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东分体文学史(共4册)
内容
编辑推荐

先秦齐鲁故地,人文荟萃,像管仲、齐桓公这样的政治家和孔子、孟子这样的思想家皆出于此,在齐鲁区域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套丛书是对山东地区古代文学创作的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资料,对地域文化研究者和文学类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有较大参考价值。

目录

小说卷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山东小说/1

 第一节 《春秋》、《左传》与山东小说/2

 第二节 《国语》与山东小说/51

 第三节 《论语》与山东小说/82

 第四节 《孟子》与山东小说/101

 第五节 《墨子》与山东小说/119

 第六节 《晏子春秋》与山东小说/133

第二章 汉魏六朝时期的山东小说/148

 第一节 《汉书·艺文志》所涉山东小说/149

 第二节 东方朔与东方朔系列小说/161

 第三节 任防及其《述异记》/174

 第四节 颜之推及其《冤魂志》、《集灵记》/181

 第五节 汉魏六朝其他山东小说综述/196

 附录:隋代志怪小说/209

第三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山东小说/213

 第一节 唐宋金元山东传奇小说综述/214

 第二节 唐宋金元山东志怪小说综述/226

 第三节 唐宋金元山东志人小说综述/234

 第四节 杂俎小说的代表作——段成式的《酉阳杂俎》/248

 第五节 唐宋金元山东杂俎小说综述/259

第四章 明代的山东小说/275

 第一节 明代山东短篇小说/277

 第二节 明代山东章 回小说/29l

第五章 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307

 第一节 关于作者——罗贯中/307

 第二节 关于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概说/312

 第三节 “三国”人物论/317

 第四节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价值/335

 第五节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艺术成就/338

第六章 山东与《水浒传》/344

 第一节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344

 第二节 关于作品《水浒传》/348

 第三节 “水浒”人物论/356

 第四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69

 第五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372

第七章 兰陵笑笑生与《金瓶梅》/380

 第一节 关于《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380

 第二节 关于作品——《金瓶梅》/386

 第三节 《金瓶梅》人物论/391

 第四节 《金瓶梅》的思想内容/397

 第五节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与影响/399

第八章 清代的山东小说/404

 第一节 清代山东短篇小说/405

 第二节 清代山东章 回小说/444

 第三节 《醒世姻缘传》与《续金瓶梅》/462

第九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479

 第一节 关于作者——蒲松龄的生平、思想与创作/479

 第二节 关于作品《聊斋志异》/488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492

 第四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97

 第五节 《聊斋志异》风俗文化论/503

诗歌卷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山东诗歌/1

 第一节 原始歌谣/1

 第二节 《诗经》中的《齐风》/5

 第三节 《诗经》中的《鲁颂》/9

 第四节 《诗经》中的《曹风》/11

 第五节 春秋战国之际的齐鲁歌谣/13

第二章 汉魏时期的山东诗歌/17

 第一节 汉代山东诗歌/17

 第二节 诗歌个性化的前驱——孔融、刘桢/26

 第三节 “七子之冠冕”王粲/31

 第四节 徐斡、诸葛亮、缪袭、吴质/35

第三章 两晋时期的山东诗歌/40

 第一节 寒族诗人的代表一左思/40

 第二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47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山东诗歌/51

 第一节 “元嘉三大家”之颜延之、鲍照/51

 第二节 齐梁代表诗人王融、何逊/61

 第三节 陈朝代表诗人徐陵、张正见/71

 第四节 北朝的温子舁、王褒、颜之推/76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山东诗人/82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山东诗歌(上)/86

 第一节 “文章 四友”之一崔融/87

 第二节 天下“文辞士”之首徐彦伯/93

 第三节 崔信明及隋与初唐的其他山东诗人/98

 第四节 “人文之宗师”孙逖/104

 第五节 “名高天下”的诗人卢象/108

 第六节 任华及盛唐其他山东诗人/113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山东诗歌(中)/119

 第一节 追步白居易的诗人羊士谔/119

 第二节 孟迟及中唐其他山东诗人/123

 第三节 晚唐最丰产的山东诗人刘沧/131

 第四节 孙棨及晚唐其他山东诗人/135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山东诗歌(下)/139

