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海安全考察
内容
编辑推荐

台海安全不单纯是“大陆安全”或“台湾安全”,而是大陆和台湾共同的安全。在两岸关系的诸多矛盾之中,对“主权”定位的认识差异和对两岸关系“现状”的不同解读涉及到双方的核心利益,是两岸之间的主要矛盾,也是关系到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

目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台海安全的概念与性质 /11

第一节 台海安全的概念解析 /12

第二节 台海安全关系的形成 /33

第三节 当前台海安全关系的性质 /43

第二章 台海安全形势的判断与评估 /53

第一节 台海安全形势的判断和评估方法 /53

第二节 1987年以来的台海安全形势 /73

第三节 台海安全形势的规律和趋势 /114

第三章 两岸对台海安全的认识落差 /119

第一节 对两岸“主权”与“现状”的解读 /120

第二节 两岸对台海安全威胁根源的看法 /139

第三节 对实现台海安全途径的考虑 /152

第四章 两岸的军事安全战略比较 /174

第一节 两岸的军事战略方针或构想 /174

第二节 两岸的“国防”军事战略目标 /196

第三节 两岸军事建设的发展趋势 /207

第五章 影响台海安全的外部因素 /220

第一节 国际形势与台海安全 /220

第二节 台海安全与美国的战略考虑 /235

第三节 日本对台海安全的战略考虑 /263

第四节 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台海安全的看法 /279

第六章 台海安全与两岸关系的前景 /290

第一节 几种解决台海安全问题的构想 /290

第二节 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框架与台海安全 /302

附 录 /313

参考文献 /322

后 记 /329

试读章节

二、维持两岸军力平衡

维持两岸军事实力的均势平衡被台湾岛内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是维护台海和平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这里的平衡指的是两岸军事力量的一种动态均衡,由台湾“群策会”策划的《台湾21世纪国家总目标》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解释,即“中国是东亚地区的军事强权,拥有客观的陆海空军战力。就绝对数量而言,台湾的军事力量原本无法与中国相抗衡,然而由于台湾海峡的天然屏障,再加上台湾面积狭小,战线宽度和纵深均有限,因此只要在有限的空间集中足够的防御能力,尤其是在军事科技上保持领先,依然可以与中国强大的军力维持平衡。由于这种平衡状态必须随时视中国的P157军事发展进行调整加强,因此称为动态平衡”。台湾当局由此认为,大陆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国防力量的提升,“严重影响两岸军事平衡,对台湾‘国防’安全造成莫大威胁”,而台湾自我防卫能力的提升,是确保台海和平现状的首要条件,也是两岸能够平等对话的有力后盾。同时,以“两岸军事平衡”和“防御台湾”为由不断加大对台军售的力度,向台湾出售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是美国的一贯策略,也是美国推行“以台制华”战略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台湾当局和美国都声称维持“两岸军事平衡”可以吓阻大陆对台动武,维护台海地区的安全,但这种以冷战思维和“均势战略”为核心的“平衡政策”并不利于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维持。

均势、均衡或平衡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中都是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它表示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及构成这种稳定状态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因素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均势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概念,其实际上是考察国家间力量的动态平衡,维持均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稳定。但作为一种有着广泛适用性的理论,除了国际领域之外,均衡或平衡概念也可以适用于国内的政府和政治领域,它也可以用来说明各种非国家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国际政治学大师汉斯。摩根索认为均势有两大主要类型:直接对抗型和竞争型的均势。直接对抗型的均势是指一种政治力量A试图使自己的强权和政策压倒另一政治势力B的政策,而B则需要加强自己的强权顶住P158这种压力,并达到挫败A的政策的目的;这样又会导致A加强强权来挫败B的努力。这种类型对抗的本质是不稳定和能动的。在竞争型的均势中,力量A和B为了争取控制第三种政治力量C或者捍卫其在C的利益,就要进行相互竞争和协调,平衡对方的强权,并在客观上起到保护C的作用。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台海安全关系的实际,笔者认为,大陆和台湾的均势平衡关系可以用对抗型均势来解释,而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则可以用竞争型均势来解释。两岸目前没有结束敌对状态,台湾一直将加强军事力量和争取外国势力的军事支持当作保护台湾“主权”与“安全”的重要筹码,认为“台海两岸军力悬殊,台湾除了以质克量外,只能尽力维持台湾海峡地区局部军力的平衡”,甚至提出“台湾应促使美国在亚太地区保持力量分配的均势,或乐见日本在军力上抗衡中共,不使中共在此地区独占均势优势”,“为保持力量平衡,决策者必须随时注意敌、我、第三者力量的消长,保持机动并有决心使用断然手段维持现状”。台湾当局的基本考虑是,只要在台湾维持一定的军事吓阻和反制力量,使台湾海峡地区的军力达到相对平衡,使大陆认为一旦对台使用武力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可能吓阻大陆不会轻易对台使用武力。鼓吹“台独无害论”者甚至认为,即便台湾宣布“独立”,只要台湾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大陆也不会针对“台独”势力使用武力。P159

