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因为它记载了一种精神;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因为它实录了领袖的真情。伟大的父亲,光荣的儿子!共和国的英雄谱上,有这样一个耀眼的名字——毛岸英雄。本书记录的就是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真实故事。

内容推荐

上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燃起熊熊战火,新中国面临唇亡齿寒之虞,千钧一发之危。铁骨铮铮的毛泽东毅然作出了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铁血男儿毛岸英,以非军人身份主动请缨,奔赴战场,几十天后为国捐躯。忠魂一缕飘天外,马革裹尸尸未还。强敌当前,慨然松子上前线的毛泽东是英雄。挺身而出,弃安逸而赴艰险的毛岸英是英雄。

彭德怀:毛主席把他的儿子托付给我,我怎么向他交待哟!

周恩来: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毛泽东怆然叹道:怎能不想呢?他是我的儿子啊!

目录

序 刘思齐

引 子

第一章 火烧鸭绿江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

第三章 神秘的旅伴

第四章 勇敢的小卒

第五章 伟大的友谊

第六章 血染大榆洞

第七章 迟到的噩耗

第八章 洒泪祭英魂

后 记

试读章节

毛泽东说:我认为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我提议: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毛泽东:这场战争将如何发展,需要严密注视,应作好战局恶化的准备。

初夏的北京,柳绿花红,乱迷人眼。湛蓝的天空点缀几朵白云,徐徐清风送来一丝舒爽 。毛泽东走出自己的书房,在丰泽园的甬道上一边散步,一边吟诵着他一年前写的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没走几步,值班卫士追了上来,在他身后轻声说:“主席,总理的电话。”毛泽东倏忽转身,大步奔回自己的办公室。

周恩来总理的电话内容是:朝鲜战争。

对朝鲜半岛发生的那场局部战争最先作出反应的是美国。

六月二十七日,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天,美国政府就运转了它的战争机器,派出海军和空军入侵朝鲜领海、领空,进攻朝鲜人民军,对北方城市狂轰滥炸。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出动,侵占中国领土台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既定部署。接着又命令美国陆军在朝鲜参战,从此,美军的坦克碾碎了朝鲜大地。

美国把我国台湾和朝鲜半岛这两个毫不相干的地区扯在一起,同时采取严重的军事步骤,公然干涉中朝两国的内部事务,显然有其战略上的考虑。冷战开始以来,野心勃勃的美国一直把这两个地区视为在远东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桥头堡,尤其是把中国的宝岛台湾当作自己“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美国总统杜鲁门还贼喊捉贼地叫嚣:“对韩国的攻击已无可怀疑地说明,共产主义已不限于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要用武装入侵和战争手段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共产党占领台湾,就会对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在这一地区履行合法而必要职责的美国部队构成直接威胁。”

美国政府不顾台湾的地位已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的事实,无理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企图阻止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

毛泽东在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毛泽东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杜鲁门在今年一月五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

P1-3

序言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岸英离开我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五十年来,“毛岸英”这三个字镌刻在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中而永不褪色,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励。我看过许多研究和褒扬毛岸英的著作,但专门介绍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的书,这还是第一本。这本书仿佛带我走过一条长长的时空隧道,又把我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工作过,多次为毛岸英烈士扫墓。他凭着对毛岸英的一种情感、对历史的一份责任,通过在朝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采访了不少志愿军老战士,搜集并研究了大量的相关史料,费时数载,终于完成了这部纪实文学,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这本书从一九五○年秋中央决策出兵,写到一九五九年春我去朝鲜扫墓,其中重点写了毛岸英赴朝前后一个多月的活动。尽管时间跨度不大,但作者以纪实的笔法,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朝鲜战场上毛岸英的真实生活,其中也适当夹叙了毛岸英赴朝前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平事迹。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其中有些故事鲜为人知,的确是一本歌颂先烈、教育后人的好书。  

岸英在朝鲜大地上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三十四天,我作为他的妻子,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两年后的一九五三年初,才知道他去了朝鲜前线,对于岸英赴朝参战前后的生活与战斗我知之甚少。作者在书中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一切,故事生动,发人深思,催人泪下,我被书中的诸多情节所吸引、所感动、所振奋。看完这个书稿,不禁使我想起半个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想起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想起为保卫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数十万志愿军烈士。朝鲜的同志曾对我说:“朝鲜的山山水水遍染着志愿军烈士们的鲜血!”  