 第一节 五代诗词名家和凝/139

 第二节 韩熙载及五代其他山东诗人/144

 第三节 唐代的山东诗僧/147

 第四节 唐代山东的著名客籍诗人/152

第八章 宋金元时期的山东诗歌(上)/158

 第一节 首开宋调的诗人王禹俑/160

 第二节 “天资高迈”的诗人穆修/175

 第三节 “学笃而志大”的诗人石介/178

 第四节 诗、论、词俱有建树的李之仪/183

 第五节 晁补之及其家族的其他诗人/198

 第六节 北宋其他山东诗人与词人/231

第九章 宋金元时期的山东诗歌(中)/251

 第一节 “直欲压倒须眉”的李清照/251

 第二节 “词中之龙”辛弃疾/269

 第三节 南宋其他山东诗人/290

 第四节 南宋其他山东词人/300

第十章 宋金元时期的山东诗歌(下)/308

 第一节 全真教诗人/308

 第二节 刘迎与党怀英/334

 第三节 杨宏道与杜仁杰、刘敏中/340

 第四节 著名散曲家、诗人张养浩/351

 第五节 金元其他山东诗人、词人与散曲家/360

 第六节 宋金元山东的著名客籍诗人/376

第十一章 明代的山东诗歌/384

 第一节 盛况空前的明代山东诗歌/384

 第二节 明中期山左诗坛/388

 第三节 晚明山左诗歌/410

 第四节 明末山东遗民诗人/425

第十二章 清代的山东诗歌(上)/436

 第一节 引领诗坛风气的山左诗歌/436

 第二节 清初山左诗坛/444

 第三节 王士稹与王门诗人群/458

 第四节 清初六大家中的宋琬与赵执信(附淄川诗人群)/488

 第五节 金台十子中的山左诗人/510

第十三章 清代的山东诗歌(下)/532

 第一节 卢见曾和德州卢氏诗人群/532

 第二节 高密诗派/540

散文卷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 先秦山东散文/1

 第一节 概说/1

 第二节 历史散文(上)/11

一、《春秋》及其“三传”/11

二、《公羊传》与《毂梁传》/21

三、《左传》/29

 第三节 历史散文(下)/49

一、《国语》/49

二、《晏子春秋》 /60

 第四节 诸子散文(上)/76

一、《论语》/76

二、《孟子》/85

三、《墨子》/95

四、《孙子兵法》等/102

 第五节 诸子散文(下)/111

一、稷下之学概况/111

二、《管子》/114

三、淳于髡的论辩艺术/120

四、《尹文子》与《慎子》/124

五、《荀子》/129

第二章 两汉三国西晋山东散文/137

 第一节 概说/137

 第二节 西汉前期文/142

一、邹阳 /143

二、终军主父偃严安/146

三、东方朔孔臧/149

 第三节 西汉后期与东汉文/156

一、魏相 贡禹 郑昌 /156

二、匡衡 萧望之等/160

三、伏湛 伏隆郎?等/164

 第四节 建安及曹魏文(上)/170

一、孔融祢衡/170

二、徐斡刘桢等/180

三、仲长统任嘏/185

 第五节 建安及曹魏文(下)/189

一、王粲/189

二、吴质缪袭等/197

三、华歆高堂隆管辰/201

 第六节 吴蜀文/207

一、诸葛亮/207

二、诸葛瑾诸葛恪/212

 第七节 西晋文/216

一、羊祜刘毅王沈/217

二、左思左菜/221

第三章 东晋南北朝山东散文/227

 第一节 概说/227

 第二节 东晋文/232

一、王敦 王导 王虞 王洽等/233

二、王羲之/239

三、郗鉴 伏滔 徐广等/244

 第三节 刘宋文/249

一、王韶之 王微 王僧达等/250

二、颜延之/257

三、鲍照/261

四、徐羡之何承天刘善明等/268

 第四节 齐梁陈文(上)/273

一、王僧虔 王俭 王融/273

二、刘祥 卞彬檀硅等/279

三、任坊/283

四、刘峻/287

 第五节 齐梁陈文(下)/294

一、刘勰与《文心雕龙》/294

二、王僧孺 王巾 王筠/313

三、徐勉何逊伏知道等/318

四、徐陵/322

 第六节 北朝文/331

一、王猛 崔浩 崔光等/333

二、温子昇 王褒等/337

三、颜之推/341

第四章 唐宋山东散文/349

 第一节 概说/349

 第二节 初唐文/350

一、马周 吕才/350

二、员半 千义净/354

三、崔融 徐彦伯/358

 第三节 盛唐至中晚唐五代文/361

一、吕向 高迈 任华/361

二、颜真卿/366

三、段成式和凝韩熙载/370

 第四节 北宋前期文/375

一、王禹偁/375

二、张詠/382

三、穆修石介/385

 第五节 北宋后期文/393

一、晁补之 晁说之/393

二、李之仪 李格非 李昭?/398

 第六节 南宋文/404

一、吕颐浩 綦崇礼 李清照/404

二、晁公? 王质 周孚/411

三、辛弃疾/418

第五章 元明山东散文/425