台湾当局对两岸军事平衡的设想对台海和平的维护是极其有害的。由于敌对性质安全关系的存在,两岸互不信任,又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使一方军事力量的增长很容易引起对方的疑虑,导致对方对军事力量的相应加强。中国政府国防预算的增加和在东南地区军事部署的调动和例行军事演习行动都被台湾当局视为“安全威胁”。在这种“威胁”的认识下,台湾当局也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其军事力量,包括向国外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来强化自我安全保护。这又使大陆方面认为台湾当局试图通过加强军事力量来对抗大陆统一的政策,必定导致对大陆的国防力量作相应调整。循环往复,虽然没有发生战争,但双方的军事实力都在不断增强。根据汉斯。摩根索的理论,这种双方军事力量的循环增长一般要到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对自己的政策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或者有一方取得决定性优势之后才可能停止。其结果不是弱方屈从与强者,就是以战争来解决问题。按照这种均势类型的解释,大陆和台湾安全关系的现状是一种不稳定中的稳定,不安全中的安全。由于目前双方的敌对与冲突处于一种可控制的状态,无论双方的军事力量的平衡达到多大的程度,都能在客观上维持不战的稳定安全状态,但在主观上却只能加剧双方不安全的心理。况且随着两岸实力对比的发展变化不断朝向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台湾当局想要维持“两岸军事平衡”客观上已经没有可能性,如果发展到与大陆进行“军备竞赛”,反而可能会拖垮台湾的经济。

美国是维持两岸军事平衡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角色。P160“台独”势力单独并不具备分裂中国的能量,但危险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的基本逻辑与台湾当局一致,但在具体做法上,美国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竞争型的均势。美国为了维护美国在台利益,保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不和不战”的现状,在两岸之间实行一种“双轨”和平衡政策,在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也不忘“保护台湾”免受大陆的“威胁”。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争议,特别是围绕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的争议,在客观上对台湾当局对抗大陆起到了鼓励作用。近年来,随着两岸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美国维持军事平衡的政策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从准备为台湾提供直接的军事保护转变为要求台湾加大对美军购,深化美台军事合作来加强台湾的“自我防卫能力”,实际上为台湾当局“以武拒统、以武谋独”提供更多的支持。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均势作为一种动态平衡,无论是对抗型还是竞争型的均势,其本质是不稳定的。均势策略下的台海和平只可能是一种消极的和平,台湾当局的分裂路线和美国的支持是两岸构筑真正积极的和平与安全关系的障碍。中、美、台三方出于实力和策略的考虑,目前能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格局,但这种稳定只是在偶然或者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和在特定的条件下是稳定的。均势政策是对台海安全的一种消极维护,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冲突的发生,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两岸敌对的安全关系问题,从主观上消除人们对台海安全的疑虑。从长远来看,均势战略只是解决台海安全问题的一种缓冲手段,它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台海安全问题,在一定的时候甚至存在激化矛盾的可能,反而会危及到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P161

