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伯特·H.弗兰克编著的《达尔文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公共利益如何兼得)》驳斥了各种经济学派的所谓灵丹妙药,并将矛头直指完全竞争市场体系必将造就最优化结果的传统理念,对集体行为和税收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多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趣的东西。而基础经济学概念会给这些行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释。这是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方法,适用于我们所有人。
图书 | 达尔文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公共利益如何兼得)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罗伯特·H.弗兰克编著的《达尔文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公共利益如何兼得)》驳斥了各种经济学派的所谓灵丹妙药,并将矛头直指完全竞争市场体系必将造就最优化结果的传统理念,对集体行为和税收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多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趣的东西。而基础经济学概念会给这些行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释。这是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方法,适用于我们所有人。 内容推荐 弗兰克大胆预言,达尔文将取代亚当·斯密成为经济学奠基人。 《达尔文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公共利益如何兼得)》描述经济社会中的竞争远比斯密更为透彻与准确,同时其结果影响深远。如果你认为你一直生活在斯密的世界里,而不是生活在达尔文的世界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将让你无法意识到:竞争有时只会让事情像“军备竞赛”一样越来越糟糕,而根本无法得到解决。 在弗兰克看来,我们的市场可以更有效率,政府可以更有作为,蛋糕可以越做越大,每个人可以分得越来越多。 《达尔文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公共利益如何兼得)》由罗伯特·H.弗兰克编著。 目录 荐序Ⅰ 经济学家解释进化论 推荐序Ⅱ 以大智慧洞悉世界 推荐序Ⅲ 后危机时代,经济学家的新面孔 权威推荐 序言 达尔文可以取代斯密吗? 第1章 双重失灵政府与市场同时瘫痪 美国在“财政悬崖”边缘徘徊着;中国经济面临着“冰与火” 的考验;日本在经济泥沼中挣扎,绝望之时,他是否会狗急跳 墙……这一切仅仅源于自由竞争市场吗? “看不见的手”遭遇几百年来未曾有过的挑战,理性人的选择 为何越来越偏离理性? 我们到底是怎样沦落到这一步的? “看不见的手”不听使唤 自由与管制的边界 间接伤害:无奈的兴奋剂 监管,可以让人觉察不到吗? 第2章 背景和相对位置夹塞的达尔文 微软花费10亿美元,研发的“KIN”智能手机,上市45天 惨遭下架;苹果的iPhone5手机还未上市,权威机构预测销量将 突破2.5亿部。同为智能手机,命运为何如此悬殊? 诊治“看不见的手” 达尔文是理性人? 经济学的“相对论” 幸福感也能“指数化” 背景,经济学模型的新参数 第3章 市场没有免费午餐 沃尔玛在中国,到处都生意火爆,在它的美国老家,为何却 遭受抵制?狡猾的冰球运动员总是要求别人戴头盔,而自己却从 来不戴;马克思因何痛斥斯密的理论是非人道主义? 员工共管企业:带刺的玫瑰 市场不放过任何获利机会 “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怀疑 不要再相信市场先生的狡辩 第4章 削减政府预算饿死这只野兽 3.2亿美元修建1座桥,仅连接50人;640美元采购一只马 桶座垫,435美元采购一只羊角锤……依靠发债度日的美国政府 开支为何如此“大手笔”? 把政府塞进浴缸 拧紧政府浪费的水龙头 预算削减过度的“后遗症” 国家越富有,政府会更廉洁吗? 客人不在乎这场宴会花掉多少钱 别让“消费瀑布”洗空你的钱包 第5章 位置消费你身边时刻发生的“军备竞赛” 里根总统如何引诱苏联搭上“军备竞赛”的贼船,直至解体? 纽约“扬基”大老板乔治如何智斗职业棒球联盟,最终摘得冠军? 弗里德曼因何被戏称为小政府保守派的“保护神”? 导弹再多也保证不了民众安全 纽约扬基队为何不戴“工资帽” 选择因环境而变化 我们的社会需要合理管制 为累进消费税呐喊 又是一场政治白日梦? 第6章 伤害原则谁是行凶者?谁是受害者? 1959年,“菜鸟”科斯向经济学大佬弗里德曼发起挑战,辩 论开始时,20人赞成弗里德曼,1人赞成科斯;两个多小时后, 科斯使用了什么“魔法”征服了21人? 科斯等了诺奖54年 看病时,为何不能还价? 受害者不一定有道理 结果论者在道德上站不住脚 我们到底该保卫哪些权利? 第7章 效率法则用案例说话 安静的夜晚,你在读一本书,隔壁却传来吱吱呀呀的学琴声。 事情的背后,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是谁拨动了政策的天平? 成本-收益实战练习 富人不愿意再补贴穷人 政策优化从这里出发 优化路上的绊脚石 第8章 税收这是你们自己的钱…… 前苏联解体,美国还在危机中颤抖。到底是计划经济,还是 市场经济更能造就社会繁荣?100多年来,经济学家争得口水满 天飞,也没有答案。既然如此,不妨听听达尔文怎么说。 神话所有权 拿税收做点实事吧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现象 达尔文或许有更好的答案 第9章 运气盖茨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IBM一度行将关闭,大胆起用“IT门外汉”郭士纳,最终成 功复兴;盖茨带领微软闪电崛起路上,如何赢得“关键先生”青睐? 