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人生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洞明世事,文笔犀利,有着“女王朔”之称的著名女作家、女博士,在书中第一次真实地袒露其情感的失落与哀惋,理智而深刻地阐释了两性的自我心理定位和社会心理定势,剖析了包括自身在内“绝代佳人”和“绝代双娇”——丁克家庭出现的决定因素……

在女作家真挚而又细腻的笔触中,我们全方位地领略了其文化品位、思维情感、人生追求、网络生活、写作生涯、为人处事、社会交往、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尤其是作家对女性的欲望、对女权运动的精辟见解和看法,令人深思而又颇堪玩味……

书中收录了作家大量生活照片,许多私密照为首次发表。

内容推荐

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他人的故事中找见自己,从他人的情感纠纷中省察自身的生活。《我的人生笔记》包括感味真情、创作历程、为友写真、我看女权、人生杂议五个部分,是有着“女王朔”之称的著名女作家、女博士——徐坤对其情感的失落与哀惋的第一次真实袒露。

目录

001代序:有关徐坤的几个片断刘庆邦

感味真情

002我的红色娘子军

015红小兵生涯

020行礼

025小愤青

029小庇特

033单纯的快乐

038《挪威的森林》与我的下放锻炼生涯

041在网上下棋

044千禧年的惶惑

046给玫瑰剪枝

048亲戚们

051回家过年

创作历程

056我的文学之路

——答《中学生》杂志

060小人书

062囫囵吞枣

064我的“成名作”

067我与《中国作家》

071怀念手稿时代

074在网上造屋

078关于《厨房》

082网络作家:就在网上挂着吧1

085在鲁院那边

094我是怎样写起话剧的

为友写真

106致张洁:恨比爱更长久

109南方的王干

115徐小斌:球迷不转会

122季红真:今晚出去喝一杯

126毕飞宇:哺乳期的父亲

129张梅: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狸眼睛

131魏微:从南方到北方

134刘庆邦的眯眯笑与文学与酒的关系

137曹文轩的成人情色世界

141才子荆歌

146坏小孩的狂欢节

我看女权

150性别之累

153始乱终弃又一回

——也说《廊桥遗梦》

158谁是“霸王”,谁是“姬”?

162知识女性:上下都很艰难

164女球迷

171被同情与被怜悯的男人

174谁还能够在这个年代里谈恋爱?

176亮出你的肌肉块儿

178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183朋友,给个面子,来看女足踢球吧1

186缝纫机哪里去了?

189美眉的世纪

193好女孩上天堂

196遍地是妖

200回家,回家,听鸟唱歌,同驴说话

202一间自己的屋子

205男人花开花落

207女人无穷动,男人动不动

人生杂议

212臧否

215言传与身教

217绿色批评家

220猴哥大傻帽

——也说动画《西游记》

225《还珠格格》:滥得好好看

229孤独人可悲,孤独酒易醉

231时尚是一条狗

235徘徊在生活的日常性之间

240光荣与梦想

——关于20世纪80年代

245手指的狂欢节

248美女狗作家

252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

258海天冰谷里的比约克

263“蚊子血”与“一粒饭”

——张爱玲的“显”与“隐”

271跋:日常徐坤魏微

试读章节

跟着这《红色娘子军》一起长大的我们这下可算明白了,艺术史上这个一直说不清的问题,其具体来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同时我们也愈发地对它难以说清了。总之,反正,艺术它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你摊上什么是什么,赶上哪拨是哪拨,无章可循,无迹可求,硬挤是不行的。比方说当今一些所谓现代舞、行为艺术什么的,想像力和创造水平低下,简直拾人牙慧,小儿科极了,根本不知道其间有什么东西、什么元素是他们自己的。我曾经花200块钱买过一张票,去人艺首都剧场看一场被传媒鼓噪捧上天的英国现代舞团的演出。看了半场,我就被他们全团几个人、几件简单乐器的单调、简陋、无稽、无聊弄得如坐针毡,一边心里边忿忿的,一边还不好意思走,心说若不是看你们远道而来,若不是出于礼貌,若不是因为心疼这200元钱,我还坐这里陪你们、受你们蒙骗干什么?!

