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设计艺术学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你是设计艺术史论专业的学生,这本书将让你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如果你是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这本书将引导你走进学术研究之门。总之,一切对艺术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学生和设计研究人员,都会从本书中咀嚼出不同的滋味。

内容推荐

本书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广阔背景中,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真切可靠的案例和丰富多样的插图,讲述了什么是设计艺术;中国现代的“设计革命”是偶然还是必然;艺术设计在古代和近现代为什么有不同的运行规律;艺术设计在东方和西方怎么会产生迥然相异的形式,以及艺术设计的起源、本质、构成、形态等问题。作者以史论交叉的眼光和夹议夹叙的笔触,对设计艺术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思辨,并触及到中国古代哲理中与设计相关的问题。

目录

第一讲 中国的设计革命

1-1新观念的挑战与中国的设计革命

1-2“图案”、“设计”之争及Design的内涵

1-3工艺美术的局限与设计艺术的新意

1-4设计艺术学的构成及其学术规范

第二讲 人猿相揖别的时刻

2-1从艺术起源看最早的设计

2-2原始工具的“功能主义”

2-2-1原始工具的设计原则

2-2-2功能主义促进形式的进步

2-3原始装饰的象征主义

2-3-1丰富多彩的原始装饰

2-3-2原始装饰与图腾

2-5-5原始装饰的象征主义内涵

2-4原始设计的社会性

2-4-1原始设计与人类需求的同步增长

2-4-2原始设计造就了社会人

2-4-5原始设计与非物质文化的互摄

第三讲 为人造物的艺术

3-1设计艺术的组成要素

3-1-1科学技术与设计

3-1-2艺术与设计

3-2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结构

3-2-1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对立

3-2-2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转化

3-3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

3-3-1“预先设想”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3-3-2“美的规律”也是造物的规律

3-3-3创新是设计的永恒主题

第四讲美的传统与新生

4-1人造物的有用性与功能美

4-1-1功能美和它的性质

4-1-2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

4-2人造物的形式与形式美

4-2-1形式对于内容的相对独立性

4-2-2人造物形式的特征

4-2-5从形式到形式美

4-3传统美的积淀

4-5-1传统美的内在意蕴

4-5-2传统美的外在形式

4-4现代美的超越

4-4-1设计革命引发的“反传统”思潮

4-4-2“形式崇拜”的崛起

第五讲 构成的创造力

5-1构成是一种创造

5-1-1功能性的构成

5-1-2形式性的构成

5-2构成的时空秩序

5-2-1时间、空间与运动的关系

5-2-2建造新空间

5-2-3时间的延续效果

5-3构成的形式规律

5-3-1和谐是构成的最高形式

5-3-2对称和“反对称”

5-3-3比例和尺度

5-3-4节奏和韵律

第六讲 设计的形态语言

6-1形态是设计造形的基本语言

6-1-1形态是“元素”还是“要素”

6-1-2设计形态的特征

6-2与线相关的形态

6-2-1外部形态--轮廓

6-2-2内部形态--结构

6-3与物质相关的形态

6-5-1物质形态

6-5-2形态的肌理

6-4与形象相关的形态

6-4-1具象形态及其特例

6-4-2抽象形态

6-5形态的双重属性

6-5-1形态的自身属性

6-5-2形态的关系属性

第七讲 眼和手的智慧

7-1视知觉是一种直觉思维

7-1-1视知觉就是视觉思维

7-2设计与视知觉

7-2-1视觉动态(不动之动)

7-2-2悖论图形

7-2-5从二维到多维

7-2-4错视

7-3设计的思维和方法

7-3-1设计思想的三种模式

7-3-2设计的一般方法

7-4创造性思维

7-4-1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和“创新”的含意

7-4-2想象--创造活动的先导

7-4-5辐散思维--开拓创造力的温床

7-4-4辐合思维--选择的收敛性

第八讲 自然的“人化”熔铸

8-1设计文化的主体与客体

8-1-1人与自然是一对主客体

8-1-2客体的丰富性

8-1-3设计的“文化适应”

