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追求崇高、注重意象的朦胧诗后会出现反崇高、反意象的“第三代”诗歌?为什么热衷于群体写作、以大呼隆“运动”的形态出现的“第三代”诗歌会演变为坚持个人化写作的“90年代先锋诗歌”?“90年代先锋诗歌”以个人化写作、“此时”诗学和口语化写作,又怎样演变为“’70后诗人”的“下半身写作”、肉体诗学和“原创的快乐文本”?……对于这些问题,本书将提供给你平实、明晰、令人信服的答案。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新诗的断代研究,主要描述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发展流变过程,探讨噱胧诗后先锋诗歌各抒情群落之间的承续与变异,以及每一时段的不同特征,揭示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演变规律与历史地位。本书的基本观点:朦胧诗后先锋诗歌具有反叛性、实验性、边缘性的艺术特质,它曾荣光一时,且前景广阔。“第三代”诗歌的生命本体喧哗是新诗意味革命,事态结构带来了新诗抒情策略的转移。海子及其死亡是先锋诗歌命运的隐喻,他是“第三代”诗歌的终结者与“个人化写作”的开启人。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诗歌呈现着断裂、转型、论争和分化的轨迹,崇尚“个人化写作”,“民间立场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两股力量都致力于“叙事诗学”建构。’70后诗歌在“说什么”问题上有所拓展,其“荷尔蒙叙述”和原创的快乐文本创造,提供了新的写作可能性。女性主义诗歌20世纪80年代以“躯体诗学”解构传统,找到了“自己的屋子”,90年代激情同技术遇合的新向度选择得失互见。

目录

序一 陆耀东(1)

序二 吕家乡(5)

绪论(1)

一 反叛的历史(1)

二 原创的实验倾向(14)

三 亚文化选择:民刊策略与边缘立场(25)

四 研究范围、方法与目标(35)

第一章 集体书写的“美丽的混乱”:“第三代”诗歌运动(42)

第一节 生命本体的喧哗:“第三代”诗的意味革命(43)

第二节 从意象到事态:“第三代”诗抒情策略的转移(54)

第三节 告别优雅:圭臬崩溃后的俗美呈现(65)

第四节 双峰并立:“他们”和“非非” (72)

第五节 迷踪与沉寂:“第三代”诗的命运反思(91)

第二章 海子:先锋诗歌“死亡”或“再生”的临界点(104)

第一节 “歌唱生命的痛苦”(105)

第二节 “大诗”:构想与实现之间(116)

第三节 浪漫艺术理想的余晖(126)

第四节 先锋诗人自杀的文化省思(140)

第三章 “个人化写作”的确立与分化:90年代的先锋诗歌(152)

第一节 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152)

第二节 “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160)

第三节 90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172)

第四节 “知识分子写作”:智性的思想批判(188)

第五节 民间立场:日常口语化的解构写作(205)

第六节 先锋诗坛的“多事之秋”:世纪末的论争和分化(219)

第四章 “另类”的声音:“下半身写作”领衔的"70后诗歌(237)

第一节 形下世界的肉体“乌托邦”(239)

第二节 原创的“快乐的文本”(248)

第三节 发生动因与价值估衡(259)

第五章 出入于“自己的屋子”:女性主义诗歌批评(270)

第一节 解构传统:80年代的“躯体诗学” (271)

第二节 激情同技术遇合:90年代的审美新向度(291)

第三节 黑色的精灵在歌唱:翟永明诗歌论(310)

结语(324)

参考文献.(328)

后记(334)

英文目录(338)

试读章节

 第 一 章 集体书写的“美丽的混乱":“第三代"诗歌运动

随共和国旗帜升起的第一代人

十年铸造了第二代

在大时代广阔的背景下,诞生了我们

——“第三代”人①

当历史不无羞涩地将艺术桂冠奉献给朦胧诗时,事实上,北岛、舒婷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甚至连朦胧诗人的足跟尚未来得及站稳,一股新的浪潮便以轰天气概汹涌着逼近,刚刚稳息的诗坛再度失去了平静。谁也不曾料到,朦胧诗到“第三代”诗递进周期的间距居然如此短暂,一切来得太迅疾、太残酷,令人难以置信又无法拒绝。