而我们那民族芭蕾舞,说独创便也是独创,说亵渎便也是亵渎——对贵族统治阶级艺术的憎恨、颠覆、再诠释、再演绎。这种理念,全在举枪、劈剌、投弹、射击等等动作里体现出来了。西方用了将近两个世纪才完善的芭蕾舞艺术,中国人据说不到10年就练完了,就完成了芭蕾舞由贵族艺术到平民化普及的过程。那时有多少个小女孩,如我这样大锛头小黄毛,丑乖丑乖的,都揣着小兔子一般怦怦乱跳的心,怀里掖着藏着一个跳女连长舞的梦啊!

想起来,真是奇迹!

《红色娘子军》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时代过去,关于美、关于斗争的信念业已打破,它里面所蕴涵的那种气息,就再也不能复原。

不信,你看:面前这群小姑娘的表演,完全是90年代的西洋技法,一举手,一投足,都如《胡桃夹子》或《吉赛尔》里那些巴黎客厅里的贵妇人、或墓地叫做“维丽”的幽灵的舞蹈,慵懒,绵软,飘忽,轻灵,有撒不尽的娇,抒不完的情,展示不完的身段。她们的身体那才叫柔软,软得仿佛一使劲托举,胳膊腿儿就能给掰掉下来。女主角吴青华虽还有一些开绷直立和倒踢紫金冠的动作,怎奈何我们这些台下的观者已经曾经沧海难为水,再怎么看也不像了,再不是我们当年羡慕得要死佩服得要死的吴青华的倒踢紫金冠。因为在她那技术动作里,分明没有仇限,也无所谓激情,有的只是美,技术性的美,像时装模特儿的走台步,表演而已,离炉火纯青,还差一层。毕竟她太年轻,毕竟时代变了。

第二幕中,吴青华根据洪常青的指路来到了根据地,剪掉辫子、穿上军装以后,她和那个漂亮的女连长还有一大段抒情双人舞。这时已经是两个女战士并肩而立,飒爽英姿,她们两条相邻的腿轻松点地,另外两条长腿分别地高高向天空外举起——这个画面定格在小时候的小人书或剧照里,是最令人醉心的场面,有多少个小女孩儿,做梦也在想着跳出这样悠扬的舞蹈啊!我那会儿就在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跳女连长的舞,也像她一样,将有足够弹性和力度的长腿向空中抛去——而这会儿,台上这两个小姑娘的双人舞太柔软了,太技术化了,太没有阶级姐妹一见如故、比亲爹娘亲兄弟还亲的阶级深情了。她们软软地跳着,按规定比划着,抬胳膊,伸腿……对于她们来说,“阶级情”已经是一个不好理解的字眼,对她们,那几乎就是苛求。

毕竟时代不同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如何让这些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小子体会阶级仇、民族恨?对他们而言,所谓“经典”,也不过是一场仿照前辈的现成动作而跳出的芭蕾动作而已。跳这样一出红色经典,与跳一出《天鹅湖》、《睡美人》、《吉赛尔》等等的经典别无二致,都不过是照猫画虎而已。而在我们这些台下的30来岁的观众眼里,台上这些舞着的革命者,他们从头到脚,都显得那么小,那么稚气,消瘦,柔弱,哪里像什么英雄,哪里像什么革命者!也许,那纯粹是因为,看戏的我们,已经老了。如我们当年看这出戏的六七岁的小孩,而今都已经老了呵!

P9-10

序言

没认识徐坤之前,我先听见李敬泽向我推荐徐坤的小说。敬泽说,《人民文学》近期有一个中篇,题目叫《先锋》,很不错。我问作者是谁。敬泽说,一个新作者,叫徐坤。我表示一定看看。

说来不够意思,那篇《先锋》后来我一直没看。是那个题目甩开了我。文坛有一些作家,被人称为先锋派。先锋嘛,大约跟先进差不多。那么像我这样的,只能算是后进。后进与先进是有距离的,无论你怎样使劲,总是沾不上先进的边。沾不上,咱不沾,还不行吗!也许我对徐坤的《先锋》是望文生义,但确实是那两个字把我吓住了。

我看到的徐坤的第一篇小说是一个短篇, 《遭遇爱情》。因知道了徐坤的名字,对爱情这样的字眼儿又比较感兴趣,我就对这篇小说怀了一种美好的期待。小说的阅读过程没让我失望,至今我好像还能咂摸出那篇小说的味道。是的,我记住的是那篇小说的味道,而不是情节,情节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比较看重的是小说的味道。凡是好的小说,都是有味道的小说。不好的小说,读来就没有味道。这个味道不像菜肴中苦辣酸甜咸,一尝便能说出来。小说的味道你说不清,只能品味,不可言传。正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又的确存在着的味道,才构成了好小说的真正魅力。《遭遇爱情》写得细致入微,充满灵动之气,又很含蓄,分寸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因爱的不期而至,使每一个细节都受到浸润,每一个字都似乎在微微的颤动。小说的气氛是温暖的,也是高贵的,朦朦胧胧笼罩全篇的。是一种人性的和谐之美和诗意的光辉。反正我被这篇小说感染了。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仿佛自己也遭遇了一场爱情。另外,遭遇这个说法也很有意思,这正是徐坤所特有的口气。你可以理解为她是反讽的,是调侃的,也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的。爱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让人无可奈何。