 第一节 概说/425

 第二节 元代文(上)/426

一、丘处机 孙元措/427

二、杨宏道 王鹗 张泰亨/430

三、杜仁杰 王博文等/433

 第三节 元代文(下)/439

一、李谦 阎复 刘敏中/439

二、杨文郁 徐琰 焦养直等/444

三、王旭 曹元用 /447

四、张养浩/451

 第四节 明前期文/454

一、马愉 刘? 毛纪/455

二、边贡 殷云霄/459

 第五节 明后期文/463

一、李开先 李舜 /463

二、李攀 龙谢榛/469

三、殷士儋 于慎行/473

四、靳学颜 穆文熙 邢侗/478

第六章 清代山东散文/482

 第一节 概说/482

 第二节 明清之际文/483

一、张尔岐/484

二、宋琬/487

三、赵进美 孙延铨 唐梦赉/493

 第三节 康熙时期文(上)/501

一、王士稹/501

二、蒲松龄/512

 第四节 康熙时期文(下)/524

一、田雯 赵执信/524

二、张贞 刘以贵 卢锡晋/534

三、孔尚 任王苹/540

 第五节 乾嘉时期文/547

一、张侗法 坤宏 牛运震/547

二、鞠濂 邱仰文/555

三、窦光鼐 韩梦周 /561

四、阎循观 吕润蕃/567

五、孔继涵 桂馥 孔广森/572

戏曲卷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 山东戏曲的孕育和形成/1

 第一节 山东戏曲的孕育/1

 第二节 山东戏曲的形成/8

第二章 山东的元代杂剧/14

 第一节 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15

 第二节 东平杂剧作家(一)/23

 第三节 东平杂剧作家(二)/36

 第四节 济南杂剧作家(一)/43

 第五节 济南杂剧作家(二)/48

第三章 山东的明代杂剧/57

 第一节 明杂剧的发展概况与山东明杂剧的衰落/58

 第二节 贾仲明的杂剧和增补本《录鬼簿》/61

 第三节 李开先的杂剧和《词谑》/75

 第四节 冯惟敏和桑绍良的杂剧/85

第四章 山东的明传奇大家李开先/100

 第一节 从宋元南戏到明代传奇/100

 第二节 李开先《宝剑记》/103

 第三节 李开先《断发记》/112

第五章 山东的清代杂剧/123

 第一节 清代杂剧的发展概况与艺术特征/124

 第二节 以曲阜为中心的济宁作家群体/127

 第三节 山东中、东部杂剧作家/140

第六章 山东的清代传奇/151

 第一节 清传奇的发展变化和新的特征/152

 第二节 清初诸城重要传奇作家丁耀亢(一)/158

 第三节 清初诸城重要传奇作家丁耀亢(二)/175

 第四节 曲阜圣裔作家及其他作家/189

第七章 伟大的戏剧家孔尚任/199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与戏剧创作/199

 第二节 《桃花扇》深沉的精神内涵/204

 第三节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220

 第四节 《小忽雷》/225

第八章 山东的地方戏/231

 第一节 地方戏的兴起和艺术特征/231

 第二节 柳子戏/236

 第三节 梆子腔系统/239

 第四节 肘鼓子系统/241

 第五节 吕剧等其他剧种/242

试读章节

先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时期,也是中国小说的源头时期。关于小说的起源,鲁迅先生1924年7月在西安讲授《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时就讲过:“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①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无文献依据。想上古先民,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且文字产生远迟于语言,所以“彼此谈论故事”,只能是口耳相传,不可能是书面文学作品。“文字产生以后,用以记事记言,就可产生散文。因此散文的出现也甚早。”②早期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虽然有的也记载了上古时代的占卜、祭祀等内容,但大都十分简短,缺乏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形象性。《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虽有些地方记载了上古时代的战争、祭祀甚至远古风俗,但从小说文体概念的视角看,仍嫌简单,仍缺乏生动的描述和形象刻画。

