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学的道路(上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的我国科学院各学部的大多数院士的自述文稿。有的院士结合个人成长的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饶有兴趣地会回忆了科学探索中难忘的事件,侃侃而谈科学研究中的方法与艺术;有的院士论述了人生格言、业余爱好及对成才起决定作用的书籍和报告;......其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积累文化,鼓励下一代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接近光辉的顶点。

目录

篇目表                1—25

上卷                 1—951

 数学物理学部            1—353

 化学部               355—569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571—951

下卷                 953—1889

地学部              953—1384

技术科学部            1385—1889

附 录                1891—1920

历届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1891—1903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04—1908

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9—1920

索 引                1921—1938

 院士姓名汉字笔画索引        1921一1927

 院士姓名汉语拼音索引        1928—1938

后记                 1939

试读章节

读书面面观

读书的乐趣

你最喜爱什么?

——书籍。

你经常去哪里?

——书店。

你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读书。

这是友人提出的问题和我的回答。真的,我这一辈子算是和书籍,特别是好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我却至今不悔,不仅不悔,反而情趣越来越浓。想当年,我也曾爱打球,也曾爱下棋,对操琴也有兴趣,还登台伴奏过。但后来却都一一断交,“终身不复鼓琴”。那原因,便是怕花费时间,玩物丧志,误了我的大事——求学。这当然过激了一些,有点“左”。剩下来唯有读书一事,自幼至今,无P35日少废,谓之书痴也可,谓之书橱也可,管它呢,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我的一生大志,便是教书,而当教师,不多读书是不行的。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泉源。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整旗鼓;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疑难时读书,可以得到解答或启示;年轻人读书,可明奋进之道;年老人读书,能知健神之理。浩浩乎!洋洋乎!如临大海,或波涛汹涌,或清风微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吾于读书,无疑义矣,三日不读,则头脑麻木,心摇摇无主。

潜能需要激发

我和书籍结缘,开始于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大概是八九岁吧,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去田园里帮工。一天,偶然从旧木柜阴湿的角落里,找到一本蜡光纸的小书,自然很破了。屋内光线暗淡,又是黄昏时分,只好拿到大门外去看。封面已经脱落,扉页上写的是《薛仁贵征东》。管它呢,且往下看。第一回的标题已忘记,只是那首开卷诗不知为什么至今仍记忆犹新:

日出遥遥一点红,飘飘四海影无踪。

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第一句指山东,二三两句分别点出薛仁贵(雪、人贵)。那时识字很少,半看半猜,居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教我认识了许多生字。这是我有生以来独立看的第一本书。尝到甜头以后,我便千方百计去找书,向小朋友借,到亲友家找,居然断断续续看了《薛丁山西征》、《彭公案》、《二度梅》等等,樊梨花便成了我心中的女英雄。我真入迷了。从此,放牛也罢,车水也罢,我总要带一本书,还练出了边走田问小路边读书的本领,读得津津有味,不知人间别有他事。

当我们安静下来回想往事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偶然的小事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不是找到那本《薛仁贵征东》,我的好学心也许激发不起来。我这一生,也许会走另一条路。人的潜能,好比一座汽油库,星星之火,可以使它雷声隆隆、光照天地;但若少了这粒火星,它便会成为一潭死水,永归沉寂。

抄,总抄得起

好容易上了中学。做完功课还有点时间,便常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总抄得起。我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典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实在爱得狠了,竞一口气抄了两份。人们但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始于精于一,返于精于博  关于康有为的教学法,他的弟子梁启超说:“康先生之教,专标专精、涉猎二条,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P36不能通也。”可见康有为强烈要求学生把专精和广博(即“涉猎”)相结合。

在先后次序上,我认为要从精于一开始。首先应集中精力学好专业,并在专业的科研中做出成绩,然后逐步扩大领域,力求多方面的精。年轻时,我曾精读杜布(J.L.Doob)的《随机过程论》,洛易夫(P.R.Halmos)的《测度-沦》等世界数学名著,使我终生受益。简言之,即“始于精于一,返于精于博”。正如中国革命一样,必须先有一块根据地,站稳后再开创几块,最后连成一片。

丰富我文采,澡雪我精神

辛苦了一周,人相当疲劳了,每到星期六,我便到旧书店走走,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多年如此。 A,偶然看到一套《纲鉴易知录》,编者之一便是选编《古文观止》的吴楚材。这部书提纲挈领地讲中国历史,上自盘古氏,直到明末,记事简明,文字古雅,又富于故事性,便把这部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从此启发了我读史书的兴趣。