由这篇小说,我就认识了徐坤。作家彼此认识的情况大多是这样,都是先从小说里认识的。你想认识一个作家,不必着急和这个作家见面,只读他的小说就行了,读着读着,见面的机会或许就来了。

不知我记得准不准,和徐坤第一次见面,是在京西宾馆的第五次全国作代会上。在此之前,徐坤的小说我已读了不少。回想起来,连我自己也感到惊讶,在楼道里看见徐坤,我没有正正经经地喊她的全姓全名。而是把她叫成了坤儿。这种叫法绝不是处心积虑,而是脱口而出。凭我的感觉,我就应该那样叫她。事实表明,我的第一感觉是准确的,后来我听见许多和徐坤相熟的朋友都是那样叫她。

那天她和小斌(把徐省略了)在一起,我马上给她俩提了一个建议,建议我们一块儿去找汪曾祺合影留念。我说了我的理由。在沈从文生前,出于对沈从文作品的喜爱,我很想去拜访沈从文,并和沈从文照一张相。因听说沈从文身体不好,我一直不敢前去打扰。沈从文去世后,我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成了永远的遗憾。我说汪老年纪也不小了,这次不跟汪老合影,说不定以后没有机会了。她俩积极响应我的建议,跑回房间,拿来了各自的照相机。那天汪老很高兴,不管我们分别跟他照,还是两个女作家把他夹在中间照,他都笑着配合,还说:“咋说咋好。”林斤澜老师和汪老住一个房间,那天我们和林老也照了相。

我不会承认我是乌鸦嘴,但汪老的不幸被我不幸而言中,作代会结束不久,汪老就病逝了。说到这里,我借机插一句:汪老逝世后,王安忆要给汪老的家人发一份唁电,打电话问我,汪老的工作单位是哪里。凭想当然,我说应该是中国京剧院吧。结果,唁电发到那里后,被退回去了,称中国京剧院查无此人。北京就那么几家京剧院团,汪老的大名谁不知道,把唁电转一下就是了,可他们竟然给退回上海去了,真乃人心莫测。这个错误是我造成的,我心里一直放不下,觉得既对不起汪老,也对不起王安忆。

博士徐坤

忽一日,听说徐坤考取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一出来就是博士,了不得!见一家大报上分期登载一些头像,称社科院文学所是保存大师的地方,钱钟书、俞平伯、郑振铎等,都是那里的。据说那里的门槛是相当高的,没有过硬的真才实学是进不去的。而徐坤一手抓创作,一手抓考研,两手都过硬,两方面都不耽误,这东北丫头,端的厉害!看来对徐坤得刮目相看了。

然而徐坤还是那么嬉皮笑脸的,一点都没端起来,一点都不像传说中学者的样子。她的着装还是那么随便。见了面,她还是跟你调侃。还有,她竟然染了头发。一头乌黑的秀发,不是挺好看的嘛,染成别的颜色干什么,这跟博士的身份有点不相称吧,不像话,不像话!你听徐坤怎么说:“嘻嘻,瞎玩儿呗。”这就是徐坤,她不为学问所累,不为身份所拘,还保持着自由率真的天性。

我想过,徐坤读了博士,会不会影响她写小说。我说的影响,不是时间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据我观察,我们中国的作家不能学问太大,或者说不善于处理做学问和做小说之间的关系,学问一大。往往把小说给压制住了。这可能是因为学问是理性的,理性的东西总是比较明晰,而且具有相当的硬度;而小说虽然也需要理性作武器,作思路,但她主要表达的毕竟是情感性的东西,质地比较柔软,边缘也相对模糊。徐坤-把做学问和做小说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她没有急于在小说中卖弄学问,没有让哲学一类的理性东西欺负她的小说。在她的小说中,除《鸟粪》那篇理性强一些,寓言的色彩也浓一些,那还是在没读博士之前写的。读博士之后,徐坤仿佛是两个脑子值班,仍把小说写得情感饱满,亲切自然。如中篇小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短篇小说《一个老外在中国》、《昔日重来》等,都写得飞扬灵动,神思缈远。