这股反拨朦胧诗的浪潮由众多的抒情群落与层面汇成。两千多家社团星罗棋布,诗歌流派也数以百计,什么边塞诗、巴蜀诗、关东诗、红土诗、黄河诗,应有尽有,仅《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就一次共时性地推出了“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主义”、三脚猫、病房意识、情绪流、呼吸派、撒娇派等几十个诗歌团体,毫不夸张地说有的一人就是一个流派。真是狼烟四起,门户繁多,派别林立,主义如云;并且它们相互之间层次错落、形态纷然,大有群芳荟萃、多元并举的鼎沸趋势,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是,经过一番仔细的巡视人们就会发现:诗坛表面繁荣的背后是一种空前的混乱,它正缓缓滑向全面的困惑与失控境况;一切既定的概念都已失灵,一切诠释都变得毫无意义,理论批评界普遍现出了束手无策的尴尬与贫弱。

这场叛乱是蓄谋已久的,早在1982年韩东在给朋友的信中就表现出一种抵抗情绪和革新意识,说“我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诗,努力想革创一种适当的形式”。有趣的是,最先向朦胧诗抛出白手套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朦胧诗人中犹大似的人物梁小斌,一篇《诗人的崩溃》宣告决裂开始,继而,杨炼与吮吸朦胧诗奶汁而长大的于坚、宋琳、伊甸、韩东、车前子等人共同促成了朦胧诗的最终解体。这内讧式的叛乱无法不令人沉思,是什么铸成了诗坛裂变?“第三代”诗究竟哪里比朦胧诗优卓而诱惑得人们趋之若鹜?它会把缪斯的方舟引向何方呢?对这场以前卫性、探索性、实验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如果视而不见或者背转脸去,无异是一种逃避和罪过。

撩拨开诸家理论与宣言所拼贴的庞杂的表象面纱,考察一下不同实践走向背后隐匿的共性审美风貌,也许会寻找到某些可以称之为钥匙的东西。

  第一节 生命本体的喧哗:“第三代”诗的意味革命

成熟往往也意味着死亡,不断衍生与变化才是充满活力、希望的象征;一种范式一旦凝固定型,便会容纳不进新事物而导致革命的发生。中外诗歌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缪斯的每次艺术革命出现,绝非仅仅因为外力的单纯刺激,而都是肇源于艺术内部饱和而酿成的萎缩。闻一多之于郭沫若,北岛、舒婷之于“文革”(1966~1976)后的诗歌荒漠,波德莱尔之于浪漫派,无不如此。

“第三代”诗的崛起是因为对朦胧诗停滞局限的反动。不错,契合于一个时代怀疑、悲愤、亢奋、觉醒的整体心态,众多张扬个体心灵的诗篇,使朦胧诗在中国诗坛刮起了一场不小的飓风,它以强烈忧患意识的凸现与抒情主体“我”的回归,恢复了诗歌情感哲学的生命,出尽了风头。但是,随着时光推移,社会“天气”的日趋晴和,十年浩劫历史的愈加清晰以及民族腾飞时期经济战略的转移,仍然耽于咀嚼心灵潮汐、频频哀怨感伤、构筑自 然童话的精神天地,进行贵族化的精神操作,在凡俗或严峻生活的冲击面前显然有些天真矫情、不合时宜了。于是,从1984年开始,“PASS北岛”、“打倒舒婷”的口号此起彼伏,一场对过去诗歌的超越开始公开地进行。在一片鼓噪声中,北岛、舒婷们这些功德圆满后的历史中间物,被真诚的崇拜者们真诚地置于“敌人”的位置,不再能作为风骚新流的航标,而悲怆地留在遥远而美丽的记忆风景里。P42-44