我爱读中国的古典小说,例如《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我常对人说,这两部书简直是世界上政治阴谋诡计大全。即以近年来极时髦的人质问题(伊朗人质、劫机人质等),这些书中早就有了,秦始皇的父亲便是受害者,堪称“人质之父”。

《庄子》超尘绝俗,不屑于名利。其中“秋水”、“解牛”诸篇,诚绝唱也。《论语》束身严谨,勇于面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长者之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读之我心两伤,既伤少卿,又伤司马;我不知道少卿是否收到这封信,希望有人做点研究。我也爱读鲁迅的杂文,果戈理、梅里美的小说。我非常敬重文天祥、秋瑾的人品,常记他们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唐诗、宋词、《西厢记》、《牡丹亭》,丰富我文采,澡雪我精神,其中精粹,实是人间神品。读了邓拓的《燕山夜话》,既叹服其广博,也使我动了写《科学发现纵横谈》的心。不料这本小册子竞给我招来了上千封鼓励信。以后人们便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纵横谈”。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喜读方法论方面的论著。我想,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方法好能事半而功倍。我很留心一些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写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我曾惊讶为什么巴尔扎克在51年短短的一生中能写出上百本书,并从他的传记中去寻找答案。文史哲和科学的海洋无边无际,先哲们明智之光沐浴着人们的心灵,我衷心感谢他们的恩惠。

读书的另一面

以上我谈了读书的好处,现在要回过头来说说事情的另一面。

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决不要看坏书,对一般书,要学会速读。

读书要多思考。应该想想,作者说得对吗?完全吗?适合今天的情况吗?从书本中迅速获得效果的好办法是有的放矢地读书,带着问题去读,或偏重某一方面去读。这时我们的思维处于主动寻找的地位,就像猎人追找猎物一P37样主动,很快就能找到答案,或者发现书中的问题。

有的书浏览即止,有的要读出声来,有的要心头记住,有的要笔头记录。对重要的专业书或名著,要勤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动脑加动手,手脑并用,既可加深理解,又可避忘备查,特别是自己的灵感,更要及时抓住。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如雨珠落大海矣。”许多大事业、大作品,都是长期积累和短期突击相结合的产物。涓涓不息,将成江河;无此涓涓,何来江河?

爱好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不仅学者专家如此,一些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也如此。曹操、康熙、拿破仑、毛泽东都是手不释卷,嗜书如命的人。他们的巨大成就与毕生刻苦自学密切相关。P38

后记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之际,《科学的道路》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凝聚着600多位中科院院士自述的这部皇皇巨著的面世,倾注了每一位院士及其家属的辛劳,也是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上海教育出版社和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组稿、审稿、编辑、校核,到制版、印刷、装订、发行,这实实在在是一部“千人稿”。

在向院士征集稿件的过程中,钱莹洁、赵世荣、林宏侠、张恒、黄文艳、孙卫国、党顺行、袁牧红、傅敏、胡筠、王振宇、朱明安和向岚同志都十分尽力;刘勇卫、刘峰松、陈丹、盛海涛、张恒、傅敏、胡筠、王澍等同志还承担了多次核审稿件的工作;唐廷友、赵萱、韩存志等同志虽已退休,但在应邀承担部分核校任务时尽心尽责。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王勇艳和院士工作局王澍同志还承担了稿件送审任务。

中科院分管学部工作的李静海副院长,学部主席团秘书长、院士工作局局长沈保根同志,是这项出版工程的总指挥,他们全程予以指导并给予高度关注,这也是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的关键。

负责这部书稿编辑与出版的上海教育出版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也大力协同,努力承担重任,在时间紧、头绪多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周镕钢副社长亲自抓本书的用纸、印刷各环节,审读室同志认真审读校样,赵野同志承担了大量事务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经营公司的同志们日夜加班,不辞辛劳,为保质保量完成排版工作尽心尽力。特别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方鸿辉编审从选题策划、联系院士、文字编辑、版面设计到“编者的话”撰稿,倾注了大量心血,既反映了一位敬业编辑的文化底蕴,也显示了这位资深编辑对院士高尚人品的敬仰与爱戴。

在此,对上述方方面面人员的努力与辛劳再次表示感谢。

《科学的道路》

编辑委员会

 2005年5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学的道路(上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01234
开本 16开
页数 19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01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9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2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6
202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