我说徐坤读博士没影响她持续写出好小说,并不是说她的学问做得不好。她有研究课题,还有博士论文,如果做不好,她就过不了关。徐坤的理论文章我读得不多,她有一篇评介《尘埃落定》的文章,我是偶尔读到的。文章不是很长,说的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意思,高兴之情溢于言表。看徐坤文章里流露出的那股子高兴劲,仿佛《尘埃落定》不是阿来写的,而是她徐坤写的。近年来,我很少看长篇小说,一是长篇小说太多了,看不过来。二是有点时间我还想着炮制自己的小说呢。出于对徐坤的信任,我把《尘埃落定》找来看了。一看就放不下。谁不想承认也不行,这部长篇真的很棒。徐坤没有蒙人,谢谢徐坤。

喝酒的徐坤

终于说到徐坤喝酒的事了。

徐坤在文章里写到过,我们时不时地到一块儿喝酒,她算是我的一位酒逢对手的酒友。

我给某位矿长写过一篇通讯,矿长为了感谢我,送给我一箱12瓶酒鬼酒。酒再好,我一个人在家里从来不喝。也就是说我没有酒瘾,长时间不喝也不着急。但我愿意跟朋友在一块儿喝酒,好像酒杯一端,就能达成一种交流。要是喝到一定程度,喝得晕乎乎的,的确很痛快。很舒服,有一种真××的忘乎所以的感觉。能喝点酒的男士居多,女士比较少。在座的有女士,女士又能与你对饮,那种感觉当然更美妙一些。反正我的酒鬼酒被徐坤喝了不少,谁让她会喝酒呢!谁让她有享用美酒的福分呢!后来她有点惦着我的酒鬼了,问酒鬼还有没有,我说有,一听说有她就乐了。

喝酒鬼。她没有喝多过,喝得比较节制,可能是舍不得多喝吧。2001年9月。我们一块儿去鲁迅的老家绍兴喝黄酒,她才稍稍有点放开了。那是我们去参加第二届鲁迅奖颁奖会,夜里一块儿出去喝酒的还有敬泽、迟子建、红柯、石舒清、鬼子等。在一个小饭店里,我们一气喝了一茶壶,大概有五六斤吧。犹嫌不够,听说有大排档彻夜营业,一行人又向大排档走去。一路上,徐坤的腿有些晃悠,走起来乱扭。迟子建指出。徐坤喝了酒很性感。我们都看着徐坤,大笑。徐坤知道了我们笑什么,不敢走在前头。可是不行,都说她的感觉已经出来了,遮不住啊!

到了人气和酒气都很旺的大排档,我们轮流坐庄,敲老虎、杠子、虫和鸡,不知不觉间,又喝了好几斤。徐坤行酒令不大在行,她挨我坐着,该行令了,她悄悄问我喊什么。我让她喊什么,她就喊什么。赢了她高兴,输了也不让我替她喝,一下子就喝干了。我们正喝得高兴,来了一个六七岁的抱吉它的小男孩儿,要给我们唱歌,10块钱唱三支歌。迟子建抢先拿出10块钱,让小男孩儿唱。小男孩唱的是老婆越多越快乐,歌词很糟糕,跟稚嫩的童声极不合拍。迟子建又让他唱了一支小燕子穿花衣,就让他走了。孩子走后,我们的情绪顿时低落,无话,停了一会儿才缓过来了。

那天喝到晚上两点多,把徐坤和迟子建的调皮劲儿都喝上来了,一路搞笑还不够,还圈定几个人,要打骚扰电话。骚扰对象有王干、兴安、还有宗仁发。只有宗仁发的电话打通了,徐坤一把电话打通,让迟子建赶快捏住鼻子,跟宗仁发讲话。听迟子建捏着鼻子,随口捏造一个女子的名字,以南方女子的口气跟宗仁发说话,可把我乐坏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2003年夏天,我们去俄罗斯的海参崴,临回国的前一天,尊敬的徐坤先生是彻底地喝高了。那天傍晚,我们先是去海边喝酒,吃海鲜。正吃着喝着,突然下起雨来了,雨下得很大,让人想起高尔基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雨助酒兴,带去的一瓶黑龙江产的龙江龙牌白酒,还没怎么喝呢,就完了。回到驻地宾馆,我们在宿舍里接着喝。没有酒杯。我们用喝茶的大玻璃杯喝。没有菜,我们就那么干喝。徐坤端起杯子(估计杯子里至少有一两酒),要跟陈世旭干。作为堂堂男子,世旭兄当然不示弱,二人碰了杯子,一口就喝干了。那杯酒喝下去,徐坤就喝出了惯性,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兆言、醒龙不怎么喝酒,那天真正喝酒的也就是三四个人。我们干喝,又干掉二斤白酒。此后,徐坤的灵魂好像已经放飞,什么都不知道了。喝完酒后,我们明明又冒着海风和细雨去了海边,并在海边凭栏远眺,她却不相信自己真的去了海边。后来她一再问别人:“那天晚上真的又去了海边吗?不是蒙我吧!”

