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聊故我在(IM人际传播的革命)/新媒体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需要交流需要社交,在网络诞生后,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得以与他人沟通的全新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把原本不可能成为交流对象的人串联在一起。网络聊天不仅是休闲和游戏,而且也体现了我们个体的存在。网络聊天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究竟还会改变什么,我们是否已经完全接受了这样的一种交流方式……我们不妨带着这些问题从新审视一番“网络聊天”!

内容推荐

互联网的存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聊天是人类的心理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开辟的新的媒介环境,改变了人们的聊天时间合聊天方式,刺激了人们的聊天需求,增加了人们的聊天时间;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人际圈子。但是这样的改变给我们带来的是怎样的冲击,又造成了多少影响……本书给我们一一做了独到的分析和解释。

目录

第一章 网络延伸了聊天

一、追溯聊天

二、孔子也聊天

三、聊天无定义

四、聊天史上的里程碑

五、衣食住行聊,

六、网络延伸了聊天

七、聊天游戏

第二章 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

一、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

二、网络催生新语体

三、网络聊天的语用特点

四、网络聊天:时尚的生产者

第三章 聊天新工具

一、网络即时聊天工具与赛博空间

二、一款特殊的人际传播工具

三、腾讯的生财之道

第四章 新媒介。新生活

一、Q生活——新生活方式

二、IM与社会分层,

三、IM,伴随网络世代的成长

第五章 我的生存我做主

一、人际传播与“自我”塑造

二、名字与聊天

三、在比特世界中诗意地生存

四、角色:多重自我的显现

五、给自己取名

六、“找朋友”的游戏

第六章 将符号化生存进行到底

一、漂亮QQ秀

二、想象的翅膀

三、将符号化生存进行到底

四、“酷”的经济学价值

五、卡通VS真人

六、表情符号——感性的狂欢

第七章 手指间的爱情

一、网恋,不再新潮的名词

二、用手指“弹”恋爱

三、现代相亲故事

四、精神和肉体的爱情博弈

五、网络柏拉图:飞舞的灵魂

六、一夜情,肉体的狂欢

第八章 人际传播的革命

一、即时——交往中的时间与空间

二、相信“陌生人”——IM的交往原则

三、熟悉的陌生人——情感弱联系

四、群聊天——趣缘的结合

五、IM的交往规范问题

六、IM的文化特质

试读章节

网恋是网络聊天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网恋也是游戏,它不同于恋人在网上聊天。在网恋中,双方所获得的信息与以往的自由恋爱有很大区别。在以往的恋爱中,无论是由中间人介绍还是一见钟情,“见”是双方恋爱得以发生的前提,各种信息在见面的过程中慢慢汇聚在一起,并且在一次又一次“见”面时得到考察、检验和核准。在网恋中,聊是一切的前提,在聊的过程中获取信息或判别信息的真伪。这是一项有点复杂的游戏,没有其他中介,背景也虚虚实实,有含糊不清,也有直截了当,有机智的辩驳,也有坦诚的告白,一切都相机行事,游戏规则也在游戏中摸索和制订。

法国著名批评家罗兰·巴特的大作《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又译作《恋人絮语》)发表时尚未有网络聊天这码子事,该书1977年面世时风靡西方文坛,成为“罕见的畅销书”,据说是其“文体独特”和“发散性”的“零度写作”的缘故。换了今天,或许罗兰·巴特会羞于出版此书,在网络聊天中,各种文体和游戏之词无所不有,无奇不有,批评家的薄薄的解构主义文本比起网络聊天的大文本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啊!

当然,网恋双方再投机,也总有意犹未尽之感,关键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网恋之所以有“见光死”一说,是因为最后的见面破坏了在网络聊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好印象,“见”成了游戏的终点。这也表明聊天游戏一旦走向实用目的就会玩完!

P19

序言

            序

                  蒋原伦

当初我组织这套丛书时,觉得选题颇为时髦,能吸引一部分眼球,但是短短两年工夫,关于在线聊天、手机短信、网络游戏、闪客等都已成明日黄花,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是博客.或者是播客、拍客、影客。

媒体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美丽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个个神通广大,全身武装电子设备,感觉中自己好像是包举宇内的天地英雄。当然,也不免有另一种感觉和杂音,有时一个小小的电子故障就会弄得我们手足无措,而离开它们我们又寸步难行。相比之下,个人益发渺小,无法摆脱媒介技术的控制,听任它们把自己带到陌生的境地。

小时候很崇拜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经定下三分天下的蓝图,真所谓“三顾频烦天下计”。这“天下计”一管就管了七八十年的历史,抵得上现在十几个五年计划。无论这是真实的还是历史叙事建构的,但是那时人们相信文化的预见和洞察能力。然而,今天的电子技术迅速地解构了这种预见能力,我们甚至无法预料五年后的文化图景。当然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五年后新的媒体技术和商业市场的联手运作,会打造出又一批新新人类,他们的手中肯定端着一水儿的新式电子武器。

我们的文化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三五年一变的风尚的冲刷下,前后几代人的沟通有了麻烦,而媒介文化带来的分化往往比以往思想观念的差异更深刻,这是真正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而和谐社会既应是经济的共荣,也应是文化的有序和融合,如何化解媒介文化所带来的代际鸿沟是当代学人的一大课题。

若干年前,美国学者波兹曼写了《娱乐至死》,那时网络媒体尚未兴起,他批评以电视为“元媒介”的大众传媒导致了文化整体的“娱乐化”倾向,举凡政治、宗教、新闻、教育等居然都必须以愉悦大众作为其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存在的理由,人类的精神生活全面堕落,严肃的思考为及时行乐所取代,马尔库塞“单面人”的理论在今天又重新显出了其预见性。

从麦克卢汉到鲍德里亚,他们都站在总体性的立场上,强调电子文化的“内爆”偏向,并指出这一偏向导致了人类意识的延伸,据说这一延伸总是把新媒体“当成自己的内容而不是当作环境”。文化的丰富性已经包含了媒体的多样性在内,只是一时问我们还不能适应,我们习惯于把一种又一种媒体当成文化的一层又一层外衣,试图透过它们去捕捉深不见底的内涵。

虽然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我们不缺少关于大众文化、媒体文化的总体性的概括和批判,可是具体到每一种媒体文化现象,少有精准的解析,而“新媒体丛书”对前面提到的媒体文化作了初探性研究,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它也记录了人们对该文化的一部分认识过程。

对电子媒体所带来的文化转型作微观上的描述和研究,很是费力不讨好,因为找不到一个纯净的原点,只能在散乱中行进。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的混杂,口语和书面语的融合,经典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交汇,图像、音响和文字的杂烩,几乎同时发生,真是灿烂斑驳之极,同时也破坏了我们所熟悉的文化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媒体文化研究似乎是为了重建其系统性,但也可能是徒劳,不能因为它们同是新媒体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逻辑的同一性,或者以为它们是拼凑文化,就将拼凑、多元作为其阐释的旨归。如果说该丛书的描述性文字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理论立场和强烈意图的阐释性文字,那么它既表明这类文化的庞杂性、表明它们不是建构在逻辑性基础之上的,也意味着这一领域还留有巨大的研究空间,等待着人们进一步探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聊故我在(IM人际传播的革命)/新媒体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原伦//陈华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1694
开本 32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P393.409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