老布什如何从一个十足的富家公子哥,成长为美国总统? “甲壳虫”乐队风光无限,多少人了解其成功路上的泪水与 汗水?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苦练1万小时,成就“甲壳虫”乐队 市场永远是赢家的舞台 信仰至上 第10章 涓滴理论政府为什么优先补贴富人? “对富人征税,就相当于杀死那只下金蛋的鹅”。“所有税收都 是盗窃。”“对不同对象征收不同税收是不公平的”……正当此类反 纳税的口号此起彼伏,弗兰克却在呐喊:“NO!富人们必须缴税。” 提高税率会缩短劳动时间吗? 穷人不得已而补贴富人 至今还在寻求答案的公地悲剧 税收不都是盗窃 第11章 有害行为征税比管制更有效 北京的尘霾日益严重,汽车拥堵税却至今难产;伦敦开征拥 堵税10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空气明显改善。在美国, 车辆税以前按数量征收,现在为什么按重量征收? 污染与排放者无关 向间接伤害行为征税 摩托车手为何不戴头盔? 我们正在“滑坡”上坠落 第12章 福利政府经济蛋糕做大,每人分得更多 现实生活中的交易成本,抹杀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一 个声称自由高于一切的社会,对此如何解释?就连“教父”科斯 的话,他们都觉得不中听。 外部性是一把双刃剑 再回到洪水过后的社会 自由主义者,缴税吧 理性人选择最近的路,直达目标 把经济蛋糕做得再大些 好政府可以培养出来 致谢 试读章节 第1章 双重失灵 政府与市场同时瘫痪 美国在“财政悬崖”边缘徘徊着;中国经济面临着“冰与火”的考验;日本在经济泥沼中挣扎着,绝望之时,他是否会狗急跳墙…… 这一切仅仅源于自由竞争市场吗?“看不见的手”遭遇几百年来未曾有过的挑战,理性人的选择为何越来越偏离理性? 回忆过去的时候,我们总会带着无穷无尽的留恋,并不自觉地放大了昔日的美好。尽管有些时候,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更美好。“二战”结束后的30 年间,美国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且年均收入增长率达到3%。从此,美国拥有了一个在经济上充满活力的中产阶级。在那个年代,公路和桥梁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且每年都开工建设许多重大基础设施;更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是约翰·肯尼迪总统带给美国人的一句名言,“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做些什么,问一问你能为她做些什么”。我们坚信,美国人必将在登月竞赛中胜利。那时,美国人多么乐观。 昔日的流金岁月已风光不再。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经济陷入了超低速增长泥潭,只有处于收入金字塔最顶端的人,才能保持有效的收入增长。比如说,美国大公司CEO 们的薪金增长了10 倍,而他们员工的小时工资在扣除通胀因素后却在下降。此时,中产阶级已负债累累。 尽管美国上下对高速铁路和智能电网的需求近乎饥渴,但这些设施的新建提议一再遭到国会的否决。现有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日趋老化,亟待修缮。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要忍受颠簸起伏的道路和危机四伏的桥梁。给水网络和排污系统则时不时地罢工,无数校舍破烂不堪,甚至摇摇欲坠。基础设施投资被大幅削减,资金被挪用到监控前苏联遗留下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核原料项目上。 美国的政治体制近乎瘫痪,还要面对众多迫在眉睫的问题。对于主宰人们行为的基本事实或逻辑的无端忽视,似乎是瘫痪的根源。2008 年金融危机导致大规模失业,而我们几乎找不到有效对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大萧条”时期送给我们这样的教诲:深陷衰退的经济体极少能迅速自我痊愈。消费者不可能引领经济复苏,因为他们不仅债务缠身,还要为了保住饭碗而提心吊胆;企业也无法引领经济复苏,因为大多数企业产能过剩。凯恩斯得出如下结论:政府是唯一既有能力又有动机刺激消费、恢复就业、引领经济复苏的角色。 迅速蔓延的失业使经济就像一架已经飞在天上、仅搭载着几位乘客的飞机,两者都已彻底丧失了创造价值的机会。为何不能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这样的浪费,没有人能说得清其中的原因。经济刺激计划的反对者会斥责政府浪费开支,尽管很多常规项目还在嗷嗷待哺。比如说,美国内华达州交通署(Neva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提供的资料显示,80 号州际公路上有一段10 英里(约16.1 公里)长的路段破损严重,现在维修的成本约为600 万美元;如果两年后维修,气候和过往车辆会对路基造成更严重的损坏,维修成本可能高达3 000 万美元。 随着全球经济陷入极度萧条,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工人和机器设备被闲置不用。与此同时,项目所需资金的利率也降至史上新低。这些事情应该马上引起注意,但政府却默不作声。 刺激计划的反对者以担心赤字为由为政府的不作为辩解,但赤字属于长期问题。任何人都不会赞成我们把维护基础设施的计划无限期推迟下去。现在实施意味着更低的成本,还可以降低远期赤字。赤字问题亟待解决,但这需要在经济完全复苏后再做。 2010 年,为美国富人减税的法案到期时,曾经以赤字为由反对经济刺激计划的领袖们,却对赤字只字不提。因为很多富人口袋里的钱,早就多得一辈子也花不完,继续实行减税对经济几乎没有刺激作用。反之,让这些减税法案自动过期,或许可以把腾出来的收入用到更有效的刺激性措施上,譬如有些州原本打算大量解聘教师、警察或消防队员。