8-1-4设计文化的三要素

8-2人和自然的对立及人的妥协

8-2-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局限性

8-2-2自然生态的文化类型

8-3自然是设计之母

8-5-1自然是设计的物质之源

8-5-2自然是设计的“课题”之源

8-3-3自然是设计的“巧思”之源

8-3-4绿色设计的重任

8-4设计文化是对经济生态的动态反映

8-4-1设计与生产力的互动

8-4-2经济类型与设计的价值取向

第九讲 社会进步的足迹

9-1人神之间

9-1-1事物起源的神话

9-1-2人与自然谁是主宰

9-1-5人神沟通的工具

9-2社会形态与设计

9-2-1封闭型社会的设计

9-2-2开放型社会的设计

9-3传统文化的现在时

9-5-1中国的古今文化矛盾突出

9-5-2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方式

9-5-3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舞台

9-4设计与生活方式的互动

9-4-1设计与人的生活方式相互适应

9-4-2设计对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

9-4-5设计和生活方式的对立统一

第十讲 重新体悟中国的哲理

10-1对“重道轻器”的疑问

10-1-1道、器、名的“一体化”

10-1-2道者器之道

10-1-5百工是真正的造物者

10-2对“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辨析

10-2-1“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非普遍性原则

10-2-2“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象征性特点

10-2-5“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伦理道德内涵

10-3造物与自然之天

10-5-1“使之必报之”

10-5-2天物不可暴殄

10-3-3“天工人其代之”

10-3-4“人逆天”与“天逆人”

10-4造物艺术论及其学术价值

10-4-1主体的位移

10-4-2本质的还原

10-4-5造物的艺术观

10-4-4造物的人文观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十五世纪前后,系统的艺术用语在意大利产生,I)isegno(音译“迪塞诺”)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解释是“描绘”。十五世纪的理论家朗奇提诺(Francesco Lancilotti)在他的《绘画论集》(Trattato dipittura,1509年)一书中,即把disegno(描绘)、色彩(colorito)、构图(cornposi_tione)及创意(inventione)分立为“绘画的四要素”。十六世纪意大利建筑家、画家、美术史家瓦萨里(Vasari,1511~1574年)则把“描绘”提升到“创意”之上,认为所有的艺术都由它而生。

广义的disegrlo(描绘)则指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一般总认为它必须在初步的草稿上就予以具体化)。十七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史家巴尔底努奇(Baldinucci,约1624~1669年)按广义的disegno将其定义为:“以线条的手段来具体说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有所构思,后经想象力使其成形,并可藉着熟练的技巧使其现身的事物”。后来他又加以补充:“它也左右了布局,以及线条和明暗层次的构成,由它决定何处需要设色,或运用其他方式,而这些方式实则是再现一件已经(在心中)完成的作品”。而在十七世纪初(1607年),罗马圣路克学院创始人祝卡洛(Zuccaro,约1540~1609年)在《雕塑、绘画及建筑的概念》中,认为design有“内在设计”和“外在描绘”的区别。

P6

序言

《设计艺术学十讲》是一本理论书,它或许不能教会你设计的具体技法,但可以使你加深对设计艺术的认识。认识和实践是设计师的两条腿,有时候你会先迈出左腿,有时候你又会先迈出右腿,但哪一条腿也不可缺少。当然,理论认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然而它在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往往会起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又会反映在实践中,并促进理论的反思。这种循环往复无有终止,才会使理论和实践不断进步。中国近二十多年的设计艺术正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在1989年写《图案设计原理》,十多年后又重写《设计艺术学十讲》,都是一种理论的反思。

《设计艺术学十讲》是在1991年出版的《图案设计原理》一书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删之后形成的。《图案设计原理》的写作距今已有15年,第二版曾增加了“补白”,但并没有赶上中国设计艺术疾速发展的步伐。15年来,中国设计艺术在实践和史论研究两个层面都摆脱了初创时期的幼稚而惭趋成熟。我在当初的思考当然会有时代的局限,所以逐渐产生了修订此书的想法,2004年苏州大学将此书列入精品教材计划,促使我在教学之余放下其他工作而专注于此。但重写后为什么换了书名,为什么放弃了“图案设计”这一概念?