序言

现在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真可谓人才济济,4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与博士头衔不沾边的已不复存在。作为在职博士,李鹏在学位方面并没有优势,但在年轻学者当中,李鹏的工作业绩却是出类拔萃的,他用自己的勤奋向他的同行诠释了什么叫竞争力,什么叫“后生可畏”。正因为有这样的敬业精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团队中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的青年研究群体已经在相互激励声中诞生。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最终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世纪三大任务之一。在促进国家完全统一的过程中,如何确保两岸中国人的整体安全利益,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研究课题。李鹏进入台湾研究领域才6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就敢于挑战“台海安全”这一高难度课题,勇气可嘉!“台海安全”课题从概念到内涵都有很大的主观性、相对性,在两岸关系及国际政治现实中,“台海安全”议题更是让人难以捉摸。要挑战这一难题,就必须对国际关系发展现势有全盘的掌握,对两岸关系的本质、台湾政治现象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深刻的理解。此外,还必须在政治现实、国家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三者之间拿捏好分寸。作者相当好学,他更能够博采众长,我相信他能够胜任这一高难度工作。

作为一部探索学术研究前沿的著作,《台海安全考察》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切入解析台湾问题,在当前的台湾研究界可以说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观察和思考。作者首先对“台海安全”的概念、内容做出胆大心细的自我定义,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台海安全形势进行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这一评估体系的建构或许尚未达到精致的地步,但我还是希望各界给予作者更多的掌声,因为创新性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我同意作者的分析,在“过去18年里,台海安全形势变化一直控制在‘危机’、‘紧张’、‘缓和’、‘改善’四种范围之内,并没有达到取得‘突破’或发展成为‘冲突’、‘战争’的范畴,这表明无论是台海安全形势的好转还是恶化都是有一定的限度,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台海安全形势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突破,也难以发展到兵戎相见的程度。”这一结论告诉读者,台海问题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某种“极限性”,这样的判断是中肯的。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台湾问题研究必须超越悲观与乐观的纠缠,更需要的是理性和智慧。

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台海安全不单纯是‘大陆安全’或‘台湾安全’,而是大陆和台湾共同的安全”。我也同意作者的主张,“台海安全从本质上说是中国国家统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家整体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但我愿意藉此进一步强调:中国的国家安全也是世界和平稳定秩序的一部分,台海地区的冲突与不稳定既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因此,如何对各种可能导致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进行有效控管,进而达成终局性的政治安排,是两岸中国人内部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亚太地区相关国家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作者在本书中试图找到如何解决台海安全问题的答案,为此他比较了美国学者李侃如提出的“中程协议”和台湾大学教授张亚中提出的“统合论”,我认为这样探索很有启发,台海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相信各方在比较和学习过程中,终将找到虽不完全满意,但又可为接受的解决方案。作者最后所提出的”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发展互动架构”五项建议,是众多探索方案之一,这五项建议是作者良苦用心的体现,值得读者进一步思考和借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2005年5月31日

后记

作为一位涉足台湾研究领域仅仅六年的青年学者,我一直是怀着感恩的心在进行这本书的写作。我要感谢引导我走上学术之路的研究生导师阎学通教授,没有他3年多的悉心指导,我不可能完成这本书;我要感谢台湾研究院的诸多学术前辈、领导和同事,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指教,我不可能完成这本书;我还要感谢台湾研究院和谐、宽松、浓厚、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没有这样的氛围,这本书同样不可能面世。此外,我非常感谢刘国深院长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他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更有信心在学术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并争取走得更好。

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获得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和九州出版社的热情指导与实际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我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杨震,他为本书稿做了部分的校对工作,发现了不少错误,他可以说是本书稿的第一位读者,在此也向他表示感谢。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虽然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年我一直未能抽空回家探望,但对他们的牵挂同样是我完成这本书的动力。最后,我要特别由衷地感谢我的太太姚静,正是由于她的贤惠和辛劳,以及对我的不断鼓励,才使我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书稿的写作,没有她无私和默默的奉献,我的书稿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李 鹏

2005年6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海安全考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3285
开本 32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8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52:21