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庙探幽/文化百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祭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稳固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它蕴含着对祖先的尊崇、人伦的排序、等级的划分、礼仪的规范、民俗的传统、哲学的智慧、美学的高超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本书为你介绍了深厚的太庙皇家祭祖文化,通过本书,你可以观赏祭祀祖先的庄严场面;可以想像皇家乐舞的神圣悠扬;可以领略建筑艺术的炉火纯青;可以进行人神沟通的精神体验;可以触摸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本书将为你开启了一扇了解和探索太庙乃至中华民族祭祖文化的大门。

目录

序/1

太庙概说/1

祖先崇拜的起源/9

太庙祭祖的本质和基础/16

太庙祭祖的历史演变/22

 太庙建筑的产生/22

 夏代的太庙/23

 商代的太庙与祭祖/23

 周代确立太庙祭祖规制/25

 春秋时期祭祖的内涵的变化/30

 与战争紧密相连的战国太庙/30

 秦代太庙的祭祖特点/31

 汉代的太庙“同堂异室” /32

 魏晋时期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祭祖的影响/32

 隋代太庙进入皇城/33

 宋、辽、金先王神主和“御容”并祭/34

 元代太庙祭祖的民族特点/35

 明代太庙屡经变更终成典范/35

 清代太庙承袭明代/36

太庙与礼仪/38

北京太庙的历史变迁/42

 燕国的太庙/42

 金代的太庙/47

 元代的太庙/47

 明代的太庙/50

 清代的太庙/56

 民国时期的太庙/65

管理太庙的机构/69

 历代管理太庙的衙署和官职/69

 清代管理太庙的机构和官员/71

太庙祭祖制度/78

 历代祭祖制度/78

 明清两代的祭祖制度/133

太庙祭祖程序/139

 历代太庙的祭祖程序/139

 明代太庙的祭祖程序/141

 清代太庙的祭祖程序/142

 神位还京升辛付太庙的程序/147

太庙文物/151

 建筑文物/151

 祭祀文物/160

 有生命的文物——古柏/175

太庙人物/178

 明成祖与北京太庙的兴建/178

 嘉靖皇帝与议大礼事件/182

 董鄂妃的牌位为什么不能进太庙? /186

 乾隆与太庙/190

 修建太庙的工匠/199

 末代皇帝和太庙/204

太庙之谜/209

 太庙是比太和殿高三尺吗?/209

 太庙大殿是乾隆将九间扩为十一间吗? /212

 太庙的庙门为什么叫“五色琉璃门”?/217

 太庙被李自成烧毁了吗? /221

太庙之趣/226

 太庙和左祖右社/226

 明堂、宗祠、家庙、宗庙和太庙一/227

 三跪九叩和五体投地/231

 太庙和寺庙、道观、神坛的区别/234

 “五脊六兽”是什么意思?/236

 太庙古建的屋脊与瓦件/242

 太庙琉璃的特点/246

太庙传说/251

 鹿柏的传说/251

 太庙神树的传说/256

 疯子救太庙的传说/261

后 记/268

试读章节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形式,是太庙祭祖活动的基础。了解宗法制是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首先要弄明白三个概念:家族、宗族和宗法。

家族是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致是由父系的血缘连接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了宗族。

宗族是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或更多的世代组成的血缘关系组织。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会合二为一。

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组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由父权家长制发展而成。P16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夺予之权。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产生了,父家长死后,其权利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的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这些都为宗法制度的萌芽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步地形成了。宗法制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解内部关系、维护世系统治、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

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后世国王的权力,但这一职位是由各部落首长协调推选的,这就是“禅让”。夏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把尧舜时代的“禅让”,即从贤名人士中选接班人的办法变成了“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P17

序言

《太庙探幽》的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据我所知,这本内容虽还稍显粗略的书,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系统、全面地介绍明清太庙皇家祭祖文化的著作。

祭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稳固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历代皇家的祭祖,代表了祭祖文化形式和内容的最高形态,是从民俗上升为礼制的完善境界。但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皇家的祭祖文化与封建王朝一起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民间的、特别是海外华人的祭祖活动却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呈现方兴未艾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世界性的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回归,现在是重新审视、评价祭祖文化、特别是皇家祭祖文化的时候了。

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正当其时。

皇家祭祖文化,去掉其腐朽的糟粕,剥掉其封建的外衣,本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祖先的尊崇、人伦的排序、等级的划分、礼仪的规范、民俗的传统、哲学的智慧、美学的高超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都是需要我们研究、传承和弘扬的。