序言

这篇序,本应由龙泉明君来执笔最合适,因为:第一,龙君是罗振亚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罗君的这本博士学位论文是在他的指导下写成的;第二,龙君对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深有研究,他曾在《文学评论》上发表文章,将复杂难解的先锋诗及其理论,论说得相当清晰。不幸,日前龙君壮年病逝。罗君和我刚刚同样遭遇了这一巨大悲痛的袭击,他是弟子送导师,我则是师送弟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多一重悲痛。当罗君在他的论文即将正式出版嘱我写几句话时,我觉得责无旁贷,中断了手头的工作,来说我较为生疏的话题。

对诗和诗学,我的研究近二十年并未中断过,但愈研究疑虑愈多,有的甚至回到了零(起)点。例如社团、流派与诗人独创性的关系;流派的演变;不同流派之间的汲纳与拒斥;先锋与非先锋乃至传统的同与异等。有些在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是毋庸置疑的常识,我却觉得大有再研究的必要。①所以,一方面我并不以为罗君说的都无可争辩;但另一方面,真诚地钦佩他这种敏捷勇敢的思维,即使对朦胧诗后先锋诗歌这种极其复杂的现象,也能快刀斩乱麻,大胆地选定名称,大胆地归纳梳理,大胆地进行论说。

朦胧诗后,诗坛山头林立,且大多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月(?)有人信奉“打倒”万能论,以为打倒别人,打倒别的流派,自己就可万岁;不少人信奉封建规矩,以为天无二主;不少人信奉庸俗化的进化主义,误认愈后起者愈先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最落后,现代主义也不前卫,只有后现代主义先进;他们急于忙着发檄文、贴宣言其实,任何时代任何流派的艺术其生命靠的是作品,是诗的文本,其他东西都不能长久地起大作用,非学理的意气之争,包括“文字仗”和“口水仗”,都无意义。诗界的非主流或自称民间的诗派害怕被冷落、被淹没、被扼杀,奋起力“争”,奋起“炒作”。但这作用有限,一是时间上有限,一是影响力大小有限。如果作品艺术水平不很高, “争”、“炒作”,挂金字招牌,发堂皇宣言,贴讨伐檄文,都是白费心思,无效劳动。20世纪50年代后期吹捧《红旗歌谣》,80年代不同人从两个方面万炮齐轰朦胧诗,是两个明证,前者数以万计人的赞歌也未能给它增加什么;后者不管人们如何评说,中国诗史上有朦胧诗光彩的一页,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在诗的历史长途中,任何一种诗都只是一个“驿站”,不能百年不变,千年不变,万年不变。“创新”是诗的生命线。杰出的诗人对前人不顶礼膜拜,即使是佳构,也不奉为仿效的神圣经典;总是不断突破旧的规范;新的规范形成之日,往往又是它解构之时。

诤歌既以“创新”为生命线,诗人进行各种尝试,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些看似对立的东西,如痴狂抒情(热态)与零度抒情(冷态)、温度抒情(不冷不热),历史上都已有人试验过,并非怪事。民间化与贵族化,各有所长。诗不必分主流、非主流,因为它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多样化、百花齐放,这包括题材、思想、感情、构思、语言、形式、风格,而不只是艺术形式。

近三十年来我主要研究新时期以前的新诗,极少谈及目前诗坛的新成就和新问题,未卷入争论漩涡,比较清净,聊以自慰。但罗振亚君的书,涉及的是尚未成为“历史”的现象,而且评价分明,恐招驳论。如书中涉猎的“下半身写作”的“诗”,已经出现了偏向,有的确实无聊,甚至“黄”,但也不可以以“黄”的名义抹煞一切。我不会忘记,幼年时亲见的寡妇与人“私通”被族长下令“沉塘”①;也不会忘记世界诗歌史上的某些冤案,如法国象征派前驱波特莱尔的《恶之花》,被法院认为有伤风化,受到制裁;美国的大诗人惠特曼因《草叶集》中的爱情诗被司法部长判为不健康而被解职,波士顿地方检查官还以淫猥罪名禁止《草叶集》发行。但是“下半身写作”的诗中,确也有如本书所举的例子《为什么不再舒服一点》,“赤裸地以造爱、性交的舒服快乐为最高原则和目的”,展览做爱过程、姿态和“舒服”,没有含蓄,没有美,也没有理性,没有文明人的观念,自然更没有最起码的道德意识。罗君对它的评说比较辩证,比较客观。罗振亚君和我的意见,如果招致两个方面的非议,那是意料之中的事。