伴随着《尚书》等历史文献的编纂,伴随着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代伟人聚徒讲学和对历史文献的编纂整理,先秦文学史上逐渐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晏子春秋》等诸子散文。其中的许多篇章记录了自上古以来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具有了小说文体的萌芽,孕育了后出的小说文体。

每一位了解先秦典籍的人都清楚,隶属于儒家文化的《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孟子》,隶属于墨家的《墨子》,隶属于诸子散文而又以叙事为宗的《晏子春秋》等,其作者均为当时的鲁人或后来的齐人,均为齐鲁文化的范畴。正是这些伟大的著作,奠定了齐鲁文化、齐鲁文学的基石,孕育了后来的山东小说。

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齐鲁大地不仅是孔孟之乡,而且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这块土地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入学士。山东人的知书达理、勤劳质朴、执着坚韧、行侠仗义……诸多优秀品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为齐鲁文化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至今。山东小说便是这一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编撰本书的指导思想,即在于呈现山东小说产生、发展、成长、繁荣的全过程,挖掘山东小说史上的作家、作品,梳理山东小说的发展源流,并以此展现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贡献。

在编写体例方面,本书虽然按照通史的一般规律,以时间为顺序,但却没有按朝代的先后,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胪列作家作品,而是根据小说文体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山东小说史的发展源流,将山东小说史的发展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一、先秦;二、汉魏六朝(包括隋);三、唐宋金元;四、明代;五、清代。以此来充分展示山东小说史的历史画卷。

  一

先秦是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滥觞时期,山东小说自不例外。一般的小说史大都前略后详,但因为先秦时期齐鲁文献十分丰富,而且与小说文体的关系又非常密切,所以山东小说史便不得不打破一般小说史的常规,于先秦齐鲁文献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这一部分自然就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这一时期山东小说史的突出特点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史学传统对小说文体的巨大影响。先秦章共分六节:分别论述了《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墨子》、《晏子春秋》等七部典籍对后世小说的影响。第一节论《春秋》和《左传》。《春秋》在小说史上的贡献很少有人论及,但通读原文就会发现,后世小说在编年体例、春秋笔法等方面显然源自此书。《左传》的文学成就,各种文学史虽然论述颇多,但与小说的关系却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书则从《左传》的作者与成书、题材与内容、文学成就与形式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第二节论述《国语》。《国语》一书,一般的文学史多认为文学水平不及《左传》,但汉代此书就被名之为《春秋外传国语》,而许多“外传”又多被后世小说史家奉为小说,因此此书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便不容忽视,所以本书便从《国语》的成书与作者、《国语》的体例与后世小说、《国语》的叙事与后世小说、《国语》的形象塑造与后世小说、《国语》中的神话传说、《国语》的文体特征与后世小说等六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国语》对后世小说的影响。第三节论述《论语》。《论语》与《国语》从文体方面讲都属于“语”这种文体,是先秦时期选辑贤人善语对子弟进行教育的教材(见《国语·楚语》申叔时语及后人的注释)。从《国语》到《论语》再到《魏晋世语》、《世说新语》,这一文体的演变轨迹十分明确,可见这一文体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本书着重从《论语》的成书过程、内容和体例、叙事和写人、诗化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节论述《孟子》。主要从《孟子》的成书过程、叙事、写人、故事与传说、譬喻和寓言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尤其是故事、传说和寓言方面,小说因素尤为明显。第五节论述《墨子》。《墨子》旧题墨翟撰,实际上也是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家学派在先秦为显学,几与儒家齐名,但又不像儒家那样“子不言怪力乱神”,所以小说因素尤为明显。这在寓言、《明鬼》篇中的志怪故事、《公输》篇之叙事写入三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本章的最后一节论述《晏子春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晏子春秋》是比较特殊的一部书。按照通常的说法,诸子散文属议论文的范畴,但早在唐代,刘知几便在《史通》中指出了它“以叙事为宗”的特征。《四库全书总目》则称它是后人摭其轶事为之,实为传记之祖,列于史部传记类。近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序言》更直接说它“是一部寓有政治思想性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可见其在中国小说史、山东小说史上的地位。所以本书主要从内容与体例、叙事于写入、传说成分与虚拟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他如《尚书》、《公羊传》、《毂梁传》、《战国策·齐策》等实际上也属于山东小说史的研究范畴,但限于篇幅,也就只好忍痛割爱了。

