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普洱茶/品茶馆
内容
编辑推荐

早在清代就“名重天下”的普洱茶,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沉寂之后,今天重新焕发异彩。本书将普洱茶与中国文化结合,为您诠释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温、良、恭、简、让,我们先师孔子所追寻的和谐社会,于品茶之中体味人生社会的甘甜!

内容推荐

您可以想像:当亚热带雨林的大叶茶被制成各种形制的茶,让马帮驮着走向缅甸、印度,走向中国的西藏和内地。在这缓缓马队的行进中,马锅头的吆喝声、马帮的铃声、蹄声,伴随着水声、风声,以及野兽的吼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旅程?而阳光、水分、自然之气,使来自云南的茶在长年累月的运输过程中,被[多次不规则发酵],于是一种伟大的发明诞生了,普洱茶成为了后发酵茶,这是茶叶工艺制作上的一次革命。这种制作工艺让我们体味到了[越陈越香]的另类茶——【普洱茶】

目录

第一章 普洱茶之蕴 /7

第二章 普洱茶之源 /19

第三章 普洱茶之道 /31

第四章 普洱茶之寻 /49

第五章 普洱茶之用 /87

第六章 普洱茶之辨 /103

试读章节

在云南茶铺或卖茶的集市,例如昆明、思茅、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著名风景区,随处可见“普洱茶”的招牌。依据这样的经验,只要是在云南所产的茶,皆可叫做“普洱茶”——来云南游玩及云南大多数的本地人对“普洱茶”这一概念的认识大抵如此,认为“普洱茶”这三个字,也不过是“云南茶”的别称罢了。有些稍微懂点茶的人也会把它与红茶混淆在一起。其实,普洱茶是一种经特殊工艺制成的茶。它是云南贡献给世人的一种特有的茶品。

据史籍记载,唐代滇南的银生府为云南主要产茶区,普洱古属银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然后销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千百年以前,普洱茶已是官府饮用的珍品。在明代,普洱茶即作为专有名词载入书籍。在清代,普洱茶是云南向皇帝进贡的贡品。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贾府也饮用普洱茶。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清光绪年间的普洱“金瓜”贡茶,由此可见普洱茶的名贵。

普洱茶近年来同古字画一样进入收藏品之列。收藏普洱茶饼的风气不断蔓延,在云南、广东、福建、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尤为盛行。陈年普洱茶的收藏热不断升温。

据新华社2004年2月8日电: 这批曾被以茶传情的鲁迅和许广平先生共同珍藏数十年的清宫普洱茶重返许广平先生故里——在广州登堂亮相。净重一百四十多克的普洱茶砖原计划于昨日在广东大厦公开拍卖,底价在2万元~30万元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临时改变计划,仅拿出3克、约拇指大小的茶砖进行拍卖,3克茶砖拍出12000元天价。

这批被拍卖的清宫御用普洱茶砖现为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的后人一一周海婴所藏。清宫御用茶品一直以来都以文献记录、民间流传较多,但实物寥寥,有幸品饮者甚少。

作为鉴定专家之一的广州紫云苑茶艺馆的陈锦源师傅,曾取用2克;中泡,只见茶底如琥珀色。他品鉴后认为,茶味薄,只存古韵,茶叶与包装物的味道已融为一体。而在;中泡7次后,茶盏底就只有几颗比芝麻还小的渣粒。

据陈锦源介绍,这些茶砖是将茶叶熬成糊状、滤去茶渣、蒸发水分,将提炼出的茶汁注八模具压制成型后烘干而成,非一般民间作坊能生产,再加上茶砖的氧化过程、花纹和包装物的精致,距今一个世纪应无可争辩。正因为此,茶砖已成茶膏,就像速溶咖啡,;中泡后会逐渐融化直到消失。据周海婴回忆,从懂事起,每逢年节吃完大餐后,若感胃肠不适,母亲许广平就会拿一小块普洱茶;中给他喝,饮后一会儿食滞就好了,而这些茶砖,鲁迅和许广平平时都不舍得喝。

