地说:“自此不复为此人有诗矣。”实在也是无可奈何,既然情缘已了,又何必有诗;即使情缘未了,然而人已不见,诗又写给谁呢?诗人只得怏怏归去。灵箫在定□心里,已是永久的存在,不能忘怀,他或许曾经想过,安顿下来以后,再去苏州寻找她的踪迹,将自己的苦衷向她说个明白。 但一切都迟了,一年后的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八月十二日,定□因病暴卒于丹阳,年仅五十岁。一代诗人已矣,一个情犹未了的故事,也只能不了了之了。如果灵箫后来听到这个噩耗,会怎样想呢,她会想起那在清江浦酒楼上春风沉醉的夜晚,她会想起那寒秋深夜里烛光下的喁喁私语,她有很多关于定□的记忆,但她或许不知道,定□曾想过,将自己和她的归宿放在苏州,放在那秀丽的虎丘。定□有两首诗,一首咏道:“一自天锺第一流,年来花草冷苏州。儿家心绪无人见,他日埋香要虎丘。”另一首咏道:“灵箫合贮此灵山,意思精微窈窕间。丘壑无双人地称,我无拙笔到眉弯。”当然,这一切都是昨夜的春梦了。 定盍之于苏州的赞叹,所谓“三生花草梦苏州”者,正是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感受,一方面苏州确实有着风物人情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苏州有灵箫的存在。由此可见,人对一个地方的依恋,总有他的感情寄托,即使是自古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也不例外。 我是苏州人,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如今拈着“三生花草梦苏州”这旬诗,编起这本书来,不由想起龚定□与灵箫的故事,于是随便说说,大概也不妨可以作为本书的引子。 二00五年一月十日于吴下 后记 去年秋冬间,薛冰与我谈起这本书的事,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意刊印这样一套书,谈江南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每本一个城市,文字不必多,也未必有体系,并由书衣坊主人朱赢椿来做它的设计。设想先印四本,他的南京,陈子善的上海,韦明铧的扬州,苏州一本则交给我。这正像是玩牌,几位的牌技虽然有高下,但打的路子差不多,也就玩得起来,如果“三缺一”,实在会让别人扫兴的,因此,我也就不避滥竽充数之嫌,答应下来。元旦以后,我每天抽点时间做这件事,先将篇目编定,然后再将文章作了一些修改,还新写了一篇小序,前后大概用了二十天。 近六七年来,我比较多地关心苏州的事,编了些书,也写了些书,去年还不自量力地点校、整理了一些苏州地方历史文献。做点校、整理的事,一方面,表明我对目前苏州文化研究现状的不满意,认为应该构建一个文献基础;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更多更深地了解苏州,找到了一条途径。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越觉得过去对它的研究或描述是如何浅陋了。这也让我感到有点畏惧,似乎应该歇一歇,好好想一想了。 本书中最早的一篇,写于一九七九年,二十五年后重读,自己也笑出声音来。故这次的修改,主要是梳理文字,核对史料,并将内容相近的“合并同类项”,编成一组,有的还重拟了篇名。这固然不是对写作应有的态度,但为了稍梢掩饰自己的幼稚,不得不取如此的下策,好在我的写,终究不是什么“名山事业”,所以也就不在乎什么了。 二00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三生花草梦苏州/城市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稼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0132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8 |
出版时间 | 2005-09-01 |
首版时间 | 2005-09-01 |
印刷时间 | 2005-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5.3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29 |
宽 | 16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