汉魏六朝(包括隋)时期是中国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山东小说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果说先秦时期山东小说的突出贡献是儒家文化的写实传统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则是道家、道教、佛教文化、方士文化的浪漫主义的驰骋想像的神话传统,这一传统直接影响了后世志怪小说的发展。后世山东小说史上之所以会出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在中国小说史上颇有影响的志怪作品,与这一时期的这一小说史现象不无关系。这一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汉书·艺文志》所涉山东小说”,第二节为“东方朔与东方朔系列小说”,第三节为“任日方及其《述异记》”,第四节为“颜之推及其《冤魂志》、《集灵记》”,第五节为“汉魏六朝其他山东小说综述”。从这些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山东小说史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诸方面的特点。《汉书·艺文志》所涉小说有《封禅方说》和《待诏臣饶心术》二种。可见当时方士文化及其对小说文体的影响。《封禅方说》虽然已经亡佚,但《史记·封禅书》中大量与封禅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方士故事等堪为小说史资料的材料,相信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待诏臣饶心术》亦佚,但从各种资料考证,亦与方士文化有关。东方朔本身就是一个集文人、方士、俳优等于一身的人物。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赞》日:“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炫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①所以不但他的辞赋创作与小说有关,而且他本人也对后世小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东方朔系列小说的产生,盖由于此。南北朝时期,先有任防的《述异记》,继有颜之推的《冤魂志》,都是极具齐文化特点的志怪小说。尤其是颜之推的《冤魂志》,虽然以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为指导,但也显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思想,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专写受屈的冤魂报仇雪恨的小说。《冤魂志》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善良愿望,是传统思想的精华。这一思想对中国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的艺术形式、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后世的许多小说名篇,如《霍小玉传》、《三国志平话》、《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实际上都被纳入了因果报应的框架。最后一节主要以介绍这一时期的志人小说为主,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作,但刘峻的《世说新语注》为古代名注之一,对《世说新语》的流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一页。

如果按照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分期,唐五代是中国小说史的全面成熟时期(亦可称之为进士化时期),宋金元是中国小说史的通俗化时期,可以说是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时期。但是因为这两个时期是山东小说史的低潮时期,作家作品都比较少,所以为了金书篇章的大致平衡,本书将这两个时期合在了一起,作为一章论述。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是传奇小说综述,第二节是志怪小说综述,第三节是志人小说综述,第四节是“杂俎小说的代表作——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第五节是杂俎小说综述。显然,这一章的重点是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在传奇小说方面,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什么一流名著,但唐代王洙的《东阳夜怪录》直接从牛僧孺《玄怪录》中的《元无有》篇演变而来,足见传奇小说勺笔记小说在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宋初张齐贤的《洛阳缙绅旧闻记》描写委曲,人物生动,被宁稼雨称之为“在宋初传奇小说中,本书堪称翘楚之作”①。在志怪小说方面,唐五代几无山东作家作品,入宋后亦仅有济阴上官融的《友会谈丛》、益都王蕃的《褒善录》、成武马纯的《陶朱新录》、郓州王质的《夷鉴别志》等少数几种。但其中上官融的《友会谈丛》内容怪而不怪,体现着一种由鬼神志怪向社会现实发展的趋向,被人称之为“内容广泛,描写也多善于刻画,穷形毕态,入木三分。其小说意味为宋人说部中较强者”②。其中,“柳开”条叙潘阆装鬼戏柳开,“子母胡孙”条叙母胡孙为其子报仇,均十分动人。马纯的《陶朱新录》亦为此类,其中“王涣”条叙统制王涣抢掠民妇,无异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之“胡统领剿匪”。足见古代山东小说作家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精神。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狐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显然直接继承了山东志怪小说的这一优秀传统。在志人小说方面,这一时期山东作家作品较多。唐五代有段成式的《锦里新志》、赵磷的《因话录》、史虚白的《钓矶立谈》,宋代有王曾的《王文正笔录》、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周密的《澄怀录》和《续澄怀录》。其中赵磷的《因话录》、史虚白的《钓矶立谈》、王曾的《王文正笔录》、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等都各具特色,对后世颇有影响。尤其是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不但长于叙事写人,而且乡土观念特别明显,在古代山东小说作家中很有代表性。