普洱茶的主产区为今云南思茅、西双版纳、,临沧等地。这里山峦起伏,溪涧纵横,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具有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条件,堪称得天独厚。这里所种植的茶树品种为云南独有的“云南大叶种”,具有育芽力强、白毫多、生长期长、内含物丰富的特点,是优良的茶树品种。采摘后的茶叶经过自然天成的加工制作和多次不规则陈化后,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便诞生了。

普洱茶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一样,虽经千年的历史,但至今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P7-9

序言

我爱普洱茶,色浓味醇回甜。

认得普洱茶还要从认得木霁弘先生说起。几年前带儿子去云南过暑假,回程经过昆明,经好友丁辉、阿钊介绍认得木兄。他是语言学者,淡淡一餐饭,分手时送给我一本书《滇川藏大三角文化探秘》。

回京后,闲来翻阅,竟一气读完。书中记录了六位青年学者,肩负行囊,跋涉一百余天,考察遗失在滇川藏高地的茶马古道。书中流动着热血,飘散着激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也是日后高地行走拍摄《茶马古道——德拉姆》的缘起。

我很快返回昆明,找到霁弘(他就是六位年轻学者之一,还有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等)。我和木兄商量,在他们进行田野调查、著书立说的同时,我可以用影像的方式记录整理茶马古道的文化现象,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热血与激情。随后的几年中,记不清两个人跑了多少地方,采访了多少人,争论了多少次,共同的志向使我和霁弘结下了手足之惰。

藏族朋友对茶有一句名言: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为了弄清楚普洱茶的历史,曾和木兄两下滇南,走茶路,探茶山,找茶树,访茶人。南糯山千年古茶树,易武镇百年老茶号,种植、采摘、晒青、揉茶、紧压、包装乃至于品尝,令我长了大见识,迷上了普洱茶。木兄的书中多有详细描述,我就不再赘言。

采访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在思茅遇到的两位研究茶叶的专家张木兰、肖时英夫妇。两位前辈20世纪50年代初学得茶叶种植专业,为了亲眼见到大叶茶种,志愿到云南,从昆明搭车到楚雄,一路走到版纳。犹如两粒茶树籽,植根滇南红壤,得天造地化,终成撑天良材。夫妇二人半个世纪与茶相伴,为茶奉献了百年风华,没谈过一句甘苫,没抱怨过半点得失。生命中只有茶,讲茶如讲述他们的亲生子女如何长大成人一样,知足知乐。木兰老师说:“茶初入口,微微发苦,渐渐回甜,味醇无穷,我们俩便是茶味人生。”

第一次告别他们,曾远远望到两位老人,手牵手在绿茶园中漫步,烂漫夕阳,一派安宁。隔年,又和木兄去看望两位老人,肖老师独自在家,从他的语气中感到木兰老师患了重病,只有讲到茶时,才流出一丝浅浅的笑。一周后,回到昆明,得知张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种成大树寿山河”,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印证了无数的知识分子在为中华山河奉献了自己的所有。木兰老师的魂魄会永远守护在滇南那片葱郁的茶林中。

《普洱茶》一书在读图时代公司的协助下将要面世了,我非常高兴。霁弘和他的朋友们为云南的文化,为茶马古道付出了太多太多,我敬佩这些为云南文化默默奉献的人们。

后记

《普洱茶》普通版得读图时代及蒋一谈先生美意就要同广大读者-见面,幸哉!美哉!

《普洱茶》至此已经是第三版。普洱茶一旦与中国文化结合,那将是全新的一种生活方式:温、良、恭、简、让,我们先师孔子所追寻的和谐社会。《普洱茶》就是在众多的茶书中,树一杆文化的旗帜,企图引导人们于品茶之中体味人生社会的甘甜。

这是普通版,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来的典藏版进行了一些删减,使其更符合广大读者的“口味”。“云从何处起?邈邈漫石根。影隐长空浅,皎皎鹤翅横。”可以说,普洱茶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算是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行者,面对着众多的“普洱茶”饮者,我已看到这样一幅感人至深的生活情景,憧憬着普洱茶给人类带来健康的新生活。

还是这样一句话:昔日的辉煌已沉入西方的地平线,而来日的壮美将升起在东方的天际。那永远的“普洱茶”,将是云南的、中国的和世界的。

木霁弘

2005年2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普洱茶/品茶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木霁弘//胡皓明//胡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949632
开本 16开
页数 1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272.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11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