例如,祖先崇拜对象的最后确定为神主,反映了从本体膜拜到精神崇拜的发展过程,祖先牌位成为东西方文化分野的标志性载体之一;对祖先卓越的功绩的赞颂,是对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的肯定;太庙辉煌的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巅峰期最高的经典;太庙祭祖仪式所使用的庄严而又典雅的卤簿乐舞,是从原始传承下来的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规范

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观赏祭祀祖先的庄严场面;可以想像皇家乐舞的神圣悠扬;可以领略建筑艺术的炉火纯青;可以进行人神沟通的精神体验;可以触摸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

总之,这本书开启了一扇了解和探索太庙乃至中华民族祭祖文化的大门。

通过深深的思索,人是从哪里来的;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和谐而有序;先祖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我们应当如何继承;怎样强化“共同的祖先崇拜”这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纽带?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中国人,甚至全世界的华人浓厚热切的关注。

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学术的领域。

编写这样一本书,资料浩繁分散,古文艰涩难懂,绝非易事,而作者却是在业余的时间完成的,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值得称道的是,为了能够尽量通俗易懂,作者下了大量的语言转换的功夫和艺术化的处理,使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文学功底得到有机的融合,第一个评价和翻译了乾隆祭祖诗,第一个整理记录了关于明清太庙的民间传说,使枯燥的史料不仅形成系统,便于读者把握,而且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力求读者喜欢。

也许是缘分吧,1999年我曾有幸和福林同志一块参加恢复太庙陈列和筹办祭祖文化展览的工作。福林同志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而且好学敏求。他每天看文物,查资料,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为筹办太庙祭祖文化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总结这一段的研究成果,我曾经撰写了一篇《明清太庙与祭祖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在1999年“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讲(见《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以后我因他事,离开了文化宫,而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福林同志却锲而不舍,继续深人地进行太庙祭祖文化的研究。经过五年来辛勤劳动,终于写成了这本系统介绍明清太庙祭祖文化的佳作。

在他家里,到处堆满了有关历史、文化、文物、理论、民俗的书籍、资料和图片,他的“初生牛犊”之“不怕”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深厚广博的知识、科学和理论作为基础,是广种博收,厚积薄发。

他从事行政工作,会议连绵,文牍缠身,难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精力,夜深人静之时和双休之日就是他的黄金时间。不仅如此,他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散碎的时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对资料和文字反复核对、考证,有时一个生僻字要查阅几部辞书,有时一条描述要反复修改。在现有的条件下,资料尽可能收集齐全,遴选重点,梳理脉络。在系统性和重要性并重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正确性。

希望他以本书的付梓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探索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华祭祖文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不断有新的著作面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为太庙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做出独特的贡献。

在祝贺《太庙探幽》即将出版之际,仅述赘言,是以为序。

秦国经

 2004年岁末于紫禁城

后记

从1999年开始,我有幸与太庙结缘,来到红墙黄瓦,雄伟庄严的宫殿中工作。我发现,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太庙的内涵几乎被遗忘了。摩肩接踵的人群在故宫游览,却与辉煌的太庙擦肩而过。而我,能和太庙零距离接触,太庙的博大和精深给我极大的震动和吸引。

于是,我立志写一本书。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沉溺于浩繁和枯燥当中,学习、探究、分类、考据、编辑。尘封的史料,独特的内容,艰涩的古文,生僻的文字,先要读懂,弄通。为此,我翻烂了《康熙字典》的封皮。为了感悟太庙,我反复观察、测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俗话说“工夫不负有心人”,在研究中,我用心灵与太庙对话,努力梳理出太庙各部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挖掘出太庙各方面巨大的价值。我用语言作桥梁,努力沟通古人和今人,让太庙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文化,以通俗的风格和面貌,为世人所理解,然后倍加珍视。

在写作的过程中,推却了许多邀请,放弃了热衷的兴趣,暂停了文学创作,远离了轻松的旅游,冷落了许多挚友,荒芜了居家的齐整,换回来的是这本小小的书。我百感交集,依然觉得收获了一个字:值。

在文稿杀青的那一刻,我脱口吟出一首小诗,现列如下,以作纪念:

五年痴情,三绝韦绳。似沉史海,如堕书茔。目眦神疲,夙夜挑灯。掩卷潸然,告慰先灵。

我期望,本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对太庙文物的重视和保护,对太庙旅游的开发,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然,对于太庙的伟大和深邃,这只是一个幼稚的粗糙的产品,我期待着批评和斧正。

在编写过程中,我参阅了许多前辈的研究成果,对精彩的论述有所援引,恕不能一一拜谢,在此一并叩首。

承蒙秦国经先生百忙之中拨冗为之作序,给以高度评价,承蒙张希广先生为之美饰,深表谢忱。

 

 贾福林

2004年11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庙探幽/文化百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福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17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1
丛书名
印张 8.6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1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