本章的重点是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杂俎小说上承《山海经》、《博物志》的传统,近受当时风气的影响,至《酉阳杂俎》,始于志人、志怪小说中卓然独立,自成一家。《酉阳杂俎》的最大特点是杂:从内容方面讲,志人、志怪无所不包;从形式方面讲,笔记、传奇、杂史、别传无所不有。称为“杂俎”,只当不过。《四库全书总目》称“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①,甚有见地。此后,山东杂俎小说特别发达,接连出现了张齐贤、王子融、庞元英、王巩、周密等人的11种杂俎小说,显然受乡贤段成式的影响。其中,庞元英的《谈薮》,王巩的《甲申杂记》、《闻见近录》,周密的《齐东野语》等均水平较高。  四

明清时期,是山东小说的成熟时期和全面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山东小说继承和发扬了反抗与现实两大创作传统,出现了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等许多在中国小说史上独具鳌头的一流作品。因为这一时期山东小说史上作家多,作品众,所以在编写方法上以小说体式为章节,主要沿短篇小说(又包括白话短篇小说和文言短篇小说)和章回小说(又包括世情小说、神话传说小说和历史传奇小说)两条线索,点、面结合,展开胪叙和分析,兼及山东客籍作家的作品及以山东为故事背景的作品。其中第四章包括两节:第一节为明代山东短篇小说,第二节明代山东章回小说。第五章为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六章是山东与《水浒传》。第七章是兰陵笑笑生与《金瓶梅》。第八章包括三节:第一节为清代山东短篇小说,第二节为清代山东章回小说,第三节为《醒世姻缘传》与《续金瓶梅》。第九章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在具体写作过程中,除强调、突出了在中国小说史上早已声名显赫的一些山东小说——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聊斋志异》、《续金瓶梅》——之外,还增补、分析了一些过去中国小说史上不大常提而实际上成就不凡的一些山东小说——比如曾衍东的《小豆棚》、解鉴的《益智录》、蒲松龄的《醒世骈言》等。同时,还分析、考证了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的个别“悬案”,比如《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虽是山东人,但并非蒲松龄;蒲松龄所写的一部“醒世姻缘小说”,其实是《醒世骈言》。虽然这些说法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态度,至少为小说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在选择材料方面,本书主要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山东籍作家的作品,比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齐东野人的《隋炀帝艳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曾衍东的《小豆棚》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正宗的山东小说,也确实体现了山东小说的创作成就。其中有些作家、作品的纳入,体现了近几年古代小说研究的最新成就。比如罗贯中,近几年学术界有不少文章探讨他的籍贯问题,不少学者都倾向于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因此,笔者便毫不犹豫地将《三国演义》纳入到山东小说史的范畴。二是山东客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或长期居住在山东,或偶尔在山东逗留过。而他们的作品则恰好弥补了山东小说史上的某些阙漏,因此,根据小说史的需要,本书也纳入了一些山东客籍作家的作品。比如吕熊的《女仙外史》,吕熊虽是江苏昆山人,但曾随于成龙在山东住过,并且小说写的又是山东农民起义女领袖唐赛儿的故事,因此,也收入了《山东小说史》的范围。三是以山东为故事背景的小说作品。比如世情小说《金瓶梅》,虽然其作者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小说写的是山东清河、临清一带的入或事,因此也归入了山东小说史的范畴。其他如《孔圣宗师出身全传》、《醒世姻缘传》等也都属于此类情况。此外,为了体现山东小说史的全面性,本书对某些知名山东小说的续书——比如《金屋梦》之类,也作了必要的介绍。

在编撰写作方面,前三章属于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源流探寻和资料挖掘部分,由王恒展编写,后六章属于搜集梳理、总结归纳的作品分析或作者考证部分,由徐文军编写。鉴于作品搜辑困难及笔者水平所限,加之撰写时间仓促,本书定然存在诸多软创硬伤,尚有待同志者指教。其实,一部真正的山东小说史,并不是由两个人就能完成的。本书的撰写,也不过是抛砖引玉、以待后贤而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东分体文学史(共4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14361
开本 32开
页数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7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6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3
140
7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