不过,恰如参议员少数派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不无讽刺地说的,“在复苏过程中,加税可不是个好主意”。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个不很紧急但又束手无策的难题:尽管科学界对全球变暖的预测愈加悲观,我们的政治机制非但熟视无睹,甚至有些抵触。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经常以基础科学本身不精确为由来掩饰他们的不作为,但那些最优秀的科学家早已心知肚明,他们敢于承认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况且这正是科学研究的本性。尽管监测到的温度上升速率低于预期(实际上可能更快),但即使是这样的上升也足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根据麻省理工大学建立的全球系统一体化模型(IntegratedGlobal Systems Model)预测,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到2095 年上升超过10摄氏度的概率为10%。如果这一情况真的发生,我们所知的地球生命体将彻底消失。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之类的简单政策,就有可能消除这样的威胁。假如我们能循序渐进地引入类似政策,就可以在无需付出更多代价的前提下顺利实施。 任何理性的政治体制都应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为首要任务。但圆滑老练的国会观察员们却貌似无辜地告诉大家,要让美国议会马上通过任何实质性的气候法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法案在政治上是难以想象的。 P21-P23 序言 序 言 达尔文可以取代斯密吗?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新兴分支,行为经济学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可谓势不可挡。该领域的学者将经济学和心理学融为一体,而他们最关注的则是人类判断与决策过程中的系统性偏差。正像斯坦福大学已故心理学教授、行为经济学奠基人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Tversky)经常说的那样:“别人研究的是人工智能。我呢?我研究的是人性的愚蠢。”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开始正式讲授“行为经济学”课程。当时还很少有人听说过这门新兴学科,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报名听课,我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给这门课程杜撰出一个标新立异的名称。最终,我决定把这门课称作“抛弃理性选择”(Departuresfrom rational choice)。很自然,当时的行为经济学课程还找不到任何标准讲义。经过再三思考,我决定把全部课程内容归属于如下两个标题:“有悔偏离理性选择”(Departures from rational choice withregret) 和“ 无悔偏离理性选择”(Departures from rational choice without regret)。 关于第一个标题“有悔偏离理性选择”,我列举了人们容易犯的多种系统性认知错误。例如,尽管标准的理性选择模型认为人们会忽略沉没成本,即在作出决策时已发生且无法补偿的成本,但这种成本却往往以明显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 假设你正打算离开家到50 英里(约80.47 公里)以外的地方去看一场体育比赛或者音乐会,就在此时,一场意外的大雪不期而至。如果你手里的门票不能退款,那么,你最终是否会开车出发,就不再取决于门票的价格了。 不过,和一个拿免费门票的球迷或是音乐迷相比,一个同样痴迷并且为这张门票掏了100 美元的人,显然更有可能顶着大雪,冒险前去助阵。后者或许就会遭遇认知失误。通常,一旦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决策是建立在这种偏差基础之上,他们就可能会感到后悔。 “无悔偏离理性选择”,则是指当事人对偏离标准理性选择模型的后果不会后悔。 “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中动议者提出单边倒策略。在这个博弈中,实验者交给其中的一个实验对象一笔钱,比如100美元,然后让他提出一个在自己与另一实验对象之间分配这笔钱的比例。如果后者接受前者的提议,双方就可以按这个比例分到钱。 比如说,第一个人提议“我拿60 美元,你拿40 美元”,后者接受,两人都会有所收获;但是,也有可能出现一种令人纠结的结果:后者拒绝前者的提议,这100 美元由实验者收回,双方都会空手而归。 按照标准的理性选择模型,前者将提出单边倒的分配方案,譬如自己拿到99 美元,对方只拿到1 美元,因为他知道,只要有所收获,就总比一无所获更符合对方的利益。但人们很少会作出按照标准的理性选择模型,前者将提出单边倒的分配方案,譬如自己拿到99 美元,对方只拿到1 美元,因为他知道,只要有所收获,就总比一无所获更符合对方的利益。但人们很少会作出这样的提议,即使有人提出,也会毫无例外地遭到拒绝。而且,拒绝这种一边倒式提议的对象很少对自己的决定表示后悔。 我的康奈尔大学前同事迪克·塞勒(Dick Thaler)与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2008 年合著了《助推:事关健康、财富与快乐的最佳选择》(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and Happiness)一书,在这本轰动全球的畅销书中,他们罗列了这种认知失误导致人们误入歧途的诸多方式,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构建更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的环境。