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医药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吴中自古多名医,药香漫溢姑苏城!在中医圈,有这样一句俗话:全国中医看江苏,江苏中医看苏州。吴中自古多名医,而名医中又以儒医和御医为盛!北宋一代名相、著名的“先忧后乐”诗人范仲淹,乃苏州人氏,其未入仕时曾到庙里求祷:“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为医者,吴人之夙愿矣!吴门医派虽是中医学中一个地域性流派,但因其“名医多,古籍多”、乃“温病学派的发祥地”而名闻天下,《医药苏州》将告诉您姑苏中医的博大精深与无穷奥秘。

内容推荐

  在华人世界中,苏州是一个知名度、美誉度到了与它的规模、地位不相称的城市。无论在哪里,一提到苏州,人们总会说:“苏州,好地方!”若要问好在哪里,又不外乎私家园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丝绸美女。然而,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符号”似乎还不足以解释那么多人喜欢苏州的原因。毕竟塞北江南,各有所爱。其实,喜欢苏州真的有着不一样的原因,在小城老宅、杏花春雨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大魅力,本套丛书将带您一起来探寻这个百分百的苏州本土文化。

目录

序:中国文化中某些精彩的部分正是从苏州而来

序一:轮回与涌现

引子:做一次今与古的回溯之旅

医篇

 第一章 吴中自古多儒医

 第二章 艺圃原来是药儒

 第三章 踏雪扫叶有传奇

 第四章 敢将身家付王侯

药篇

 第五章 人间百草最有情

 第六章 药香漫溢姑苏城

法篇

 第七章 蟾宫玉兔捣药忙

 第八章 丸散膏丹断人肠

养篇

 第九章 无药之医是养生

 第十章 怡情养性颐永年

附录

 附录一 吴中世医:郑氏妇科

 附录二 吴中世医:金氏儿科

 附录三 吴中世医:尢氏针炙

 附录四 名医风范:黄一峰

 附录五 名医风范:奚凤霖

 附录六 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漫记

 附录七 主要参考书目

跋: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后记:意义与秘密的分享

试读章节

做一次今与古的回溯之旅

有一次,和苏州一位老先生聊天,老先生说:苏州城有三多。一是园林多,古城名园星罗棋布,不言自喻;二是状元多,有人曾专门考证过,仅有清一代,全国的114名状元中,苏州就占了26名!

这第三就是名医多!

说到这儿,老先生神色一亮,他扳着指头算了算,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名医上千位,光他们留下的医学古籍就有500多种。只不过,这些医生都活跃在民问,远远没有状元那么显赫的声名罢了。其实老先生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学识、品德和修养都是一流的。我理解他的话,绝没有在医言医的偏颇。因为状元没有流派,而吴地医生们却在千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开辟了一个至今都在中华医学史上声名显赫的吴门医派。

这一点,可以从一位外国人的旅游笔记里得到印证。早在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他在感叹苏州城漂亮得惊人的同时,还兴奋地写道:"苏州城里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们善于探究病的根源,并且能对症下药。有些人是以学识渊博著称的教授,或者我们应该称他们为哲学家……"

我没有研究过西医,不知道七百多年前,西方医学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但是从这位意大利旅行家的鹅毛笔下,流淌着的是一如今天的中国人对现代西医的膜拜之情。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一位医学硕士朋友。他在系统学习了七年的临床医学后,毅然地选择了古老的中医学作为博士方向。在西医学盛行的当今,中医理论在很多人眼中成了过时和落后的象征,他们认为中医没有先进的生化影像检查仪器,又没有严谨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药理等理论,仅凭三个手指看病怎么能治好病呢?