图案设计、艺术设计和设计艺术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Design的一种汉译。在写《图案设计原理》的那几年,主张用“图案”和主张用“设计”的意见争议较大,于是我选择了“图案设计”这一折衷的名称。它以设计作动词,图案作名词,合并为Desigrl的意思。我至今还认为,这一名称是科学和合理的。但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名称,把“工艺美术”改为“设计艺术”和“艺术设计”,所以,书名中的“图案设计”就相应地改为“设计艺术”,以明确它的学科归类。但在写作中,却遇到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各有所司,但它们往往互相交叉,艺术设计不能完全脱离工程技术,工程设计有时也表现很高的艺术性。而与Design对译时,只有“设计”一词相近,艺术设计仅可算是半个Design。所以,当涉及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两者兼容的描述,书中常常直接使用“设计”一词。如果书名直接用“设计学”,虽然顺理却难以成章,因为“设计”的概念大至漫无边际,只能在行文时含糊其词,这正是本书名实难符之处。

《设计艺术学十讲》和《图案设计原理》相比还有一个差别,就是书名在“十讲”之前冠上了“设计艺术学”。这是因为新书的内容已超出了“原理”的范围,又都在设计艺术学的范畴之中。但是,设计艺术学应有一个实践与史论相交融的严谨系统,本书与此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定为“十讲”,也就是论述了十个相对重要的问题。

“十讲”的十个问题包含认识论、方法论和设计文化三个板块。认识论是第一至第六章;方法论是第七章;设计文化是第七至十章。它们之间有时有所交叉,这也在所难免。在文字处理上,尽可能通俗易懂,并将说理的部分适当化解,重点的例子多说几句,插图也尽量丰富。这样将更有利于研究生自学,并可面向社会上更广的读者群。

在最近的二十余年间,国内在设计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总起来看,我们的理论受西方的影响很大,对中国古代的理论挖掘却比较浅。这里的确有一个事实:现代设计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当西方工业革命轰轰烈烈之时,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国力日渐衰弱。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有趋同的现象。这或许正是现在的中国设计模仿学习较多的原因,显然是情有可原的。设计理论则同样有这种倾向,新的理论观点常常是引进的。这也使我写此书时深有难以自拔之感。但中国的理论也不是完全没有研究价值。张道一先生提出的“造物艺术论”,就是一个贯通古今的范例。当然,研究中国古代理论比学习西方理论显然要艰苦得多。不但因为古书难读,而且要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我在作这方面尝试时深感功力不足。然而,一旦有了体会,就似乎看到古代哲人和匠师为我们开辟了一片东方设计文化研究的新天地,正如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所说:“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显然,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精神,不但与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会给今天的设计创新和理论创新无比深刻的启示。

 

               2006年暮春于苏州大学

后记

写这本书从2005年春至2006年初夏,利用了两个寒假、一个暑假,以及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在此期间得到了许多老师、朋友和学生的帮助。

首先要感谢数十年问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张道一先生,他那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和胸怀博大的为人之道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现在又以古稀之年为此书写序,使这本书大为增色。

年轻的同事卢朗、黄燕敏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和图片;博士生韩超、郑丽虹、杨蕾、许燕敏、刘雁和胡卫军则在查找资料、校对文稿、复制图片等方面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苏州大学将本书列为精品教材予以资助,教务处教材科始终关心本书的撰写和出版。苏州大学北校区图书馆为查阅资料提供了许多方便。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在此书顺利完成的时候,对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和学生深表谢意。

               2006年4月于苏州金鸡湖左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设计艺术学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诸葛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3728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6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60
17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