罗君的书,宏观论说自成一家,正如作者在原毕业论文的《中文摘要》中所说:

作为中国新诗的断代研究,本文主要描述“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发展流变过程,探讨“第三代”诗歌、海子诗歌、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70后诗人的创作和女性主义诗歌各抒情群落之间的承续与变异,以及每一时段的不同特征,揭示“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演变规律与历史地位。

研究者对此已尽力而为,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时的新诗,有认真的艺术探求者,也有玩诗的游戏艺人;有严谨的学理辩论,也有任性的意气之争。罗振亚君略游戏、意气,重诗本体和学理,剖析犀利,感悟敏锐,把捉诗美精细,行文也美,读来仿佛是一种艺术享受。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话,我以为是:罗君有时对一首诗只作了一种理解、一种解读。实际上,多数名篇杰作含有多种内蕴,多重诗意诗美。为了节省篇幅,论者不必每篇如此行文,但措辞上应有弹性,留有余地。不知罗君和读者以为然否。

  

陆耀东

后记

窗外已是春天,麻雀正在枝头叽喳着几分绿意。寒来暑往,不经意间四十岁的微风从身边溜过,我似乎愈发喜欢谛听、破译自然的天籁之音了,它能够让我凝神陶醉,心如止水。

为使梦想飞翔的翅膀更加矫健,2000年9月我又一次南下问学,师从龙泉明先生攻读学位,即将付梓的就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回想在武汉大学读博的一幕幕情景、一个个日子,仿佛还清晰鲜活如昨。那是诗一样美丽的时光。每天清晨常常伴着婉转的鸟鸣醒来,傍晚与二三学友漫步于东湖边,或攀缘名闻遐迩的珞珈山,几欲忘我;在那所百年学府里,我对博大、严谨与规范的内涵真义有了新的领悟。当然更多的是紧张和忙碌。最初外语课上老师的口语听来有如天书,于是逼迫自己拼命地狂补;毕业论文提交后遭遇的匿名评审,令我担忧好一阵子,直到全“优”的成绩返回才长长地吁了口气。在我的心目中,武大的校园最美,留在那里的一切,不论是快乐还是烦恼抑或是平淡,如今于我都已长成记忆深处掠也掠不走的风景。

朦胧诗后的先锋诗歌过于庞杂,资料不好搜集;它的历史尚未定型,易动善变,难以整合;它极端的反叛姿态和审美取向,也叫某些人不舒服。所以我清楚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要冒很大风险。但是,我更清楚人为的禁区总该打破,新诗史的撰写不能凭主观好恶而回避任何重要的诗歌现象,简单地漠视或否定异己的诗人、文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无疑是研究者的罪过,对朦胧诗后的先锋诗歌只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说,是耶非耶,历史自有公断。正是靠这种信念的支撑,我才以三百多个日夜的“坐功”,终于痛苦而快乐地啃下了这块学术上的“硬骨头”。

衷心感谢三位论文评审专家的认真评阅,他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刘纳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吴思敬先生、北京大学的张颐武先生;感谢答辩委员会诸位先生的批评教诲,他们是王庆生、黄曼君、陆耀东、易竹贤、孙党伯、陈美兰、於可训等教授;感谢陆耀东先生,他的点醒与鼓励,他百忙中的慷慨赐序,增加了我前行的力量;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的吕家乡先生,是他把我领进新诗研究之门,他二十年来无私的关爱和扶植,使我的心里永远充满春天的感觉。感谢责任编辑李是先生,是他给我的论文创造了问世的机会。我还要感谢始终如一地支持、帮助我的冯毓云教授,感谢在我2002年生病期间关心过我的校系领导、同事、朋友与学生,感谢父母、妻子、儿子对我默默做出的一切。