他们在书中提出的每个观点和建议都让我深受启发。 但自始至终,我都坚信无悔偏离理性选择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原因很简单,某个人一旦认识到自身存在认知失误,他就有主动改变行为的愿望,而且也有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而言,其他人没有办法,也没有动机改变这些并不令他们感觉后悔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 再回到我们的假设:按照理性选择模型设定的标准,任何事物带来的满足感,最终都取决于它的绝对质量。但一套职业装所带来的效用显然不是这样。假设几个条件基本相近的求职者竞聘一家投资银行的同一个岗位,而你就是其中之一。毫无疑问,在参加面试时仪表得体、穿着恰当,肯定会帮助你取得更好的成绩。仪表得体是相对而言的,就是说你的仪表比其他求职者更得体;假如你在面试中身穿价值2 000 美元的职业装,而其他应聘者的套装只有500美元,那么,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有可能更好,你也更有优势。 当个体的优劣取决于他在同类中的相对排位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中对有效性的一切论断都将黯然失色。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面试,任何时刻都概莫能外。尽管斯密的很多当代信徒依旧斗志昂扬,但现实让他们大失所望:不受管制的市场力量已无力引导自利的个体行为服务社会公共物品。相反,独具慧眼的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却告诉我们,个体利益往往会招致“军备竞赛”的巨大浪费。 比如,达尔文认为,雌孔雀偏爱在开屏时更漂亮的雄孔雀,因为在雌孔雀看来,雄孔雀漂亮的尾羽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它拥有更强健的免疫系统,而且可以把这种能力遗传给后代(由于代谢方面的原因,身上携带大量寄生虫的雄孔雀很难支撑较长的彩色尾羽。——译者注)。但达尔文也发现,漂亮且炫耀的尾部羽毛会让雄孔雀更容易招来捕猎者,因此在物种生存角度上是多余的。假如所有雄孔雀的尾羽都减小为原来的一半,那么,每只雄孔雀都可以像原来那样吸引同一只雌孔雀,而且每只雄孔雀招致天敌袭击的概率也比原来小多了。但任何一只孔雀都不会因为拥有漂亮的尾羽而后悔,如果开屏不够漂亮,它们求偶成功的机会就会大为缩小。同样,如果所有求职者都选择2 000 美元的服装,他们获取预期职位的可能性自然不会高于全部选择200 美元套装时的概率。但任何人都不会因为选择了更贵的服装而后悔。 和“军备竞赛”一样,这些都属于所谓的“集体行为”,这些行为与认知失误没有任何关系。人们为求职而购买昂贵服装,与国家在军事装备上的过度开支,都出于同样的原因。由此,在独立行动的前提下,任何人或者任何国家都不会因为减少开支而获利。 相比之下,在个体因认知失误而遭受损失时,他们既不缺乏减少损失的动机,也不缺少降低这种损失的能力。比如说,他们可以寻求更多的附加信息,或是利用专业人员为他们提供建议。他们可以通过签订契约减少自己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 集体行为问题招致的损失不仅是个体难以弥补的,也远远超过认知失误造成的损失。通过对税收政策实施非干预性的变革,即可消除集体行为问题招致的很多重大损失。在此过程中,我将继续坚持自己的预言:百年之后,经济学家更有可能将查尔斯·达尔文为经济学的鼻祖,而不再是亚当·斯密。 书评(媒体评论) 《达尔文经济学》关于碳酸饮料税的论述相当精彩,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N. 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我强烈推荐《达尔文经济学》,这是一本简明扼要、富有说服力并充满睿智的作品。 ——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200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多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趣的东西,而基础经济学概念会给这些行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释。 ——罗伯特·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 198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达尔文经济学》彻底摆脱了当下时尚理论的束缚,为认识美国目前面对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畅销书《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of Political Order)作者 在我看来,《达尔文经济学》所传递的信息是理性经济未来的唯一希望。 ——威廉·鲍莫尔(William J. Baumol) 纽约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前主席 对集体行为和税收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 给了我们一本重要而又恰逢其时的作品。 ——丹·艾瑞里(Dan Ariely) 超级畅销书《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作者 竞争更多的是服务于部分而非整体,无论是物种进化还是人类社会都不例外。