朋友说,如果西医代表科学的话,那么中医则不仅仅是科学,而是科学的更高层次哲学。如果把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活体的话,中医诊治原则正是"整体平衡"。它视人与天地为一个整体,天地人为一个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运转系统。今天,联合国公布的健康标准就包括了生理、心理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个因素,其实,在两千年前,中华医药就已经确立了整体的辨证医疗观。

今天我们漠视中医,是因为我们漠视了传统,漠视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因子;今天我们疏离了中医,是因为我们破坏了与自然的和谐,打破了生命的平衡,从根本上损毁了属于自我的本体。

幸好,在中国,还有一个地方依旧完好地保存了中华医药的元气与根脉--那就是姑苏古城。

说到这,老先生欣慰地告诉我:中医圈有句俗语,全国中医看江苏,江苏中医看苏州。老先生正供职于苏州的一家中医院。苏州今天仍然有一大批名老中医,也有一大批相信中医不懈的百姓。而苏州中医之所以至今代不乏人,枝繁叶茂,恐怕也和吴门医派的文明滋养分不开。

翻开一卷卷发黄变脆的吴门医学古籍,扑面而来的仿佛是盈室的药香,耳畔长久回荡的是那呆板而又有节奏的捣药声……

吴中自古多名医,而名医又以儒医和御医为盛。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今与古的回溯之旅。P1-2

序言

轮回与涌现

中医学是国粹,是传统文化中内涵十分深邃的学科。由于它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在为十多亿人口的健康服务,所以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使人们更加注意自我健康与生活质量,补虚纠偏,调理养生蔚然成风,而在保障健康长寿的工程中,中医学成为首选。

人体的健康是通过肌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表达。阴阳平衡的失调,就会有病痛与疾苦的发生。因此,中医学也是一门平衡医学,是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水平为目的的应用科学。"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学就是通过"上工治未病"、 "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等思想来体现。因为卓有成效的应用,因此它是一门科学;因为完善丰富的内涵,它又是一门更高层次上的后科学。

当今,大凡研究传统文化的人都会有一种寂寞的感慨,因为世界变得浮躁,人们变得功利。对科学的追求,道德的循守,在价值取向的标准中评价,这对文明的进步是一个嘲弄。近百年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异化,而对西方文化的盲从,以致于对中医学产生了歧义,翻开中医学的近代史,中医学一路走来有过多次中西医学之争,不可思议地被指责为"旧学"。

但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中医学在困难中发展,在非议中前进。面对现实,确实中医学存在后继乏人的景况,导致了中医"表面辉煌,内涵衰微"的局面。但中医学界的有心人正为之能继续发扬而呼吁和努力,甚至有殉道者的气节。

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然而因为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终究是能够结出硕果的,一时的调谢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今天我们从文化层面上来认识,从科学普及的角度上来宣扬中医学,就是要弘扬我们民族的瑰宝,使它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喜的是,近来中医学又受到人们的推重,吸引了人们的眼光,这无疑鼓舞了矢志不渝的中医业界的同仁们努力工作。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地域性流派,因为有"名医多,古籍多,温病学派的发祥地"这些美誉,吴门医派因而名闻天下。在信息时代张扬的风气中,"酒香还怕巷子深",吴门医派作为吴文化的部分,应该从小街水巷中走出来。

颇具素养的苏州人,一贯以研究中医药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世代沿习,传承不衰。世界上的事物每多由轮回出现,在吴门医派略显凋零的时候,又涌现出关注吴门医派文化的新人,有如潘文龙先生,他是东北人氏,客居苏州没有多少年。但初次谋面,就惊讶于他对吴文化的熟稔,山塘街、平江路、昆曲、古琴……如数家珍,而且没有多久就写出了关于吴门医派的这些文字。他走进了吴文化,把吴门医派的文化背景拓展开来。彼时彼地,一场场情景的浮现,一个个人物的登台,这全景式的描绘,使我们看到了明清之际吴门医派所以能产生的基础与环境。这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撰述手法,因此我们也就不会再有对吴门医派存在和发展的疑虑。

作为行业内的人,十分感谢潘文龙先生的文字,这图文并茂的佳构又一次彰显了吴门医派及其文化,从而能够以媒体传播的形式推向社会。读《医药苏州》一书,有所感触,走笔数言,谨以为序。

华润龄

甲申年涂月于医悟斋

后记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从来没有敢奢望过不通任何医术的我会写一本关于中医的书。现在,这个有点带有笑话的事居然实现了,真是有些让人诚惶诚恐。