在这里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导师龙泉明先生,他宽厚热诚、严谨踏实的为人为学之道的熏染影响,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在我刚刚毕业不久,他就罹患重病,如今我的著作还没印出,他却已长眠地下一月有余了。这叫人想起来就悲痛不已,怀念不已。我惟有在新诗研究领域里不懈耕拓,方能不愧对导师的教诲之恩。

也许是偏见,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在学术泡沫化的时代,有时文章比著作的含金量更高;所以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尽量既注重整体感又兼顾各章的独立性,力图把每一节都写成论文。至今此书里以节为单位陆续发表的文章主要有:

1.《从意象到事态:“第三代”诗抒情策略的转移》(第一章第二节,约0.8万字),《诗探索》1995年第4期。

2.《告别优雅:圭臬崩溃后的俗美呈现》(第一章第三节,约1.0万字),《文艺评论》1997年第3期。

3.《生命本体的喧哗:“第三代”诗的意味革命》(第一章第一节,约1.1万字),《文艺评论》1998年第1期。

4.《迷踪与沉寂:“第三代”诗的命运反思》(第一章第五节压缩稿,约0.3万字),《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8期全文转载。《评论》(1.0万字)2000年创刊号。

5.《后朦胧诗整体观》(第一章压缩稿,约1.2万字),《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2年第3期转载,《文学报》2002年4月18日论点摘编。

6.《后朦胧诗的语言策略》(据第三章第二、四节改写,约1.0万字),《诗探索》2002年3—4辑。

7.《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第三章第三节,约l.3万字),《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8.《构想与实现之间:论海子的“大诗”》(第二章第二节,约0.9万字),《文学评论丛刊》2003年第2期。

9.《先锋诗坛的“多事之秋”:世纪末的论争和分化》(第三章第六节,约1.5万字),《北方论丛》2003年第3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被选入林建法主编的《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3年文学批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一书。

10.《浪漫艺术理想的余晖:海子诗歌的艺术殊相》(第二章第三节,约1.0万字),《艺术广角》2003年第4期。

11.《先锋诗人自杀的文化省思》(第二章第四节,约0.9万字),《评论》2003年上卷。

12.《解构传统:80年代的躯体诗学》(第五章第一节,约1.5万字),《文史哲》2003年第4期。

13.《“歌唱生命的痛苦”: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第二章第一节,约1.0万字),《文艺评论》2003年第6期。

14.《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第三章第一节,约0.7万字,《中外诗歌研究》2003年第3期,《文艺评论》2004年第4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5.《亚文化选择:民刊策略与边缘立场》(绪论第三节,约0.9万字),《诗探索》2003年第3—4辑。

16.《“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第三章第二节,约0.9万字),《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l期。

17.《“知识分子写作”:智性的思想批判》(第三章第四节,约1.3万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8.《激情同技术遇合:90年代的审美新向度》(第五章第二节,约1.3万字),《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19.《非非诗派:还原“前文化”的艺术探险》(第一章第四节,约0.6万字),《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我深知,虽然论文在答辩后按照老师们的意见几经修改,但仍然还存在着不少缺憾;所以我真诚地期待着读者的批评与指教,争取把下一本书、下一篇文章写得更好点。

2004年3月23日

  于哈尔滨

书评(媒体评论)

论文选择了“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这样一个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题目,实际上完成了一部断代诗歌史。应该说,就作者的论题来说,还没有过这样全面的概括和这样扎实的探讨。论文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如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精神分析学等方面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具备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且具有相当出色的整合能力与描述能力。  ——刘纳  作者以历史的与美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兼及心理批评、解构批评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采用宏观概括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把这一段的先锋诗歌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对这一诗歌现象,既不是无原则的廉价赞美,也不是简单化的一棒子打死,显示了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作者所做出的一些结论提供了认识这一阶段诗歌的一种维度,这对未来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的编撰是有重要意义的。  ——吴思敬  作者全面梳理了有关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诗歌发展的大量历史资料,对于先锋诗歌的复杂多样的表征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索,对于各种诗歌潮流的演变也做了令人信服的描述这些探索理论性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在对于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研究中,这篇论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颐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振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0900
开本 32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5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