只有傻子才会眼巴巴地指望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这本独树一帜但又不乏现实气息的著作中,罗伯特·弗兰克告诉我们,为什么说查尔斯·达尔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比大多数当代经济学家更加深邃,更加犀利。 ——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 畅销书《移情的时代》(The Age of Empathy)和《人类的猿性》(OurInner Ape)作者 这本明晰而又触动人心的作品,为现今关于自由社会中政府的角色问题的讨论,主宰我们的那些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口号式言语, 提供了一付完美的解药。 ——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 《全球化悖论》(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作者 罗伯特·弗兰克果断地预见到,达尔文终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学鼻祖。在阅读了《达尔文经济学》之后,你肯定会希望这个预言尽早成为事实。 ——大卫·斯隆·威尔森(David Sloan Wilson) 纽约州宾汉姆顿大学生物学、人类学教授,《每个人的进化》(Evolution for Everyone)作者 人类合作,市场相辅,这是亚当·斯密;人类也竞争,但不仅是为了资源,还有配偶游戏中的相对地位,这是达尔文。将达尔文和亚当·斯密加在一起,便是罗伯特·弗兰克。《达尔文经济学》全书充满了令人叹服的深刻见解。 ——马克·克莱曼(Mark Kleiman) 《当以暴制暴失败时》(When Brute Force Fails)作者 罗伯特·H. 弗兰克的自然选择论比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更能解释诸多经济现象。 ——《洛杉矶时报》 《达尔文经济学》是一本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书。它将引导你从与以往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经济学。无论您正在教授或学习经济学或进化论,还是仅仅对这些领域感兴趣,都会从此书中汲取到丰富养分。 ——《英国卫报》 弗兰克在《达尔文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一个大胆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视角,重新解读自由竞争的本质与自由市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书评》 《达尔文经济学》书中的观点简洁,洞察力深邃。现代经济社会不再像斯密的现代追随者们所想的那样缺乏效率,而且许多经济问题可以相对更加容易地改善。有朝一日,这种简单的真理将不证自明。但是在那之前,竞争造成的浪费将继续让每个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纽约时报》 弗兰克认为,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精准地指出竞争的优势,达尔文则更深入地描述了个体间通过竞争追求自身利益时,却牺牲了集体利益。弗兰克还认为这个观点不仅适用于动物王国,也一样适用于人类经济社会。 ——英国广播电台(BBC) 弗兰克不是一位学术型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他的这本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脱出来,并为其在人们——无论是消费者、投资商还是企业家——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的能量。弗兰克在《达尔文经济学》中指出,在经济紧缩时期,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削减政府奢侈性开支减少财政赤字。 ——《华盛顿邮报》 《达尔文经济学》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说明,达尔文的很多关于生物学的观点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上海证券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达尔文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公共利益如何兼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罗伯特·H.弗兰克 |
译者 | 谢朝斌//刘寅龙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059452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3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2 |
出版时间 | 2014-05-01 |
首版时间 | 2014-05-01 |
印刷时间 | 2014-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 |
CIP核字 | 2013075342 |
中图分类号 | F0-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8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7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9-2013-020 |
版权提供者 | Grand China Publishing House(中资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