本书的缘起说来话长。2003年5月,和孙欣兄长一起拍摄了26集的电视专题片《手艺苏州》。随后,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同名书籍,没想到社会反应居然比电视片还好。今年在做选题规划时,我就把目光瞄准了曾经享誉姑苏的吴门医派。或许是好古的缘故,一接触这个题材,我就被深邃的吴中医学迷住了。在浅略的读了几本这方面的书后,初步规划了一个八集电视专题片的大纲。在给苏州的几位中医圈内名家看过后,可能是奖掖后进的原因,居然得到了几位老师的一二青眼,这给了我不少信心。于是,我开始斗胆写了一些关于苏州中医文化思考的浅显文字,打算作为片子的解说词。

由于时间原因,专题片不能马上开拍。但是,出版社的刘一秀先生还是愿意把这些文字变成纸制媒质,于是我也就只好把它拿出来献丑了。

这样说,倒不是媚雅和伪逊。因为近年来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讨论十分热闹,正反双方犹如冰炭,谁都无法说服对方。据说在西方,有人把京剧、武术和中医视为中华三绝。"绝"的意思本是高超无伦,现在倒有了绝响的意味。如果把这本门外看中医的东西比做引玉的石头,我倒更愿意真正的中医大家出来多写点宣介文字,给现代国人浮躁的灵魂开一剂药万。

就在我接近中医、走进中医的过程里,寓居苏州的岳父不幸身染重疴。一向健康慈爱的老人被无情的病魔击倒,而且是晚期绝症,来日无多。病情确诊如判决,全家人的悲痛难以言表。面对现实,最好的医生均束手无策,最好的设施也无能为力。那时,真实地让人感到医术和死生联系之紧密。生命在病魔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妙手神医都只在传说里,无论中医西医,全都回天乏力。

岳父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早期毕业生,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一生沉浮坎坷。幸好晚年得乐于优游,书法是他的最好。因之于传统,他也固信中医。所以在生病之初,挂号还都挂的是中医科。久治不愈之时,他还念着要吃中药。在西安延医之时,还吃了一位著名老中医的药,不过也没有什么效果,聊得精神安慰罢了。

老人病重时,我曾经在病房里陪侍。夜深人静,在昏黄的灯下,伴着病人的呼吸声,我开始写一些文字。本书的几个篇章就是在这样的心情和气氛下写就的,现在回想起来,也算是对岳父大人的一份特殊怀念吧。

天不遗一老,人已足千秋。古人说,死生亦大矣。医术正是和自然规律争夺生命长短的法宝,但是结果终不能免。圣人不能,伟人也不能。神仙不曾有,现世人常在。发达的医术,永远给人世以曙光和希望。比如彭祖的虚幻,比如未来120岁的平均寿命理想。

可惜,现代人越来越不注重养生。生活质量高,并不等于生命质量高。养生是个很大的话题,也是门深奥的科学。本书只是点到为止,更多深意,还要靠专家论述,更要靠自己去领会。我们自己可能也很难做到。

远在三国时代的曹操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他超越了传统的宿命观,也说出了另一个道理。今天,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托在医学、药物、医院、医生的还大有人在。无病时大吃补药,生病时全靠药物。生命应该顺其自然,靠自身的免疫功能和生理潜力得到的健康才最重要。我们的老祖宗师法自然,而我们现在已经成了自然的敌人。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囿于物质的欲望地狱,沉迷于虚幻的妄想,生命早就变成了一个空壳。

读了几本书,仅仅是了解了一点中医皮毛。站在中医学的大海边,我只能望洋兴叹。

说到感谢,我首先要感谢的是华润龄先生。他从事中医几十年,一直坚守着传统阵地。他和俞志高先生、金庆江先生以及吴湛仁先生等是为数不多的吴门衣钵的传承者。熟悉苏州中医期间,每次从华先生处回来,都觉得受益匪浅。在码字过程中,《吴门医派》一书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感谢苏州市卫生局、苏州市中医医院的领导,感谢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他们给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和照片以及多方面的支持。

最后还要感谢鲁锐女士,她永远都是我的第一个观众和读者,也是给我最重要支撑和关爱的人。

如果用一句话来结尾,那就是:别问世间良医妙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主要摄影作品的作者为于祥先生,部分名医人物造像翻拍于《吴中十大名医》和《相知集》两书。在此深表感谢,并希望图片原作者与著者联系,以便奉寄稿酬。

作者

谨识于苏州开我襟室

2004年1 2月24日凌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医药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文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59095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09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5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