岸英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当美帝国主义侵略军占领朝鲜半岛、威胁中国安全时,岸英主动请缨去朝鲜参战,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据说,岸英被安排在志愿军总部工作也不是他本人的意愿,他想到部队带兵打仗亲手消灭敌人,为此还托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帮他向彭老总说情。  

岸英是一个勤学好问、刻苦自励的人。他去朝鲜时带了很多书,彭总的秘书张养吾说他是搬着书山上战场来了!岸英利用防空时间,在敌机翅膀底下阅读了大量的美军资料,为彭德怀司令员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不少帮助。  岸英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从不以伟人之子自居,时刻视自己为普通一兵,以至同车入朝的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任荣同志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地方干部;按当时规定团职干部应该吃小灶,他却和大伙儿一起在食堂吃大锅饭,吃粗粮;他工作积极主动,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当敌机轰炸志司驻地大榆洞时,他还在作战室处理工作……  

在怀念岸英的同时,我不能不怀念伟大的父亲毛泽东。岸英殉国的消息传来后,父亲忍受了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一边一刻不停地处理国家大事,一边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先是隐瞒我,后是安慰我和劝导我,显示出一份深不见底的亲情和作为领袖所特有的坚强自制力与巍然屹立的卓绝风范。失去亲人后我曾一度陷入绝望境地,正是在他老人家特别的关爱下,我才又鼓起了生活的风帆。  

岸英在朝鲜的三十四天,是我和他永诀的三十四天,也是他一生中最不平凡的三十四天。手捧书稿,我仿佛看到了岸英一身戎装,在枪林弹雨中从容执行任务时的堂堂然、巍巍然、凛凛然的高大身影,感到有一股热流涌遍全身,顿时由失去亲人的深沉的悲痛中升腾起一种强烈的必须向岸英学习的决心!  

希望所有感怀先烈珍惜今天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不仅给人留下不尽的回忆,使人感到震撼心灵的悲壮,而且也给人以力量。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将激励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民在风云变幻中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读罢书稿,有感而发,是为序。

二○○五年秋于北京

后记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世人皆知;毛岸英早已作古,世人皆知。然而,马革裹尸未还乡,英魂一缕飘天外!忠骨青冢,于今何在,却是鲜有人知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工作三年。我们的工作岗位就在朝鲜的三八线上,也就是著名的“停战村”板门店。在任期间,我和我的战友们每年两次专赴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毛岸英烈士的遗骨就沉睡在那里,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遥想当年,第一次为志愿军烈士扫墓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是一九七五年四月四日,也就是中国人民祭祀亡灵、缅怀亲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夕。为了和使馆的同志一起乘车去桧仓扫墓,我们从志愿军代表团驻地开城提前赶到了平壤。

使馆的车队迎着晨风和朝霞,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向东行进。车队驶入连绵起伏的山区,志愿军代表团首席参谋、开城联络处处长苗杰同志指着窗外不时出现的山洞告诉我:“小武,你看,前面这些都是金矿,战争年代这些矿洞是我们志愿军战士抵御美军飞机空袭的天然防空洞。”苗杰同志当年是志愿军司令部的情报参谋,他对这一带的地形尤其熟悉。

