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党的建设与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阐述了党的建设问题。作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从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电子党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内容推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发展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从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电子党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本书阐述党的建设问题,对我国目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1

一 小康社会——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 /l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9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5

第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2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32

二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5

三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55

第三章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9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69

二 全面把握第一要务的内涵和要求 /81

三 科学发展是执政兴国的重要战略 /99

第四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联结点 /105

一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 /106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5

三 科学总结执政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34

四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 /147

第五章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166

一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 /166

二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途径 /178

三 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 /194

第六章 电子党务——党的建设的时代课题 /216

一 信息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6

二 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发展电子党务 /231

第七章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43

一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历史考察 /243

二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59

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68

主要参考文献 /302

试读章节

(二)发展电子党务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继续充分开发网络资源,抢占网络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提高网络上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7月1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开通了全国第一个组织工作专业网站;同年9月,南京市鼓楼区委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由地方党委主办,内容涵盖组织、宣传、纪检、统战、党史、群团等整个党建工作,融党史文献与经典著作检索、党建理论研讨等于一体的专业党建综合性网站。此后,其他一些党建专业网站和个人主页相继建成。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网站的数量在整个互联网网站中的比重依然很小。尤其是对于一个共产党执政的、拥有6800多万党员、13亿人口的国家而言,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网站显得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能够形成并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观念的落后可以说是一个根本的因素。为此,必须不断地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P233念,充分认识到利用网络开展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掌握新时期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武器,从而加快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建设,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国内,进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其次,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既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有较高网络技术水平的新型干部队伍。长期的党务工作方式使得许多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于旧的工作方式。但随着计算机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网络进行资料交流,处理各种事物已是大势所趋,这使得一些人员对新的工作方式适应不了,计算机和网络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今后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党务工作人员思想的坚定性,自觉地抵制、反击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其次,必须明确互联网同样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是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它是与传统党建中的企业党建、农村党建、城市街道社区党建等有着同等重要性的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的新载体。因此,在工作中,要消除把有关的政策、法规等搬上网就等于全部工作的观念,而要切实把网络当做加强党的建设的领域。再次,党员干部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不断增强科技意识,熟练地学习、掌握微机操作、网络技术和软件应用知识,在网络技术应用的实践中锻炼自己。

再次,要科学筛选党建网站的内容,打造品牌栏目。丰富、新颖的网上内容,是吸引网上读者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网站停留在信息的发布上,内容单调而陈旧,自然不会有高的P234点击率。为此,要加强党建网站之间的信息合作,扩大链接数量,保证链接质量,加快“网络社区”建设步伐。要建立诸如文献资料、经典著作、党报党刊电子版、党建理论研究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扩大信息源;对于一些高校而言,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优势,搞出一批理论性强,又具有生动性、说服力的教学课件,发布于网上,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同时,要特别注意信息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加强交流。为此,在内容上要设计一些最能反映党员愿望、最能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互动板块,加强“在线交流”活动。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党建网站的建设。另外,在内容的设计上,还要注意提高亲和力、渗透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要通过交流使“访问者“获得心理认同,产生良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要以文化为载体,把正确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精神风范融入多种形式的文化作品中,使人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四,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思想性和战斗性。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中研究党的建设,是党建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牢记“老祖宗不能丢”。丢了老祖宗,党建理论的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还要时刻牢记网站是党在互联网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其目标就在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成就,宣传爱国主义、遵纪守法、文明诚实等道德规范。坚决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以P235及各种敌视、诬蔑和破坏社会主义的行为和言论作坚决的斗争,坚决抵制落后、腐朽的思想,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战”和“反击战”。

此外,还要注意加强“网络党建”的技术性和安全性。网站传输信息必须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党和国家的任何秘密。这就要求党建网站不断加强技术力量,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不断提高网站的安全性。

总之,积极加快党建网站的建设,发展电子党务,是我们对信息化、网络化对党的建设挑战的有力应对。当前,一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目的,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工具,以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为基础,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新模式正在起步,进一步推动这一新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P236

序言

21世纪的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却是每个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不倦探索的课题。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都给每个中国人以最大的鼓舞,同时也给我们每个理论工作者提出了研究当今中国现实问题的重要任务。

我们在21世纪头20年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以人为本”既是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起点和基础。这里的“人”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进步的目的也正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种种需求。因此,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应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我国今天的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状况,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妥善处理和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还必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奋斗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够实现。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团结互助、互利互惠的社会。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这样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社会阶层的“各尽所能”,同时,也要使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们在这个事业的发展中“各得其所”,共享发展成果,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和谐相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目标所在。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我们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探索。

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实际进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是发展理念上的一种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就在于落实“五个统筹”,就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而全面小康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索。

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经验及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探索。

摆在大家面前的这套书(《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作者张云飞、《经济建设与全面小康》作者张雷声、《政治文明与全面小康》作者张丽曼、《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作者樊勇、《党的建设与全面小康》作者李玉峰),正是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被列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之中。我们只是期望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或在某个问题的研究上,能够较之别人的研究有所前进,能够对学术的发展有所贡献,对实践的发展有所推动。

张雷声

2005年3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党的建设与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玉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6700
开本 32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2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