蒙你干吗。那天从海边回宾馆的路上,你才露出了小女子的脆弱本质。你好像还有些伤感,一再问我:“为什么?”“凭什么?”我说值得的,人生难得几回醉嘛!又说: “你不是写过别人《一醉方休》吗?这回轮到你了,哈哈,狗日的白酒!”

不用说,我也醉了!

2003年9月30日(国庆前夕)北京

后记

在未认识徐坤之前,我想这定是个了得女子,据传她被定位为“女王朔”,她的小说节奏明快,“犀利刻薄”(评论家言),难免的,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一个江湖女侠的形象,聪明,爽快,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待见了她本人以后,印象反差之大,叫我一下子有点茫然。自然,徐坤是聪明的,这个聪明,我的理解是懂人世,明事理;泛泛而言,凡是当作家的,对人生的来龙去脉总归要想想的,想多了,慢慢地也就明白了,这个我们不能称之为聪明;徐坤的聪明,我想大多还是天性里的东西,人世的枝枝节节全在她的脑子里,她于其中穿行而过,遇见山高水长的,或许也会停下来,偷偷懒,可是她并不因此而迷失方向;她又是极宽厚的一个人,芸芸众生,三教九流,或许她打量一眼便知个八九分,可是她的好处在于,她从不点破它,这其实亦是妥当了。

所以与评论界给她的定位不同,我印象中的徐坤温柔厚道,并不犀利,她说话温言软语的——她其实并不多言,偶尔会说些逗趣的话,别人笑,她也笑;她早期供职于社科院,写小说之余,也做理论,可是我很难把女学者、女博士这样的字眼安放在她身上,相信她也不认同;她戴着一副眼镜,偶尔镜片闪过的光芒,那不是理性之光,而是促狭顽皮之光;按说她的身份是作家,可是我们在一起,也很少谈文学,我们谈的是打牌,爬山,欢声笑语;我要说的正是这个,我所认识的徐坤并不在她的文字里,而是在日常中,所有身份的安放——作家、学者这一类的——都使她变得小了,狭义了,仿佛黑夜里她打在墙上的影子,而她真实的肉身则在生活里,那就是作为一个人,尤其作为一个女人,她愿意笼罩在日常的光影里,沉迷于各种细节,享受它的广阔细微,所以她才会在一个人的家里,养猫养狗,弄花植草,她把她一个人的生活搞得繁复无比,她的家里什么都不缺,有生机,绿意,生命——不知为什么,但凡想到徐坤,我总会想到“生命”这一类的词,仿佛它已根植于她生活的每一天,我正一天天地看见它发出光亮来。

有一阵子,她好像是出差,临行前托我照顾她的花草,我略微还记得,她怎样把那些盆盆罐罐托付给我,就像托付出她的孩子,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说,徐坤真是热爱生活的,娶到她的男人有福了。而她性格里的一些特质,也确实有点像旧式家庭里的长孙长媳,能干,通人情,她的本心不过要使这个大家庭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所以逢年过节,她必得张罗几个朋友聚会,或打牌唱歌,或游湖划船,我想这是因为她本性温暖,她给人温暖,顺便自己也取取暖。不知她是否还能记得,有一年中秋,我们几个朋友到北师大闲逛,心里惦记着这是过节,所以特地走走,要看看月亮,然而我已不记得那晚是否有月亮,我只记得徐坤站在广场中央,手抄衣兜,像个孩子一样在抬头看无,看了很久。我有些感动,心里想着,这是个虔信的人,她相信尘世里的很多东西,也愿意服从,她生命的底色应是现世安稳,一派太平。

2006年2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人生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1393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5
15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