车行约两小时,我们到达位于平安南道东南部的军事重镇桧仓郡,受到朝鲜人民军中央护卫局副司令池京珠中将和平安南道责任书记郑东益同志以及当地军民的夹道欢迎。

朝鲜战争时期,桧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所在地,彭德怀司令员等志愿军高级将领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停战以后,朝鲜政府在附近山丘上辟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我们沿着用条石铺就的陵道拾级而上,一道飞檐翘角、琉璃瓦顶的陵门映入眼帘,门楣上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过陵门是一座六角攒尖的碑亭,亭中石碑上刻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碑亭后面巍然屹立着志愿军战士的青铜雕像和两组反映志愿军战斗以及中朝友谊的大型群雕。

绕过群雕,循台阶再往上走,就是志愿军烈士的墓地了。墓地干净整洁,墓前鲜花簇簇。四周遍植松柏,苍翠挺拔,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荡气回肠。这里安葬着一百三十四名中华儿女,其中毛岸英烈士安葬在最前排的正中间。

上午十时三十分,在悲壮的乐曲声中,中朝双方代表向志愿军铜像和毛岸英烈士墓敬献花圈。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每逢清明节和志愿军赴朝参战纪念日,朝鲜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都要来此扫墓,告慰英灵。金日成同志生前曾二十多次来到这里,向志愿军烈士献花圈。朝鲜人民都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特别是毛泽东长子毛岸英是为了他们的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因此,一年四季、年复一年,他们都在精心保护着毛岸英和所有志愿军烈士的陵墓。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长眠在这里的志愿军先烈们鞠躬致意,而后绕行陵园一周,瞻仰了烈士墓。最后,我又回到毛岸英烈士墓前,拍照留念,并掏出小本子作笔记:

墓碑:长方形大理石,高约一米,竖刻“毛岸英同志之墓”。

碑文: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O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朝方面)委员陈健吾同志悄然来到我的身边,他用浓重的皖南口音问:“小武,你在干什么?”

“我在作笔记。有朝一日,我想写一写志愿军,写一写毛岸英。”

“那好啊,我支持你!”  “我对志愿军老前辈很有感情的,在我的亲属中、乡亲中和我所在部队的首长中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我要用手中的笔墨弘扬他们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舍生忘死的国际主义精神,告慰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

一九九七年十月,我在《老照片》杂志第四期上发表一篇题为《异域祭英魂》的短文,第一次介绍了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和毛岸英烈士墓的情况,此后,报、刊、书、网纷纷转载,引起了较大反响。

近几年,我通过搜集和研究相关史料,采访当年曾接触过毛岸英的老同志,对毛岸英的英雄事迹又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其间,我数次游访了中朝边境城市丹东,并沿着当年毛岸英走过的路线重走一遍,瞻仰了坐落于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一件件触景生情的战争文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禁令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志愿军老前辈和战友们的鼓励下,在中共党史研究室的帮助指导下,我夙愿得偿,终于写出这部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事迹、记述毛岸英烈士生命最后三十四天的纪实文学。

回首写作这部书的经历,从立意并一点一点地积累资料,到今天定稿已有三十多个春秋了。几十年的心愿一朝实现,我如释重负,但又心怀忐忑,因为尚不知道尊敬的读者们,尤其是熟悉那段历史的志愿军老前辈,对这部歌颂毛岸英的纪实文学将作何评说。

在编写过程中,曾采访了接触过毛岸英的老首长、老同志,或采用了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有:张文秋、刘思齐、邵华、洪学智、赵南起、柴成文、杜平、任荣、杨凤安、杨迪、杨大群、杨志明、董安澜、裴善卓等;参考借鉴了新闻界、出版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邸延生、郭智荣、毛新宇、孙佑杰、吴纪学、徐焰、徐京跃、王颖、王天成、王宇清、解力夫、叶雨蒙、赵志超等同志的有关作品;中共党史研究室对书稿进行了审查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作家出版社的唐杰秀女士做了大量的指导性工作,特别是我最尊敬的刘思齐同志带病审阅了书稿并亲自作序,使本书大为增色。我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谢意。

值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五十五周年之际,此书谨献给深受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志愿军老战士。

武立金

二00五年十月干天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立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7175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8
15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